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桥: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第37行: 第37行:


== 历史 ==
== 历史 ==
=== 古代 ===
今泉州市晋江县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隔海相望。在南宋以前,人们只能在安海渡乘渡船往返于两地。当地水文条件在台风季和丰水期极为恶劣,船只倾覆事件时有发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人[[祖派]]准备在此修建一座石桥,僧人智渊和当地人黄护为此带头各捐了上万缗的钱财。祖派于修建过程中去世,当地人黄逸和僧人惠胜继续主持修建工作。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和进士[[史进]]接手了修建任务,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正式建成{{r|one|page=130-132}}{{efn|1=另有说法认为建成时间为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r|two|page=450}}。}}。据推断,当时用来修桥的石料均运自金门岛{{r|two|page=450-451}}。建成后,赵令衿以安海镇在当时的名称“安平”命名该桥为“安平桥”,并亲自撰写《石井镇安平桥记》记载建桥过程。此时建成的安平桥共计有362座桥拱,桥面按古制长约5里,因而又名“五里桥”。桥面两侧还建有石栏杆,东端建有隘门。为了便于来往行人休息,桥上还建造了5座亭{{r|one|page=130-132}}。造桥结束后,当时剩余的石砖被附近居民重新利用,在桥的东岸修建了一座五层六角的佛塔,是为“瑞光塔”{{r|seven|page=1}}。
今泉州市晋江县安海镇和南安县水头镇隔海相望。在南宋以前,人们只能在安海渡乘渡船往返于两地。当地水文条件在台风季和丰水期极为恶劣,船只倾覆事件时有发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人[[祖派]]准备在此修建一座石桥,僧人智渊和当地人黄护为此带头各捐了上万缗的钱财。祖派于修建过程中去世,当地人黄逸和僧人惠胜继续主持修建工作。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泉州太守[[赵令衿]]和进士[[史进]]接手了修建任务,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十一月正式建成{{r|one|page=130-132}}{{efn|1=另有说法认为建成时间为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r|two|page=450}}。}}。据推断,当时用来修桥的石料均运自金门岛{{r|two|page=450-451}}。建成后,赵令衿以安海镇在当时的名称“安平”命名该桥为“安平桥”,并亲自撰写《石井镇安平桥记》记载建桥过程。此时建成的安平桥共计有362座桥拱,桥面按古制长约5里,因而又名“五里桥”。桥面两侧还建有石栏杆,东端建有隘门。为了便于来往行人休息,桥上还建造了5座亭{{r|one|page=130-132}}。造桥结束后,当时剩余的石砖被附近居民重新利用,在桥的东岸修建了一座五层六角的佛塔,是为“瑞光塔”{{r|seven|page=1}}。


[[明朝]][[永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当地村民集资重修该桥。永乐十七年(1419年),桥上的超然亭得以重修。同年部分桥板被潮水冲毁,村民只得用木板暂时代替{{r|seven|page=1}},[[天顺(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至天顺三年(1459年)重新将桥板改回石板{{r|six|page=565-566}}。成化元年(1465年),当地居民再次修缮该桥<ref name="four"/>。[[嘉靖]]年间,倭寇频繁袭扰福建沿海,安平桥也一度成为战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晋江知县[[卢仲佃]]为修建安平城一度拆除了桥面石板{{r|two|page=450}}。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亭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同年中亭连同周围9孔桥面得以重修{{r|seven|page=2}}<ref name="four"/>。崇祯十年(1638年),潮漳副总兵[[郑芝龙]]重修中亭并刻碑。清朝初年时将海边居民内迁,造成安平桥附属建筑失修坍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重建了该桥及其中亭,此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也曾重修{{r|seven|page=3}}。[[雍正]]三年(1725年),安平桥部分桥面被山洪冲毁,村民用木板代替,之后两年损毁的桥面得以修复{{r|six|page=566-569}}。[[乾隆]]十三年(1748年)和二十八年(1763年)也曾维修<ref name="four"/>。嘉庆十二年(1807年),白塔得以重修,次年重修安平桥,并在桥西侧修建了门楼,但之后被毁{{r|seven|page=3}}。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该桥再次得以重修。道光元年(1821年),当地[[周仕鼎]]、[[蔡时绍]]、[[萧允迪]]等人出资重修安平桥{{r|two|page=450}},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海潮庵,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桥上的万应公宫{{r|seven|page=4}}。[[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桥再次重修{{r|six|page=569-570}}。[[咸丰]]二年(1852年)时,安平桥西侧曾树立起一座节孝坊,此后被毁,具体时间不明。同治三年(1864年),东侧隘门的旧址被重建为“望高楼”。[[同治]]五年(1866年),中亭再次重修{{r|seven|page=4}}。光绪九年(1883年),该桥再次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维修工程竣工<ref name="four"/>。[[光绪]]二十七年该桥再次出现崩坏,同年得以重修{{r|seven|page=5}}。
[[明朝]][[永乐(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当地村民集资重修该桥。永乐十七年(1419年),桥上的超然亭得以重修。同年部分桥板被潮水冲毁,村民只得用木板暂时代替{{r|seven|page=1}},[[天顺(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至天顺三年(1459年)重新将桥板改回石板{{r|six|page=565-566}}。成化元年(1465年),当地居民再次修缮该桥<ref name="four"/>。[[嘉靖]]年间,倭寇频繁袭扰福建沿海,安平桥也一度成为战场。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晋江知县[[卢仲佃]]为修建安平城一度拆除了桥面石板{{r|two|page=450}}。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中亭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同年中亭连同周围9孔桥面得以重修{{r|seven|page=2}}<ref name="four"/>。崇祯十年(1638年),潮漳副总兵[[郑芝龙]]重修中亭并刻碑。清朝初年时将海边居民内迁,造成安平桥附属建筑失修坍塌。[[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施琅]]重建了该桥及其中亭,此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也曾重修{{r|seven|page=3}}。[[雍正]]三年(1725年),安平桥部分桥面被山洪冲毁,村民用木板代替,之后两年损毁的桥面得以修复{{r|six|page=566-569}}。[[乾隆]]十三年(1748年)和二十八年(1763年)也曾维修<ref name="four"/>。嘉庆十二年(1807年),白塔得以重修,次年重修安平桥,并在桥西侧修建了门楼,但之后被毁{{r|seven|page=3}}。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该桥再次得以重修。道光元年(1821年),当地[[周仕鼎]]、[[蔡时绍]]、[[萧允迪]]等人出资重修安平桥{{r|two|page=450}},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海潮庵,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桥上的万应公宫{{r|seven|page=4}}。[[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该桥再次重修{{r|six|page=569-570}}。[[咸丰]]二年(1852年)时,安平桥西侧曾树立起一座节孝坊,此后被毁,具体时间不明。同治三年(1864年),东侧隘门的旧址被重建为“望高楼”。[[同治]]五年(1866年),中亭再次重修{{r|seven|page=4}}。光绪九年(1883年),该桥再次重修,光绪十二年(1886年)维修工程竣工<ref name="four"/>。[[光绪]]二十七年该桥再次出现崩坏,同年得以重修{{r|seven|page=5}}。
=== 近代 ===

民国时期,安平桥西侧门楼被毁{{r|seven|page=3}}。1928年、1932年、1935年再次重修,但在30年代期间该桥的石栏板全部被毁。1938年,安平桥桥面被日军飞机炸毁两段。1943年,周边村民开始在安平桥周边围垦土地,相关工程在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获得泉永水利建设委员会批准通过。1948年,围垦工程竣工,总面积达到2000亩。同年当地用钢筋水泥开始被日军炸毁的部分桥墩。1949年,有人捐赠176根杉木作为安平桥的桥板{{r|seven|page=5,60}}。
民国时期,安平桥西侧门楼被毁{{r|seven|page=3}}。1928年、1932年、1935年再次重修,但在30年代期间该桥的石栏板全部被毁。1938年,安平桥桥面被日军飞机炸毁两段。1943年,周边村民开始在安平桥周边围垦土地,相关工程在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获得泉永水利建设委员会批准通过。1948年,围垦工程竣工,总面积达到2000亩。同年当地用钢筋水泥开始被日军炸毁的部分桥墩。1949年,有人捐赠176根杉木作为安平桥的桥板{{r|seven|page=5,60}}。
=== 现代 ===

随着周边海域逐渐淤塞,至20世纪50年代,安平桥下在涨潮时只有桥的中端至西侧能被海水淹没<ref name="four"/>。1951年,安平桥周边的围垦工程继续开展,至1953年基本完工,总面积达710亩。1957年,[[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安海至水头修建公路,该公路可以替代安平桥的通勤作用,相关工程准备于1958年开工。1957年10月26日,福建省文化局就安平桥是否有必要保留安平桥上报中央文化部,11月2日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就此复函,要求[[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全面普查安平桥的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反馈回中央。12月中旬,相关调查工作正式开始。1958年,安平桥海滩的围垦工作再次开展,当年7月晋江县向福建省报请拆除安平桥以将石料用于围垦,相关请求被福建省文化局强烈反对后不了了之。1958年12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调查报告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引起社会关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化部]]拨款4万元人民币修复该桥,12月17日款项拨付到位。1960年相关修复规划制定完成上报中央,获得批复同意{{r|seven|page=6-8}}。1961年,安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 name="eight"/>,归属地写为晋江县。同年5月南安县报送《安平桥在解放前后变迁情况》的检查汇报至福建省文化局,但同年泉州方面将安平桥的管理保护划归晋江县主导。当月晋江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安平桥管理保护条例》,规定保护职责由晋江县安海镇、南安县水头镇、晋江地区文管会共同承担,并将保护范围划定为桥面20米开外,包括所有的石狮子、石将军、石栏杆、石镇方、石碑、亭等{{r|seven|page=8-10}}。
随着周边海域逐渐淤塞,至20世纪50年代,安平桥下在涨潮时只有桥的中端至西侧能被海水淹没<ref name="four"/>。1951年,安平桥周边的围垦工程继续开展,至1953年基本完工,总面积达710亩。1957年,[[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在安海至水头修建公路,该公路可以替代安平桥的通勤作用,相关工程准备于1958年开工。1957年10月26日,福建省文化局就安平桥是否有必要保留安平桥上报中央文化部,11月2日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就此复函,要求[[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全面普查安平桥的资料,开展调查研究,并将相关成果反馈回中央。12月中旬,相关调查工作正式开始。1958年,安平桥海滩的围垦工作再次开展,当年7月晋江县向福建省报请拆除安平桥以将石料用于围垦,相关请求被福建省文化局强烈反对后不了了之。1958年12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将调查报告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引起社会关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国家文化部]]拨款4万元人民币修复该桥,12月17日款项拨付到位。1960年相关修复规划制定完成上报中央,获得批复同意{{r|seven|page=6-8}}。1961年,安平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 name="eight"/>,归属地写为晋江县。同年5月南安县报送《安平桥在解放前后变迁情况》的检查汇报至福建省文化局,但同年泉州方面将安平桥的管理保护划归晋江县主导。当月晋江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了《安平桥管理保护条例》,规定保护职责由晋江县安海镇、南安县水头镇、晋江地区文管会共同承担,并将保护范围划定为桥面20米开外,包括所有的石狮子、石将军、石栏杆、石镇方、石碑、亭等{{r|seven|page=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