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关: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我来啦, replaced: 明代 → 明朝 (2), 清代 → 清朝, 唐代 → 唐朝, 元代 → 元朝 (2))
第1行: 第1行: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至八达岭峡谷的关沟之中,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该关隘始建于战国时期,此后历代再次均曾修建军事设施,元起建城,至明建成关城,并纳入明长城防御体系。1993年至2002年,居庸关先后两次大修,基本恢复极盛时规模。现居庸关由关城、边墙、水关等部分组成。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南口至八达岭峡谷的关沟之中,是明长城的重要关口。该关隘始建于战国时期,此后历代再次均曾修建军事设施,元起建城,至明建成关城,并纳入明长城防御体系。1993年至2002年,居庸关先后两次大修,基本恢复极盛时规模。现居庸关由关城、边墙、水关等部分组成。
== 历史 ==
== 历史 ==
=== 古代 ===
=== 古代 ===
战国时期,居庸塞是为当时的九塞之一<ref name="吕氏春秋"/>,应为燕国所建。东汉时期,居庸关设立过关城,但在西晋年间被废弃。北魏时期重建居庸关,并于正光六年(525年)由幽州都督元谭镇守居庸关。唐时,居庸关又名纳款关。辽代将居庸关南北均纳入统治范围之内,居庸关就成为了征收关税的关隘。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中都后,居庸关变为保卫中都的北方要塞。元时,居庸陉成为皇帝往返上都和大都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安全,故在今居庸关处兴建城池。至正二年(1342年)至五年(1345年),居庸关内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台,是为[[居庸关云台|云台]],其上建有三座过桥塔。云台北侧新建一座永明寺{{r|长城志边镇|page=226-227}}。
战国时期,居庸塞是为当时的九塞之一<ref name="吕氏春秋"/>,应为燕国所建。东汉时期,居庸关设立过关城,但在西晋年间被废弃。北魏时期重建居庸关,并于正光六年(525年)由幽州都督元谭镇守居庸关。唐时,居庸关又名纳款关。辽代将居庸关南北均纳入统治范围之内,居庸关就成为了征收关税的关隘。金代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中都后,居庸关变为保卫中都的北方要塞。元时,居庸陉成为皇帝往返上都和大都的必经之路,为了保证安全,故在今居庸关处兴建城池。至正二年(1342年)至五年(1345年),居庸关内修建了一座大理石台,是为[[居庸关云台|云台]],其上建有三座过桥塔。云台北侧新建一座永明寺{{r|长城志边镇|page=226-227}}。


明朝占领元大都后,明太祖派遣徐达于洪武元年(1368年)增筑长城,并修筑居庸关等关隘{{r|文物志|page=16}}。洪武五年(1372年)在关城内东北角新建了一座供奉旗神的旗纛庙。正统四年(1439年)在云台顶部的塔毁坏后,曾于正统八年(1443年)至十三年(1448年)在此处修建一座泰安寺。成化十四年(1478年)沿着居庸陉向北修建了岔道城、居庸外镇{{efn|1=即今八达岭{{r|长城志边镇|page=227}}。}}、上关城等一系列城池,居庸关自此正式纳入了明长城体系之中。此外,明还在关城南侧修建了东岳庙、泰山行宫庙{{r|长城志边镇|page=227}}。
明朝占领元大都后,明太祖派遣徐达于洪武元年(1368年)增筑长城,并修筑居庸关等关隘{{r|文物志|page=16}}。洪武五年(1372年)在关城内东北角新建了一座供奉旗神的旗纛庙。正统四年(1439年)在云台顶部的塔毁坏后,曾于正统八年(1443年)至十三年(1448年)在此处修建一座泰安寺。成化十四年(1478年)沿着居庸陉向北修建了岔道城、居庸外镇{{efn|1=即今八达岭{{r|长城志边镇|page=227}}。}}、上关城等一系列城池,居庸关自此正式纳入了明长城体系之中。此外,明还在关城南侧修建了东岳庙、泰山行宫庙{{r|长城志边镇|page=227}}。


明末时,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自大同出发,于三月十五抵达居庸关,驻守居庸关的总兵唐通献城投降{{r|战争史|page=306}}。至清,长城失去军事作用,居庸关内部逐渐沦落为民居。康熙年间,云台上方的泰安寺失火被毁{{r|长城志边镇|page=228}}。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将“居庸叠翠”纳入[[燕京八景]]中,并在居庸关关城南墙外西侧树立了“居庸叠翠”御笔碑{{r|文物地图|page=357-358}}。
明末时,李自成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自大同出发,于三月十五抵达居庸关,驻守居庸关的总兵唐通献城投降{{r|战争史|page=306}}。至清,长城失去军事作用,居庸关内部逐渐沦落为民居。康熙年间,云台上方的泰安寺失火被毁{{r|长城志边镇|page=228}}。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高宗将“居庸叠翠”纳入[[燕京八景]]中,并在居庸关关城南墙外西侧树立了“居庸叠翠”御笔碑{{r|文物地图|page=357-358}}。
=== 近代 ===
=== 近代 ===
抗日战争期间,关城南门外公路被拓宽,“居庸叠翠”碑的碑身和碑座均被埋入公路旁的护坡内,自此下落不明{{r|文物地图|page=358}}。
抗日战争期间,关城南门外公路被拓宽,“居庸叠翠”碑的碑身和碑座均被埋入公路旁的护坡内,自此下落不明{{r|文物地图|page=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