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路: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我来啦, replaced: 開 → 开, 慶 → 庆 (2), 龍 → 龙, 漢 → 汉, 興 → 兴 (3), 廣 → 广, 簡 → 简, 屬 → 属, 達 → 达, 懷 → 怀, 萬 → 万, 資 → 资, 瀘 → 泸, 劍 → 剑)
标签消歧义链接
第1行: 第1行:
'''利州路''',[[宋朝]]在[[四川]]北部设的[[路 (行政区划)|路]]。
'''利州路''',[[宋朝]]在[[四川]]北部设的[[路 (行政区划)|路]]。


[[北宋]]管辖一府([[兴元府]])、九州([[利州]]、[[洋州]]、[[阆州]]、[[剑州]]、[[巴州]]、[[文州]]、[[兴州]]、[[蓬州]]、[[龙州]])。[[南宋]]管辖三府(兴元府、[[隆庆府]]、[[同庆府]])、十二州(利州、洋州、[[沔州]]、巴州、阆州、蓬州、[[政州]]、[[金州]]、[[阶州]]、[[西和州]]、[[凤州]])、二军([[大安军]]、[[天水军]])。南宋[[紹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户三十七万一千九十七,口七十六万九千八百五十二。
[[北宋]]管辖一府([[兴元府]])、九州([[利州]]、[[洋州]]、[[阆州]]、[[剑州]]、[[巴州]]、[[文州]]、[[兴州]]、[[蓬州]]、[[龙州]])。[[南宋]]管辖三府(兴元府、[[隆庆府]]、[[同庆府]])、十二州(利州、洋州、[[沔州]]、巴州、阆州、蓬州、[[政州]]、[[金州]]、[[阶州]]、[[西和州]]、[[凤州]])、二军([[大安军]]、[[天水军]])。南宋[[紹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户三十七万一千九十七,口七十六万九千八百五十二。


宋朝时,四川盆地分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为四川地理名的由来。利州路最初治利州,北宋末才迁治兴元。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宋朝时,四川盆地分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为四川地理名的由来。利州路最初治利州,北宋末才迁治兴元。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
第10行: 第10行: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border="1" cellpadding="5" cellspacing="0"
|-
|-
| align=center bgcolor=green|路 || align=center bgcolor=green| 府(附郭县) || align=center bgcolor=green|州,县
| align=center bgcolor=green|路 || align=center bgcolor=green| 府(附郭县) || align=center bgcolor=green|州,县
|-
|-
|[[益州路]](成都府路)|| [[成都府]] || 邛、眉、蜀、彭、綿、、嘉、、黎、雅、茂、威
|[[益州路]](成都府路)|| [[成都府]] || 邛、眉、蜀、彭、綿、、嘉、、黎、雅、茂、威
|-
|-
|'''利州路'''|| [[元府]] || 利、洋、閬、、巴、文、、蓬、
|'''利州路'''|| [[元府]] || 利、洋、閬、、巴、文、、蓬、
|-
|-
|[[梓州路]]|| [[安县]] [[安县]] || 梓、遂、果、、普、昌、戎、、合、榮、渠
|[[梓州路]]|| [[怀安县]] [[广安县]] || 梓、遂、果、、普、昌、戎、、合、榮、渠
|-
|-
|[[夔州路]]|| [[紹府]]、[[咸淳]]、[[重]] || 夔、黔、施、忠、、涪、渝、
|[[夔州路]]|| [[紹府]]、[[咸淳]]、[[重]] || 夔、黔、施、忠、、涪、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