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字形: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注释:​20
(使用ProveIt编辑参考文献)
 
第3行: 第3行:
'''新字形''',源于[[中国大陆]][[汉字改革]]时所选用之[[字形]],最初标準依据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楷体]]和[[俗体字]]为準,对[[宋体]]([[明体]])进行修訂,不单适用于[[简化字]],还适用于[[繁体字]],[[中国大陆]]的[[中易宋体]]即采用此标准,与[[台湾]]的[[标楷体]]及新[[細明体]]、[[香港]]的旧[[細明体]],还有大陆的[[中易楷体]]都有些许差异。
'''新字形''',源于[[中国大陆]][[汉字改革]]时所选用之[[字形]],最初标準依据1965年《[[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楷体]]和[[俗体字]]为準,对[[宋体]]([[明体]])进行修訂,不单适用于[[简化字]],还适用于[[繁体字]],[[中国大陆]]的[[中易宋体]]即采用此标准,与[[台湾]]的[[标楷体]]及新[[細明体]]、[[香港]]的旧[[細明体]],还有大陆的[[中易楷体]]都有些许差异。


此外,台湾的[[国字準字体]]也是以楷体来改造宋体(明体),因此「新字形」在广义上亦可同时包括大陆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规范字形]]与台湾的国字字体,這用法尤见于繁体地区。本条目下方所叙述,以狹义的大陆新字形为主,台湾以楷体来改造宋体的部分请见[[国字标準字体]]条目
此外,台湾当局也是以楷体来改造宋体(明体),因此「新字形」在广义上亦可同时包括大陆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规范字形]]与台湾当局字体,這用法尤见于繁体地区。本条目下方所叙述,以狹义的大陆新字形为主。


与新字形相对之传统[[明体]]([[宋体]])统称'''[[旧字形]]'''或'''[[传承字形]]''',[[明体]]([[宋体]])和[[楷体]]的差异本来是正常的[[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字体差异,比如,“言”字,楷体第一笔是点,而[[明体]]([[宋体]])旧字形第一笔是「一横」(“{{Lang|ja|言}}”),[[中国大陆]]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按照[[楷体]]或俗写对[[宋体]]进行了改革。由于,新字形主要从俗、从简,笔划大多较少,很多时候被錯认为[[简化字]],比如有人誤以为“{{Lang|ja|争}}”是「{{Lang|zh-cn|争}}」的[[繁体字]],其实是[[明体]]([[宋体]])旧字形,当然,「{{Lang|ja|争}}」字在[[中易宋体]]中,还是会變成新字形化的风格写作「{{Lang|zh-cn|争}}」,其「爫部件」第二至第四笔向内。而传承字形的「爫部件」第二至第四笔则向外。
与新字形相对之传统[[明体]]([[宋体]])统称'''[[旧字形]]'''或'''[[传承字形]]''',[[明体]]([[宋体]])和[[楷体]]的差异本来是正常的[[印刷体]]和[[手写体]]的字体差异,比如,“言”字,楷体第一笔是点,而[[明体]]([[宋体]])旧字形第一笔是「一横」(“{{Lang|ja|言}}”),[[中国大陆]]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按照[[楷体]]或俗写对[[宋体]]进行了改革。由于,新字形主要从俗、从简,笔划大多较少,很多时候被錯认为[[简化字]],比如有人誤以为“{{Lang|ja|争}}”是「{{Lang|zh-cn|争}}」的[[繁体字]],其实是[[明体]]([[宋体]])旧字形,当然,「{{Lang|ja|争}}」字在[[中易宋体]]中,还是会變成新字形化的风格写作「{{Lang|zh-cn|争}}」,其「爫部件」第二至第四笔向内。而传承字形的「爫部件」第二至第四笔则向外。


'''[[旧字形]]'''或'''[[传承字形]]''',主要是指传统的宋(明)体字形,起源于[[明朝]],直至现代。其代表书籍有《[[康熙字典]]》、《中文大辭典》、《大汉和辭典》、《汉韩大辭典》、《[[中华大字典]]》等。在日本被称为[[旧字体]]、正字体。在[[韩国]]为标準的印刷字形。然而,旧字形有若干个由文字学者研訂的标準,但并无一个硬性的唯一标準,即使是未曾经过修改的韩国字形、旧[[細明体]](细明体到3.21版为止,采用接近传统[[明体]]的[[字形]],新版本采用[[国字标準字体]])等电脑字形,也有一些字与《[[康熙字典]]》上的字形不同。可是一般因大陆新字形或台湾国字标準字体改造才出现多了的写法,或者出现在手写书法、在仿楷体字彫版等场合的字形,就不能算作旧字形。
'''[[旧字形]]'''或'''[[传承字形]]''',主要是指传统的宋(明)体字形,起源于[[明朝]],直至现代。其代表书籍有《[[康熙字典]]》、《中文大辭典》、《大汉和辭典》、《汉韩大辭典》、《[[中华大字典]]》等。在日本被称为[[旧字体]]、正字体。在[[韩国]]为标準的印刷字形。然而,旧字形有若干个由文字学者研訂的标準,但并无一个硬性的唯一标準,即使是未曾经过修改的韩国字形、旧[[細明体]](细明体到3.21版为止,采用接近传统[[明体]]的[[字形]],新版本采用台湾当局“国字标准”)等电脑字形,也有一些字与《[[康熙字典]]》上的字形不同。可是一般因大陆新字形或台湾当局标準字体改造才出现多了的写法,或者出现在手写书法、在仿楷体字彫版等场合的字形,就不能算作旧字形。


下面列出中国大陆标準写法,与[[康熙字典]]、台湾、香港、日本标準或常用字型(参考[[細明体]]、标準[[宋体]]等)之所不同,且又不属于[[简化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準)或[[异体字]](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準,以下简称《一异表》)者。{{-}}
下面列出中国大陆标準写法,与[[康熙字典]]、台湾、香港、日本标準或常用字型(参考[[細明体]]、标準[[宋体]]等)之所不同,且又不属于[[简化字]](以《[[简化字总表]]》为準)或[[异体字]](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準,以下简称《一异表》)者。{{-}}
第90行: 第90行:
| lang="zh-hans" style="font-size:xx-large;"|-{禸}-
| lang="zh-hans" style="font-size:xx-large;"|-{禸}-
| lang="zh-tw" style="font-size:xx-large;"|-{禸}-
| lang="zh-tw" style="font-size:xx-large;"|-{禸}-
|旧字形在「-{禹}-」、「-{禺}-」中框内部作豎、提、点,离中作撇、提、点。另外,旧字形外部豎与橫折鉤起笔相交出头,但现今大部份旧字形皆不出头。台湾国字字形(非旧字形)为合《說文》小篆,取出头写法。
|旧字形在「-{禹}-」、「-{禺}-」中框内部作豎、提、点,离中作撇、提、点。另外,旧字形外部豎与橫折鉤起笔相交出头,但现今大部份旧字形皆不出头。台标字形(非旧字形)为合《說文》小篆,取出头写法。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cn|偶离万禽漓灕}}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cn|偶离万禽漓灕}}
| [[File:禸的旧字形示例.PNG]]
| [[File:禸的旧字形示例.PNG]]
第264行: 第264行:
| lang="zh-hans" style="font-size:xx-large;"|-{攵}-*
| lang="zh-hans" style="font-size:xx-large;"|-{攵}-*
| lang="ko" style="font-size:xx-large;"|-{夊}-
| lang="ko" style="font-size:xx-large;"|-{夊}-
|「致」《說文》小篆从「夊」不从「攵」,3划變4划,因「夊」多在下部,故右置的「夊」多有訛變。除康熙字典外,大部份旧字形皆将{{lang|ko|致}}、{{lang|ko|緻}}二字作「攵」。台湾国字字形(非旧字形)将其改为「夊」。
|「致」《說文》小篆从「夊」不从「攵」,3划變4划,因「夊」多在下部,故右置的「夊」多有訛變。除康熙字典外,大部份旧字形皆将{{lang|ko|致}}、{{lang|ko|緻}}二字作「攵」。台标字形(非旧字形)将其改为「夊」。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cn|致緻}}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cn|致緻}}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tw|致緻}}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tw|致緻}}
第276行: 第276行:
| lang="zh-hans" style="font-size:xx-large;"|-{凡}-*
| lang="zh-hans" style="font-size:xx-large;"|-{凡}-*
| [[File:丮的旧字形.PNG]]
| [[File:丮的旧字形.PNG]]
|本作「丮」,做部件时旧字形写成「卂」,如「{{lang|zh-tw|恐鞏筑嬴}}」,而「迅」、「汛」、「讯」和「蝨」则从「卂」,实际上与「丮」不是同一部件。新字形将「丮(卂)」改作凡,但「-{汎}-」和「汛」、「訉」和「讯」是两对不同字。大部份旧字形都沒有刻意区分「卂」和「丮」。台湾国字字形(非旧字形)对其有所区分。按:旧字形亦有作“凡”者。
|本作「丮」,做部件时旧字形写成「卂」,如「{{lang|zh-tw|恐鞏筑嬴}}」,而「迅」、「汛」、「讯」和「蝨」则从「卂」,实际上与「丮」不是同一部件。新字形将「丮(卂)」改作凡,但「-{汎}-」和「汛」、「訉」和「讯」是两对不同字。大部份旧字形都沒有刻意区分「卂」和「丮」。台标字形(非旧字形)对其有所区分。按:旧字形亦有作“凡”者。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cn|恐鞏筑嬴}}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cn|恐鞏筑嬴}}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tw|恐鞏筑嬴}}
|style="font-size:xx-large;"|{{lang|zh-tw|恐鞏筑嬴}}
第766行: 第766行:
== 注释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参考 ==
== 参考 ==
* 台湾:[[国字标準字体]]:《[[常用国字标準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準字体表]]》《[[罕用字体表]]》《[[异体字表]]》
* 台湾:《[[常用国字标準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準字体表]]》《[[罕用字体表]]》《[[异体字表]]》
* 香港:《[[常用字字形表]]》
* 香港:《[[常用字字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