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成立經過:​clean up, replaced: 清代 → 清朝
第102行: 第102行:
{{seealso|淮军|定武军|自强军}}
{{seealso|淮军|定武军|自强军}}
[[File:Chinese Army manoeuvres.jpg|缩略图|清末陸軍演習,1910年]]
[[File:Chinese Army manoeuvres.jpg|缩略图|清末陸軍演習,1910年]]
[[File:YuanShika Colour.jpg|缩略图|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身着西式军装,但帽饰仍为[[清朝官员服饰#帽子|清官帽的暧帽]]。]]
[[File:YuanShika Colour.jpg|缩略图|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身着西式军装,但帽饰仍为[[清朝官员服饰#帽子|清官帽的暧帽]]。]]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原[[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編練十[[營]][[定武軍]],分別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騎兵|馬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辦,[[袁世凱]]接手「定武軍」,在[[天津小站]]訓練部隊(人稱「小站練兵」),改為「'''新建陸軍'''」,一切依照[[德意志帝國|德國]]與[[大日本帝國|日本]]的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監督,更把規模擴至七千士兵,参照[[德意志帝國陸軍|德国陸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憲兵|警]]、步、馬、砲、工、[[軍需|辎]]等[[兵科]]。之後,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那裏,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令武衛右軍擴大至兩萬餘人。在新建陸軍成立的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編練了一支名叫[[自強軍]]的新軍。這支軍隊也依照西式軍隊編制步、馬、砲、工等13營,共二千餘人。後來自強軍由[[劉坤一]]接辦,到最後被袁世凱所收編,劃歸其武衛右軍。[[庚子事变]]中,武卫军诸军损失惨重,惟袁世凯所部右军及右军先锋队得以保存实力,成为清朝北方仅剩的新军武力,1902年在武衛右軍基礎上組建[[北洋常备军]]。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原[[廣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編練十[[營]][[定武軍]],分別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騎兵|馬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辦,[[袁世凱]]接手「定武軍」,在[[天津小站]]訓練部隊(人稱「小站練兵」),改為「'''新建陸軍'''」,一切依照[[德意志帝國|德國]]與[[大日本帝國|日本]]的制度,由德國人為主的洋人監督,更把規模擴至七千士兵,参照[[德意志帝國陸軍|德国陸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憲兵|警]]、步、馬、砲、工、[[軍需|辎]]等[[兵科]]。之後,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衛右軍]],跟隨袁世凱到[[山東]]去鎮壓[[義和團運動]]。在那裏,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改編,命名為「武衛右軍先鋒隊」,令武衛右軍擴大至兩萬餘人。在新建陸軍成立的同時,署理[[兩江總督]]的[[張之洞]]也編練了一支名叫[[自強軍]]的新軍。這支軍隊也依照西式軍隊編制步、馬、砲、工等13營,共二千餘人。後來自強軍由[[劉坤一]]接辦,到最後被袁世凱所收編,劃歸其武衛右軍。[[庚子事变]]中,武卫军诸军损失惨重,惟袁世凯所部右军及右军先锋队得以保存实力,成为清朝北方仅剩的新军武力,1902年在武衛右軍基礎上組建[[北洋常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