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軍: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about|清政府武装组织|称为“新军部”的大韩民国国军中的效忠力|一心会}}
{{about|清政府武装组织|称为“新军部”的大韩民国国军中的效忠力|一心会}}
{{Citation style|time=2020-12-13T11:22:05+00:00}}
{{Infobox Military Unit
{{Infobox Military Unit
|色 = #003298
|色 = #003298
|unit_name=新建陆军
|unit_name=新建陆军
|image=[[File: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1862-1889).svg|220px]]
|image=[[File: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1862-1889).svg|220px]]
第29行: 第28行:
}}
}}


'''新'''全稱「'''新建陸軍'''」,是[[清朝政府]][[甲午戰爭]]之後編練的新式[[陸軍]]軍隊,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軍隊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事制度]]、訓練以及裝,是[[清朝]]最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新军为中国军事制度带来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肇端<ref name="a1">{{Cite journal
'''新'''全称“'''新建陆军'''”,是[[清朝政府]][[甲午战争]]之后编练的新式[[陆军]]军队,为[[清末新政]]的一部分。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事制度]]、训练以及裝,是[[清朝]]最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新军为中国军事制度带来根本性变革,是[[中国军事史|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肇端<ref name="a1">{{Cite journal
|quotes =
|quotes =
|last =
|last =
第41行: 第40行:
|journal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ume =
|volume =
|issue = 2001年02
|issue = 2001年2
|pages =
|pages =
|publisher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publisher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第59行: 第58行:
|laydate =
|laydate =
|quote =
|quote =
|archive-date = 2020-04-02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402123332/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XADZ200102010.htm
|dead-url = no
}}</ref>。
}}</ref>。


1911年,[[新军第八镇|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各地新军成为[[辛亥革命]]主力之一。最终,[[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拥兵倒逼[[溥退位詔|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故中国学界将新军称为清朝的“掘墓人”<ref name=a1/><ref>{{Cite journal
1911年,[[新军第八镇|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各地新军成为[[辛亥革命]]主力之一。最终,[[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拥兵倒逼[[溥退位詔|溥仪退位]],清朝灭亡。故中国学界将新军称为清朝的“掘墓人”<ref name=a1/><ref>{{Cite journal
|quotes =
|quotes =
|last =
|last =
第94行: 第90行:
|laydate =
|laydate =
|quote =
|quote =
|archive-date = 2020-04-02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402123337/https://www.ixueshu.com/document/cf576742b2e4e935719dc6c5e4754df7318947a18e7f9386.html
|dead-url = no
}}</ref>。
}}</ref>。


== 成立經過 ==
== 成立经过 ==
{{seealso|淮军|定武军|自强军}}
{{seealso|淮军|定武军|自强军}}
[[File:Chinese Army manoeuvres.jpg|缩略图|清末陸軍,1910年]]
[[File:Chinese Army manoeuvres.jpg|缩略图|清末陆军,1910年]]
[[File:YuanShika Colour.jpg|缩略图|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身着西式军装,但帽饰仍为[[清朝官员服饰#帽子|清官帽的暧帽]]。]]
[[File:YuanShika Colour.jpg|缩略图|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身着西式军装,但帽饰仍为[[清朝官员服饰#帽子|清官帽的暧帽]]。]]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原[[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編練十[[]][[定武]],分別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兵|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胡燏棻調任[[平漢鐵路]]督,[[袁世]]接手定武軍」,在[[天津小站]]訓練(人稱「小站」),為「'''新建陸軍'''」,一切依照[[德意志帝|德]][[大日本帝|日本]]的制度,由德主的洋人督,更把至七千士兵,参照[[德意志帝國陸軍|德国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憲兵|警]]、步、、砲、工、[[需|辎]]等[[兵科]]。之,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跟袁世到[[山]]去鎮壓[[團運動]]。在那裏,袁世凱將三十四營舊軍,命名為「鋒隊」,令武軍擴大至兩萬餘人。在新建陸軍成立的同,署理[[督]]的[[之洞]]也編練了一支名叫[[自強軍]]的新軍隊也依照西式軍隊編制步、、砲、工等13,共二千餘人。後來強軍由[[坤一]]接,到最被袁世所收劃歸其武。[[庚子事变]]中,武卫军诸军损失惨重,惟袁世凯所部右军及右军先锋队得以保存实力,成为清朝北方仅剩的新军武力,1902年在武建[[北洋常备军]]。
1894年(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原[[广西]][[按察使]][[胡燏棻]]奉清政府之命,在[[天津]]用西法编练十[[]][[定武]],分别为[[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兵|兵]]二百五十人、和[[工兵]]五百人,一共四千七百多人。次年胡燏棻任[[平汉铁路]]督,[[袁世]]接手定武军”,在[[天津小站]]训练(人称“小站”),为“'''新建陆军'''”,一切依照[[德意志帝|德]][[大日本帝|日本]]的制度,由德主的洋人督,更把至七千士兵,参照[[德意志帝国陆军|德国军]]制度进行编制,并分立[[憲兵|警]]、步、、砲、工、[[需|辎]]等[[兵科]]。之,被编为武卫军“前后左右中”五路中的[[武]],跟袁世到[[山]]去镇压[[团运动]]。在那裏,袁世凯将三十四营旧军,命名为“锋队”,令武军扩大至两万餘人。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署理[[督]]的[[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制步、、砲、工等13,共二千餘人。后来强军由[[坤一]]接,到最被袁世所收划归其武。[[庚子事变]]中,武卫军诸军损失惨重,惟袁世凯所部右军及右军先锋队得以保存实力,成为清朝北方仅剩的新军武力,1902年在武建[[北洋常备军]]。


1905年2月28日,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即全国各镇统一数字番号。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共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常備軍|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1906年,新建的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至1911年清亡时,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2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1905年2月28日,袁世凯等奏请统一全国新军[[番号]],提出“以陆军编号通国一贯,脉络相连”,并呈请将“所有常备军各镇拟即一律改为陆军各镇,以符名实而遵定-{制}-”。即全国各镇统一数字番号。新的陆军营制在北洋常备军营制的基础上略加变化而来,一镇计步、马、炮、工、辎共二十营,与日本师团的组织相似。第一批即以[[北洋常备军|北洋]]、[[京旗]]两支常备军改编为北洋六镇。1906年,新建的陆军部拟订了全国编练三十六镇的计划。至1911年清亡时,共计成立十四个镇、十六个混成协、禁卫军2协,以及几个独立标、营。


新军采取的是[[行省]]([[城市]])加上[[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不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混成协在中国不算是战时编制,因为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
新军采取的是[[行省]]([[城市]])加上[[番号]]的方式,如第一镇是“近畿陆军第一镇”,第八镇是“湖北陆军第八镇”(不是湖北地方部队,仍属中央国防军系列)等。混成协在中国不算是战时编制,因为编练新军对于各省来说,财政花费实在太大,因此从河南新军开始,采取了变通办法,先成立混成一协,以后再扩为一镇。这个办法后在全国各地推广,于是出现了一批混成协。通常混成协按清廷定制,一般是步队一协、马炮各一营、工辎各一队,实际情况各省略有差别,不完全一致。
第111行: 第104行:
各省各自编练新军达到协的标准,呈请练兵处(1906年并入陆军部)批准成协,如果审批通过则授予无数字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或有数字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一部分混成协是以上的两种番号都经历过,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改称“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各省编炼新军达到一镇的标准,报陆军部审核后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陆军部派员亲临校阅,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
各省各自编练新军达到协的标准,呈请练兵处(1906年并入陆军部)批准成协,如果审批通过则授予无数字番号的混成协(如“陕西陆军混成协”)或有数字番号暂编混成协(如“四川暂编陆军第三十三混成协”)。一部分混成协是以上的两种番号都经历过,如河南先成“河南陆军混成协”,再改称“河南暂编陆军第二十九混成协”。大多数混成协是准备将来扩编为镇的,所以都加“暂编”二字,只有从北洋六镇中划出驻守东北的陆军第一、二混成协不在此例。各省编炼新军达到一镇的标准,报陆军部审核后授予暂编镇番号,如“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镇”。陆军部派员亲临校阅,若合格则去掉“暂编”二字,成为正规的陆军镇。至清亡,只有北洋六镇和湖北第八镇、南洋第九镇等几个镇是通过校阅的正规镇,其余各镇全属“暂编”镇。


== 北洋新 ==
== 北洋新 ==
{{main|北洋}}
{{main|北洋}}
[[File:Beiyang Army.jpg|缩略图|250px|民国初期,操练中的北洋军]]
[[File:Beiyang Army.jpg|缩略图|250px|民国初期,操练中的北洋军]]
[[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陸軍”,原名“定武”。袁世凱為新建陸軍。主要官由袁世凱親友、[[北洋武备学堂]]畢業生和[[淮]]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北洋新军]]的正式名字叫做“新建陆军”,原名“定武”。袁世凯为新建陆军。主要官由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和[[淮]]成。编制机构及其人员:


* 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河南]][[卫辉]]人
* 参谋营务处总办:[[徐世昌]],[[河南]][[卫辉]]人
第137行: 第130行:
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戊戌变法前夕新建陆军被编为武卫右军,跟武卫左、前、后、中,通于归属总督[[荣禄]]管辖。


* 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山 (清朝人物)|山]]、何宗莲;
* 第一镇统制先后为[[山 (清朝人物)|山]]、何宗莲;
* 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张怀芝;
* 第二镇统制先后为王英楷、张怀芝;
* 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曹锟;
* 第三镇统制先后为段祺瑞、曹锟;
第153行: 第146行:
== 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
== 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
{{main|清末新政}}
{{main|清末新政}}
[[File:宗社党.jpg|缩略图|250px|1911年初,清政府派大臣[[载洵]]等校阅[[新建陆军]]。图为校阅陆军大臣1911年1月的合影。本图经裁切曾以《海陆军中之重要人物》为名刊登在《[[东方杂志]]》1911年8卷8期,图下注左起:陆军大臣[[廕昌]]、[[載𢱿|载𢱿]]、海军大臣[[载洵]]、贵胄陆军学堂总理[[载润]]、禁卫军统领[[载涛]]、[[麟光]]、[[帕勒塔|蒙古三帕]]、海军副大臣[[谭学衡]]|替代=]]
[[File:宗社党.jpg|缩略图|250px|1911年初,清政府派大臣[[载洵]]等校阅[[新建陆军]]。图为校阅陆军大臣1911年1月的合影。本图经裁切曾以《海陆军中之重要人物》为名刊登在《[[东方杂志]]》1911年8卷8期,图下注左起:陆军大臣[[廕昌]]、[[载𢱿]]、海军大臣[[载洵]]、贵胄陆军学堂总理[[载润]]、禁卫军统领[[载涛]]、[[麟光]]、[[帕勒塔|蒙古三帕]]、海军副大臣[[谭学衡]]|替代=]]
[[File:校阅陆军.jpg|缩略图|250px|1911年初,清政府派大臣[[载洵]]等校阅[[新建陆军]]。图为清政府高级官员及校阅陆军大臣1911年1月的合影。本图经裁切曾以《近时王公大臣之合影》为名刊登在《[[东方杂志]]》1911年8卷7期。图中:<br/>
[[File:校阅陆军.jpg|缩略图|250px|1911年初,清政府派大臣[[载洵]]等校阅[[新建陆军]]。图为清政府高级官员及校阅陆军大臣1911年1月的合影。本图经裁切曾以《近时王公大臣之合影》为名刊登在《[[东方杂志]]》1911年8卷7期。图中:<br/>
前排自左至右:多罗都楞郡王[[贡桑诺尔布]],1军谘大臣贝勒[[载涛]],未详,未详,2军谘府大臣贝勒[[毓朗]],和硕亲王[[那彦图]],3理藩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大臣[[载泽]],6海军大臣贝勒[[载洵]],未详,7内阁协理大臣[[那桐]],8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邮传大臣[[盛宣怀]],9署理外务大臣、弼德院副院长[[邹嘉来]],未详。<br/>
前排自左至右:多罗都楞郡王[[贡桑诺尔布]],1军谘大臣贝勒[[载涛]],未详,未详,2军谘府大臣贝勒[[毓朗]],和硕亲王[[那彦图]],3理藩大臣[[肃亲王]][[善耆]],度支大臣[[载泽]],6海军大臣贝勒[[载洵]],未详,7内阁协理大臣[[那桐]],8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邮传大臣[[盛宣怀]],9署理外务大臣、弼德院副院长[[邹嘉来]],未详。<br/>
后排自左至右:[[帕勒塔]],未详,[[绍曾|那亲王世子]],[[麟光]],4[[載𢱿|载𢱿]],5陆军大臣[[荫昌]],陆军副大臣[[寿勋]],海军副大臣[[谭学衡]],正黄旗汉军都统[[载润]],未详,10未详|替代=]]
后排自左至右:[[帕勒塔]],未详,[[绍曾|那亲王世子]],[[麟光]],4[[载𢱿]],5陆军大臣[[荫昌]],陆军副大臣[[寿勋]],海军副大臣[[谭学衡]],正黄旗汉军都统[[载润]],未详,10未详|替代=]]


清廷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太后]]決心推行新政,行[[晚清军事改革|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令各省成立督公所,負責訓練且裁減原有的舊軍([[防]]、[[練軍]]、[[綠營]]),剩下的精若干營為、[[後備軍]]及巡警(即[[憲兵]])。清政府原訂計畫以北洋新軍為中央、各省的新軍為地方,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到清朝覆亡的候,全成新十六和十六混成(一說為十四個鎮﹑十八混成),其中裝備與訓練為袁世的北洋六鎮為最佳,遍[[直隶省|直]]、[[山省 (清)|山]][[中国东北地区|东北]]。
清廷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太后]]決心推行新政,行[[晚清军事改革|事改革]]。[[光緒二十九年]]十月成立令各省成立督公所,负责训练且裁減原有的旧军([[防]]、[[练军]]、[[绿营]]),剩下的精若干营为、[[后备军]]及巡警(即[[憲兵]])。清政府原订计划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各省的新军为地方,一共在全国编练三十六;到清朝覆亡的候,全成新十六和十六混成(一说为十四个镇﹑十八混成),其中裝备与训练为袁世的北洋六镇为最佳,遍[[直隶省|直]]、[[山省 (清)|山]][[中国东北地区|东北]]。


* [[陆军第一|近畿陆军第一]]:[[北京]][[仰山洼]]
* [[陆军第一|近畿陆军第一]]:[[北京]][[仰山洼]]
* [[陆军第二镇|直隶陆军第二]]:[[保定]]、[[永平]]等府
* [[陆军第二镇|直隶陆军第二]]:[[保定]]、[[永平]]等府
* [[陆军第三镇|近畿陆军第三]]:吉林[[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锦州]]等处
* [[陆军第三镇|近畿陆军第三]]:吉林[[吉林]]、[[长春]]、[[宁安]]、[[延吉]]及[[锦州]]等处
* [[陆军第四镇|直隶陆军第四]]:[[天津]][[馬廠]]
* [[陆军第四镇|直隶陆军第四]]:[[天津]][[马厂]]
* [[陆军第五镇|近畿陆军第五]]:[[济南]]、[[濰坊]]、[[昌邑]]等处
* [[陆军第五镇|近畿陆军第五]]:[[济南]]、[[濰坊]]、[[昌邑]]等处
* [[陆军第六镇|近畿陆军第六]]:[[北京]][[南苑]]
* [[陆军第六镇|近畿陆军第六]]:[[北京]][[南苑]]
* [[陆军第七镇|河南暂编陆军第七镇]]:驻防河南
* [[陆军第七镇|河南暂编陆军第七镇]]:驻防河南
* [[陆军第八|湖北陆军第八镇]]:[[武昌]]
* [[陆军第八|湖北陆军第八镇]]:[[武昌]]
* [[陆军第九镇|南洋陆军第九]]:[[江宁]]
* [[陆军第九镇|南洋陆军第九]]:[[江宁]]
* [[陆军第十镇|福建暂编陆军第十]]:[[福州]]、[[福宁]]、[[延平|延平]]等处
* [[陆军第十镇|福建暂编陆军第十]]:[[福州]]、[[福宁]]、[[延平|延平]]等处
* [[陆军第十七镇|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成都]]
* [[陆军第十七镇|四川暂编陆军第十七]]:[[成都]]
* [[陆军第十九|云南暂编陆军第十九]]:[[昆明]]
* [[陆军第十九|云南暂编陆军第十九]]:[[昆明]]
* [[陆军第二十镇|奉天暂编陆军第二十]]:[[奉天]]
* [[陆军第二十镇|奉天暂编陆军第二十]]:[[奉天]]
* [[陆军第二十一镇|浙江暂编陆军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 [[陆军第二十一镇|浙江暂编陆军第二十一镇]]:驻[[浙江]]
* [[陆军第二十三镇|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 [[陆军第二十三镇|吉林暂编陆军第二十三镇]]:驻[[吉林]]
* [[陆军第二十五镇|广西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原驻[[广西]][[桂林]],后因第二十六镇被遣散迁驻[[广东]],改称广东陆军第二十五镇
* [[陆军第二十五镇|广西暂编陆军第二十五镇]]:原驻[[广西]][[桂林]],后因第二十六镇被遣散迁驻[[广东]],改称广东陆军第二十五镇
* [[陆军第二十六镇|广东暂编陆军第二十六镇]]:驻[[广州]],后因起义被遣散
* [[陆军第二十六镇|广东暂编陆军第二十六镇]]:驻[[广州]],后因起义被遣散


* [[陆军第一混成协|第一混成协]]:驻[[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民]],协统[[王化东]]
* [[陆军第一混成协|第一混成协]]:驻[[中国东北地区|东北]][[新民]],协统[[王化东]]
* [[陆军第二混成协|第二混成协]]:驻[[沈阳]],协统[[蓝天蔚]]
* [[陆军第二混成协|第二混成协]]:驻[[沈阳]],协统[[蓝天蔚]]
第200行: 第191行:
* [[黑龙江混成协]]
* [[黑龙江混成协]]


== 制 ==
== 制 ==


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按《陆军营制饷章》规定,国家常备军的编制以两镇为一军,两协为一镇(一镇官兵12512人)、两标为一协(一协官兵4038人),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还辖炮队一标(官兵1756名)、马队一标(官兵1117名)、1个辎重营(官兵754人)、1个工程营(官兵667人)。步、炮、工兵每队均为三排,每排三棚;马队两排,每排二棚;辎重队三排,每排三棚。常备军的编制与中国传统营制已完全不同,成为一个步、骑、炮、工、辎各兵种协同作战的单位,这是一种适合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编制。


初期,全由一名總統(即袁世率,有左右翼(相當於[[旅]]),每翼有一名翼、一名統領名分統負責;翼下面為營,有統帶官和幫統官各一名;下面為隊(相當於[[]]),由一名官管理;下面哨(相當於[[排]]),由一名哨官和名哨長負責;最下面棚(相當於[[班]]),有正副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
初期,全由一名总统(即袁世率,有左右翼(相当于[[旅]]),每翼有一名翼、一名统领名分统负责;翼下面为营,有统带官和帮统官各一名;下面为队(相当于[[]]),由一名官管理;下面哨(相当于[[排]]),由一名哨官和名哨长负责;最下面棚(相当于[[班]]),有正副目各一名。(每棚十二人)


軍機關首,其下有參謀營務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稽查營務處等。
军机关首,其下有参谋营务处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


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備軍制,因人的增加,故以改、排、棚,各級軍官改稱統制﹑協統標統﹑管官﹑排和正副目。每官兵一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炮、工程、輜重等兵官大多由學習軍事的留生和國內各武備學堂的畢業任,士兵則採取招募制,以往格,年齡、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定。
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备军制,因人的增加,故以改、排、棚,各级军官改称统制﹑协统标统﹑管官﹑排和正副目。每官兵一二千五百一十二人,仍有步、、炮、工程、輜重等兵官大多由学习军事的留生和国内各武备学堂的毕业任,士兵则采取招募制,以往格,年齡、格和文化程度等都有明文定。


== 新軍與革命 ==
== 新军与革命 ==
{{seealso|马炮营起义|庚戌新军起义|武昌起义}}
{{seealso|马炮营起义|庚戌新军起义|武昌起义}}


第218行: 第209行:


== 相关条目 ==
== 相关条目 ==
* [[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早期中德關係|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
* [[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早期中德关系|中德合作 (1911年-1941年)]]
* [[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
* [[定武]]
* [[定武]]


== 注释 ==
== 注释 ==
第226行: 第217行:
{{Reflist}}
{{Reflist}}


== 考文献 ==
== 考文献 ==
{{refbegin}}
{{refbegin}}
* [[]]奏定陸軍員補官暫行章程,[[宣]]元年九月
* [[]]奏定陆军员补官暫行章程,[[宣]]元年九月
* {{cite book |author=郭廷以 |authorlink= |coauthors= |title=近代中 |year=2005年 |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出版社 |location=香港 |isbn=962-201-351-1 }}
* {{cite book |author=郭廷以 ||coauthors= |title=近代中 |year=2005年 |publisher=香港中文大出版社 |location=香港 |isbn=962-201-351-1 }}
{{refend}}
{{refend}}


== 研究目 ==
== 研究目 ==
* 兆基著,郭太風譯:《事近代化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兆基著,郭太风译:《事近代化革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外部連結 ==
== 外部链接 ==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923202835/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J68N641&xpos=45 刘庆 魏鸿文,清末陆军编制发展的思路浅析]
* [http://www.china001.com/show_hdr.php?xname=PPDDMV0&dname=J68N641&xpos=45 刘庆 魏鸿文,清末陆军编制发展的思路浅析]


{{-}}
{{-}}
{{清朝史事件}}
{{清朝史事件}}


[[Category:新建陸軍| ]]
[[Category:新建陆军| ]]
[[Category:清朝政府军队]]
[[Category:清朝政府军队]]
[[Category:中國陸軍]]
[[Category:中国陆军]]
[[Category:189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89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90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90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91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910年代中国军事]]
[[Category:1894年中建立]]
[[Category:1894年中建立]]
[[Category:1912年中國廢除]]
[[Category:1912年中国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