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

出自求聞百科
於 2023年11月4日 (六) 09:48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移除1个参考文献)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2003年10月20日),生於中國天津,美國籍華裔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

生平

1925年,李景均進入天津新學書院學習,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主修農藝,並開始學習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設計分析等課程,1936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李景均在北平燕京大學試驗農場工作一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景均於8月離開農場前往天津,由塘沽乘海輪轉道上海赴美國,後進入康乃爾大學攻讀遺傳學和生物統計學,1940年獲博士學位,之後在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研修解析幾何、概率論和統計學等。1941年10月回國,先後在廣西農學院和遷至成都的金陵大學農學院任教。1946年至北京大學任教,並任農學系主任兼農業試驗場場長。1950年3月,中國遺傳學界受蘇聯米丘林學說」和拉馬克主義的支持者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的影響掀起政治運動,李景均離開中國大陸,途經香港回到美國。

1951年,經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馬勒和美國著名醫學家托馬斯·培倫博士推薦,李景均進入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任教,1954年升任教授,直至1982年退休。李景均於1960年被選為美國人類遺傳學會主席。1962年榮獲中央研究院第四屆(生命科學組)院士頭銜[1]。1969年至1975年擔任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主任,還曾被選為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的主辦方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研究員[2]。1982年正式退休後,李景均依然發表了25篇論文,並堅持上班至2003年去世前幾個月[3]

學術貢獻

李景均是世界著名的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其1948年在中國寫成的著作《群體遺傳學導論》(First Course in Population Genetics),1950年代先後在美國、蘇聯等國出版,被視為世界第一本系統化描述群體遺傳學的大學教科書,使他在國際遺傳學界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李景均在匹茲堡大學任教期間被視為該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創始人,並被諾貝爾獎得主馬勒稱為遺傳學界的領軍人物[4]。李景均也與談家楨等被並稱為中國遺傳學的奠基人,曾為中國的遺傳學、生物統計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景均在1950年代中期提出臨床試驗的「隨機」與「雙盲」是兩個基本原則。1950年代中期,美國東部25家退伍軍人醫院合作進行一個大型癌症臨床試驗,用以搞清幾種癌症化療藥物在白血病上的療效。李景均被任命為該團體的生物統計學家。他提出要隨機化分配病人,並遵循雙盲原則,遭到強烈反對。他堅持己見,毫不讓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理解了這兩個原則的原理之後,支持李景均,並威脅如果不採用李景均的方法,他們將不提供資助。現在,這兩個原則已被普遍接受。

參考文獻

  1. 李景均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2. CURRICULUM VITAE of C.C. Li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versity of Pittsburgh
  3. C.C. Li Information Hub Department of Human Genetics, Unversity of Pittsburgh
  4. Clara & C.C. Li establish GSPH endowment utimes.pitt, March 7, 20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