河間郡: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東 → 东 (14), 內 → 内 (8),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56), 開 → 开 (5), 慶 → 庆 (2), 參 → 参, 會 → 会 (2), 長 → 长 (4), 與 → 与, 黨 → 党, 間 → 间 (109), 龍 → 龙, 幹 → 干 (3), 漢 → 汉 (39), 華 → 华 (4), 風 → 风, 陸 → 陆 (3), 縣 → 县 (19), 無 → 无, 興 → 兴 (7), 領 → 领 (7), 劉 → 刘 (30), 張 → 张 (8), 陽 → 阳 (13), 楊 → 杨 (2), 協 → 协, 馬 → 马 (6), 肅 → 肃, 魯 → 鲁, 廣 → 广 (5), 見 → 见, 孫 → 孙 (3), 樂 → 乐 (11), 傳 → 传 (23), 號 → 号, 羅 → 罗, 圖 → 图, 區 → 区 (9), 為 → 为 (33), 於 → 于 (3), 數 → 数 (2), 屬 → 属 (16), 節 → 节, 堅 → 坚 (2), 轄 → 辖, 韓 → 韩, 鄉 →…)
→‎隋唐:​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唐朝宗 → 唐代宗
第24行: 第24行: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河间郡,领县直属瀛州。[[隋煬帝]][[大业 (年号)|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十三县:河间、文安、乐寿、束城、景城、高阳、鄚、博野、清苑、长蘆、平舒、鲁城、饒阳。<ref name=ss30>《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ref>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河间郡,领县直属瀛州。[[隋煬帝]][[大业 (年号)|大业]]三年(607年),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领十三县:河间、文安、乐寿、束城、景城、高阳、鄚、博野、清苑、长蘆、平舒、鲁城、饒阳。<ref name=ss30>《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ref>


[[竇建德|夏]][[五凤 (窦建德)|五凤]]元年(618年),改河间郡为瀛州。[[唐玄宗]][[天宝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河间郡,领六县:河间、高阳、平舒、束城、博野、乐寿。[[安祿山|燕]][[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瀛州。[[唐肃宗]][[至德 (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河间郡。[[乾元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瀛州。[[史思明|燕]][[顺天 (史思明)|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河间郡。[[唐宗]][[广德 (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复改为瀛州。<ref>《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朝卷》</ref>
[[竇建德|夏]][[五凤 (窦建德)|五凤]]元年(618年),改河间郡为瀛州。[[唐玄宗]][[天宝 (唐朝)|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河间郡,领六县:河间、高阳、平舒、束城、博野、乐寿。[[安祿山|燕]][[圣武]]元年(756年),复改为瀛州。[[唐肃宗]][[至德 (唐朝)|至德]]二载(757年),复改为河间郡。[[乾元 (唐朝)|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瀛州。[[史思明|燕]][[顺天 (史思明)|顺天]]元年(759年),复改为河间郡。[[唐宗]][[广德 (唐朝)|广德]]元年(763年),复改为瀛州。<ref>《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朝卷》</ref>


== 人口 ==
== 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