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鍾 → 钟 (4), 講 → 讲 (2), 轉 → 转, 時 → 时 (47), 許 → 许 (3), 請 → 请, 澤 → 泽, 別 → 别, 則 → 则 (2), 勝 → 胜, 娛 → 娱, 劃 → 划 (2), 萊 → 莱, 濟 → 济 (5), 隸 → 隶 (3), 編 → 编, 組 → 组, 備 → 备 (4), 盤 → 盘, 騎 → 骑 (2), 響 → 响 (2), 載 → 载, 從 → 从 (2), 層 → 层, 宮 → 宫, 雖 → 虽 (2), 襲 → 袭 (2), 亂 → 乱 (2), 隨著 → 随着, 隨 → 随 (2), 僅 → 仅 (2), 廢 → 废 (2), 錄 → 录, 須 → 须)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4行: 第4行:
}}
}}
{{Infobox 朝代
{{Infobox 朝代
|名 = 魏
|名 = 魏
|始年份 = 220年
|始年份 = 220年
|束年份 = 266年
|束年份 = 266年
|前1 = 东汉
|前1 = 東漢
|前1文字 =
|前1文字 =
|1 = 西晉
|1 = 西晉
|1文字 = 晉
|1文字 = 晉
|自定 = {{File|zh-hant=三国行政区划(繁).png|zh-hans=三国行政区划(简).png|280px}}<br />{{colorbox|#3CB371}} 绿226年曹魏疆域
|自定 = {{File|zh-hant=三国行政区划(繁).png|zh-hans=三国行政区划(简).png|280px}}<br />{{colorbox|#3CB371}} 226年曹魏疆域
|期1-京城1 = [[汉魏洛阳故城|洛]]
|期1-京城1 = [[汉魏洛阳故城|洛]]
|期1-君主目 = 5
|期1-君主目 = 5
|期1-君主1 = 文帝[[曹丕]](开国
|期1-君主1 = 文帝[[曹丕]](開國
|期1-君主1年份 = 220-226
|期1-君主1年份 = 220-226
|期1-君主2 = 明帝[[曹叡]](最一位实权的皇帝)
|期1-君主2 = 明帝[[曹叡]](最一位實權的皇帝)
|期1-君主2年份 = 226-239
|期1-君主2年份 = 226-239
|期1-君主3 = [[曹芳]]
|期1-君主3 = [[曹芳]]
|期1-君主3年份 = 239-254
|期1-君主3年份 = 239-254
|期1-君主4 = [[曹髦]]
|期1-君主4 = [[曹髦]]
|期1-君主4年份 = 254-260
|期1-君主4年份 = 254-260
|期1-君主5 = 元帝[[曹奐]](亡
|期1-君主5 = 元帝[[曹奐]](亡
|期1-君主5年份 = 260-266
|期1-君主5年份 = 260-266
|期1-霸府目 = 4
|期1-霸府目 = 4
|期1-霸府1 = 太傅[[司懿]](掌
|期1-霸府1 = 太傅[[司懿]](掌
|期1-霸府1年份 = 249-251
|期1-霸府1年份 = 249-251
|期1-霸府2 = 相[[司炎]](篡位)
|期1-霸府2 = 相[[司炎]](篡位)
|期1-霸府2年份 = 265-266
|期1-霸府2年份 = 265-266
|期1-君姓氏 = [[曹姓|曹]]
|期1-君姓氏 = [[曹姓|曹]]
|期1-事件1 = [[曹丕篡]],魏建立
|期1-事件1 = [[曹丕篡]],魏建立
|期1-事件1年份 = {{nowrap|220年12月11日}}
|期1-事件1年份 = {{nowrap|220年12月11日}}
|期1-事件2 =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全面掌权
|期1-事件2 = [[高平陵之变]],司马氏全面掌权
|期1-事件2年份 = 249年2月
|期1-事件2年份 = 249年2月
|期1-事件3 = [[魏灭蜀之战]]
|期1-事件3 = [[魏灭蜀之战]]
|期1-事件3年份 = 263年9月-264年1月
|期1-事件3年份 = 263年9月-264年1月
|期1-事件4 = [[司炎篡魏]],魏
|期1-事件4 = [[司炎篡魏]],魏
|期1-事件4年份 = 266年2月4日
|期1-事件4年份 = 266年2月4日
|期1-人口1 = 4,432,881人<ref>《中通史·魏晉南北朝史》,1992年</ref>
|期1-人口1 = 4,432,881人<ref>《中通史·魏晉南北朝史》,1992年</ref>
|期1-人口1年份 = 260年
|期1-人口1年份 = 260年
|期1-常用 = [[上古汉语]]
|期1-常用 = [[上古漢語]]
|期1-宗教 = [[道教]]、[[儒教 (宗教)|儒教]]、[[中信仰]]
|期1-宗教 = [[道教]]、[[儒教 (宗教)|儒教]]、[[中信仰]]
|期1-通 = [[五銖]]
|期1-通 = [[五銖]]
|今属于 = {{Collapsible list|title=&nbsp;|{{PRC}}|{{PRK}}|{{KAZ}}|{{VNM}}{{small|(220-229、263-265)}}}}
|今屬於 = {{Collapsible list|title=&nbsp;|{{PRC}}|{{PRK}}|{{KAZ}}|{{VNM}}{{small|(220-229、263-265)}}}}
}}
}}


'''大魏'''<ref>《三志·魏志·明帝紀》:(太和)六年春二月,詔曰:「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大魏'''创业,諸王开国随时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为后法也......」</ref><ref>《三志·魏·杜恕》:乃上疏曰:「......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之弊,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虜未,三,繞天略匝。」</ref><ref>《遼史·儀志》:魏文帝刻肩曰「'''大魏'''受汉传国」</ref>(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4日,史称'''曹魏'''、'''三魏'''、'''魏氏'''、'''魏朝'''或'''魏''')是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三]]位于北方的政。始220年[[曹丕]]逼迫[[獻帝]]刘协帝位,篡汉为'''魏''',至266年魏又被[[司炎]]篡,改号为“[[西晉|晉]]”。
'''大魏'''<ref>《三志·魏志·明帝紀》:(太和)六年春二月,詔曰:「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制,非所以永為後法也......」</ref><ref>《三志·魏·杜恕》:乃上疏曰:「......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之弊,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虜未,三,繞天略匝。」</ref><ref>《遼史·儀志》:魏文帝刻肩曰「'''大魏'''受漢傳國」</ref>(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4日,史称'''曹魏'''、'''三魏'''、'''魏氏'''、'''魏朝'''或'''魏''')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三]]位于北方的政。始220年[[曹丕]]逼迫[[獻帝]]劉協帝位,篡漢為'''魏''',至266年魏又被[[司炎]]篡,改號為“[[西晉|晉]]”。


[[曹操]]受封魏公,治所在[[东汉]]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獻帝封他「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ref>《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ref><ref>《三国志·魏志·荀攸传》:魏国初建,为尚书令。</ref>,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武宣卞皇后|卞氏]]为魏国王后<ref>《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太祖建国,始命王后。</ref><ref>《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ref>,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ref>《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ref>,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时便以「魏」为国号。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曹魏」,以区别于其他名「[[魏]]」的政<ref>{{cite book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古代王朝和政探源 |publisher = 师范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s = 78-80 |url = |doi = |id = |isbn = 7-5622-2277-0 }}</ref>。
[[曹操]]受封魏公,治所在[[東漢]]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獻帝封他「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百官<ref>《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今以冀州之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为魏公。……魏国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汉初诸侯王之制。</ref><ref>《三国志·魏志·荀攸传》:魏国初建,为尚书令。</ref>,之后又进封「魏王」并以[[武宣卞皇后|卞氏]]为魏国王后<ref>《三国志·魏志·后妃传》:太祖建国,始命王后。</ref><ref>《三国志·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今进位王后,太子诸侯陪位,群卿上寿,减国内死罪一等。"</ref>,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ref>《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天子命王女为公主,食汤沐邑。</ref>,后来曹操之子曹丕篡时便以「魏」為國號。又因为是曹氏政权,故史「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ref>{{cite book zh |author = 徐俊 |title = 中古代王朝和政探源 |publisher = 師範出版社 |date = 2000年11月 |location = 湖北武昌 |pages = 78-80 |url = |doi = |id = |isbn = 7-5622-2277-0 }}</ref>。


263年,魏蜀汉,同年佔[[广州 (古代)|广州]],至此曹魏疆域到全盛。由曹魏踞[[中原]],人口三国中最多。期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群 (三)|群]]的[[九品中正制]],魏晉代之政治生深
263年,魏蜀汉,同年佔[[广州 (古代)|州]],至此曹魏疆域到全盛。由曹魏踞[[中原]],人口三国中最多。期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群 (三)|群]]的[[九品中正制]],魏晉代之政治生深


{{中国历史|hidden=0}}
{{中國歷史|hidden=0}}


== 史 ==
== 史 ==
[[File:Shinju-kyo Bronze Mirror.JPG|缩略图|300px|左|曹魏时期的环绕式[[神兽镜]]。]]
[[File:Shinju-kyo Bronze Mirror.JPG|缩略图|300px|左|曹魏时期的环绕式[[神兽镜]]。]]
曹魏立前,[[东汉]]已入群雄割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到昌,[[天子以令諸侯]],迫令各地割勢力遵奉曹操,而事方面则选编精銳,成一批大的兵勁旅——[[虎豹]],在平定中原的重要役中屢次建功,在掌握政的展下开启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为后来的篡立魏打下了基礎。200年的[[官渡之]]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大部分,南下一攻佔全
曹魏立前,[[東漢]]已入群雄割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到昌,[[天子以令諸侯]],迫令各地割勢力遵奉曹操,而事方面則選編精銳,成一批大的兵勁旅——[[虎豹]],在平定中原的重要役中屢次建功,在掌握政的展下開啟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為後來的篡立魏打下了基礎。200年的[[官渡之]]控制了[[中原]]北方地大部分,南下一攻佔全


未適到南方的地理境,在水土不服,天等因素下,所以在208年的[[赤壁之]]中败于[[孙权]][[刘备]]的南方联军,退守北方。由所傷多原[[表]]麾下水军与,因此孙刘勢力亦法撼曹操政。由曹操年事已高,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其后汉獻帝封曹操魏王,打破了高祖所訂的[[白之盟]],220年,曹操去世由次子曹丕位。
未適到南方的地理境,在水土不服,天等因素下,所以在208年的[[赤壁之]]中敗於[[孫權]][[劉備]]的南方聯軍,退守北方。由所傷多原[[表]]麾下水軍與,因此孫劉勢力亦法撼曹操政。由曹操年事已高,其一生只控制了中原一。其後漢獻帝封曹操魏王,打破了高祖所訂的[[白之盟]],220年,曹操去世由次子曹丕位。


曹丕逼迫獻帝禪,篡汉为帝,定国号魏,定都[[洛]](或称[[曹魏五都]]),曹魏正式建立。曹操帝,但曹丕帝后追尊他魏武帝(廟太祖)。中王[[刘备]]221年在[[成都]]自立帝,国号汉,史。最[[孙权]]也229年在[[建]]国号吴,至此三正式形成。
曹丕逼迫獻帝禪,篡漢為帝,定國號魏,定都[[洛]](或称[[曹魏五都]]),曹魏正式建立。曹操帝,但曹丕帝后追尊他魏武帝(廟太祖)。中王[[劉備]]221年在[[成都]]自立帝,國號漢,史。最[[孫權]]也229年在[[建]]國號吳,至此三正式形成。


魏文帝曹丕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子曹叡即位,魏明帝。曹魏朝廷此为两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懿]]世家和[[贾逵 (三国)|賈逵]]世家主的新勢力,日形成重的立,埋下日的[[高平陵之變]]的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渊]]死,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渐渐远离权勢。致司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法抗衡,日[[高平陵之變]]的,夏侯世家遭流放境,或投降蜀
魏文帝曹丕帝七年就去世。曹丕死子曹叡即位,魏明帝。曹魏朝廷此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懿]]世家和[[贾逵 (三国)|賈逵]]世家主的新勢力,日形成重的立,埋下日的[[高平陵之變]]的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渊]]死,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致司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法抗衡,日[[高平陵之變]]的,夏侯世家遭流放境,或投降蜀


[[曹操]]出身寒族,且閹宦有,不以儒学为务与当时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强调重才不重德,以[[法家]]之术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曹操一代梟雄,不得到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曹操引不少[[士大夫]]阶层的人才。官渡之,曹,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忍耐屈服,卻伺终于支持出身士族的[[司懿]],向曹氏回政。<ref>繩楠:《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讲录》(合肥:黃山社,1987),頁9-13。</ref>
[[曹操]]出身寒族,且閹宦有,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曹操一代梟雄,不得到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曹操引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曹,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忍耐屈服,卻伺終於支持出身士族的[[司懿]],向曹氏回政。<ref>繩楠:《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社,1987),頁9-13。</ref>


曹魏都是在[[蜀]]、[[孙吴]]的事中度,如蜀的[[諸葛亮]]发动多次[[諸葛亮北伐|北伐]]攻打魏,[[曹叡]]多次力拒犯守护国土。太傅[[司懿]]在[[諸葛亮北伐]]事中立下不少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渐渐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懿利用[[兵變]],剷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导致[[夏侯霸]]投靠[[蜀]],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又铲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氏家族傾全朝成新的霸府,[[司马师]]、[[司昭]]兄弟成朝廷中最有勢的朝臣,能擅自立皇帝。曹魏立国以来近支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际上被囚禁在邺城,故无法反抗司马氏。驻守扬州的地方军事长官[[王凌 (三国)|王凌]](司马懿时期)、[[毌丘俭]](司马师时期)、[[诸葛诞]](司马昭时期)先后起兵反抗司马氏,前者想拥立年长的楚王[[曹彪]]为帝,后两者还联合孙吴为外援,但皆败亡。魏帝[[曹髦]]不甘司氏威脅自己帝位,亲自攻打司昭,司马昭命令信[[賈充]]派[[成]]弒害曹髦,事后仅死,而[[司氏]]家族沒受牽,因此曹魏名存亡。
曹魏都是在[[蜀]]、[[孫吳]]的事中度,如蜀的[[諸葛亮]]發動多次[[諸葛亮北伐|北伐]]攻打魏,[[曹叡]]多次力拒犯守護國土。太傅[[司懿]]在[[諸葛亮北伐]]事中立下不少功,在曹魏的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懿利用[[兵變]],剷除了曹家[[宗室]]的[[曹爽]],导致[[夏侯霸]]投靠[[蜀]],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中又铲除了夏侯家的[[夏侯玄]],司氏家族傾全朝成新的霸府,[[司马师]]、[[司昭]]兄弟成朝廷中最有勢的朝臣,能擅自立皇帝。曹魏立国以来近支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际上被囚禁在邺城,故无法反抗司马氏。驻守扬州的地方军事长官[[王凌 (三国)|王凌]](司马懿时期)、[[毌丘俭]](司马师时期)、[[诸葛诞]](司马昭时期)先后起兵反抗司马氏,前者想拥立年长的楚王[[曹彪]]为帝,后两者还联合孙吴为外援,但皆败亡。魏帝[[曹髦]]不甘司氏威脅自己帝位,亲自攻打司昭,司马昭命令信[[賈充]]派[[成]]弒害曹髦,事後僅死,而[[司氏]]家族沒受牽,因此曹魏名存亡。


随着[[蜀]]力日下,263年魏氏展汉计划,派遣[[钟会]]、[[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汉后主[[禪]]降,蜀随后昭便平定由[[钟会]]、[[姜]]、[[璿]]等等蜀党与部份钟会勢力所起的[[钟会]]。昭死,其子[[司炎]]封晉王、承相位,后于265年篡魏自立,国号晉,曹魏亡。
隨著[[蜀]]力日下,263年魏氏展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後主[[禪]]降,蜀隨後昭便平定由[[鍾會]]、[[姜]]、[[璿]]等等蜀黨與部份鍾會勢力所起的[[鍾會]]。昭死,其子[[司炎]]封晉王、承相位,後於265年篡魏自立,國號晉,曹魏亡。


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反而解除曹魏时期对曹氏宗室的禁锢。[[曹奂]]及后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北朝|南朝]][[南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反而解除曹魏时期对曹氏宗室的禁锢。[[曹奂]]及后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王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北朝|南朝]][[南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 军事 ==
== 军事 ==
曹魏曹操死前,兵力30-45。曹操死,曹丕濫兵用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据当时的史书记载,兵力13-16曹魏的低落期。到了[[曹叡]]治,由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司家族主政到60-65最高峰。
曹魏曹操死前,兵力30-45。曹操死,曹丕濫兵用建修房,死了不少的精兵,據當時的史書記載,兵力13-16曹魏的低落期。到了[[曹叡]]治,由多子政策,兵力大增到40-47。司家族主政到60-65最高峰。


== 文化 ==
== 文化 ==
曹魏然是以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上具有相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詩,时称三曹,世又[[建安文]]。期君主也頗有艺术造詣,如曹操其[[曹叡]]擅;[[曹髦]]擅詩文、绘画,被譽才子。
曹魏然是以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上具有相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世又[[建安文]]。期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曹操其[[曹叡]]擅;[[曹髦]]擅詩文、繪畫,被譽才子。


== 经济 ==
== 經濟 ==
魏、中以曹操最重[[农业]](用[[毛玠]]兵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制|屯田]][[墾荒]]的面广
魏、中以曹操最重[[農業]](用[[毛玠]]兵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制|屯田]][[墾荒]]的面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修[[水利]],其工程的模和量在三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地区|中]]一闢建渠道,修水,一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所使国库。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量倍增。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其大力修[[水利]],其工程的模和量在三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地区|中]]一闢建渠道,修水,一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所使國庫。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糧食量倍增。


[[諸葛亮北伐]]曹魏的经济甚是巨大,<ref>《晉·宗室》:每諸葛亮入寇中,兵不能制敵,中奔赴,輒不及事。</ref><ref>《三志·魏·郭淮》:蜀出鹵城。是,隴右谷</ref>[[辛毗]]、[[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諸葛亮北伐造成的经济。<ref>《三志·魏·》:是大司曹真伐蜀,遇雨不。阜上疏曰:「……今年兇民饑,宜明詔膳減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罷之。……今者用不足,益宜度。」</ref><ref>《三志·魏·》:阜上疏曰:「……方今二虜合,謀危宗廟,十西奔赴,一日之;夫废业,民有饑色。……」</ref><ref>《三志·魏·辛毗》:毗上疏曰:「竊諸葛亮武治兵,而孙权,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室大,加年谷不收。……」</ref>
[[諸葛亮北伐]]曹魏的經濟甚是巨大,<ref>《晉·宗室》:每諸葛亮入寇中,兵不能制敵,中奔赴,輒不及事。</ref><ref>《三志·魏·郭淮》:蜀出鹵城。是,隴右谷</ref>[[辛毗]]、[[阜]]的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諸葛亮北伐造成的經濟。<ref>《三志·魏·》:是大司曹真伐蜀,遇雨不。阜上疏曰:「……今年兇民饑,宜明詔膳減服,技巧珍玩之物,皆可罷之。……今者用不足,益宜度。」</ref><ref>《三志·魏·》:阜上疏曰:「……方今二虜合,謀危宗廟,十西奔赴,一日之廢業,民有饑色。……」</ref><ref>《三志·魏·辛毗》:毗上疏曰:「竊諸葛亮武治兵,而孫權,量其意指,似欲相左右。豫不虞,古之善政,而今者室大,加年谷不收。……」</ref>


== 政治 ==
== 政治 ==
第93行: 第93行:


=== 封爵的大臣 ===
=== 封爵的大臣 ===
{{main|曹魏公爵列表|三侯爵列表|曹魏列侯列表|曹魏列侯列表 (功臣)|曹魏伯爵、子爵、男爵列表}}
{{main|曹魏公爵列表|三侯爵列表|曹魏列侯列表|曹魏列侯列表 (功臣)|曹魏伯爵、子爵、男爵列表}}


=== [[諡]]的大臣 ===
=== [[諡]]的大臣 ===
{{see also|三得諡者列表}}
{{see also|三得諡者列表}}


== 行政域 ==
== 行政域 ==
{{main|曹魏行政区划}}
{{main|曹魏行政區劃}}
下表262年曹魏的州郡目。共州十二,郡八十七,县国
下表262年曹魏的州郡目。共州十二,郡八十七,縣國


=== 幽州 ===
=== 幽州 ===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 [[范郡]] || [[代郡]] || [[漁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浪郡]]
| [[范郡]] || [[代郡]] || [[漁郡]]|| [[右北平郡]]|| [[遼西郡]]||[[浪郡]]
|-
|-
| [[上谷郡]] || [[燕]] || [[昌黎郡]]|| [[玄菟郡]]|| [[遼郡]]||[[方郡]]
| [[上谷郡]] || [[燕]] || [[昌黎郡]]|| [[玄菟郡]]|| [[遼郡]]||[[方郡]]


|}
|}
第114行: 第114行: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 colspan=7 align="LIFE"| [[魏郡]],西置郡。领县
| colspan=7 align="LIFE"| [[魏郡]],西置郡。領縣
([[鄴]](郡治。北京)、[[魏]]、[[斥丘]]、[[安阳县]]、[[蕩陰]]、[[]]、[[黎阳县 (东汉)|黎阳县]]、[[繁阳县]]、[[陰安]])
([[鄴]](郡治。北京)、[[魏]]、[[斥丘]]、[[安陽縣]]、[[蕩陰]]、[[]]、[[黎阳县 (东汉)|黎陽縣]]、[[繁陽縣]]、[[陰安]])
|-
|-
| [[阳平郡 (曹魏)|平郡]]||[[广平郡]]||[[清河郡]] || [[鉅鹿郡]]||[[趙 (曹魏)|趙]]||[[常山郡]]||[[安平郡 (东汉)|安平郡]]
| [[阳平郡 (曹魏)|平郡]]||[[平郡]]||[[清河郡]] || [[鉅鹿郡]]||[[趙 (曹魏)|趙]]||[[常山郡]]||[[安平郡 (东汉)|安平郡]]
|-
|-
| [[平原郡]]||[[]]||[[河郡]]||[[勃海郡|渤海郡]]||colspan=3|[[中山]]
| [[平原郡]]||[[]]||[[河郡]]||[[勃海郡|渤海郡]]||colspan=3|[[中山]]
|}
|}


第125行: 第125行: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 [[城郡]] || [[东莱郡]] ||[[北海]]||[[齊]]||[[安郡]]||[[]]
| [[城郡]] || [[東萊郡]] ||[[北海]]||[[齊]]||[[安郡]]||[[]]
|}
|}


第131行: 第131行: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 [[上郡]]|| [[西河郡]]||[[太原郡]]||[[平郡]]||[[新兴郡 (建安)|新郡]]||[[雁郡]]
| [[上郡]]|| [[西河郡]]||[[太原郡]]||[[平郡]]||[[新兴郡 (建安)|新郡]]||[[雁郡]]


|}
|}
第138行: 第138行: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 [[泰山郡]]|| [[]] ||[[]]||[[郡]]||[[任城郡 (曹魏)|任城郡]]||[[山郡]]||[[陰郡]]||[[]]
| [[泰山郡]]|| [[]] ||[[]]||[[郡]]||[[任城郡 (曹魏)|任城郡]]||[[山郡]]||[[陰郡]]||[[]]
|}
|}


第144行: 第144行:
{|class="wikitable" border="1"
{|class="wikitable" border="1"
|-
|-
| [[莞郡]]|| [[琅琊]] ||[[]]||[[广陵郡]]||[[下邳郡]]||[[彭城]]
| [[莞郡]]|| [[琅琊]] ||[[]]||[[陵郡]]||[[下邳郡]]||[[彭城]]
|}
|}


=== 司隶州 ===
=== 司隶州 ===
[[司校尉|司校尉部]],曹魏黃初元年改[[司州]]。五、县国七十
[[司校尉|司校尉部]],曹魏黃初元年改[[司州]]。五、縣國七十


[[河南尹]],西置郡。领县二十四
[[河南尹]],西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阳县]](州治。郡治。中京)、[[河南县 (汉朝)|河南]]、[[鞏]]、[[河陰]]、[[成皋]]、[[緱氏]]、[[]]、[[新城 (古代)|新城]]、[[]]、[[梁]]、[[]]、[[滎阳县]]、[[京]]、[[密]]、[[卷]]、[[]]、[[苑陵]]、[[中牟]]、[[]]、[[原武]]、[[新郑县]]、[[偃师县]]、[[平]]、[[穀城]]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县 (汉朝)|河南]]、[[鞏]]、[[河陰]]、[[成皋]]、[[緱氏]]、[[]]、[[新城 (古代)|新城]]、[[]]、[[梁]]、[[]]、[[滎陽縣]]、[[京]]、[[密]]、[[卷]]、[[]]、[[苑陵]]、[[中牟]]、[[]]、[[原武]]、[[新鄭縣]]、[[偃師縣]]、[[平]]、[[穀城]]


[[弘郡]],西置郡。领县
[[弘郡]],西置郡。領縣


[[弘]](郡治)、[[湖]]、[[陕县]]、[[宜阳县]]、[[黽池]]、[[]]、[[]]、[[新安]]
[[弘農縣]](郡治)、[[湖]]、[[陝縣]]、[[宜陽縣]]、[[黽池]]、[[]]、[[]]、[[新安]]


[[河郡 (中)|河郡]],西置郡。领县十六
[[河郡 (中)|河郡]],西置郡。領縣十六


[[汲]]、[[共]]、[[林慮]]、[[]]、[[修武]]、[[野王]]、[[州]]、[[怀县]](郡治)、[[平皋]]、[[河阳县 (河南)|河阳县]]、[[沁水]]、[[軹]]、[[山阳县]]、[[溫]]、[[朝歌]]、[[武德]]
[[汲]]、[[共]]、[[林慮]]、[[]]、[[修武]]、[[野王]]、[[州]]、[[懷縣]](郡治)、[[平皋]]、[[河陽縣 (河南)|河陽縣]]、[[沁水]]、[[軹]]、[[山陽縣]]、[[溫]]、[[朝歌]]、[[武德]]


[[河郡 (中)|河郡]],西置郡。领县十一
[[河郡 (中)|河郡]],西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郡治)、[[]]、[[汾陰]]、[[大阳县]]、[[解]]、[[蒲板]]、[[河北]]、[[濩泽县]]、[[端氏]]、[[]]、[[猗氏]]
[[安邑]](郡治)、[[]]、[[汾陰]]、[[大陽縣]]、[[解]]、[[蒲板]]、[[河北]]、[[濩澤縣]]、[[端氏]]、[[]]、[[猗氏]]


[[平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郡置。领县十一
[[平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郡置。領縣十一


[[平阳县]](郡治)、[[杨县]]、[[永安]]、[[浦子]]、[[狐讘]]、[[襄陵]]、[[絳邑]]、[[]]、[[北屈]]、[[皮氏]]
[[平陽縣]](郡治)、[[楊縣]]、[[永安]]、[[浦子]]、[[狐讘]]、[[襄陵]]、[[絳邑]]、[[]]、[[北屈]]、[[皮氏]]


=== 雍州 ===
=== 雍州 ===
[[京兆尹|京兆郡]](州治。郡治。西京)、[[左翊|翊郡]]、[[右扶|扶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 (东汉)|南安郡]]、[[隴西郡]]
[[京兆尹|京兆郡]](州治。郡治。西京)、[[左翊|翊郡]]、[[右扶|扶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魏郡]]、[[天水郡]]、[[南安郡 (东汉)|南安郡]]、[[隴西郡]]


=== 涼州 ===
=== 涼州 ===
[[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掖郡]]、[[酒泉郡]]、[[西海郡 (东汉)|西海郡]]、[[敦煌郡]]
[[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掖郡]]、[[酒泉郡]]、[[西海郡 (東漢)|西海郡]]、[[敦煌郡]]


=== 豫州 ===
=== 豫州 ===
[[File: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jpg|缩略图|合肥三国新城遗址,曹魏故壘]]
[[File:合肥三国新城遗址公园.jpg|缩略图|合肥三国新城遗址,曹魏故壘]]
九、县国八十八
九、縣國八十八


[[郡]],西置郡。领县
[[郡]],西置郡。領縣


[[陈县]](郡治)、[[武平]]、[[柘]]、[[]]、[[扶乐县]]、[[]]
[[陳縣]](郡治)、[[武平]]、[[柘]]、[[]]、[[扶樂縣]]、[[]]


[[潁川郡]],秦置郡。领县十五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郡治。汉许县。南京)、[[]]、[[潁陰]]、[[潁阳县]]、[[]]、[[郾]]、[[鄢陵]]、[[新汲]]、[[襄城]]、[[繁昌]]、[[郟]]、[[定陵]]、[[昆阳县]]、[[舞阳县]]、[[父城]]
[[]](郡治。漢許縣。南京)、[[]]、[[潁陰]]、[[潁陽縣]]、[[]]、[[郾]]、[[鄢陵]]、[[新汲]]、[[襄城]]、[[繁昌]]、[[郟]]、[[定陵]]、[[昆陽縣]]、[[舞陽縣]]、[[父城]]


[[汝南郡]],西置郡。领县二十九
[[汝南郡]],西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郡治)、[[新阳县 (曹魏)|新阳县]]、[[安城]](州治)、[[慎]]、[[朗陵]]、[[]]、[[上蔡]]、[[平輿]]、[[定潁]]、[[灈阳县]]、[[南顿县]]、[[汝阳县]]、[[]]、[[西平]]、[[□强县]]、[[召陵]]、[[西华县]]、[[宜春]]、[[新蔡]]、[[褒信]]、[[原鹿]]、[[富波]]、[[固始]]、[[汝陰]]、[[项县]]、[[汝南]]、[[安阳县]]、[[鮦阳县]]、[[慎阳县]]
[[新息]](郡治)、[[新陽縣 (曹魏)|新陽縣]]、[[安城]](州治)、[[慎]]、[[朗陵]]、[[]]、[[上蔡]]、[[平輿]]、[[定潁]]、[[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西平]]、[[□強縣]]、[[召陵]]、[[西華縣]]、[[宜春]]、[[新蔡]]、[[褒信]]、[[原鹿]]、[[富波]]、[[固始]]、[[汝陰]]、[[項縣]]、[[汝南]]、[[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 (朝)|梁]],西置郡。领县
[[梁 (朝)|梁]],西置郡。領縣


[[睢阳县]](郡治)、[[蒙]]、[[虞]]、[[下邑]]、[[]]、[[鄢]]、[[碭]]
[[睢陽縣]](郡治)、[[蒙]]、[[虞]]、[[下邑]]、[[]]、[[鄢]]、[[碭]]


[[沛]],西置郡。领县
[[沛]],西置郡。領縣


[[沛]](郡治)、[[丰国]]、[[杼秋]]、[[公丘]]
[[沛]](郡治)、[[豐國]]、[[杼秋]]、[[公丘]]


[[譙郡]],曹魏分沛置。领县十四
[[譙郡]],曹魏分沛置。領縣十四


[[譙]](郡治,京)、[[相]]、[[蕭]]、[[酇]]、[[山桑]]、[[]]、[[蘄]]、[[苦]]、[[宋]]、[[符离县]]、[[汶]]、[[虹]]、[[輊]]、[[竹邑]]
[[譙]](郡治,京)、[[相]]、[[蕭]]、[[酇]]、[[山桑]]、[[]]、[[蘄]]、[[苦]]、[[宋]]、[[符離縣]]、[[汶]]、[[虹]]、[[輊]]、[[竹邑]]


[[郡]],西置郡。领县
[[郡]],西置郡。領縣


[[鲁县]](郡治)、[[卞]]、[[邹县]]、[[番]]、[[薛]]
[[魯縣]](郡治)、[[卞]]、[[鄒縣]]、[[番]]、[[薛]]


[[弋郡]],曹魏置郡。领县
[[弋郡]],曹魏置郡。領縣


[[西阳县]]、[[軑]]、[[期思]]、[[弋阳县]](郡治)
[[西陽縣]]、[[軑]]、[[期思]]、[[弋陽縣]](郡治)


[[安郡]],曹魏置郡。领县
[[安郡]],曹魏置郡。領縣


[[安风县]](郡治)、[[雩婁]]、[[安丰县]]、[[蓼]]
[[安風縣]](郡治)、[[雩婁]]、[[安豐縣]]、[[蓼]]


=== 揚州 ===
=== 揚州 ===
二、县国十二
二、縣國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领县
[[淮南郡]],秦置郡。領縣


[[寿]](州治)、[[成德]]、[[下蔡]]、[[]]、[[西曲阳县]]、[[平阿]]、[[合肥]](郡治)
[[]](州治)、[[成德]]、[[下蔡]]、[[]]、[[西曲陽縣]]、[[平阿]]、[[合肥]](郡治)


[[江郡]],西置郡。统县
[[江郡]],西置郡。統縣


[[六安]](郡治)、[[]]、[[博安]]、[[神木]]
[[六安]](郡治)、[[]]、[[博安]]、[[神木]]


=== 荊州 ===
=== 荊州 ===
[[江夏郡]],[[上昶]]、[[六黃]],
[[江夏郡]],[[上昶]]、[[六黃]],


[[襄郡]],[[襄阳县]](郡治、州治)、[[当阳县]]、[[]]
[[襄郡]],[[襄陽縣]](郡治、州治)、[[當陽縣]]、[[]]


[[新城郡 (曹魏)|新城郡]],[[房陵]](郡治)
[[新城郡 (曹魏)|新城郡]],[[房陵]](郡治)


[[南郡]],[[宛]](郡治)、[[穰]]、[[鲁阳县]]、[[鄧]]
[[南郡]],[[宛]](郡治)、[[穰]]、[[魯陽縣]]、[[鄧]]


[[南郡]],[[顺阳县]](郡治)
[[南郡]],[[順陽縣]](郡治)


[[上庸郡]],[[上庸]](郡治)
[[上庸郡]],[[上庸]](郡治)


[[魏郡]],[[西城]](郡治)
[[魏郡]],[[西城]](郡治)


[[章陵郡]],[[新野]]、[[义阳县]]
[[章陵郡]],[[新野]]、[[義陽縣]]


== 君主列表及年 ==
== 君主列表及年 ==


{{中君主列表/三/曹魏}}
{{中君主列表/三/曹魏}}


== 世系 ==
== 世系 ==
<center>
<center>
{{chart/start}}
{{chart/start}}
{{chart|border=0| | | | | | | | | | | | |:| ad |ad=过继(标注为虚线)}}
{{chart|border=0| | | | | | | | | | | | |:| ad |ad=過繼(标注为虚线)}}
{{chart | | | | | Ca |Ca=魏武帝<br>[[曹操]]<br>155-220
{{chart | | | | | Ca |Ca=魏武帝<br>[[曹操]]<br>155-220
|boxstyle_ Ca=border-width:1px;
|boxstyle_ Ca=border-width:1px;
第270行: 第270行:
</center>
</center>


== 考文 ==
== 考文 ==
{{reflist}}
{{reflist}}


{{-}}
{{-}}
{{中朝代|[[汉朝]]: [[东汉]]|[[晋朝]]: [[西晉]]}}
{{中朝代|[[汉朝]]: [[東漢]]|[[晋朝]]: [[西晉]]}}
{{曹操势力-魏国}}
{{曹操势力-魏国}}
{{三国历史事件}}
{{三國歷史事件}}
{{Wei Jin Southern Northern Dynasties}}
{{Wei Jin Southern Northern Dynasties}}
{{三国君主}}
{{三国君主}}


[[Category:曹魏| ]]
[[Category:曹魏| ]]
[[Category:三|*1]]
[[Category:三|*1]]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
[[Category:中国历史政权]]
[[Category:220年建立的家或政]]
[[Category:220年建立的家或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