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封: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无编辑摘要
第20行: 第20行:
刘封本与孟达不和,又因劉封搶走孟達的军队,孟达既害怕刘备将来算账,亦不满刘封的欺凌,率所部四千人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拜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命其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进攻上庸三郡,并预将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以孟达领新城太守。
刘封本与孟达不和,又因劉封搶走孟達的军队,孟达既害怕刘备将来算账,亦不满刘封的欺凌,率所部四千人投降魏国。魏文帝[[曹丕]]拜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命其与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进攻上庸三郡,并预将三郡合并为新城郡,以孟达领新城太守。


此時孟达写信给刘封劝降,信中提到劉封與漢中王劉備的關係,實際上不過是路人而已,論親情並不是親生骨肉卻身居權勢之位,名義上不是君臣卻擔任很高的職位,出征則有獨自領兵征伐一方,居則有副軍之號,又说刘备已经立[[劉禪]]为[[太子]],刘封地位堪忧,孟達引用古人的例子,認為[[申生]]如果聽從[[子輿]]的勸告,必定會像[[太伯]]一樣成就一番事業。[[太子伋|衛伋]]如果能夠聽從他同父異母弟弟[[公子壽]]的勸告,就不會讓他父親[[衛宣公]]的罪過暴露,而被天下人譏諷嘲笑。像是齊國[[齊桓公|小白]]逃出國外避難,後來回國得到王位成就霸業。晉國的[[重耳]]翻牆逃走出國流亡,最終回國繼承了王位。信中還提魏文帝受禪讓登基,虛心待下,以仁德懷柔遠方,如果劉封能歸順,不但能和孟達平起平坐,還能受到三百戶的封賜,还能续封为罗侯。
此時孟达写信给刘封劝降,信中提到劉封與漢中王劉備的關係,實際上不過是路人而已,論親情並不是親生骨肉卻身居權勢之位,名義上不是君臣卻擔任很高的職位,出征則有獨自領兵征伐一方,居則有副軍之號,又说刘备已经立[[劉禪]]为[[太子]],刘封地位堪忧,孟達引用古人的例子,认为[[申生]]如果聽從[[子輿]]的勸告,必定會像[[太伯]]一樣成就一番事業。[[太子伋|衛伋]]如果能夠聽從他同父異母弟弟[[公子壽]]的勸告,就不會讓他父親[[衛宣公]]的罪過暴露,而被天下人譏諷嘲笑。像是齊國[[齊桓公|小白]]逃出國外避難,後來回國得到王位成就霸業。晉國的[[重耳]]翻牆逃走出國流亡,最終回國繼承了王位。信中還提魏文帝受禪讓登基,虛心待下,以仁德懷柔遠方,如果劉封能歸順,不但能和孟達平起平坐,還能受到三百戶的封賜,还能续封为罗侯。


劉封拒絕了孟達的勸誘。西城太守申仪背叛刘封,刘封战败退回[[成都]],上庸太守申耽則隨即投降魏军。
劉封拒絕了孟達的勸誘。西城太守申仪背叛刘封,刘封战败退回[[成都]],上庸太守申耽則隨即投降魏军。


=== 被賜自盡 ===
=== 被賜自盡 ===
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斥责他欺凌孟达,又不發兵援救关羽,但並未打算治劉封死罪;然而劉備身旁的诸葛亮認為,將來劉禪繼位後难以驾驭為人刚毅勇猛著称的刘封,因此建議刘备将其除掉,于是刘备将刘封赐死,命其自杀。刘封临死之前叹息“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劉封自殺身亡後,劉備为之流涕。
刘封回到成都后,刘备斥责他欺凌孟达,又不發兵援救关羽,但並未打算治劉封死罪;然而劉備身旁的诸葛亮认为,將來劉禪繼位後难以驾驭為人刚毅勇猛著称的刘封,因此建議刘备将其除掉,于是刘备将刘封赐死,命其自杀。刘封临死之前叹息“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劉封自殺身亡後,劉備为之流涕。


== 古迹 ==
== 古迹 ==
第45行: 第45行:
* 2010年电视剧《[[三国 (电视剧)|三国]]》:[[张方宇]]
* 2010年电视剧《[[三国 (电视剧)|三国]]》:[[张方宇]]
== 動漫遊戲 ==
== 動漫遊戲 ==
* 漫畫《[[火鳳燎原]]》([[陳某]]):於荊南奪城篇時登場,為司馬家刺客組織「殘兵」新一代成員奉[[司馬懿]]之命跟隨[[趙雲|燎原火]],後奉[[諸葛亮]]之命以「寇封」之名潛伏於武陵太守[[金旋]]門下,在戰場上協助劉備將金旋軍擊敗。及後被劉備收為義子,被[[王雙 (曹真部將)|王雙]]、[[郭淮]]等新一代殘兵視為叛徒。
* 漫畫《[[火鳳燎原]]》([[陳某]]):於荊南奪城篇時登場,為司馬家刺客组织「殘兵」新一代成員奉[[司馬懿]]之命跟隨[[趙雲|燎原火]],後奉[[諸葛亮]]之命以「寇封」之名潛伏於武陵太守[[金旋]]門下,在戰場上協助劉備將金旋軍擊敗。及後被劉備收為義子,被[[王雙 (曹真部將)|王雙]]、[[郭淮]]等新一代殘兵視為叛徒。


== 参考资料 ==
== 参考资料 ==
{{reflist}}
{{reflist}}

* 《[[三國志]]·[[三國志/卷40|蜀書·劉封傳]]》
* 《[[三國志]]·[[三國志/卷40|蜀書·劉封傳]]》
{{三国志}}
{{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