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Wayback)
 

(未显示3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名稱 = 清高宗
|名稱 = 清高宗
|頭銜 = [[太上皇]]<br>[[清朝]]第6位皇帝
|頭銜 = [[太上皇]]<br>[[清朝]]第6位皇帝
|畫像 = [[File:乾隆皇帝老年肖像.jpg|居中|250px]]
|畫像 = [[File:乾隆皇帝老年肖像.jpg|center|250px]]
|說明 = 清高宗純皇帝朝服像
|說明 = 清高宗純皇帝朝服像
|在位 = 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age in years and days|1735|10|18|1796|2|9|age=no}})
|在位 = 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age in years and days|1735|10|18|1796|2|9|age=no}})
第19行: 第19行:
|逝世地 = {{QING}}[[順天府]][[北京故宫|紫禁城]][[養心殿]]
|逝世地 = {{QING}}[[順天府]][[北京故宫|紫禁城]][[養心殿]]
|廟號 = [[高宗]]
|廟號 = [[高宗]]
|諡號 =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嘉庆四年初諡)<ref>{{cite web|title=《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五百|url=http://www.xmqxsw.com/lishiyanyi/daqinggaozongchunhuangdishilu/60489.html}}:「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ref><br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欽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嘉庆二十五年加諡)<ref>{{cite web|title=《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二|url=http://www.xmqxsw.com/lishiyanyi/daqingxuanzongchenghuangdishilu/60872.html}}:「寻大学士等议奏,高宗纯皇帝尊谥,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ref>
|諡號 =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嘉庆四年初諡)<ref>{{cite web|title=《高宗純皇帝實錄》卷一千五百|url=http://www.xmqxsw.com/lishiyanyi/daqinggaozongchunhuangdishilu/60489.html}}:「是岁四月乙未,恭上尊谥,曰: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ref><br>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欽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嘉庆二十五年加諡)<ref>{{cite web|title=《宣宗成皇帝實錄》卷二|url=http://www.xmqxsw.com/lishiyanyi/daqingxuanzongchenghuangdishilu/60872.html}}:「寻大学士等议奏,高宗纯皇帝尊谥,谨拟奋武字下恭加'''钦明'''二字,曰: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ref>
|陵墓 = [[清裕陵]]
|陵墓 = [[清裕陵]]
|父親 = [[雍正帝|世宗憲皇帝胤禛]]
|父親 = [[雍正帝|世宗憲皇帝胤禛]]
|母親 =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母親 = [[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皇后 =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 />[[清高宗继皇后|继皇后]][[那拉氏]]<br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追贈)
|皇后 =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清高宗继皇后|继皇后]][[那拉氏]]<br>[[孝儀純皇后]][[魏佳氏]](追贈)
|皇貴妃 =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br />[[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追封)<br />[[纯惠皇贵妃]]苏佳氏<br />[[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追封)<br />[[庆恭皇贵妃]]陆氏(嘉庆帝追尊)<br />
|皇貴妃 = [[慧贤皇贵妃]]高佳氏<br>[[哲悯皇贵妃]]富察氏(追封)<br>[[纯惠皇贵妃]]苏佳氏<br>[[淑嘉皇贵妃]]金佳氏(追封)<br>[[庆恭皇贵妃]]陆氏(嘉庆帝追尊)<br>
|貴妃 =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追封)<br /> [[颖贵妃]]巴林氏 <br />[[忻贵妃]]戴佳氏(追封)<br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追封) <br />[[婉貴太妃|婉貴妃]]陳氏(嘉庆帝尊封)
|貴妃 = [[愉贵妃]]珂里叶特氏(追封)<br> [[颖贵妃]]巴林氏 <br>[[忻贵妃]]戴佳氏(追封)<br>[[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追封) <br>[[婉貴太妃|婉貴妃]]陳氏(嘉庆帝尊封)
|妃 = [[舒妃]][[葉赫那拉氏]]<br />[[豫妃]][[博爾濟吉特氏]]<br />[[容妃 (乾隆帝)|容妃]]和卓氏<br />[[惇妃]]汪氏<br />[[芳妃]]陳氏(嘉庆帝尊封)<br />[[晋妃]]富察氏(道光帝尊封)
|妃 = [[舒妃]][[葉赫那拉氏]]<br>[[豫妃]][[博爾濟吉特氏]]<br>[[容妃 (乾隆帝)|容妃]]和卓氏<br>[[惇妃]]汪氏<br>[[芳妃]]陳氏(嘉庆帝尊封)<br>[[晋妃]]富察氏(道光帝尊封)
|嬪 = [[儀嬪]]黃氏(追封)<br />[[怡嬪]]柏氏<br />[[恂嬪]]霍碩特氏(追封)<br />[[恭嫔 (乾隆帝)|恭嬪]]林氏<br />[[慎嬪 (乾隆帝)|慎嬪]]拜爾噶斯氏<br />[[誠嬪]][[鈕祜祿氏]]
|嬪 = [[儀嬪]]黃氏(追封)<br>[[怡嬪]]柏氏<br>[[恂嬪]]霍碩特氏(追封)<br>[[恭嫔 (乾隆帝)|恭嬪]]林氏<br>[[慎嬪 (乾隆帝)|慎嬪]]拜爾噶斯氏<br>[[誠嬪]][[鈕祜祿氏]]
|貴人 = [[順貴人]]鈕祜祿氏<br/>[[鄂貴人]]西林覺羅氏<br/>[[壽貴人]]柏氏<br/>[[瑞貴人]]索綽絡氏<br/>[[祿貴人]]陸氏<br/>[[白貴人]]柏氏<br/>[[武貴人]]武氏<br/>[[金貴人]]金氏<br/>[[慎貴人]]索綽羅氏<br/>[[新贵人 (乾隆帝)|新貴人]]<br/>[[福貴人 (乾隆帝)|福貴人]]<br/>[[秀貴人]]
|貴人 = [[順貴人]]鈕祜祿氏<br>[[鄂貴人]]西林覺羅氏<br>[[壽貴人]]柏氏<br>[[瑞貴人]]索綽絡氏<br>[[祿貴人]]陸氏<br>[[白貴人]]柏氏<br>[[武貴人]]武氏<br>[[金貴人]]金氏<br>[[慎貴人]]索綽羅氏<br>[[新贵人 (乾隆帝)|新貴人]]<br>[[福貴人 (乾隆帝)|福貴人]]<br>[[秀貴人]]
|常在 = [[揆常在]]揆氏<br/>[[寧常在]]<br/>[[平常在]]<br/>[[張常在]]張氏
|常在 = [[揆常在]]揆氏<br>[[寧常在]]<br>[[平常在]]<br>[[張常在]]張氏
|皇子 = 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母[[哲憫皇貴妃]])<br/>皇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母[[孝賢純皇后]])<br/>皇三子循郡王[[永璋]](母[[純惠皇貴妃]])<br/>皇四子履端親王[[永珹]]{{NoteTag|[[永珹]]被[[過繼]]给履懿亲王[[允祹]]。}}(母[[淑嘉皇貴妃]])<br/>皇五子榮純親王[[永琪]](母[[愉貴妃]])<br/>皇六子質莊親王[[永瑢]]{{NoteTag|[[永瑢]]被過繼给慎靖郡王[[允禧]]。}}(母[[純惠皇貴妃]])<br/>皇七子哲亲王[[永琮]](早殤,母[[孝賢純皇后]])<br/>皇八子儀慎親王[[永璇]](母[[淑嘉皇貴妃]])<br/>[[乾隆帝皇九子|皇九子永瑜]](早殇,母[[淑嘉皇貴妃]])<br />[[乾隆帝皇十子|皇十子]](早殇,母[[舒妃]])<br/>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母[[淑嘉皇貴妃]])<br/>皇十二子贝勒[[永璂]](母[[繼皇后]])<br/>皇十三子[[永璟]](早殤,母[[繼皇后]])<br/>皇十四子[[永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br/>皇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顒琰(母[[孝儀純皇后]])<br/>[[乾隆帝皇十六子|皇十六子永瑔]](早殤,母[[孝儀純皇后]])<br />皇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母[[孝儀純皇后]])
|皇子 = 皇長子定安親王[[永璜]](母[[哲憫皇貴妃]])<br>皇次子端慧皇太子[[永璉]](母[[孝賢純皇后]])<br>皇三子循郡王[[永璋]](母[[純惠皇貴妃]])<br>皇四子履端親王[[永珹]]{{NoteTag|[[永珹]]被[[過繼]]给履懿亲王[[允祹]]。}}(母[[淑嘉皇貴妃]])<br>皇五子榮純親王[[永琪]](母[[愉貴妃]])<br>皇六子質莊親王[[永瑢]]{{NoteTag|[[永瑢]]被過繼给慎靖郡王[[允禧]]。}}(母[[純惠皇貴妃]])<br>皇七子哲亲王[[永琮]](早殤,母[[孝賢純皇后]])<br>皇八子儀慎親王[[永璇]](母[[淑嘉皇貴妃]])<br>[[乾隆帝皇九子|皇九子永瑜]](早殇,母[[淑嘉皇貴妃]])<br>[[乾隆帝皇十子|皇十子]](早殇,母[[舒妃]])<br>皇十一子成哲親王[[永瑆]](母[[淑嘉皇貴妃]])<br>皇十二子贝勒[[永璂]](母[[繼皇后]])<br>皇十三子[[永璟]](早殤,母[[繼皇后]])<br>皇十四子[[永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br>皇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顒琰(母[[孝儀純皇后]])<br>[[乾隆帝皇十六子|皇十六子永瑔]](早殤,母[[孝儀純皇后]])<br>皇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母[[孝儀純皇后]])
|皇女 = [[乾隆帝長女|皇長女]](早殤,母[[孝賢純皇后]])<br/>[[乾隆帝次女|皇二女]](早殤,母[[哲憫皇貴妃]])<br/>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母[[孝賢純皇后]])<br/>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母[[純惠皇貴妃]])<br />[[乾隆帝皇五女|皇五女]](早殤,母[[繼皇后]])<br />[[乾隆帝皇六女|皇六女]](早殤,母[[颖貴妃]])<br/>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母[[孝儀纯皇后]])<br/>[[乾隆帝皇八女|皇八女]](早殤,母[[忻貴妃]])<br/>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母[[孝儀純皇后]])<br/>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母[[惇妃]])
|皇女 = [[乾隆帝長女|皇長女]](早殤,母[[孝賢純皇后]])<br>[[乾隆帝次女|皇二女]](早殤,母[[哲憫皇貴妃]])<br>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母[[孝賢純皇后]])<br>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母[[純惠皇貴妃]])<br>[[乾隆帝皇五女|皇五女]](早殤,母[[繼皇后]])<br>[[乾隆帝皇六女|皇六女]](早殤,母[[颖貴妃]])<br>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母[[孝儀纯皇后]])<br>[[乾隆帝皇八女|皇八女]](早殤,母[[忻貴妃]])<br>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母[[孝儀純皇后]])<br>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母[[惇妃]])
|養女 = [[和碩和婉公主]](父[[弘昼]],母福晉札庫氏)
|養女 = [[和碩和婉公主]](父[[弘昼]],母福晉札庫氏)
|注釋 =
|注釋 =
第40行: 第40行:
|w=Ch'ien<sup>2</sup>-lung<sup>2</sup> Ti<sup>4</sup>
|w=Ch'ien<sup>2</sup>-lung<sup>2</sup> Ti<sup>4</sup>
|mi=[tɕʰi̯ɛn˧˥ luŋ˧˥ ti˥˩]
|mi=[tɕʰi̯ɛn˧˥ luŋ˧˥ ti˥˩]
|mong=ᠲᠩᠷᠢ ᠶ᠋ᠢᠨ <br />ᠲᠡᠳᠭᠦᠭ᠍ᠰᠡᠨ <br />ᠬᠠᠭᠠᠨ
|mong=ᠲᠩᠷᠢ ᠶ᠋ᠢᠨ <br>ᠲᠡᠳᠭᠦᠭ᠍ᠰᠡᠨ <br>ᠬᠠᠭᠠᠨ
|mon=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
|mon=Тэнгэрийг Тэтгэгч хаан
|monp=tengri tedgügči qaγan
|monp=tengri tedgügči qaγan
|mnc=ᠠᠪᡴᠠᡳ <br />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br />ᡥᡡᠸᠠᠩᡩᡳ
|mnc=ᠠᠪᡴᠠᡳ <br>ᠸᡝᡥᡳᠶᡝᡥᡝ <br>ᡥᡡᠸᠠᠩᡩᡳ
|mnc_v=Abkai Wehiyehe hūwangdi
|mnc_v=Abkai Wehiyehe hūwangdi
|mnc_a=Abkai Wehiyehe hvwangdi
|mnc_a=Abkai Wehiyehe hvwangdi
第51行: 第51行:
{{contains Manchu text}}
{{contains Manchu text}}


'''乾隆帝'''({{bd|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catIdx=A愛}}),[[爱新觉罗氏]]<!-- 前方請勿加粗 -->,名'''弘曆'''<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2043/5326956 故宮宣傳搭「鮭魚之亂」改乾隆名 滿族後裔反彈]</ref>({{lang-mnc | ᡥᡠᠩ<br /> ᠯᡳ |v = Hong Li |a = Hong Li }}),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明清战争|入关]]并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在位,[[年号]]「[[乾隆]]」。[[清朝治藏歷史|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NoteTag|[[藏傳佛教]]以[[文殊菩萨]]敬稱「大清皇帝」。}}。廟號'''高宗'''({{lang-mnc | ᡬᠠᠣᡯᡠᠩ |v = g῾aozong }}),[[諡號]]簡稱'''純皇帝'''({{lang-mnc|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 <br />ᡥᡡᠸᠠᠩᡩᡳ|v=yongkiyangga hūhangdi}}{{NoteTag|滿語「{{ManchuSibeUnicode|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yongkiyangga)意為「完備的」。}}),葬[[清東陵]]中的[[清裕陵|裕陵]]。
'''乾隆帝'''({{bd|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catIdx=A愛}}),[[爱新觉罗氏]]<!-- 前方請勿加粗 -->,名'''弘曆'''<ref>[https://udn.com/news/story/122043/5326956 故宮宣傳搭「鮭魚之亂」改乾隆名 滿族後裔反彈]</ref>({{lang-mnc | ᡥᡠᠩ<br> ᠯᡳ |v = Hong Li |a = Hong Li }}),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清军[[明清战争|入关]]并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在位,[[年号]]「[[乾隆]]」。[[清朝治藏歷史|西藏方面]]尊其為「'''[[文殊皇帝]]'''」{{NoteTag|[[藏傳佛教]]以[[文殊菩萨]]敬稱「大清皇帝」。}}。廟號'''高宗'''({{lang-mnc | ᡬᠠᠣᡯᡠᠩ |v = g῾aozong }}),[[諡號]]簡稱'''純皇帝'''({{lang-mnc|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 <br>ᡥᡡᠸᠠᠩᡩᡳ|v=yongkiyangga hūhangdi}}{{NoteTag|滿語「{{ManchuSibeUnicode|ᠶᠣᠩᡴᡳᠶᠠᠩᡤᠠ}}」(yongkiyangga)意為「完備的」。}}),葬[[清東陵]]中的[[清裕陵|裕陵]]。


乾隆帝是[[满族|满洲]][[镶黄旗|镶黄旗人]],为[[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 (地支)|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皇祖[[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让制|禅位]]于其十五子[[嘉庆帝|颙琰]](即繼任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八十八歲([[虛歲]]八十九),是[[中國歷史]]上[[中国皇帝寿命列表|最長壽的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實際掌權(執政)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4年)。
乾隆帝是[[满族|满洲]][[镶黄旗|镶黄旗人]],为[[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1711年9月25日)[[子 (地支)|子時]]。登基於[[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其继位之时有在位时间不越皇祖[[康熙帝]]之誓言,故而[[禅让制|禅位]]于其十五子[[嘉庆帝|颙琰]](即繼任的嘉庆帝)。此时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訓政|训政]]”,在宫内仍然沿用[[乾隆]]年号,成為事實上的最高统治者,直至驾崩於[[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1799年2月7日)[[辰]][[刻]],享壽八十八歲([[虛歲]]八十九),是[[中國歷史]]上[[中国皇帝寿命列表|最長壽的皇帝]]以及中国历史上[[中国皇帝在位时间列表|實際掌權(執政)時間最长的皇帝]](合共64年)。
第89行: 第89行:
=== 即位早期 ===
=== 即位早期 ===


[[File:清 郎世宁绘《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jpg||200px|缩略图|清高宗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
[[File:清 郎世宁绘《清高宗乾隆帝朝服像》.jpg|right|200px|thumb|清高宗乾隆帝(青年時期)朝服像]]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其父[[雍正帝]]在[[圓明園]]內駕崩,享年58歲。宣讀遺詔:“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聖祖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登基,是為乾隆帝。乾隆[[弘曆]]以[[雍正]]駕崩前遺命尊[[生母]][[孝聖憲皇后|熹貴妃]]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為皇貴太妃。九月,撫養過弘曆的兩位養母[[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各加[[封號]]晉封[[太妃]]。十一月十三日,追封[[孝聖憲皇后|崇慶皇太后]]的曾祖父額宜騰、祖父吳祿俱追封為一等[[公爵]]、曾祖母俱追封一品夫人、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公爵]]、母封一品夫人,[[世襲罔替]]。<ref>{{Cite web |url=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title=《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六》雍正十三年 十一月 十三日 |accessdate=2020-10-08 |archive-date=2021-02-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004652/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dead-url=no }}</ref>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1735年10月8日),其父[[雍正帝]]在[[圓明園]]內駕崩,享年58歲。宣讀遺詔:“寶親王皇四子('''[[弘曆]]''')…聖祖於諸孫之中,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與和親王('''[[弘晝]]''')同氣至親,實為一體…俾[[皇太子]][[弘曆]]成一代之令主。”寶親王皇四子弘曆登基,是為乾隆帝。乾隆[[弘曆]]以[[雍正]]駕崩前遺命尊[[生母]][[孝聖憲皇后|熹貴妃]]鈕鈷祿氏為崇慶皇太后。封和親王[[弘晝]]之母[[裕妃]]耿氏為皇貴太妃。九月,撫養過弘曆的兩位養母[[愨惠皇貴妃]]、[[惇怡皇貴妃]]各加[[封號]]晉封[[太妃]]。十一月十三日,追封[[孝聖憲皇后|崇慶皇太后]]的曾祖父額宜騰、祖父吳祿俱追封為一等[[公爵]]、曾祖母俱追封一品夫人、父四品典儀官凌柱封一等[[公爵]]、母封一品夫人,[[世襲罔替]]。<ref>{{Cite web |url=http://sillok.history.go.kr/qImageViewer/?levelId=qsilok_007_0006_0010_0010_0130_0020 |title=《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六》雍正十三年 十一月 十三日 |accessdate=2020-10-08 }}</ref>


同時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同時遺詔命莊親王允祿、果親王允禮、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為輔政大臣,輔佐新君處理政務。
第105行: 第105行:


=== 中期统治 ===
=== 中期统治 ===
[[File:乾隆半身冬装像-郎世宁.jpg|缩略图||[[郎世宁]]《乾隆半身冬装像》,高丽纸本油彩,1756-1757年。[[银川当代美术馆]]藏]]
[[File:乾隆半身冬装像-郎世宁.jpg|thumb|right|[[郎世宁]]《乾隆半身冬装像》,高丽纸本油彩,1756-1757年。[[银川当代美术馆]]藏]]
乾隆帝即位後,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高原|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乾隆帝即位後,以「宽猛相济」理念施政,先後平定[[新疆]]、[[蒙古高原|蒙古]],还使[[四川]]、[[贵州]]等地继续[[改土归流]],人口不断增加,在乾隆末年时突破三亿大关,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下令编纂《[[四庫全書]]》,歷時9年成書,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统治期间与康熙、雍正二朝合稱「[[康雍乾盛世]]」。


同時,乾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ref>{{cite web|title=谣言与政治 ——读《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url=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publisher=国学网|language=中文|date=2008-07-22|accessdate=2014-01-27|archive-date=2020-09-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919030854/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dead-url=no}}</ref>。[[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ref>郭成康《清朝文字獄》</ref>。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如[[鄂昌]]<ref>陳捷先《乾隆寫真》,第74頁</ref>。
同時,乾隆為了打擊[[朋黨]]以及加強對人民主要是[[漢人]]的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並藉此焚書箝制漢人反清思想的傳播<ref>{{cite web|title=谣言与政治 ——读《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url=http://www.guoxue.com/lwtj/content/zhangyushu_yyyzz.htm|publisher=国学网|language=中文|date=2008-07-22|accessdate=2014-01-27}}</ref>。[[郭成康]]指出,乾隆查辦禁書目的就是要徹底消滅部分漢人中的反滿思想;然而,乾隆當時民族矛盾和鬥爭的情況已經逐漸緩和、並且在漢族臣民已承認清朝對全國統治的情況下,乾隆將民族矛盾和鬥爭的嚴重性誇大,在有關文字獄和禁書的決定中作錯誤估計,並且表現得過度敏感<ref>郭成康《清朝文字獄》</ref>。此外,在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針對的並非只有漢族,犧牲者中亦有[[滿族]]如[[鄂昌]]<ref>陳捷先《乾隆寫真》,第74頁</ref>。


=== 在位后期 ===
=== 在位后期 ===
第115行: 第115行: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86年1月16日),[[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滿清雖利用台灣閩客之間的族群對立,但戰事曠日廢時,要至福康安率大兵登陸後,方於四個月內鎮壓此亂。並將林爽文凌遲斬首,女眷發放邊疆做奴,十五歲以下男童連坐犯被押解至北京閹割<ref>林育德. 一個臺灣太監之死:清朝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ref>。
[[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1786年1月16日),[[台灣]]爆發[[林爽文事件]],滿清雖利用台灣閩客之間的族群對立,但戰事曠日廢時,要至福康安率大兵登陸後,方於四個月內鎮壓此亂。並將林爽文凌遲斬首,女眷發放邊疆做奴,十五歲以下男童連坐犯被押解至北京閹割<ref>林育德. 一個臺灣太監之死:清朝男童集體閹割事件簿.</ref>。


[[File:LordMacartneyEmbassyToChina1793.jpg|缩略图|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File:LordMacartneyEmbassyToChina1793.jpg|thumb|馬戛爾尼晉見乾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第一代馬戛爾尼伯爵喬治·馬戛爾尼|喬治·馬戛爾尼]]于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採「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中國禮儀之爭|禮儀之爭]],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ref>{{Cite web |url=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1519 |title=英國首遣特使謁見乾隆 |accessdate=2010-05-25 |archive-date=2021-02-1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210235354/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1519 |dead-url=no }}</ref>。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遣使[[第一代馬戛爾尼伯爵喬治·馬戛爾尼|喬治·馬戛爾尼]]于乾隆83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但雙方出現與乾隆皇帝會面採「單膝下跪」(英方主張)或「三跪九叩」(中方主張)的[[中國禮儀之爭|禮儀之爭]],最后以“单膝下跪”而为礼<ref>{{Cite web |url=http://www.ebaomonthly.com/ebao/readebao.php?eID=e01519 |title=英國首遣特使謁見乾隆 |accessdate=2010-05-25 }}</ref>。


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而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卻有以下記載:“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ref>《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97頁</ref>,又稱:「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NoteTag|Indeed the machinery and authorit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e so organized, and so powerful, as almost immediately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 and to produce every effect that human strength can accomplish.}}<ref>Barrow, J (1807). “Some Account of the Public Life,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 Unpublished Writings, of the Earl of Macartney”, London</ref>。
喬治·馬戛爾尼在回國後向英国议会写出报告:“中国是一艘破旧的大船,150年来,它之所以没有倾覆,是因为幸运的遇见了极为谨慎的船长。一旦赶上昏庸的船长,这艘大船随时就可能沉没。中国根本就没有现代的[[军事工业]],中国的军事实力比英国差三到四个世纪”。而在馬戛爾尼的日記中卻有以下記載:“中国工业虽有数种,远出吾欧人之上,然以全体而论,化学上及医学上之知识,实处于极幼稚之地位。”<ref>《乾隆英使觐见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第197頁</ref>,又稱:「中國政府的行政機制和權力是如此的有組織和高效,有條件能夠迅即排除萬難,創造任何成就。」{{NoteTag|Indeed the machinery and authority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re so organized, and so powerful, as almost immediately to surmount every difficulty, and to produce every effect that human strength can accomplish.}}<ref>Barrow, J (1807). “Some Account of the Public Life, and a Selection from the Unpublished Writings, of the Earl of Macartney”, London</ref>。
第134行: 第134行:


== 轶事传说 ==
== 轶事传说 ==
[[File:Qianlong writing in the Lion Forest, Old Summer Palace, Beijing.jpg|缩略图||200px|[[圆明园]]狮子林遗迹中的乾隆御笔石刻]]
[[File:Qianlong writing in the Lion Forest, Old Summer Palace, Beijing.jpg|thumb|right|200px|[[圆明园]]狮子林遗迹中的乾隆御笔石刻]]
=== 艺术爱好 ===
=== 艺术爱好 ===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38630首)。其作品多采用「御題」做题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份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乾隆有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
乾隆帝好詩、書、畫,作品極多,作詩多達四萬首(38630首)。其作品多采用「御題」做题跋。紫禁城宮殿內絕大部份的匾額,楹聯,亦是出自其御筆。乾隆有在宮中收藏的名家書畫上題詩用印的嗜好,被認為有一定的史料價值,但这种行为也破坏了原作品的艺术价值。
第140行: 第140行:
=== 十全老人 ===
=== 十全老人 ===
{{Main|十全武功}}
{{Main|十全武功}}
[[File:Battle at Kuzhai.jpg|缩略图||200px|清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
[[File:Battle at Kuzhai.jpg|thumb|right|200px|清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
[[File:MilitaryCostumeEmperorKienLong1736-1796.jpg|缩略图|200x200像素|乾隆帝盔甲]]
[[File:MilitaryCostumeEmperorKienLong1736-1796.jpg|thumb|200x200像素|乾隆帝盔甲]]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命人以[[满文|滿]]、[[漢字|漢]]、[[蒙古文|蒙]]、[[藏文|藏]]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準噶爾之役|平準噶爾]]為二,[[大小和卓之亂|定回部]]為一,[[大小金川之役|掃金川]]為二,[[林爽文之亂|靖台灣]]為一,[[清缅战争|降緬甸]]、[[清軍入越戰爭|安南]]各一,即今[[廓爾喀之役|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綜觀十全武功各役,當中有力戰保衛清朝疆土完整者;但亦有消耗鉅大而收獲極微欠實際軍事價值之舉。主流史觀認為十全武功之說以名過其實,誇大乾隆帝武功者較多。
乾隆五十七年,乾隆親自撰寫成《[[十全武功記]]》,自詡「十全老人」。命人以[[满文|滿]]、[[漢字|漢]]、[[蒙古文|蒙]]、[[藏文|藏]]四種文字刻碑,昭示其武功。「十全武功」指“[[準噶爾之役|平準噶爾]]為二,[[大小和卓之亂|定回部]]為一,[[大小金川之役|掃金川]]為二,[[林爽文之亂|靖台灣]]為一,[[清缅战争|降緬甸]]、[[清軍入越戰爭|安南]]各一,即今[[廓爾喀之役|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綜觀十全武功各役,當中有力戰保衛清朝疆土完整者;但亦有消耗鉅大而收獲極微欠實際軍事價值之舉。主流史觀認為十全武功之說以名過其實,誇大乾隆帝武功者較多。


=== 风流天子 ===
=== 风流天子 ===
在各种民间传说中,乾隆帝被描绘成风流天子。民国初年,就盛行[[香妃]]的传说。至今,关于香妃以及乾隆帝与平民女子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各类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络绎不绝。另外在大臣中,乾隆帝对[[傅恒]]之子[[福康安]]最为优待。民国后,多传说福康安为他与[[傅恒妻]]{{NoteTag|历史上,仅知[[傅恒妻]]姓[[那拉氏]],[[納蘭明珠]]后人,但具体身世不详。她与福康安生母,或是同一人。据[[黄一农]]推测,那拉氏是纳兰明珠曾孙女,[[纳兰揆叙]]孙女。其父当是过继的嫡子永寿,而非过继的庶子永福。当代网络传说则称其为瓜尔佳氏,演绛为满清第一美人<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a/20180831/60001399_0.shtml |title=福康安真是乾隆的私生子吗? |accessdate=2018-11-13 |author=欧怀琳 |date=2018-08-28 |work= |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Zh-hans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13210800/http://news.ifeng.com/a/20180831/60001399_0.shtml |archive-date=2018-11-13 |dead-url=no }}</ref>。}}的私生子<ref>{{cite web|url=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4912573.html|title=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publisher=人民网《读书》频道|author=|date=2006-10-12|accessdate=2016-05-14|language=Zh-han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13121141/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4912573.html|archive-date=2015-07-13|dead-url=no}}</ref>,但黄一农等学者已考证此说不确。
在各种民间传说中,乾隆帝被描绘成风流天子。民国初年,就盛行[[香妃]]的传说。至今,关于香妃以及乾隆帝与平民女子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各类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络绎不绝。另外在大臣中,乾隆帝对[[傅恒]]之子[[福康安]]最为优待。民国后,多传说福康安为他与[[傅恒妻]]{{NoteTag|历史上,仅知[[傅恒妻]]姓[[那拉氏]],[[納蘭明珠]]后人,但具体身世不详。她与福康安生母,或是同一人。据[[黄一农]]推测,那拉氏是纳兰明珠曾孙女,[[纳兰揆叙]]孙女。其父当是过继的嫡子永寿,而非过继的庶子永福。当代网络传说则称其为瓜尔佳氏,演绛为满清第一美人<ref>{{Cite web |url=http://news.ifeng.com/a/20180831/60001399_0.shtml |title=福康安真是乾隆的私生子吗? |accessdate=2018-11-13 |author=欧怀琳 |date=2018-08-28 |work= |publisher=凤凰网 |language=Zh-hans }}</ref>。}}的私生子<ref>{{cite web|url=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4912573.html|title=福康安是不是乾隆的私生子?|publisher=人民网《读书》频道|author=|date=2006-10-12|accessdate=2016-05-14|language=Zh-hans}}</ref>,但黄一农等学者已考证此说不确。


=== 六下江南 ===
=== 六下江南 ===
民间对[[乾隆帝南巡|乾隆帝六次南巡]]亦多有演绎,或称之“[[乾隆下江南]]”。当代广告中,声称乾隆帝在南巡过程中曾品尝过某种美食的例子不胜枚举<ref>{{cite web|url=http://mt.sohu.com/20150610/n414764100.shtml|title=吃货乾隆与江南美食不得不说的基情故事|publisher=搜狐网|author=|date=2005-12-18|accessdate=2017-06-11|language=Zh-han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0121/http://mt.sohu.com/20150610/n414764100.shtml|archive-date=2016-03-04|dead-url=no}}</ref>。
民间对[[乾隆帝南巡|乾隆帝六次南巡]]亦多有演绎,或称之“[[乾隆下江南]]”。当代广告中,声称乾隆帝在南巡过程中曾品尝过某种美食的例子不胜枚举<ref>{{cite web|url=http://mt.sohu.com/20150610/n414764100.shtml|title=吃货乾隆与江南美食不得不说的基情故事|publisher=搜狐网|author=|date=2005-12-18|accessdate=2017-06-11|language=Zh-hans}}</ref>。


== 出生血統 ==
== 出生血統 ==
關於乾隆出生之處也有爭議,一說在雍親王府([[雍和宮]]),另一說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獅子園]],而且避暑山莊一說是由嘉慶皇帝親口提起,這也是野史會傳出乾隆是由避暑山莊漢人宮女所生的原因<ref>{{Cite web |url=http://publish.big5.dbw.cn/system/2010/06/25/052585334.shtml |title=清宮檔案揭秘:撥開乾隆身世的迷霧-悅讀{{!}}乾隆{{!}}身世-讀書頻道<!-- Bot generated title --> |accessdate=2011-02-20 |archive-date=2013-06-1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2013329/http://publish.big5.dbw.cn/system/2010/06/25/052585334.shtml |dead-url=no }}</ref>。
關於乾隆出生之處也有爭議,一說在雍親王府([[雍和宮]]),另一說則是在[[承德避暑山莊]][[獅子園]],而且避暑山莊一說是由嘉慶皇帝親口提起,這也是野史會傳出乾隆是由避暑山莊漢人宮女所生的原因<ref>{{Cite web |url=http://publish.big5.dbw.cn/system/2010/06/25/052585334.shtml |title=清宮檔案揭秘:撥開乾隆身世的迷霧-悅讀{{!}}乾隆{{!}}身世-讀書頻道<!-- Bot generated title --> |accessdate=2011-02-20 }}</ref>。


== 家族成员 ==
== 家族成员 ==
第196行: 第196行:


=== 妻妾 ===
=== 妻妾 ===
[[File:《塞宴四事》局部.jpg|缩略图|妃嫔肖像]]
[[File:《塞宴四事》局部.jpg|thumb|妃嫔肖像]]
'''皇后'''
'''皇后'''
*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第293行: 第293行:
! scope="col" width="90" | 備註
! scope="col" width="90" | 備註
|-
|-
| 皇長子<br />[[永璜]]||[[哲憫皇貴妃]]富察氏<br />(時為侍妾)||雍正六年(1728年)<br />五月二十八日||乾隆十五年(1750年)(21)<br />三月十五日||定安親王
| 皇長子<br>[[永璜]]||[[哲憫皇貴妃]]富察氏<br>(時為侍妾)||雍正六年(1728年)<br>五月二十八日||乾隆十五年(1750年)(21)<br>三月十五日||定安親王
|-
|-
| 皇次子<br />[[永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 />(時為嫡福晉)||雍正八年(1730年)<br />六月二十六日||乾隆三年(1738年)(8)<br />十月十二日||端慧皇太子
| 皇次子<br>[[永琏]]||[[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時為嫡福晉)||雍正八年(1730年)<br>六月二十六日||乾隆三年(1738年)(8)<br>十月十二日||端慧皇太子
|-
|-
| 皇三子<br />[[永璋]]||[[純惠皇貴妃]]蘇氏<br />(時為侍妾格格)||雍正十三年(1735年)<br />五月二十五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5)<br />七月十六日||循郡王
| 皇三子<br>[[永璋]]||[[純惠皇貴妃]]蘇氏<br>(時為侍妾格格)||雍正十三年(1735年)<br>五月二十五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5)<br>七月十六日||循郡王
|-
|-
| 皇四子<br />[[永珹]]||[[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 />(時為嘉嬪)||乾隆四年(1739年)<br />正月十四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38)<br />二月二十八日||履端親王
| 皇四子<br>[[永珹]]||[[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時為嘉嬪)||乾隆四年(1739年)<br>正月十四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38)<br>二月二十八日||履端親王
|-
|-
| 皇五子<br />[[永琪]]||[[愉貴妃]]珂里葉特氏<br />(時為海貴人)||乾隆六年(1741年)<br />二月初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5)<br />三月初八||榮純親王
| 皇五子<br>[[永琪]]||[[愉貴妃]]珂里葉特氏<br>(時為海貴人)||乾隆六年(1741年)<br>二月初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25)<br>三月初八||榮純親王
|-
|-
| 皇六子<br />[[永瑢]]||[[純惠皇貴妃]]蘇氏<br />(時為純妃)||乾隆八年(1743年)<br />十二月十四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47)<br />五月初一||質莊親王
| 皇六子<br>[[永瑢]]||[[純惠皇貴妃]]蘇氏<br>(時為純妃)||乾隆八年(1743年)<br>十二月十四日||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47)<br>五月初一||質莊親王
|-
|-
| 皇七子<br />[[永琮]]||[[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一年(1746年)<br />四月初八||乾隆十二年(1747年)(1.8)<br />十二月二十九日||哲親王、悼敏皇太子
| 皇七子<br>[[永琮]]||[[孝賢純皇后]]富察氏||乾隆十一年(1746年)<br>四月初八||乾隆十二年(1747年)(1.8)<br>十二月二十九日||哲親王、悼敏皇太子
|-
|-
| 皇八子<br />[[永璇]]||[[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 />(時為嘉妃)||乾隆十一年(1746年)<br />七月十五日||道光十二年(1832年)(86)<br />八月七日||儀慎親王
| 皇八子<br>[[永璇]]||[[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時為嘉妃)||乾隆十一年(1746年)<br>七月十五日||道光十二年(1832年)(86)<br>八月七日||儀慎親王
|-
|-
| 皇九子<br />未命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 />(時為嘉貴妃,臨盆前晉封)||乾隆十三年(1748年)<br />七月九日||乾隆十四年(1749年)(1)<br />四月二十七日||
| 皇九子<br>未命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時為嘉貴妃,臨盆前晉封)||乾隆十三年(1748年)<br>七月九日||乾隆十四年(1749年)(1)<br>四月二十七日||
|-
|-
| 皇十子<br />未命名||[[舒妃]]葉赫那拉氏||乾隆十六年(1751年)<br />五月十九日||乾隆十八年(1753年)(2)<br />六月七日||
| 皇十子<br>未命名||[[舒妃]]葉赫那拉氏||乾隆十六年(1751年)<br>五月十九日||乾隆十八年(1753年)(2)<br>六月七日||
|-
|-
| 皇十一子<br />[[永瑆]]||[[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 />(時為嘉貴妃)||乾隆十七年(1752年)<br />二月七日||道光三年(1823年)(71)<br />三月三十日||成哲親王
| 皇十一子<br>[[永瑆]]||[[淑嘉皇貴妃]]金佳氏<br>(時為嘉貴妃)||乾隆十七年(1752年)<br>二月七日||道光三年(1823年)(71)<br>三月三十日||成哲親王
|-
|-
| 皇十二子<br />[[永璂]]||[[清高宗继皇后|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十七年(1752年)<br />四月二十五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4)<br />正月二十八日||貝勒
| 皇十二子<br>[[永璂]]||[[清高宗继皇后|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十七年(1752年)<br>四月二十五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4)<br>正月二十八日||貝勒
|-
|-
| 皇十三子<br />[[永璟]]||[[清高宗继皇后|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二十年(1755年)<br />十二月二十一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1.7)<br />七月二十四||
| 皇十三子<br>[[永璟]]||[[清高宗继皇后|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二十年(1755年)<br>十二月二十一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1.7)<br>七月二十四||
|-
|-
| 皇十四子<br />[[永璐]]||[[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 />(時為令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br />七月十七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8)<br />三月十八日||
| 皇十四子<br>[[永璐]]||[[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時為令妃)||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br>七月十七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2.8)<br>三月十八日||
|-
|-
| 皇十五子<br />[[嘉庆帝|永琰]]<br />後改名颙琰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 />(時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br />十月六日||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60)<br />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
| 皇十五子<br>[[嘉庆帝|永琰]]<br>後改名颙琰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時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br>十月六日||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60)<br>七月二十五日||嘉慶帝
|-
|-
| 皇[[乾隆帝皇十六子|十六子]]<br />未命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 />(時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br />十一月三十日||乾隆三十年(1765年)(2.3)<br />三月十七日||
| 皇[[乾隆帝皇十六子|十六子]]<br>未命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時為令貴妃)||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br>十一月三十日||乾隆三十年(1765年)(2.3)<br>三月十七日||
|-
|-
| 皇十七子<br />[[永璘]]||[[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 />(時為皇貴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br />五月十一日||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54)<br />三月十三日||慶僖親王
| 皇十七子<br>[[永璘]]||[[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時為皇貴妃)||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br>五月十一日||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54)<br>三月十三日||慶僖親王
|}
|}


第338行: 第338行:
! scope="col" width="225" | 卒
! scope="col" width="225" | 卒
|-
|-
| 皇長女||[[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 />(時為嫡福晉)||雍正六年(1728年)<br />十月二日||雍正七年(1729年)(1)<br />十二月二十七日
| 皇長女||[[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時為嫡福晉)||雍正六年(1728年)<br>十月二日||雍正七年(1729年)(1)<br>十二月二十七日
|-
|-
| 皇次女||[[哲憫皇貴妃]]富察氏<br />(時為侍妾)||雍正九年(1731年)<br />四月||雍正九年(1731年)(8個月)<br />十二月
| 皇次女||[[哲憫皇貴妃]]富察氏<br>(時為侍妾)||雍正九年(1731年)<br>四月||雍正九年(1731年)(8個月)<br>十二月
|-
|-
| 皇三女<br />[[固倫和敬公主]]||[[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 />(時為嫡福晉)||雍正九年([[1745年|1731年]])<br />六月二十八日||乾隆五十七年([[1767年|1792年]])(61)<br />八月十五日
| 皇三女<br>[[固倫和敬公主]]||[[孝賢純皇后]]富察氏<br>(時為嫡福晉)||雍正九年([[1745年|1731年]])<br>六月二十八日||乾隆五十七年([[1767年|1792年]])(61)<br>八月十五日
|-
|-
| 皇四女<br />[[和硕和嘉公主]]||[[純惠皇貴妃]]蘇氏<br />(時為純貴妃)||乾隆十年(1745年)<br />十二月二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2)<br />九月七日
| 皇四女<br>[[和硕和嘉公主]]||[[純惠皇貴妃]]蘇氏<br>(時為純貴妃)||乾隆十年(1745年)<br>十二月二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22)<br>九月七日
|-
|-
| 皇五女||[[清高宗继皇后|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十八年(1753年)<br />六月二十三日||乾隆二十年(1755年)(2)<br />四月二十二日
| 皇五女||[[清高宗继皇后|繼皇后]]乌拉那拉氏||乾隆十八年(1753年)<br>六月二十三日||乾隆二十年(1755年)(2)<br>四月二十二日
|-
|-
| 皇六女||[[忻貴妃]]戴佳氏<br />(時為忻嬪)||乾隆二十年(1755年)<br />七月十七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3)<br />八月二十六日
| 皇六女||[[忻貴妃]]戴佳氏<br>(時為忻嬪)||乾隆二十年(1755年)<br>七月十七日||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3)<br>八月二十六日
|-
|-
| 皇七女<br />[[固倫和靜公主]]||[[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 />(時為令妃)||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br />七月十五日||乾隆四十年(1775年)(19)<br />正月十日
| 皇七女<br>[[固倫和靜公主]]||[[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時為令妃)||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br>七月十五日||乾隆四十年(1775年)(19)<br>正月十日
|-
|-
| 皇八女||[[忻貴妃]]戴佳氏<br />(時為忻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br />十二月七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0)<br />五月二十一日
| 皇八女||[[忻貴妃]]戴佳氏<br>(時為忻嬪)||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br>十二月七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10)<br>五月二十一日
|-
|-
| 皇九女<br />[[和碩和恪公主]]||[[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 />(時為令妃)||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br />七月十四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2)<br />十一月十九日
| 皇九女<br>[[和碩和恪公主]]||[[孝儀純皇后]]魏佳氏<br>(時為令妃)||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br>七月十四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22)<br>十一月十九日
|-
|-
| 皇十女<br />[[固倫和孝公主]]||[[惇妃]]汪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br />正月三日||道光三年(1823年)(48)<br />九月十日
| 皇十女<br>[[固倫和孝公主]]||[[惇妃]]汪氏||乾隆四十年(1775年)<br>正月三日||道光三年(1823年)(48)<br>九月十日
|}
|}


第365行: 第365行:
|-
|-


| style="text-align:center;"|[[張國立]] ||[[宰相刘罗锅]]<br>[[少年嘉慶]]|| style="text-align:center;" |[[張鐵林]] ||[[還珠格格]]第一、二部<br>[[鐵齒銅牙紀曉嵐]]<br>[[龍鳳奇緣]]<br>[[鐵將軍阿貴]]<br>[[布衣天子]]
|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国立]]||[[宰相刘罗锅]]<br>[[少年嘉慶]]|| style="text-align:center;" |[[張鐵林]] ||[[還珠格格]]第一、二部<br>[[鐵齒銅牙紀曉嵐]]<br>[[龍鳳奇緣]]<br>[[鐵將軍阿貴]]<br>[[布衣天子]]
|-
|-
| style="text-align:center;"|[[鄭少秋]] || [[戲說乾隆]]系列<br>[[書劍恩仇錄 (1976年電視劇)|书剑恩仇录 (1976年)]]<br>[[書劍恩仇錄 (2009年電視劇)|书剑恩仇录 (2009年)]]|| style="text-align:center;" |[[王皓 (演员)|王皓]]||[[才子佳人乾隆皇]]
| style="text-align:center;"|[[鄭少秋]] || [[戲說乾隆]]系列<br>[[書劍恩仇錄(1976年電視劇|书剑恩仇录 (1976年)]]<br>[[書劍恩仇錄(2009年電視劇|书剑恩仇录 (2009年)]]|| style="text-align:center;" |[[王皓 (演员)|王皓]]||[[才子佳人乾隆皇]]
|-
|-
|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書麒]] || [[大內群英]]|| style="text-align:center;"|[[萬梓良]] ||[[大內群英續集]]
| style="text-align:center;"|[[王書麒]] || [[大內群英]]|| style="text-align:center;"|[[萬梓良]] ||[[大內群英續集]]
第373行: 第373行:
| style="text-align:center;"|[[狄龍]] || [[還珠格格]]第三部|| style="text-align:center;"|[[焦晃]] ||[[乾隆王朝]]
| style="text-align:center;"|[[狄龍]] || [[還珠格格]]第三部|| style="text-align:center;"|[[焦晃]] ||[[乾隆王朝]]
|-
|-
|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勇手]] ||[[夢斷紫禁城]]|| style="text-align:center;" |[[邱心志]] ||[[還珠格格 (2011年電視劇)|新還珠格格]]
|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勇手]] ||[[夢斷紫禁城]]|| style="text-align:center;" |[[邱心志]] ||[[還珠格格(2011年電視劇|新還珠格格]]
|-
|-
|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元申]] || [[滿清十三皇朝]]|| style="text-align:center;"|陳昭榮 ||[[書劍恩仇錄 (2002年電視劇)|新書劍恩仇錄]]
| style="text-align:center;"|[[黃元申]] || [[滿清十三皇朝]]|| style="text-align:center;"|陳昭榮 ||[[書劍恩仇錄 (2002年電視劇)|新書劍恩仇錄]]
|-
|-
|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孟生]] || [[書劍恩仇錄 (1992年電視劇)|書劍恩仇錄 (1992年)]]|| style="text-align:center;"|[[任達華]] ||[[書劍恩仇錄 (1987年電視劇)|書劍恩仇錄 (1987年)]]
| style="text-align:center;"|[[沈孟生]] || [[書劍恩仇錄(1992年電視劇|書劍恩仇錄 (1992年)]]|| style="text-align:center;" |[[任達華]] ||[[書劍恩仇錄(1987年電視劇|書劍恩仇錄 (1987年)]]
|-
|-
|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日华]] || [[英雄出少年]]||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德华]] ||[[皇上保重]]
| style="text-align:center;"|[[黄日华]] || [[英雄出少年]]||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德华]] ||[[皇上保重]]
第395行: 第395行:
| style="text-align:center;"|[[吳孟達]] || [[少年大欽差]]|| style="text-align:center;"|[[何晟銘]] ||[[王者清風]]
| style="text-align:center;"|[[吳孟達]] || [[少年大欽差]]|| style="text-align:center;"|[[何晟銘]] ||[[王者清風]]
|-
|-
| style="text-align:center;"|[[劉永 (演員)|劉永]]||[[乾隆下江南 (電影)|乾隆下江南(電影)]]<br>[[乾隆下揚州]]<br>[[乾隆皇奇遇記]]<br>[[乾隆皇君臣鬥智]]<br>[[乾隆皇與三姑娘]]|| style="text-align:center;"|[[陳浩民]] ||[[江南京華夢|乾隆下江南(电视剧)]]
| style="text-align:center;"|[[劉永 (演員)|劉永]]||[[乾隆下江南(電影)]]<br>[[乾隆下揚州]]<br>[[乾隆皇奇遇記]]<br>[[乾隆皇君臣鬥智]]<br>[[乾隆皇與三姑娘]]|| style="text-align:center;" |[[陳浩民]] ||[[江南京華夢|乾隆下江南(电视剧)]]
|-
|-
|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山聪]] ||[[幕後大老爺]]|| style="text-align:center;" |[[湯鎮業]] ||[[宫锁连城]]
| style="text-align:center;"|[[陈山聪]] ||[[幕後大老爺]]|| style="text-align:center;" |[[湯鎮業]] ||[[宫锁连城]]
第409行: 第409行:
| style="text-align:center;"|[[寇振海]]||[[嘉慶君遊台灣 (2009年電視劇)|嘉慶君遊台灣]]<br>[[紅墨坊]] ||style="text-align:center;"|[[陳銳]] ||[[縣令黃馬褂]]
| style="text-align:center;"|[[寇振海]]||[[嘉慶君遊台灣 (2009年電視劇)|嘉慶君遊台灣]]<br>[[紅墨坊]] ||style="text-align:center;"|[[陳銳]] ||[[縣令黃馬褂]]
|-
|-
| style="text-align:center;"|[[張國強]]||[[天命]] || ||
|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国强(1956年)|張國強]]||[[天命]] || ||
|}
|}


第429行: 第429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30em}}
{{reflist}}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 康无为:〈[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106120343/http://qsyj.iqh.net.cn/CN/volumn/volumn_1254.shtml 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伟气象与异国奇珍]〉。
* 康无为:〈[http://qsyj.iqh.net.cn/CN/volumn/volumn_1254.shtml 帝王品味:乾隆朝的宏伟气象与异国奇珍]〉。
* 陳葆真:〈[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6581670&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0010006905540,0020006811971,0030006761486,0040006724928,0050006718386,0060006581670,0070006595164,0080006580941,0090006570072,0100006266200,0110006408483,0120005931304,0130005797784,0140005711672,0150004808551,0160004756852,0170004717338,0180004631525,0190005617061,0200005563844, 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 〉。
* 陳葆真:〈[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6581670&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0010006905540,0020006811971,0030006761486,0040006724928,0050006718386,0060006581670,0070006595164,0080006580941,0090006570072,0100006266200,0110006408483,0120005931304,0130005797784,0140005711672,0150004808551,0160004756852,0170004717338,0180004631525,0190005617061,0200005563844, 從四幅「歲朝圖」的表現問題談到乾隆皇帝的親子關係] 〉。
* 陳葆真:〈[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5931304&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0010006905540,0020006811971,0030006761486,0040006724928,0050006718386,0060006581670,0070006595164,0080006580941,0090006570072,0100006266200,0110006408483,0120005931304,0130005797784,0140005711672,0150004808551,0160004756852,0170004717338,0180004631525,0190005617061,0200005563844, 《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和相關議題的探討] 〉。
* 陳葆真:〈[http://readopac3.ncl.edu.tw/nclJournal/search/detail.jsp?sysId=0005931304&dtdId=000040&search_type=detail&la=ch&checked=&unchecked=0010006905540,0020006811971,0030006761486,0040006724928,0050006718386,0060006581670,0070006595164,0080006580941,0090006570072,0100006266200,0110006408483,0120005931304,0130005797784,0140005711672,0150004808551,0160004756852,0170004717338,0180004631525,0190005617061,0200005563844, 《心寫治平》--乾隆帝后妃嬪圖卷和相關議題的探討] 〉。
第448行: 第447行:
{{s-reg}}
{{s-reg}}
{{s-before|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父)|年号:[[雍正]]|rows=3}}
{{s-before|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父)|年号:[[雍正]]|rows=3}}
{{s-title|[[清朝|大清]][[皇帝]]|1735年10月8日-1796年2月8日<br /><small>[[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乾隆]]六十年腊月三十</small>}}
{{s-title|[[清朝|大清]][[皇帝]]|1735年10月8日-1796年2月8日<br><small>[[雍正]]十三年八月廿三-[[乾隆]]六十年腊月三十</small>}}
{{s-after|清仁宗[[嘉庆帝|顒琰]](第15子)|年号:[[嘉庆]]|rows=3}}
{{s-after|清仁宗[[嘉庆帝|顒琰]](第15子)|年号:[[嘉庆]]|rows=3}}
{{s-title|[[西藏君主列表|西藏]][[文殊皇帝]]|1735年10月8日-1796年2月8日}}
{{s-title|[[西藏君主列表|西藏]][[文殊皇帝]]|1735年10月8日-1796年2月8日}}
第455行: 第454行:
|-
|-
{{s-off|[[中國太上皇列表|大清太上皇]]}}
{{s-off|[[中國太上皇列表|大清太上皇]]}}
{{s-vacant|last=<br />[[明英宗]]朱祁镇}}
{{s-vacant|last=<br>[[明英宗]]朱祁镇}}
{{s-title|[[中國太上皇列表|中国太上皇]]|1796年2月9日-1799年2月7日<br /><small>嘉庆元年正月初一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small>}}
{{s-title|[[中國太上皇列表|中国太上皇]]|1796年2月9日-1799年2月7日<br><small>嘉庆元年正月初一 - 嘉庆四年正月初三</small>}}
{{s-none|<small>無</small>}}
{{s-none|<small>無</small>}}
{{end box}}
{{end box}}
第471行: 第470行:
[[Category:金庸筆下真實人物|书]]
[[Category:金庸筆下真實人物|书]]
[[Category:中国太上皇|清]]
[[Category:中国太上皇|清]]
[[Category:中國之最]]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墓穴遭搗毀者]]
[[Category:愛新覺羅氏]]
[[Category:愛新覺羅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