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明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8), 江蘇 → 江苏, 內 → 内, 貴 → 贵, 國 → 国 (5), 學 → 学 (2), 長 → 长 (8), 與 → 与 (7), 軍 → 军 (3), 間 → 间 (2), 處 → 处, 師 → 师 (2), 龍 → 龙, 隊 → 队, 導 → 导 (8), 漢 → 汉, 語 → 语 (3), 華 → 华 (2), 風 → 风, 賣 → 卖, 恆 → 恒, 愛 → 爱, 權 → 权 (2), 顧 → 顾, 無 → 无 (3), 興 → 兴 (9), 監 → 监 (2), 將 → 将 (8), 領 → 领 (6), 劉 → 刘 (5), 陽 → 阳, 馬 → 马 (37), 應 → 应, 寧 → 宁 (4), 肅 → 肃 (31), 習 → 习, 車 → 车, 廣 → 广 (3), 見 → 见 (3), 來 → 来 (3), 孫 → 孙 (3), 對 → 对 (3), 動 → 动, 發 → 发 (4), 親 → 亲 (7), 極 → 极 (2), 樂 → 乐, 傳 → 传 (4), 號 → 号 (8), 譯 → 译 (2), 帶…)
(我来啦, replaced: 鬚 → 须 (2), 歲 → 岁, 溫 → 温 (4), 趙 → 赵 (3), 勢 → 势, 誅 → 诛, 辭 → 辞, 謀 → 谋 (4), 憑 → 凭, 鑑 → 鉴 (4), 徵 → 征 (4), 遙 → 遥, 隱 → 隐, 辯 → 辩, 勸 → 劝)
第3行: 第3行:
|名称=晉明帝
|名称=晉明帝
|姓名=司马紹
|姓名=司马紹
|庙号=肃祖(一作肃宗){{NoteTag|《晉书·明帝纪》写“庙号肃祖”,《晉书·王导传》亦载晉成帝册曰:“昔我中宗(晉元帝庙号)、肃祖(晉明帝庙号)之基中兴也”,沈约《宋书》、徐广《晉纪》同,佚文亦言“肃祖遺詔”云云;然而《资治通·卷九十二》及《建康实录·卷第六》皆题为“肃宗明皇帝”,何法盛《晉中兴书》同,佚文亦云“肃宗,中宗长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为中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领太子中庶子”。|name="庙号"}}
|庙号=肃祖(一作肃宗){{NoteTag|《晉书·明帝纪》写“庙号肃祖”,《晉书·王导传》亦载晉成帝册曰:“昔我中宗(晉元帝庙号)、肃祖(晉明帝庙号)之基中兴也”,沈约《宋书》、徐广《晉纪》同,佚文亦言“肃祖遺詔”云云;然而《资治通·卷九十二》及《建康实录·卷第六》皆题为“肃宗明皇帝”,何法盛《晉中兴书》同,佚文亦云“肃宗,中宗长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为中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领太子中庶子”。|name="庙号"}}
|谥号=明皇帝
|谥号=明皇帝
|陵墓=武平陵
|陵墓=武平陵
第17行: 第17行:


== 生平 ==
== 生平 ==
司马紹自小聰慧,故此特别受父亲司马睿所寵爱。后于[[永嘉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父亲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建兴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睿升任左丞相,拜司马紹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316年,[[晉愍帝]]所在的[[长安]]被[[前]]攻陷,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有鉴于此,317年,司马睿称晉王,建元[[建武 (东晋)|建武]],并立司马紹为晉王太子。318年,司马睿即位称帝,改元[[大兴 (东晋)|太兴]],司马紹被立为皇太子。
司马紹自小聰慧,故此特别受父亲司马睿所寵爱。后于[[永嘉 (西晋)|永嘉]]元年(307年)随父亲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建兴 (西晋)|建兴]]元年(313年),司马睿升任左丞相,拜司马紹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316年,[[晉愍帝]]所在的[[长安]]被[[前]]攻陷,晉愍帝出降,西晋灭亡。有鉴于此,317年,司马睿称晉王,建元[[建武 (东晋)|建武]],并立司马紹为晉王太子。318年,司马睿即位称帝,改元[[大兴 (东晋)|太兴]],司马紹被立为皇太子。


[[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发生[[王敦之乱]],[[大将军 (东亚)|大将军]][[王敦]]领兵进攻建康并佔领[[石头城]],晉元帝派[[王导]]等人进攻石头城但都被王敦击败,司马紹于是打算率领将士与王敦決一死战,即将出发时因遭[[太子中庶子]][[嶠]]极力阻而沒有实行。随后王敦自任丞相并掌握朝政,见司马紹勇而有,而且朝野中亦有很高名望,于是打算誣陷他不孝而将他废掉,但因嶠等大臣支持司马紹,王敦终也不能废掉司马紹。
[[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发生[[王敦之乱]],[[大将军 (东亚)|大将军]][[王敦]]领兵进攻建康并佔领[[石头城]],晉元帝派[[王导]]等人进攻石头城但都被王敦击败,司马紹于是打算率领将士与王敦決一死战,即将出发时因遭[[太子中庶子]][[嶠]]极力阻而沒有实行。随后王敦自任丞相并掌握朝政,见司马紹勇而有,而且朝野中亦有很高名望,于是打算誣陷他不孝而将他废掉,但因嶠等大臣支持司马紹,王敦终也不能废掉司马紹。


晉元帝因王敦之乱而憂憤成疾,于当年閏十一月己丑日(323年1月3日)病逝,司马紹在次日继位,为晉明帝,并由[[司空]]王导辅政。
晉元帝因王敦之乱而憂憤成疾,于当年閏十一月己丑日(323年1月3日)病逝,司马紹在次日继位,为晉明帝,并由[[司空]]王导辅政。


王敦虽于[[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控朝廷,但因为图篡位,于[[太宁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召自己入朝,晉明帝于是以手詔召王敦。同年,[[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于是回京告诉其父[[王舒]],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晉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王敦虽于[[永昌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控朝廷,但因为图篡位,于[[太宁 (东晋)|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召自己入朝,晉明帝于是以手詔召王敦。同年,[[王允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于是回京告诉其父[[王舒]],王舒于是与王导一同报告晉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次年,晉明帝既心知王敦意图,于是骑马微服去视察王敦于[[于湖]]的营地,但遭到军人发现,并派五名骑兵追捕。晉明帝逃走时,用水浸濕所骑马匹的粪便来使其降温,又拿出七宝鞭交給路旁卖食物的婆婆,并要她出示給追来的骑兵。晉明帝走后不久,追兵就来到,并询问婆婆,婆婆于是取出七宝鞭,并称那人已经走得很远。骑兵们顾著传玩七宝鞭而在那裏停留了很久,而且见马糞已冷,以为追不及了,于是都沒有再追,晉明帝因此成功逃脫。
次年,晉明帝既心知王敦意图,于是骑马微服去视察王敦于[[于湖]]的营地,但遭到军人发现,并派五名骑兵追捕。晉明帝逃走时,用水浸濕所骑马匹的粪便来使其降温,又拿出七宝鞭交給路旁卖食物的婆婆,并要她出示給追来的骑兵。晉明帝走后不久,追兵就来到,并询问婆婆,婆婆于是取出七宝鞭,并称那人已经走得很远。骑兵们顾著传玩七宝鞭而在那裏停留了很久,而且见马糞已冷,以为追不及了,于是都沒有再追,晉明帝因此成功逃脫。


及后,晉明帝积极準备京师[[建康]]的防护,最终于当年成功击败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后,晉明帝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 (古代)|徐州]]刺史、[[陶侃]]为[[荊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领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NoteTag|[[王敦]]以[[王邃]]为徐州刺史、王舒为荊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湘州在[[司马承 (谯王)|司马承]]被杀后不明,王舒前任刺史刘顗不知何时上任。}}。
及后,晉明帝积极準备京师[[建康]]的防护,最终于当年成功击败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后,晉明帝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 (古代)|徐州]]刺史、[[陶侃]]为[[荊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领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NoteTag|[[王敦]]以[[王邃]]为徐州刺史、王舒为荊州刺史、王彬为江州刺史。湘州在[[司马承 (谯王)|司马承]]被杀后不明,王舒前任刺史刘顗不知何时上任。}}。


[[太宁 (东晋)|太宁]]三年閏八月戊子(325年10月18日),司马紹病逝于东堂,年仅二十七。葬于武平陵,[[庙号]]'''[[肃祖]]'''{{NoteTag|name=庙号}}。
[[太宁 (东晋)|太宁]]三年閏八月戊子(325年10月18日),司马紹病逝于东堂,年仅二十七。葬于武平陵,[[庙号]]'''[[肃祖]]'''{{NoteTag|name=庙号}}。


== 性格特 ==
== 性格特 ==
* 司马紹年少聰明,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不同答案的争。长大后聰明有机断,精于事理,于是能让国家从王敦之乱的乱局回复平定。
* 司马紹年少聰明,小时候便曾经与父亲就“太阳与长安孰近”的问题作出不同答案的争。长大后聰明有机断,精于事理,于是能让国家从王敦之乱的乱局回复平定。
* 司马紹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敬重贤人,素好文,于是当时如王导、[[庾亮]]、嶠、[[桓彝]]、[[阮放]]等名臣都亲待他。而因他习武艺,善于安撫将士,于是任太子时东宫聚集很多人,亦得远近各人归心。
* 司马紹性至孝,有文武才略,敬重贤人,素好文,于是当时如王导、[[庾亮]]、嶠、[[桓彝]]、[[阮放]]等名臣都亲待他。而因他习武艺,善于安撫将士,于是任太子时东宫聚集很多人,亦得远近各人归心。


== 軼事 ==
== 軼事 ==
* 司马紹任太子时,想修建池苑楼台,但元帝不许。司马紹于是命手下的武士在一晚之间修好太子西池。<ref>《世说新语·豪爽》</ref>
* 司马紹任太子时,想修建池苑楼台,但元帝不许。司马紹于是命手下的武士在一晚之间修好太子西池。<ref>《世说新语·豪爽》</ref>
* 司马紹有寵妃[[宋禕]],褘国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绿珠]]之女弟子,不久司马紹病篤,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最后宋褘被送給吏部尚书[[阮孚]]。<ref>[[沈约]]《[[俗说]]》</ref>
* 司马紹有寵妃[[宋禕]],褘国色天香,善吹笛,乃[[石崇]]妾[[绿珠]]之女弟子,不久司马紹病篤,群臣进谏,请出宋袆,最后宋褘被送給吏部尚书[[阮孚]]。<ref>[[沈约]]《[[俗说]]》</ref>
* 司马紹在位时,曾问晉室得天下的事。[[王导]]于是告诉他[[司马懿]]当日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曹爽]],树立[[蒋济]]等与自己同心的大臣;又说道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賈充]]所命的[[成济]]弒杀一事。司马紹聽后,将面龐伏在牀上,说:“若真的像你所说,晉室国祚又怎能够长远!”<ref>《晉书·宣帝纪》及《[[世说新语]]·尤悔篇》</ref>
* 司马紹在位时,曾问晉室得天下的事。[[王导]]于是告诉他[[司马懿]]当日发动[[高平陵之变]]除[[曹爽]],树立[[蒋济]]等与自己同心的大臣;又说道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賈充]]所命的[[成济]]弒杀一事。司马紹聽后,将面龐伏在牀上,说:“若真的像你所说,晉室国祚又怎能够长远!”<ref>《晉书·宣帝纪》及《[[世说新语]]·尤悔篇》</ref>


== 评价 ==
== 评价 ==
* 唐朝[[房玄齡]]于《[[晉书]]》的“[[史臣]]曰”评论说:“维揚作宇,带洪流,楚江恒战,方城对敵,不得不推誠将相,以总戎麾。楼船万计,兵倍王室,处其利而无心者,[[周公]]其人也。威权外假,嫌隙内兴,[[王敦|彼]]有[[荊州|顺流之师]],此无强籓之援。商逢九乱,尧止八音,明皇(案:晉明帝)负图,属在茲日。运龙韜于掌握,起天旆于江靡,燎其餘燼,有若秋原。去縗絰而踐戎场,斬鯨鯢而拜园闕。镇削威权,州分江汉,覆车不踐,貽厥孙。其后七十餘年,终罹[[桓玄|敬道]]之害。或曰:『兴亡在运,非止上流。』豈创制不殊,而弘之者异也。”
* 唐朝[[房玄齡]]于《[[晉书]]》的“[[史臣]]曰”评论说:“维揚作宇,带洪流,楚江恒战,方城对敵,不得不推誠将相,以总戎麾。楼船万计,兵倍王室,处其利而无心者,[[周公]]其人也。威权外假,嫌隙内兴,[[王敦|彼]]有[[荊州|顺流之师]],此无强籓之援。商逢九乱,尧止八音,明皇(案:晉明帝)负图,属在茲日。运龙韜于掌握,起天旆于江靡,燎其餘燼,有若秋原。去縗絰而踐戎场,斬鯨鯢而拜园闕。镇削威权,州分江汉,覆车不踐,貽厥孙。其后七十餘年,终罹[[桓玄|敬道]]之害。或曰:『兴亡在运,非止上流。』豈创制不殊,而弘之者异也。”
* 唐朝某贵族“[[公子]]”{{NoteTag|学者李锦繡怀疑此公子实指[[唐太宗]],陈虎则认为就是太宗无误,不过是登基前的秦王[[李世民]]与虞世南的对话纪录,见李锦繡,〈读敦煌P2636《帝王略论》文书札记〉,《论史传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唐)虞世南撰、陈虎译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卷一}}与[[虞世南]]的对话:“公子曰:『东晉自元帝已下,何为贤主?』先生曰:『晉自迁都江左,强臣擅命,(天子)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负才矜地,志怀沖问鼎,非明帝之雄断,王导之忠誠,则晉祚其移于他族矣。若使[[寿命|降年]]永久,佐任群贤,因洛、澗之遺黎,乘[[前|刘]]、[[后|石]]之衰运,兴复中原,不难图也。』”<ref>《唐文拾遺》卷十三;亦收入(唐)虞世南 撰、陈虎译 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ref>
* 唐朝某贵族“[[公子]]”{{NoteTag|学者李锦繡怀疑此公子实指[[唐太宗]],陈虎则认为就是太宗无误,不过是登基前的秦王[[李世民]]与虞世南的对话纪录,见李锦繡,〈读敦煌P2636《帝王略论》文书札记〉,《论史传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唐)虞世南撰、陈虎译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卷一}}与[[虞世南]]的对话:“公子曰:『东晉自元帝已下,何为贤主?』先生曰:『晉自迁都江左,强臣擅命,(天子)垂拱南面,政非己出。王敦以磐石之宗,居上流之地,负才矜地,志怀沖问鼎,非明帝之雄断,王导之忠誠,则晉祚其移于他族矣。若使[[寿命|降年]]永久,佐任群贤,因洛、澗之遺黎,乘[[前|刘]]、[[后|石]]之衰运,兴复中原,不难图也。』”<ref>《唐文拾遺》卷十三;亦收入(唐)虞世南 撰、陈虎译 注,《帝王略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ref>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晉元帝|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称:“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天假五胡以乱中夏,气数之穷也,帝乃早世![[王敦]]之横,[[晉元帝|元帝]]惴惴而崩,帝以幼冲当多难,举动伟然出人意表,可不谓神武哉?”


== 学术考证 ==
== 学术考证 ==
因王敦曾称呼晋明帝为:“黄[[鲜卑]]奴”,黃为西部鲜卑人常有特,[[陈寅恪]]认为其母出身燕[[代郡|代]],此地多有鲜卑人,晉明帝可能因此有[[鲜卑]]血统。
因王敦曾称呼晋明帝为:“黄[[鲜卑]]奴”,黃为西部鲜卑人常有特,[[陈寅恪]]认为其母出身燕[[代郡|代]],此地多有鲜卑人,晉明帝可能因此有[[鲜卑]]血统。


== 各家所记的晉明帝庙号 ==
== 各家所记的晉明帝庙号 ==
第53行: 第53行:
* “惟中宗元皇帝、肃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宋书·礼志三》成帝告先帝后曰)、““晉景帝之于世祖,肃祖之于孝武,皆傍尊也”“晉世祖宗祠显宗、烈宗、肃祖”(《宋书·礼志四》韩賁、孙缅议)、“歌肃祖明皇帝:明明肃祖,闡弘帝胙”云云(《宋书·乐志二》)
* “惟中宗元皇帝、肃祖明皇帝、明穆皇后之灵”(《宋书·礼志三》成帝告先帝后曰)、““晉景帝之于世祖,肃祖之于孝武,皆傍尊也”“晉世祖宗祠显宗、烈宗、肃祖”(《宋书·礼志四》韩賁、孙缅议)、“歌肃祖明皇帝:明明肃祖,闡弘帝胙”云云(《宋书·乐志二》)
* “肃祖遺詔”云云(《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徐广《晉纪》)
* “肃祖遺詔”云云(《世说新语·容止》刘孝标注引徐广《晉纪》)
*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并欽其风德,友而敬焉。及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乃迹剡山,以避当世”(《高僧传》卷4)
* “中宗元皇及肃祖明帝、丞相王茂弘、太尉庾元规并欽其风德,友而敬焉。及中宗肃祖升遐,王、庾又薨,乃迹剡山,以避当世”(《高僧传》卷4)
* “成帝以太宁三年閏八月己丑即位,上明帝尊謚,庙曰肃祖”(《册府元龟》卷29)
* “成帝以太宁三年閏八月己丑即位,上明帝尊謚,庙曰肃祖”(《册府元龟》卷29)


=== 肃宗 ===
=== 肃宗 ===
* “肃宗明皇帝”(《资治通》卷92、卷93)
* “肃宗明皇帝”(《资治通》卷92、卷93)
* “肃宗”(《资治通考异》卷4、《资治通目录》卷9)
* “肃宗”(《资治通考异》卷4、《资治通目录》卷9)
* “肃宗明皇帝”(《建康实录》卷6)
* “肃宗明皇帝”(《建康实录》卷6)
* “肃宗,中宗长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为中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领太子中庶子”(《太平御览》卷148、卷220、卷245引何法盛《晉中兴书》)
* “肃宗,中宗长子也”、“肃宗欲使庾亮为中书监”、“肃宗之在东宫,孔演领太子中庶子”(《太平御览》卷148、卷220、卷245引何法盛《晉中兴书》)
第110行: 第110行:
* [[司马衍]],太宁三年立为太子,后为晋成帝。
* [[司马衍]],太宁三年立为太子,后为晋成帝。
* [[司马岳]],初封吴王,后徙琅琊王,晉成帝死后被立为晋康帝。
* [[司马岳]],初封吴王,后徙琅琊王,晉成帝死后被立为晋康帝。
* [[司马兴男|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嫁[[桓]]。
* [[司马兴男|南康公主]][[司马兴男]],嫁[[桓]]。
* [[庐陵公主]][[司马南弟]],嫁[[刘惔]]。
* [[庐陵公主]][[司马南弟]],嫁[[刘惔]]。
* [[南郡悼公主]],嫁[[羊賁]]
* [[南郡悼公主]],嫁[[羊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