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Wayback)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4), 江蘇 → 江苏 (3), 員 → 员 (2), 貴 → 贵 (2), 壯 → 壮, 擔 → 担, 全國 → 全国, 集團 → 集团, 國 → 国 (10), 開 → 开 (3), 學 → 学 (11), 慶 → 庆, 會 → 会 (2), 長 → 长 (7), 與 → 与 (9), 間 → 间 (3), 團 → 团 (21), 師 → 师 (3), 隊 → 队, 語 → 语, 灣 → 湾 (9), 風 → 风 (11), 豐 → 丰 (2), 戲曲 → 戏曲 (7), 戲劇 → 戏剧 (3), 專業 → 专业, 陸 → 陆, 愛 → 爱, 縣 → 县 (2), 雙 → 双, 顧 → 顾, 魚 → 鱼, 無 → 无 (2), 盡 → 尽 (2), 彈 → 弹, 興 → 兴 (2), 關 → 关 (3), 領 → 领, 劉 → 刘, 張 → 张 (3), 陽 → 阳 (2), 調 → 调, 寧 → 宁, 嚴 → 严, 蘇 → 苏 (2), 雲 → 云 (2), 習 → 习 (4), 廣 → 广, 見 → 见 (3), 來 → 来 (5)…)
第3行: 第3行:
| Caption = 昆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 Caption = 昆曲《[[牡丹亭]]》表演片段
| ICH = 崑曲
| ICH = 崑曲
| State Party = 中
| State Party = 中
| Domains =
| Domains =
| Criteria =
| Criteria =
| ID =
| ID =
| Region = 太地
| Region = 太地
| Year = 2001
| Year = 2001
| Session =
| Session =
第31行: 第31行:
}}
}}


'''昆曲'''是[[中國戲曲]]的劇種之一,发源[[元朝|元]]末[[明朝|明]]初的[[苏州府]][[崑山]](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ref>{{Cite web |url=http://js.people.com.cn/culture/n2/2017/1028/c360308-30865870.html |title=昆山巴城镇举办重阳曲会 再现昆曲文化魅力 |accessdate=2019-10-07 |archive-date=2019-10-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007102743/http://js.people.com.cn/culture/n2/2017/1028/c360308-30865870.html |dead-url=no }}</ref>,起初流行江南一,而後風靡全;盛[[清朝|清]]時,上至宮廷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熱愛崑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ref>出自《千祿‧慘睹》中[[建文帝]]所唱之〔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江。但那寒慘霧和愁織,受不淒雨。雄城,看江山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ref>戶戶『不提防』」,<ref>出自《[[生殿]]‧彈詞》中[[李龜年]]所唱之〔一枝花〕:「 不提防餘年值亂,逼拶得岐路遭窮。受奔波塵顏面黑,嘆衰殘霜雪鬢鬚白。今日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臉上街、又短街。哪裡是高漸離擊築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簫也那乞丐。」</ref>即反映時崑曲廣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发源[[元朝|元]]末[[明朝|明]]初的[[苏州府]][[崑山]](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ref>{{Cite web |url=http://js.people.com.cn/culture/n2/2017/1028/c360308-30865870.html |title=昆山巴城镇举办重阳曲会 再现昆曲文化魅力 |accessdate=2019-10-07 |archive-date=2019-10-0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007102743/http://js.people.com.cn/culture/n2/2017/1028/c360308-30865870.html |dead-url=no }}</ref>,起初流行江南一,而后风靡全;盛[[清朝|清]]時,上至宮廷族、下至販夫走卒皆热爱崑曲。有俗諺云:「家家『收拾起』,<ref>出自《千祿‧慘睹》中[[建文帝]]所唱之〔傾杯玉芙蓉〕:「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裝,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江。但那寒慘霧和愁織,受不淒雨。雄城,看江山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ref>户户『不提防』」,<ref>出自《[[生殿]]‧弹词》中[[李龜年]]所唱之〔一枝花〕:「 不提防餘年值亂,逼拶得岐路遭窮。受奔波塵顏面黑,嘆衰殘霜雪鬢鬚白。今日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臉上街、又短街。哪裡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簫也那乞丐。」</ref>即反映時崑曲广为普及且深入人心的程度。


昆曲以曲唱中心,唱念使用之「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器伴奏,格纏綿婉轉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其舞演出形式亦「崑」,因表演手段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唱腔、曲扣合得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藝術規範,影響所有出之地方劇種,故素有「百之母」之美譽。
昆曲以曲唱中心,唱念使用之「中州韻」,主要以[[曲笛]]、[[鼓]]、[[板]]等器伴奏,格纏綿婉轉細膩,故又有「水磨腔」之雅。其舞演出形式亦「崑」,因表演手段富、身段具備高度舞蹈性,唱腔、曲扣合得絲合縫,形成精緻的艺术规范,影響所有出之地方剧种,故素有「百之母」之美譽。


== 历史 ==
== 历史 ==
[[File:昆曲创始人顾坚像.jpg|缩略图|右|250px|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像]]
[[File:昆曲创始人顾坚像.jpg|缩略图|右|250px|昆山腔创始人[[顾坚]]像]]


昆曲源自[[南]]的[[昆山腔]]。家居[[昆山]]附近的[[顧堅]]被譽昆曲之创始人。顾坚其人首于1960年发现的[[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按此:“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番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灯镇|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廓帖木]]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ref>{{Cite web|url= http://www.xijucn.com/html/kunqu/20110909/28787.html|title= 顾坚“昆曲鼻祖”|accessdate= 2020-01-10|date= 2011-09-09|author= |work= |publisher= 戲劇網|archive-date= 2020-01-16|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16041414/http://www.xijucn.com/html/kunqu/20110909/28787.html|dead-url= no}}</ref>
昆曲源自[[南]]的[[昆山腔]]。家居[[昆山]]附近的[[顾坚]]被譽昆曲之创始人。顾坚其人首于1960年发现的[[魏良辅]]《南词引正》一书,按此:“腔有数样,纷纭不类,各方风气所限,有昆山、海盐、余姚、杭州、弋阳……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番绰所传。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灯镇|千墩]],精于南辞,善作古赋。[[廓帖木]]闻其善歌,屡招不屈。与[[杨铁笛]]、[[顾阿瑛]]、[[倪元镇]]为友,自号风月散人。其著有《陶真野集》十卷、《风月散人乐府》八卷,行于世,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ref>{{Cite web|url= http://www.xijucn.com/html/kunqu/20110909/28787.html|title= 顾坚“昆曲鼻祖”|accessdate= 2020-01-10|date= 2011-09-09|author= |work= |publisher= 戏剧网|archive-date= 2020-01-16|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116041414/http://www.xijucn.com/html/kunqu/20110909/28787.html|dead-url= no}}</ref>


[[高則誠]]的《[[琵琶記]]》號稱“曲祖”,他顾阿瑛也有往,因此《琵琶記》也用昆山腔演唱<ref name=文人文化>{{cite book|title=昆曲文人文化|publisher=春出版社|location=沈|author=祯、雍君|year=2007}}</ref>{{rp|44}}。[[朱元璋]]很欣賞高則誠的才能,曾說:“五經四。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家不可”<ref name=文人文化/>{{rp|48}}。
[[高則誠]]的《[[琵琶記]]》号称“曲祖”,他顾阿瑛也有往,因此《琵琶記》也用昆山腔演唱<ref name=文人文化>{{cite book|title=昆曲文人文化|publisher=春出版社|location=沈|author=祯、雍君|year=2007}}</ref>{{rp|44}}。[[朱元璋]]很欣賞高則誠的才能,曾說:“五經四。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記》如山珍海錯,富家不可”<ref name=文人文化/>{{rp|48}}。


早期的昆山腔“不叶宫调,亦罕节奏”,直到[[正德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改良之后才真正地成为昆曲。魏良辅早年鑽研[[北曲]],但未有成就,因此轉攻南曲。在[[太倉]],他北曲家野塘等人合作,改良崑山腔,采用[[中州韵]],依字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揮其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有「水磨調」、「水磨腔」之。而[[梁辰]]《[[浣纱记]]》流傳開來,崑腔始风行大江南北<ref name=文人文化/>{{rp|57-62}}。
早期的昆山腔“不叶宫调,亦罕节奏”,直到[[正德 (明朝)|正德]]、[[嘉靖]]年间[[魏良辅]]改良之后才真正地成为昆曲。魏良辅早年鑽研[[北曲]],但未有成就,因此轉攻南曲。在[[太倉]],他北曲家野塘等人合作,改良崑山腔,采用[[中州韵]],依字行腔,「调用水磨,拍捱冷板」,使崑腔揮其細膩婉轉的特色,因之有「水磨」、「水磨腔」之。而[[梁辰]]《[[浣纱记]]》流传开来,崑腔始风行大江南北<ref name=文人文化/>{{rp|57-62}}。


明嘉靖至清乾隆之二百多年乃崑曲全盛時期<ref name=文人文化/>{{rp|73}}。[[家班]]在明朝就已出,其中最多的是女童組成的“女家班”,其次有男童組成的“童家班”和職業伶人組成的“梨家班”<ref name=文人文化/>{{rp|88}}。作品方面,《浣紗記》之了《鳳記》、《[[牡丹亭]]》、《[[俠記]]》、《[[玉簪記]]》、《[[嬌記]]》、《[[燕子箋]]》、《[[清忠]]》、《[[箏誤]]》、《[[生殿]]》和《[[桃花扇]]》等名作<ref name=文人文化/>{{rp|74}}。此外,昆曲批著作《[[曲品]]》([[呂天成]])和《[[山堂曲品]]》([[祁彪佳]])也相繼問世<ref name=文人文化/>{{rp|80}}。演唱格上,乾隆時期昆曲家[[葉堂]]的「葉派唱口」影響尤其深<ref name=昆曲>{{cite web|url=http://www.52kunqu.com/xwshow.asp?newsid=280|title=葉堂|publisher=昆曲|accessdate=2019-09-21|archive-date=2020-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26214911/http://www.52kunqu.com/xwshow.asp?newsid=280|dead-url=no}}</ref>。此后[[花部]]兴起,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史舞台。然薪尽火传,民间曲社唱曲活动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傳統的主力。崑曲教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成立的[[昆劇傳習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折子]]。[[梅]]曾把昆曲入大,使其成正式科目<ref name="江蘇網">{{Cite web|url= http://sz.jschina.com.cn/qdsz/xqsz/201312/t1361542.shtml|title= 吴梅故居:藏书楼的曲韵年华|accessdate= 2015-01-21|date= 2013-11-15|author= |work= |publisher= 中蘇網|archive-date= 2015-01-22|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22080929/http://sz.jschina.com.cn/qdsz/xqsz/201312/t1361542.shtml|dead-url= no}}</ref>。但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亡,今日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存與傳承成为当务之急。
明嘉靖至清乾隆之二百多年乃崑曲全盛時期<ref name=文人文化/>{{rp|73}}。[[家班]]在明朝就已出,其中最多的是女童組成的“女家班”,其次有男童組成的“童家班”和职业伶人組成的“梨家班”<ref name=文人文化/>{{rp|88}}。作品方面,《浣紗記》之了《鳳記》、《[[牡丹亭]]》、《[[俠記]]》、《[[玉簪記]]》、《[[嬌記]]》、《[[燕子箋]]》、《[[清忠]]》、《[[箏誤]]》、《[[生殿]]》和《[[桃花扇]]》等名作<ref name=文人文化/>{{rp|74}}。此外,昆曲批著作《[[曲品]]》([[呂天成]])和《[[山堂曲品]]》([[祁彪佳]])也相继问世<ref name=文人文化/>{{rp|80}}。演唱格上,乾隆時期昆曲家[[葉堂]]的「葉派唱口」影響尤其深<ref name=昆曲>{{cite web|url=http://www.52kunqu.com/xwshow.asp?newsid=280|title=葉堂|publisher=昆曲|accessdate=2019-09-21|archive-date=2020-03-2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26214911/http://www.52kunqu.com/xwshow.asp?newsid=280|dead-url=no}}</ref>。此后[[花部]]兴起,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逐渐退出史舞台。然薪尽火传,民间曲社唱曲活动绵延不绝,成为保存曲唱传统的主力。崑曲教讲究「口传心授」,民国时期成立的[[昆剧传习所]]的「传」字辈学员尚可演出四百多齣[[折子]]。[[梅]]曾把昆曲入大,使其成正式科目<ref name="江苏网">{{Cite web|url= http://sz.jschina.com.cn/qdsz/xqsz/201312/t1361542.shtml|title= 吴梅故居:藏书楼的曲韵年华|accessdate= 2015-01-21|date= 2013-11-15|author= |work= |publisher= 中苏网|archive-date= 2015-01-22|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22080929/http://sz.jschina.com.cn/qdsz/xqsz/201312/t1361542.shtml|dead-url= no}}</ref>。但由于战乱和政局动荡,艺随人亡,今日传统剧目的数量急剧减少,保存与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昆剧已经枯萎到濒临绝种,仅存的[[国风昆剧团]]([[浙江昆苏剧团]]的前身)流落沪杭一带,已经奄奄一息,只能靠纸糊的戏装演戏。新中国成立后,昆剧这一古老的剧种步入复兴时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昆剧已经枯萎到濒临绝种,仅存的[[国风昆剧团]]([[浙江昆苏剧团]]的前身)流落沪杭一带,已经奄奄一息,只能靠纸糊的戏装演戏。新中国成立后,昆剧这一古老的剧种步入复兴时期。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今[[浙江崑劇團]])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为《[[十五贯]]》,1956年4月1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观看。毛泽东看到舞台上那个官僚[[周忱]]([[江南巡抚]])夸奖草菅人命的[[无锡]]知县[[过于执]]是“国家良臣”,诬蔑[[苏州知府]][[况钟]]搞调查研究是“节外生枝”,自诩“一生唯谨慎,从来不逾常规”时,毛泽东笑指周忱说:“他不逾常规常矩!”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毛泽东在当天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插话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不少。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直属礼堂|中直礼堂]]再度观看《十五贯》,并指出:《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1956年5月17日,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昆剧《十五贯》座谈会上作了约1小时的长篇讲话<ref>《周恩來選集》,1956年4月19日1956年5月17日的講話([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11423.htm 周恩來關於崑曲《十五貫》的次講話] )</ref>,对昆剧艺术和浙江昆苏剧团的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头版头条通栏表《從“一齣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的社并配发大幅剧照。《十五贯》在北京的四十六場連演,觀人次,以其高度的藝術性轟京城<ref>{{Cite web |url=http://www.zjkjt.com/daye/jumujieshao.htm |title=浙江崑蘇劇團 經典代表目《十五貫》 |accessdate=2006-07-19 |archive-date=2006-07-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717034629/http://www.zjkjt.com/daye/jumujieshao.htm |dead-url=no }}</ref>,以致北京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热潮<ref>{{Cite web |ur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6/4386423.html |title=昆曲《十五贯》:五十年不老 |accessdate=2006-07-19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72721/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6/4386423.html |dead-url=no }}</ref>。1956年《十五貫》被攝成彩色藝術影片。本被收入《》第1卷(1958)《中地方曲集成·浙江省卷》(1959)。[[京]]版的《十五貫》由[[辜群]]、[[李春]]改編。<ref>{{Cite web |url=http://www.novelhall.org.tw/tradition/ntp_2004_main.asp |title=新舞台:2004年新老首頁 |accessdate=2006-07-19 |archive-date=2005-11-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25204623/http://www.novelhall.org.tw/tradition/ntp_2004_main.asp |dead-url=no }}</ref>随后,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以及湖南等地的昆剧团相继成立,令衰落的昆剧艺术再逢生机,发一串抢救崑曲的文化活重新整了崑曲的剧团体制和人事制度。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今[[浙江崑剧团]])根据传奇《双熊梦》改编为《[[十五贯]]》,1956年4月17日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观看。毛泽东看到舞台上那个官僚[[周忱]]([[江南巡抚]])夸奖草菅人命的[[无锡]]知县[[过于执]]是“国家良臣”,诬蔑[[苏州知府]][[况钟]]搞调查研究是“节外生枝”,自诩“一生唯谨慎,从来不逾常规”时,毛泽东笑指周忱说:“他不逾常规常矩!”演出结束后周恩来说:「你们浙江做了一件好事,一齣救活了一个剧种。《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毛泽东在当天的一次中央会议上插话说:《十五贯》应该到处演,戏里边那些形象我们这里也是很多的;过于执,在中国可以找出不少。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办公厅直属礼堂|中直礼堂]]再度观看《十五贯》,并指出:《十五贯》是个好戏,全国各剧种有条件的都要演《十五贯》;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1956年5月17日,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召开的昆剧《十五贯》座谈会上作了约1小时的长篇讲话<ref>《周恩来选集》,1956年4月19日1956年5月17日的講話([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zhuanti/211423.htm 周恩来关于崑曲《十五貫》的次講話] )</ref>,对昆剧艺术和浙江昆苏剧团的演出给予很高的评价。1956年5月18日,《[[人民日報]]》头版头条通栏表《從“一齣救活了一个剧种”談起》的社并配发大幅剧照。《十五贯》在北京的四十六场连演,觀人次,以其高度的艺术性轟京城<ref>{{Cite web |url=http://www.zjkjt.com/daye/jumujieshao.htm |title=浙江崑苏剧团 經典代表目《十五貫》 |accessdate=2006-07-19 |archive-date=2006-07-1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717034629/http://www.zjkjt.com/daye/jumujieshao.htm |dead-url=no }}</ref>,以致北京出现“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热潮<ref>{{Cite web |url=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6/4386423.html |title=昆曲《十五贯》:五十年不老 |accessdate=2006-07-19 |archive-date=2016-03-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072721/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0473/40476/4386423.html |dead-url=no }}</ref>。1956年《十五貫》被攝成彩色艺术影片。本被收入《》第1卷(1958)《中地方曲集成·浙江省卷》(1959)。[[京]]版的《十五貫》由[[辜怀群]]、[[李春]]改編。<ref>{{Cite web |url=http://www.novelhall.org.tw/tradition/ntp_2004_main.asp |title=新舞台:2004年新老首頁 |accessdate=2006-07-19 |archive-date=2005-11-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51125204623/http://www.novelhall.org.tw/tradition/ntp_2004_main.asp |dead-url=no }}</ref>随后,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以及湖南等地的昆剧团相继成立,令衰落的昆剧艺术再逢生机,发一串抢救崑曲的文化活重新整了崑曲的剧团体制和人事制度。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类口述和非物質遺代表作]]」。
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人类口述和非物質遺代表作]]」。


== 家劃分 ==
== 家劃分 ==
崑曲腳色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当|家]]基礎,其中又有更細膩之劃分:「生」又分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旦」分有[[正旦]]、刺殺旦(四旦)、[[閨旦]](五旦)、[[貼旦]](六旦)、[[老旦]]、[[武旦]]等;和丑分有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而七「家」又細分「江湖十二腳色」,意指具備此十二之演,即可成立班闖蕩江湖了。<ref>李斗《揚州舫錄》:「梨以副末開場為領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打諢一人,謂之。此江湖十二腳色。」</ref>清嘉、道光年,崑曲腳色行更加富的「二十家」。
崑曲腳色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当|家]]基礎,其中又有更細膩之劃分:「生」又分巾生、官生、窮生、雉尾生;「旦」分有[[正旦]]、刺殺旦(四旦)、[[閨旦]](五旦)、[[貼旦]](六旦)、[[老旦]]、[[武旦]]等;和丑分有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而七「家」又細分「江湖十二腳色」,意指具備此十二之演,即可成立班闖蕩江湖了。<ref>李斗《揚州舫錄》:「梨以副末开场为领班。副末以下,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七人,謂之男腳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四人,謂之女腳色;打諢一人,謂之。此江湖十二腳色。」</ref>清嘉、道光年,崑曲腳色行更加富的「二十家」。


== 文武 ==
== 文武 ==
「文武」即曲的伴奏樂隊。「文」指管絃器,負責襯托演唱腔;「武」指打擊樂負責掌控音戲劇節奏。
「文武」即曲的伴奏乐队。「文」指管絃器,负责襯托演唱腔;「武」指打击乐负责掌控音戏剧节奏。
崑曲文主要[[笛]]、[[笙]]、[[簫]]、提琴、[[嗩吶]]、[[三弦]]、[[琵琶]],武則有[[鼓]]、[[板]]、[[]]、[[鐃鈸]]等器。
崑曲文主要[[笛]]、[[笙]]、[[簫]]、提琴、[[嗩吶]]、[[三弦]]、[[琵琶]],武則有[[鼓]]、[[板]]、[[]]、[[鐃鈸]]等器。


== 地方派别 ==
== 地方派别 ==
不同地域的崑腔,受到在地音曲影響,而呈不一格。现存的昆曲地方格大可分:<ref name=Ency>{{cite encyclopedia |year=2009|title =声腔剧种|encyclopedia=[[中国大百科全书]]|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ocation=北京|edition=第二版|ISBN=978-7-5000-7958-3}}</ref>
不同地域的崑腔,受到在地音曲影響,而呈不一格。现存的昆曲地方格大可分:<ref name=Ency>{{cite encyclopedia |year=2009|title =声腔剧种|encyclopedia=[[中国大百科全书]]|publisher=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location=北京|edition=第二版|ISBN=978-7-5000-7958-3}}</ref>
* 南昆:流行于三角地,柔婉缠绵,抒情性强。
* 南昆:流行于三角地,柔婉缠绵,抒情性强。
* 北昆:流行于北京,兼唱[[高腔]],激越豪壮,慷慨悲歌。
* 北昆:流行于北京,兼唱[[高腔]],激越豪壮,慷慨悲歌。
* 湘昆:流行于[[湖南]][[郴州]],深受当地[[祁剧]]、[[湘剧]]音乐影响,富有地方色彩。
* 湘昆:流行于[[湖南]][[郴州]],深受当地[[祁剧]]、[[湘剧]]音乐影响,富有地方色彩。
* 永昆:流行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郡|永嘉]]),继承早期昆曲简洁、古朴、明快的风格。
* 永昆:流行于[[浙江]][[温州]](古称[[永嘉郡|永嘉]]),继承早期昆曲简洁、古朴、明快的风格。


== 演出團體 ==
== 演出团体 ==
=== 中 ===
=== 中 ===
中国现有專業崑曲劇團包含上海之[[上海崑院]]、南京之[[江省演院]]、州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江苏省苏崑剧团,2001年更名)、杭州之[[浙江崑劇團]](另浙江京劇團合組[[浙江京崑藝術劇院]])、北京之[[北方崑曲院]]、郴州之[[湖南省崑剧]]等,另有永嘉之[[永嘉崑曲传习所]],称为「六团(院)一所」。此外有2015年新成立的[[崑山代崑院]]。
中国现有专业崑曲剧团包含上海之[[上海崑院]]、南京之[[江省演院]]、州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原江苏省苏崑剧团,2001年更名)、杭州之[[浙江崑剧团]](另浙江京剧团合組[[浙江京崑艺术剧院]])、北京之[[北方崑曲院]]、郴州之[[湖南省崑剧]]等,另有永嘉之[[永嘉崑曲传习所]],称为「六团(院)一所」。此外有2015年新成立的[[崑山代崑院]]。


=== 台 ===
=== 台 ===
{{main|台灣傳統戲劇表演團體列表#崑}}
{{main|台湾传统戏剧表演团体列表#崑}}
由公部門設立之崑關劇團為[[臺灣京崑劇團]](原復興劇校附劇團改制為臺灣戲院京劇團以表演京劇為主、崑劇為輔),另劇團也不時貼演崑劇劇目。民劇團組織亦十分盛:如[[同期曲]](又「大同期」)、[[蓬瀛曲集]](又「小同期」)、[[北崑曲研社]]、[[水磨曲集崑劇團]]、[[臺灣劇團]]、[[庭崑劇團]]、[[二分之一Q劇場]]、[[拾翠坊崑劇團]]、[[台北崑劇團]]、[[城崑劇團]]、[[大音雅集]]、[[東寧雅集]]、[[詠風劇坊]]、[[幽蘭樂坊]]等;此外,大院校存之生崑曲社包含[[臺灣崑曲研究社]]、[[臺灣師範崑曲研究社]]、[[成功大學國劇研究社]]、[[東吳學雙溪崑曲清唱雅集]]、[[輔仁大崑曲雅集]]等,至今皆仍有定期教學課程及公演出。
由公部门设立之崑关剧团为[[台湾京崑剧团]](原复兴剧校附剧团改制为台湾戏院京剧团以表演京剧为主、崑剧为輔),另剧团也不時貼演崑剧剧目。民剧团組織亦十分盛:如[[同期曲]](又「大同期」)、[[蓬瀛曲集]](又「小同期」)、[[北崑曲研社]]、[[水磨曲集崑剧团]]、[[台湾剧团]]、[[庭崑剧团]]、[[二分之一Q剧场]]、[[拾翠坊崑剧团]]、[[台北崑剧团]]、[[城崑剧团]]、[[大音雅集]]、[[东宁雅集]]、[[詠风剧坊]]、[[幽兰乐坊]]等;此外,大院校存之生崑曲社包含[[台湾崑曲研究社]]、[[台湾师范崑曲研究社]]、[[成功大学国剧研究社]]、[[东吴学双溪崑曲清唱雅集]]、[[輔仁大崑曲雅集]]等,至今皆仍有定期教学课程及公演出。


=== 海外 ===
=== 海外 ===
日本亦有崑曲組織[[日本崑之友社]],美則有[[紐約海外崑曲研社]]、[[美西崑曲研究社]]、[[崑曲藝術社]]等。
日本亦有崑曲組織[[日本崑之友社]],美則有[[纽约海外崑曲研社]]、[[美西崑曲研究社]]、[[崑曲艺术社]]等。


== 相典籍 ==
== 相典籍 ==
崑曲音具有「南曲」「北曲」之分,南曲用韻遵《[[洪武正韻]]》,北曲則遵《[[中原音韻]]》。
崑曲音具有「南曲」「北曲」之分,南曲用韻遵《[[洪武正韻]]》,北曲則遵《[[中原音韻]]》。


崑曲記方式乃傳統「[[工尺]]」,曲唱名家多著有曲,如《納書楹曲》、《遏閣曲》、《六也曲》、《崑曲大全》、《集成曲》、《粟》等。
崑曲記方式乃传统「[[工尺]]」,曲唱名家多著有曲,如《纳书楹曲》、《遏閣曲》、《六也曲》、《崑曲大全》、《集成曲》、《粟》等。


== 参考文獻 ==
== 参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


== 参考目 ==
== 参考目 ==
* 洪惟助:《崑曲辭典》,宜蘭縣:台灣傳統藝術中心,2002年。
* 洪惟助:《崑曲辭典》,宜兰县:台湾传统艺术中心,2002年。
*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台北市:經,2004年。
* 白先勇:《白先勇說崑曲》,台北市:經,2004年。
* 余秋雨:《品美法‧崑曲‧普洱茶》,北市:遠見天下 ,2015年。
* 余秋雨:《品美法‧崑曲‧普洱茶》,北市:远见天下 ,2015年。
* 均:《空生巖畔花狼籍:京都聆曲錄》,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1年。
* 均:《空生巖畔花狼籍:京都聆曲錄》,北市:秀威资讯科技,2011年。
* 張衛東均:《賞花有時‧度曲有道:張衛東論崑曲》,北市:秀威資訊科技,2012年。
* 张卫东均:《賞花有時‧度曲有道:张卫东论崑曲》,北市:秀威资讯科技,2012年。
* 二十九位崑曲藝術家主講;大工作室作:《崑曲百‧大》,沙市:湖南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
* 二十九位崑曲艺术家主講;大工作室作:《崑曲百‧大》,沙市:湖南子音像出版社,2015年。
{{中国各地戏剧}}{{中非物質文化遺代表作}}
{{中国各地戏剧}}{{中非物質文化遺代表作}}
{{江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