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注: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概述:​清理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8行: 第8行:
從[[唐朝]]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评,主要針对裴注资料龐杂繁芜和体例不纯<ref>《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ref>。[[刘知几]]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觀其成书表獻,自比蜜蜂兼採,但甘苦不分,難以味同萍实矣!”<ref>《史通·补注》</ref>,[[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ref>《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ref>。[[章学誠]]也說:“裴松之依光于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ref>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ref>[[葉適]]則认为“注之所載,皆壽书之棄余”<ref>《[[文獻通考]]》卷一九一“经籍考 三国志”条</ref>。近代学人[[陳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從[[唐朝]]开始,有学者对裴松之《三国志注》亦提出了尖銳的批评,主要針对裴注资料龐杂繁芜和体例不纯<ref>《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初意似亦欲如应劭之注《汉书》,考究训诂,引证故实。……盖欲为之而未竟,又惜所已成,不欲删弃,故或详或略,或有或无,亦颇为例不纯。”</ref>。[[刘知几]]說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达……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觀其成书表獻,自比蜜蜂兼採,但甘苦不分,難以味同萍实矣!”<ref>《史通·补注》</ref>,[[陈振孙]]认为裴注“鸠集传记,增广异文。大抵本书固率略,而注又繁芜”<ref>《直斋书录解题》卷四“三国志”条</ref>。[[章学誠]]也說:“裴松之依光于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ref>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ref>[[葉適]]則认为“注之所載,皆壽书之棄余”<ref>《[[文獻通考]]》卷一九一“经籍考 三国志”条</ref>。近代学人[[陳寅恪]]认为,裴注是受到[[佛教]]典籍《[[合本子注]]》的影响所致。他在《[[支愍度学说考]]》一文中说:“中土佛典译出既多,往往同本而异译,于是有编纂‘合本’以资对比者焉。”


现今[[中国大陆]]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陳壽正文有36万餘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餘字<ref>吳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陳壽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詁附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ref><ref>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報》1990年第2期)。</ref><ref>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陳乃乾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談〈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ref><ref>黃大受据台北艺文馆影印本统计,陳壽本书正文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8字(《三国志选注》,正中书局,1972年)。</ref>。[[宋朝]][[晁公武]]所謂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說<ref>《郡齋讀书志》卷二:“博采群說,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李龙官]]更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ref>,不攻自破<ref>张子俠則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經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脫漏問題,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結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題》,《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ref>。
现今[[中国]]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及注文的字数进行了认真的统计,依据[[中华书局]]的三国志点校本作计算,发现陳壽正文有36万餘字,裴松之注文为32万餘字<ref>吳金华据百衲本统计,陳壽本书为368,039字,裴注为322,171字(《三国志校詁附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ref><ref>崔曙庭根据金陵活字本统计,《三国志》为367,327宇,裴注为320,805字(《〈三国志〉本文确实多于裴注》,《华中师范大学学報》1990年第2期)。</ref><ref>王廷洽根据中华书局陳乃乾校点本统计出《三国志》为366,657字,裴注为320,799字(《略談〈三国志〉与裴注的数量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5年第3期)。</ref><ref>黃大受据台北艺文馆影印本统计,陳壽本书正文为350,833字,裴注为322,648字(《三国志选注》,正中书局,1972年)。</ref>。[[宋朝]][[晁公武]]所謂的《三国志注》文多出《三国志》全文数倍之說<ref>《郡齋讀书志》卷二:“博采群說,分入书中,其多过本书数倍。”[[李龙官]]更具体地指出“裴松之注更三倍于正文”。</ref>,不攻自破<ref>张子俠則认为:“《三国志》的版本和流传的經过极为复杂,既有文字脫漏問題,也有注文混入正文的现象,因而正文与注文孰多孰少不能轻下結论。”(《〈三国志〉裴注研究三題》,《史学史研究》2000年第2期)。</ref>。


《三国志注》中收錄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窺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吳質]]书》、[[曹植]]的《[[洛神賦]]》、《[[铜雀台賦]]》、[[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 (西晋)|李密]]的《[[陳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錄。日后如[[鍾嶸]]的《[[詩品]]》和[[隋]][[唐]]以后的《[[古文觀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裡的文章。
《三国志注》中收錄了不少的知名文章,至今在后朝已失佚的当朝文学,在《三国志注》都能一窺原貌。如[[建安七子]]的文章、[[曹丕]]的《[[典论]]》和《与[[吳質]]书》、[[曹植]]的《[[洛神賦]]》、《[[铜雀台賦]]》、[[諸葛亮]]的《[[出师表]]》、[[曹操]]的《[[短歌行]]》、[[李密 (西晋)|李密]]的《[[陳情表]]》等在《三国志注》皆有收錄。日后如[[鍾嶸]]的《[[詩品]]》和[[隋]][[唐]]以后的《[[古文觀止]]》皆有引用《三国志注》裡的文章。
第391行: 第391行:
== 注释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参考 ==
== 参考 ==
{{refbegin}}
{{refbe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