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字: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做为”为“作为”)
([InPageEdit] 没有编辑摘要)
 

(未显示5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第34行: 第34行: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慣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lang|ja|烟草}}”代表“{{lang|ja|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彙正在代替一般词彙。有{{Who|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语]]及[[汉字英语]]。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慣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lang|ja|烟草}}”代表“{{lang|ja|タバコ}}”(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彙正在代替一般词彙。有{{Who|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三分之一是[[外来语]]及[[汉字英语]]。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日本沒有像[[越南]]或[[北韩]]一样废除汉字,也沒有像[[韩]]那般減少汉字的使用频率,但近年来日本年轻人的汉字水準参差不齐,甚至有些高中生连汉字也不会写,只能用[[日语假名|假名]]来代替汉字。{{Citation needed}}{{or}}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虽然日本沒有像[[越南]]或[[北韩]]一样废除汉字,也沒有像[[韩]]那般減少汉字的使用频率,但近年来日本年轻人的汉字水準参差不齐,甚至有些高中生连汉字也不会写,只能用[[日语假名|假名]]来代替汉字。{{Citation needed}}{{or}}


== 发音 ==
== 发音 ==
第57行: 第57行: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日本新字体|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zh-hant:繁体字; zh-tw:繁体字; zh-hans: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
部分汉字有“[[旧字体]]”和“[[日本新字体|新字体]]”之分,类似中文的-{zh-hant:繁体字; zh-tw:繁体字; zh-hans: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差别:
* 新字体:{{lang|ja|国}};旧字体:{{lang|ja|}};[[音读]]:{{lang|ja|こく}}(koku);[[训读]]:{{lang|ja|くに}}(kuni)
* 新字体:{{lang|ja|国}};旧字体:{{lang|ja|}};[[音读]]:{{lang|ja|こく}}(koku);[[训读]]:{{lang|ja|くに}}(kuni)
* 新字体:{{lang|ja|号}};旧字体:{{lang|ja|}};音读:{{lang|ja|ごう}}(gō)
* 新字体:{{lang|ja|号}};旧字体:{{lang|ja|}};音读:{{lang|ja|ごう}}(gō)
* 新字体:{{lang|ja|変}};旧字体:{{lang|ja|}};音读:{{lang|ja|へん}}(hen);训读:{{lang|ja|'''か'''わる}}('''ka'''waru,[[历史假名遣|旧]]作“{{lang|ja|'''か'''はる}}”,音同)
* 新字体:{{lang|ja|変}};旧字体:{{lang|ja|}};音读:{{lang|ja|へん}}(hen);训读:{{lang|ja|'''か'''わる}}('''ka'''waru,[[历史假名遣|旧]]作“{{lang|ja|'''か'''はる}}”,音同)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旧字体在二次大战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造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简化、删除笔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见的如:
日本造新字体基本上是通过简化、删除笔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见的如:
* 新字体:{{lang|ja|歩}};旧字体:{{lang|ja|步}};音读:{{lang|ja|ほ、ふ、ぶ}}(ho, fu, bu);训读:{{lang|ja|'''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 新字体:{{lang|ja|歩}};旧字体:{{lang|ja|步}};音读:{{lang|ja|ほ、ふ、ぶ}}(ho, fu, bu);训读:{{lang|ja|'''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 新字体:{{lang|ja|宾}};旧字体:{{JIS2004字体|}};音读:{{lang|ja|ひん}}(hin){{NoteTag|旧字体“{{lang|ja|宾}}”跟-{zh-hk:繁体字; zh-tw:繁体字; zh-cn:繁体字}-“-{宾}-”字型[[重形字|同形]],[[UNICODE]]中原本只有“-{宾}-”(U+8CD3),中文和日文[[计算机字体|-{zh-tw:字型; zh-cn:字体}-]]的显示效果不同。后来日本JIS X 0213:2004引入“{{lang|ja|宾}}”(1-92-24),致使[[Unicode]] 3.2增加U+FA64兼容性码位<ref name="L2/11-361R">{{cite web|author1=Ken Lunde|title=Stabilizing CJK Compatibility Ideograph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VD|url=http://www.unicode.org/L2/L2011/11361r-n4165-ivd4cjkcompideo.pdf|accessdate=2017-02-28|ref=WG2 N4165, L2/11-361R}}</ref>,使日文环境下也能显示旧字体。按照Unicode[http://unicode.org/ivd/ 表意文字变种资料库]的[http://www.unicode.org/ivd/data/2016-08-15/IVD_Charts_Adobe-Japan1.pdf Adobe-Japan1]部分,应使用U+8CD3 U+E0101指定旧字形的“-{宾}-”。电脑支援方面的信息可参见[[Help:Unicode扩展汉字]]。}}
* 新字体:{{lang|ja|宾}};旧字体:{{JIS2004字体|}};音读:{{lang|ja|ひん}}(hin){{NoteTag|旧字体“{{lang|ja|宾}}”跟-{zh-hk:繁体字; zh-tw:繁体字; zh-cn:繁体字}-“”字型[[重形字|同形]],[[UNICODE]]中原本只有“-{宾}-”(U+8CD3),中文和日文[[计算机字体|-{zh-tw:字型; zh-cn:字体}-]]的显示效果不同。后来日本JIS X 0213:2004引入“{{lang|ja|宾}}”(1-92-24),致使[[Unicode]] 3.2增加U+FA64兼容性码位<ref name="L2/11-361R">{{cite web|author1=Ken Lunde|title=Stabilizing CJK Compatibility Ideographs through the use of the IVD|url=http://www.unicode.org/L2/L2011/11361r-n4165-ivd4cjkcompideo.pdf|accessdate=2017-02-28|ref=WG2 N4165, L2/11-361R}}</ref>,使日文环境下也能显示旧字体。按照Unicode[http://unicode.org/ivd/ 表意文字变种资料库]的[http://www.unicode.org/ivd/data/2016-08-15/IVD_Charts_Adobe-Japan1.pdf Adobe-Japan1]部分,应使用U+8CD3 U+E0101指定旧字形的“-{宾}-”。电脑支援方面的信息可参见[[Help:Unicode扩展汉字]]。}}


非但沒有删減,反而增添。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乾脆写成“{{lang|ja|歩}}”。但这种改动通常限于常用汉字,表外字“{{lang|ja|捗}}”等字形未作调整。
非但沒有删減,反而增添。以上两字都含有“少”字缺一点的部分,新字体就乾脆写成“{{lang|ja|歩}}”。但这种改动通常限于常用汉字,表外字“{{lang|ja|捗}}”等字形未作调整。


根据《[[同音汉字书写规则]]》,还有些字被近义字或同音字(以日语为準)取代,如
根据《[[同音汉字书写规则]]》,还有些字被近义字或同音字(以日语为準)取代,如
* [[常用汉字]]:{{lang|ja|欠}}(“{{lang|ja|缺}}”的新字体);非常用汉字:{{lang|ja|歇}};[[音读]]:{{lang|ja|けつ}}(ketsu);例如“{{lang|ja|歇}}”变成“{{lang|ja|欠}}”。
* [[常用汉字]]:{{lang|ja|欠}}(“{{lang|ja|缺}}”的新字体);非常用汉字:{{lang|ja|歇}};[[音读]]:{{lang|ja|けつ}}(ketsu);例如“{{lang|ja|歇}}”变成“{{lang|ja|欠}}”。
* 常用汉字:{{lang|ja|死}};非常用汉字:{{lang|ja|屍}};音读:{{lang|ja|し}}(shi);训读:{{lang|ja|'''し'''ぬ}}('''shi'''nu);例如“{{lang|ja|屍体}}”今作“{{lang|ja|死体}}”。
* 常用汉字:{{lang|ja|死}};非常用汉字:{{lang|ja|屍}};音读:{{lang|ja|し}}(shi);训读:{{lang|ja|'''し'''ぬ}}('''shi'''nu);例如“{{lang|ja|屍体}}”今作“{{lang|ja|死体}}”。


第77行: 第77行:
即便如此,学童日常书写时,亦不可能像机械输出般将每个字都写得与教科书体完全相同。教师、家长对手写字細节的正误判断,往往莫衷一是。为解決这问题,2016年,日本文化厅的“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汉字小委员会”頒布研究报告,名为《关于常用汉字表字体、字形的指南》。说明一些手写汉字的細节差异,并不构成錯误,都应视作书写正确。
即便如此,学童日常书写时,亦不可能像机械输出般将每个字都写得与教科书体完全相同。教师、家长对手写字細节的正误判断,往往莫衷一是。为解決这问题,2016年,日本文化厅的“文化审议会国语分科会汉字小委员会”頒布研究报告,名为《关于常用汉字表字体、字形的指南》。说明一些手写汉字的細节差异,并不构成錯误,都应视作书写正确。


例如“『木』的豎笔是否带鉤”、“『米』的最尾两笔是否和『十』字中心相触({{lang|ja|米}}、{{lang|zh-cn|米}})”、“『今』的第三笔是橫还是点”、“『令』的下方为『ㄗ』还是『マ』({{lang|ja|令}}、{{lang|zh-cn|令}})”、“『-{礼}-』的首笔是直点还是斜点”、“『口』第一笔和第二笔起笔处是否相触”等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写,教师都不应把它们当作錯字。<ref>{{Cite web |url=http://www.bunka.go.jp/koho_hodo_oshirase/hodohappyo/2016022902.html |title=文化庁:常用汉字表の字体・字形に関する指针(报告)について |access-date=2018-12-19 |||}}</ref>
例如“『木』的豎笔是否带鉤”、“『米』的最尾两笔是否和『十』字中心相触({{lang|ja|米}}、{{lang|zh-cn|米}})”、“『今』的第三笔是橫还是点”、“『令』的下方为『ㄗ』还是『マ』({{lang|ja|令}}、{{lang|zh-cn|令}})”、“『-{礼}-』的首笔是直点还是斜点”、“『口』第一笔和第二笔起笔处是否相触”等问题,无论学生怎么写,教师都不应把它们当作錯字。<ref>{{Cite web |url=http://www.bunka.go.jp/koho_hodo_oshirase/hodohappyo/2016022902.html |title=文化庁:常用汉字表の字体・字形に関する指针(报告)について |access-date=2018-12-19 }}</ref>


=== 和制汉字 ===
=== 和制汉字 ===
第92行: 第92行:
部分日本自造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NoteTag|中国大陆已废止,“-{呎}-”、“英-{呎}-”皆改为不含口字旁的“英-{尺}-”,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準计量局1977年发布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腺]]”、“[[鱈]]”。
部分日本自造汉字亦逆输出至其他汉字文化圈地区。如现代中文收录:“[[呎]]”{{NoteTag|中国大陆已废止,“-{呎}-”、“英-{呎}-”皆改为不含口字旁的“英-{尺}-”,见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标準计量局1977年发布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腺]]”、“[[鱈]]”。


另外,有些汉字并非起源于日本,但其今义借自日本,如“[[癌症#名称由来、分类、辨析与命名|癌]]”(cancer),故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造的汉字。<ref>{{cite journal|author=黄河清|url=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huangheqing/hhq12.htm|title=“癌”字探源|journal=《科学术语研究》|issue=2002年第1期|language=zh-cn}}</ref>“[[癌]]”是[[形声]]字,声符为“[[Wikt:|嵒]]”(同“岩”),[[官话|北京音]]原为yán,后来引入“癌症”之义后因易同“炎症”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发音改读ái。
另外,有些汉字并非起源于日本,但其今义借自日本,如“[[癌症#名称由来、分类、辨析与命名|癌]]”(cancer),故有时会被误认为是日本人造的汉字。<ref>{{cite journal|author=黄河清|url=http://www.huayuqiao.org/articles/huangheqing/hhq12.htm|title=“癌”字探源|journal=《科学术语研究》|issue=2002年第1期|language=zh-cn}}</ref>“[[癌]]”是[[形声]]字,声符为“嵒”(同“岩”),[[官话|北京音]]原为yán,后来引入“癌症”之义后因易同“炎症”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发音改读ái。


=== 国训 ===
=== 国训 ===
第104行: 第104行:
=== 外国地名旧译 ===
=== 外国地名旧译 ===
{{Main|外国地名日本汉字表记列表}}
{{Main|外国地名日本汉字表记列表}}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表记,但少数汉字译名至今仍常用,如“{{lang|ja|米国}}”(美国/{{lang|ja|アメリカ}}),而[[中国大陆]](主要为[[汉地]])、[[台湾]]和[[朝鲜半岛]](除[[首尔]]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汉字名。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汉字翻译外国地名,之后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假名]]表记,但少数汉字译名至今仍常用,如“{{lang|ja|米国}}”(美国/{{lang|ja|アメリカ}}),而[[中国大陆]](主要为[[汉地]])、中国台湾和[[朝鲜半岛]](除[[首尔]]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汉字名。


== 日常使用汉字 ==
== 日常使用汉字 ==
第333行: 第333行: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
{{reflist}}

=== 来源 ===
=== 来源 ===
; 书籍
; 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