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陽郡: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國 → 国, 縣 → 县, 陽 → 阳 (10), 稱 → 称 (2), 區 → 区 (3), 為 → 为 (2), 歷 → 历 (10), 設 → 设, 陳 → 陈, 劃 → 划 (3), 齊 → 齐 (2))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中地名
{{中地名
|置=西晉
|置=西晉
|使用=[[安徽省]][[和]]
|使用=[[安徽省]][[和]]
|西晉=历阳
|西晉=歷陽
|晉=历阳
|晉=歷陽
|南北朝=历阳郡(宋)<br />历阳郡()<br />历阳郡(梁)<br />历阳郡(北)<br />历阳郡()<br />历阳郡(北周)
|南北朝=歷陽郡(宋)<br />歷陽郡()<br />歷陽郡(梁)<br />歷陽郡(北)<br />歷陽郡()<br />歷陽郡(北周)
|隋=和州→历阳郡(607年)<br />改称为[[和州]](620年)
|隋=和州→歷陽郡(607年)<br />改稱為[[和州]](620年)
|唐=和州→历阳郡(742年)<br />改称为[[和州]](758年)
|唐=和州→歷陽郡(742年)<br />改稱為[[和州]](758年)
}}
}}
'''历阳郡''',[[晋朝]]到[[唐朝]]的[[郡]]。
'''历阳郡''',[[晋朝]]到[[唐朝]]的[[郡]]。
第12行: 第12行:
[[晋惠帝]][[永兴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时设置历阳郡,[[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包括今安徽省和县、[[含山县]]。[[北齐]]时,在辖区内置[[和州 (北齐)|和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隋灭南陈]],废除历阳郡。[[大业 (年号)|大业]]初年,又置历阳郡,统历阳和[[乌江县|乌江]]两县,户八千二百五十四。
[[晋惠帝]][[永兴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时设置历阳郡,[[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省]][[和县]])。包括今安徽省和县、[[含山县]]。[[北齐]]时,在辖区内置[[和州 (北齐)|和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灭陈|隋灭南陈]],废除历阳郡。[[大业 (年号)|大业]]初年,又置历阳郡,统历阳和[[乌江县|乌江]]两县,户八千二百五十四。


[[唐朝]][[天宝 (唐朝)|天宝]]、[[至德 (唐朝)|至德]]年间,一度将和州改为历阳郡。下辖[[历阳县]] [[乌江县]]、[[含山县]]。
[[唐朝]][[天宝 (唐朝)|天宝]]、[[至德 (唐朝)|至德]]年间,一度将和州改为历阳郡。下辖[[历阳县]] [[乌江县]]、[[含山县]]<ref>{{cite book |author1=(唐)[[杜佑]]撰 |title=四库家藏 通典 3 |date=2004 |publisher=[[山东画报出版社]] |location=济南 |isbn=7-80603-833-7 |accessdate=2022-10-10}}</ref><ref>{{cite book |author=[[葛剑雄]]主编; [[冻国栋]]著 |title=中国人口史 第2卷 隋唐五代时期 |location=上海 |publisher=[[复旦大学出版社]] |year=2002 |isbn=730903161X |pages= }}</ref>


;唐朝历阳郡太守
;唐朝历阳郡太守
第22行: 第22行:
* 《[[隋书]]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 《[[隋书]] 志第二十六 地理下》


{{西晉行政区划|nocat}}
{{西晉行政區劃|nocat}}
{{南朝行政区划|nocat}}
{{南朝行政區劃|nocat}}
{{隋朝行政区划|nocat}}
{{隋朝行政區劃|nocat}}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晋朝的郡]]
[[Category:南北朝的郡]]
[[Category:南北朝的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