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來源:​清理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33行: 第33行:
#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吳"音相近,故舜后有吳姓。一是[[炎帝]]時有吳權,其后亦有吳氏。<ref name="华夏吴氏网"/>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后有吳姓。
# 上古時已有吳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吳"音相近,故舜后有吳姓。一是[[炎帝]]時有吳權,其后亦有吳氏。<ref name="华夏吴氏网"/>一是少康帝時有神箭手吳賀,其后有吳姓。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当时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苏[[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绝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 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傳位給季歷,再傳位給姬昌,就決定自動讓賢,便一起南下荊蠻(周人敵視楚國的稱呼)。太伯和仲雍給当时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地土著推舉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姬昌為文王,其子姬發為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建都今江苏[[吳縣]]。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绝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 [[颛顼|颛顼帝]]时有[[吳回 (上古)|吳回]],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ref name="华夏吴氏网">{{cite web | url=http://worldwu.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5113 | title=吴姓-姓氏渊源 | website=华夏吴氏网 | access-date=2018-03-15 | | | }}</ref>
# [[颛顼|颛顼帝]]时有[[吳回 (上古)|吳回]],吴回成为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后,吴氏族不断发展壮大。<ref name="华夏吴氏网">{{cite web | url=http://worldwu.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5113 | title=吴姓-姓氏渊源 | website=华夏吴氏网 | access-date=2018-03-15 }}</ref>
# 其他民族与漢族通婚或漢化改姓而有吳姓,如[[苗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 其他民族与漢族通婚或漢化改姓而有吳姓,如[[苗族]]、[[錫伯族]]、[[柯爾克孜族]]、[[朝鮮族]]、[[赫哲族]]等均有為[[吳姓]]者。
# [[日本]]也有吳姓。“吳”訓讀爲くれ。
# [[日本]]也有吳姓。“吳”訓讀爲く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