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藩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3年9月14日 (四) 18:09 由 BXHS-bo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李藩
出生754年
唐朝
逝世811年11月20日
唐朝長安
職業唐朝官員

李藩(754年—811年11月20日[1]),字叔翰唐朝官員,唐憲宗年間任宰相

家世

李藩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出自趙郡李氏南祖[2],李藩的曾祖父李至遠武則天年間任壁州刺史,祖父李畲在玄宗年間任考功郎中,官終國子司業,贈太子賓客,都名重一時。[3]

唐德宗年間

年少成名

李藩的父親李承唐德宗年間為湖南觀察使。少年時的李藩恬靜淡泊,儀表文雅,又好學。建中四年(783年)李承去世,[4]留給李藩一筆巨額家產。親戚來奔喪,李藩任由他們任取財物,還廣為布施,於是幾年間耗盡家產,陷入貧困。李藩四十多歲了還沒有當官,在揚州讀書,無力應付家用,妻子因此埋怨,他也處之泰然。[3][5]

東都洛陽留守杜亞與李承為友,上任後辟李藩為從事[6]李藩到任後,洛陽發生了一起大劫案。有人誣陷是牙將令狐運所為,杜亞信以為真,刑訊逼供迫其認罪。李藩知道令狐運無辜,為他辯護,但他的說辭不被接受,於是辭職。後來真正的劫犯宋瞿曇被捕,李藩更知名了。[3][5]

徐泗濠繼承危機

後來,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辟李藩為從事,馮宿韓愈等皆為其同僚。[7]李藩謙讓,未常論細微。[8]十六年(800年)或更早時,張建封染病,下屬濠州刺史杜兼企圖接替,未經張建封下令就趕到軍部徐州。李藩正在探病,哭着斥責了他,稱張建封病危之際,杜兼應該在本州守御,如果杜兼不立即返回濠州,就上奏朝廷。杜兼害怕了,只得聽從。[5]十六年五月,張建封病卒,朝廷派蘇州刺史韋夏卿繼任,但徐州軍叛亂,支持張建封之子張愔繼任。淮南節度使杜佑泗州刺史張伾先後為徐州軍所敗,朝廷讓步,任張愔為徐州團練使,但接管了泗州、濠州並將其併入淮南。[9]

事後,李藩離開徐州返回揚州。杜兼因記恨李藩剝奪了他接管徐泗濠的機會,上表德宗彈劾李藩鼓勵徐州叛軍,欲置其於死地。[10]德宗大怒,敕令杜佑處決李藩。杜佑卻器重李藩,不想殺,和他論佛經,說:「佛教說的果報有嗎?」李藩說:「有。」杜佑說:「這樣的話,君應該遇事不慌。」向他出示敕令,而李藩並不怕死,神色不變,說這是杜兼的報應。杜佑上表為李藩辯護。德宗仍不信任李藩,召他進京面訊,覺得他儀態自然優雅,認為不可能會是謀反罪人,任他為秘書郎[3][5][9][11]

當時戶部尚書王純當權,想會見李藩,表示只要李藩順從他就會予以提拔,但李藩拒絕會見。當時王仲舒韋成季呂洞郎官廣交朋友,經常聚在一起喝酒。他們知道李藩有名聲,就請他也來共飲。李藩拗不過他們,去了,卻厭惡他們輕浮的言行和席間的雜戲,再也沒有加入他們。這些人後來也果然獲罪下台。[5]

十七年(801年)十一月,李藩第三女李孫二去世,年僅十六歲。次月,李藩為她作《趙郡李氏殤女墓石記》。

李藩後又歷任主客員外郎右司員外郎[3]

唐順宗年間

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崩,子唐順宗繼位。順宗立皇子李淳為太子。儘管李淳還不是皇帝,並非太子屬官的王純卻改名王紹以避其諱,時人非之,認為他是在討好太子。李藩卻說:「自古以來,總有不識大體的大臣壞事,王紹的所為不足為奇。」[3]

唐憲宗年間

擔任京官

當年末,順宗病重,傳位李淳,即唐憲宗。不久,李藩被任為吏部員外郎,又晉為吏部郎中。他負責任命低階官員,但一次因使者誤導而作出了不當任命,因此被降為著作郎,後又歷任國子從業給事中[3]他負責複查起草的詔書,發現自認為不妥之處,就在草詔用的黃紙上寫下意見。有管事的官員說:「應該寫在白紙上再粘上去。」李藩說:「那麼我就是上表,而不是更正詔書了。」宰相裴垍經常推薦李藩是當宰相的材料。[5][12]

直率的宰相

元和四年(809年)二月,憲宗認為宰相鄭絪太過沉寂,罷為太子賓客,升時任朝散大夫、守給事中、上柱國李藩為朝議大夫,守門下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13]賜紫金魚袋。[14]李藩知無不言,憲宗很器重他。[5]試太常寺協律郎路隨因父路泌吐蕃扣留,屢次上表請求與吐蕃修好,希望路泌生還;裴垍和李藩都為他說話。四月,在李藩、裴垍建議下,憲宗與吐蕃和談。[12][15]憲宗御製《前代君臣事跡》十四篇,寫在六扇屏風上,七月,以示宰相,李藩等上表謝之。[1][16]十月,給事中呂元膺被出為同州刺史,面辭憲宗時論及時政得失,憲宗很讚賞,想留他在左右。裴垍、李藩賀道:「陛下納諫,超冠百王,是宗社無疆之福。臣等不能廣求端士,又不能數次進忠言,辜負聖心,是有罪的。臣等冒死請求留下元膺給事左右。」於是呂元膺留任。[17][18]十二月,憲宗對宰相們說:「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給人足,或國貧下困,其故何也?」李藩對:「古人云:『儉以足用。』蓋足用必繫於儉約,誠使人君不貴珠玉,唯務耕桑,則百姓既足,君孰與不足?自然府帑充羨,稼穡繼登。若或人君力貴異物,上行下效,風俗日奢,去本務末,衣食益乏,則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自然國貧家困、賊盜乘隙而作矣。今陛下永鑒前古,思躋富庶,躬尚勤儉,自然理平伏願,以知之為非難,保之為急務,宮室輿馬衣服器玩必須損之又損,示人變風,則天下幸甚!」憲宗說:「儉約之事是我誠心,貧富之由如卿所說,唯當上下相勖,以保此道。倘有逾濫,極言箴規,此固深期於卿等也。」李藩等拜賀而退。[8]

李藩還被任為兼弘文館大學士。[19]

五年(810年)八月,一次,憲宗和宰相們談論神仙,問:「真的有神仙嗎?」李藩猜測憲宗想依方士所言服藥以求長生,便舉出先前秦始皇漢武帝尋求長生失敗、唐太宗更因服藥而染病的例子,建議憲宗立志於建立太平盛世,拒絕方士之說,稱這樣憲宗自然就能獲得堯、舜的壽命。[1][5][20]與此同時,李藩倡議節儉。[3]

反對授節度使榮銜

十一月,王鍔被任為河東節度使,想獲得宰相榮銜,賄賂憲宗左右。憲宗密敕李藩和宰相權德輿授王鍔宰相榮銜。李藩草詔時在任命王鍔的詔書上劃掉授其宰相榮銜的文字,並在其左邊寫「不可」以示反對。權德輿也反對,卻驚愕於李藩的行為,臉色都變了,問:「你可以反對,但應該另外上奏,在詔書上劃掉字句合適嗎?」李藩答:「事出緊急。一旦敕書發出,就不能收回了。太陽正在落下,我們哪有足夠的時間反對它呢?」憲宗得知李、權都反對,就擱置了授王鍔宰相榮銜一事。[3][5][20][21]

下台和去世

當月,裴垍因病辭相,六年(811年)正月,憲宗御含元殿受朝賀,攝太尉張茂昭、宰相於頔、李藩都行事失儀,憲宗詔釋其罪。[8]同月,儘管李藩反對,李吉甫仍成為繼任宰相。[20]李吉甫因此記恨李藩。他到長安面見憲宗後,指出故彰義節度使吳少誠死後,不應由吳少陽繼任,並歸咎於宰相李藩。憲宗不悅,二月,罷當時還任中散大夫的李藩為守太子詹事。[13][22][23][24]幾個月後,憲宗又開始懷念李藩,召他於殿中議事。十月,李藩出任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兼御史大夫,但未及離京即於次月去世,[1]戶部尚書,諡貞簡。時人認為,李藩能力不及裴垍,嚴肅不及韋貫之,但為人清正循規,和裴、韋也是一流人物。[3][5]

評價

  • 《舊唐書》
    • 史臣曰:叔翰修身慎行,力學承家,批制敕有夕郎之風,塗御書見宰執之器;而乃輕財散施,天爵是期,偉哉,自待之意也!
    • 贊曰:二李秉鈞,信為名臣。甫柔而黨,藩俊而純。[3]
  • 《新唐書》贊曰:杜黃裳善謀,裴垍能持法,李藩鯁挺,韋貫之忠實,皆足穆天縡(恭敬上天之事),經國體,撥衰奮王,菑攘(開拓平定)四方。憲宗中興,寧不謂得人而致然邪?[5]

註釋及參考文獻

  1. 1.0 1.1 1.2 1.3 《舊唐書》卷一十四:「十一月壬辰朔。癸巳,新授華州刺史李藩卒。」
  2. 新唐書》卷七十二存档副本. [2008-10-03]. 存档副本. [2009-03-18]. 
  3.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4.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五
  5.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九
  6. 杜亞於貞元四年(788年)上任,直至九年(793年)被董晉取代。李藩必然是在此期間在杜亞手下為從事的。見《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六<杜亞傳>和卷一百四十五<董晉傳>。
  7. 王起《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使持節梓州諸軍事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靜戎軍等使上柱國長樂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戶贈吏部尚書馮公神道碑銘(並序)》
  8. 8.0 8.1 8.2 《冊府元龜》
  9. 9.0 9.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五
  10.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六
  1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二
  12. 12.0 12.1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七
  13. 13.0 13.1 《新唐書》卷七
  14. 授李藩門下侍郎平章事制
  15.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九
  16. 《冊府元龜》作九月事。
  1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四
  18.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二
  19. 授李藩宏文館大學士制
  20. 20.0 20.1 20.2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八
  21.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五
  22.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
  23. 李藩守太子詹事制
  24. 《冊府元龜》作正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