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資本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12月6日 (二) 18:38 由 BXHS-bot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是資本的一種形式,是指為實現工具性或情感性的目的,透過社會網絡來動員的資源或能力的總和。社會資本社會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管理學以及政治學等學科,都是很重要的概念。通過研究人際間的關係結構、位置、強度等,可以對社會現象提供更好的解釋。資本的另外兩種形式為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對於這兩種資本,有一個很好的比擬,在一個組織中,提供工具給工人相當於提供物質資本,提供培訓給工人相當於提高了工人的人力資本,這些對於組織績效都有正面影響。社會資本一般通過提高組織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信任,或利用組織成員與外界的聯繫,為組織獲得有用的機會和信息,進而影響組織績效。但是,社會資本對組織績效的影響是有兩面性的。很多研究發現,較高的內部社會資本,在某種條件下,會使得組織更加保守,抵制創新,形成小團體。而較高的外部社會資本,也可能使組織的隱秘信息流失。因此,社會資本與組織績效之間並不是簡單的線性相關。

早期(1973年以前)的社會資本論述

十九世紀末,受到政治經濟學的古典資本理論的興起以及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的影響,早期的社會資本概念中,「資本」的特性非常明顯,往往被用來指一些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屬於國家或社會的公共資本[1][2][3]。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政治經濟學家,如奧地利經濟學派,《資本實證論》的著者龐巴維克教授;德國哲學家,政治經濟學家,《資本論》著者卡爾·馬克思;英國哲學家,19世紀末期的功利主義代表人物亨利·西奇威克;和英國經濟學家,《政治經濟學原理》著者阿爾弗萊德·馬歇爾等等。在他們的文獻中,都能夠找到社會資本的影子,但有關的論述由於受制於當時的情景,因此都較為側重於資本的特性。如卡爾·馬克思早在1867年的德文著作中就使用社會資本來形容為投入到未來的再生產而將眾人的資本集合起來所形成的資本[1]。Marshall則在他的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用社會資本這一詞來區分儲存有形資本時的臨時性與永久性[1][2][4]。根據馬歇爾西奇威克的說法,社會資本是一種社會視角的資本,與個人資本(包括個人所有財產與投資)剛好相反;馬歇爾指出,社會資本包括全國性的生產工具,發明,基礎設施,以及其他如公路,橋梁,國家機關等,也包括,人口的技能與素質,以及西奇威克所強調的聲譽等[1]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社會資本的概念開始出現有關社會學教育學的研究中,反映了公民平等以及社區教育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著名的哲學家,教育思想家約翰·杜威杜威的批判性實用主義哲學思想(Critical Pragmatism)對社會資本非常重要[1],他認為批評應該是有建設性的,才能夠解決並改善社區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避免簡單負面的批評;其次應該具有同情心,人們應該關心或同情那些被社會忽略或者天生有缺失的人或群體的習慣[1]。同情心反映了一種,在群體中,對應有的道義的認知與理解的社會功能[1]。最後,杜威在他的多個論述中都使用了社會資本一詞,他第一次使用社會資本是在《The Elementary School Record》(譯作:《小學教育手冊》)一書,他強調學校的教學不能僅僅把學生的思想局限在簡單的知識學習中,應該讓學生更多接觸實實在在的社會。他的原文是這樣的:「將教學方法調整一下,讓教學內容具有更多與社會相關的內容。這樣做有兩方面的實用意義,既增加對社會成長過程中用於累積智慧方法的認識;也讓孩子們接觸到巨大的社會資本的財富從而拓寬其人生經驗。」[5]

在他的《The School and Society》(譯作:《學校與社會》)一書中,除了提出了學校對形成社區群體性及社區歸屬感的重要性,更提出通過教育的手段,學校可以成為社區以及社群生活的中心[6]。受到教育家杜威的學校對社區的影響以及實用主義影響。1916年美國西維珍尼亞的州政府鄉村中學督學官海尼凡先生的一篇有關鄉村中學與社區中心的文章提出了如何讓鄉村中學成社區中心的想法與實踐方法,其中他對於社會資本的描述是這樣的:「人們每天的生活中都存在某些實在的內容,可以被觀察到而且顯得非常重要,例如,慷慨的行為,夥伴關係,同情心,以及個人以及家庭之間的交往形成的社會組織。......孤立的個體在社會上是無助的。......當個體與鄰居開始交往,並進一步拓展到鄰居的鄰居時,社會資本就開始累積,可能馬上滿足個體的社會需要,也可能是個體承擔社會責任,社會資本具有持續不斷地改進整個社區中的不穩定性的潛能。」[7]杜威海尼凡對於社會資本的描述中,反映了比較多美國社區主義[8]海尼凡先生雖然提出了社會資本的較完整的論述,但是在他以後的文獻中發現,人們對社會資本的概念的使用和興趣好像是暫時停止了,海尼凡先生有關社會資本的論文也很少被引用[9]

社會資本類型

根據研究的對象劃分

  • 微觀(micro)社會資本
  • 中觀(meso)社會資本
  • 宏觀(macro)社會資本

根據關係的親疏程度劃分

社會資本也可能因互動網絡的緊密而有不同的層次,Gittell與Vidal(1998: 15)即循著Putnam社會連結親疏遠近的概念,將社區層次社會資本劃分為「結合型社會資本」(bonding social capital)與「橋接型社會資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這樣的區分方式與Granovetter(1973, 1983)的網絡「強連結」(strong ties)與「弱連結」(weak ties)理論有相似之處。近來,關注到不同層級之個體、社群或公共機構之間的互動,學者們便將這種跨越層級界限的關係,歸納為所謂的「連結型社會資本」(linking social capital,Halpern, 2005)。綜合而言,因個人或團體之間網絡的強弱以及不同層級間的互動關係,一般可將社會資本歸納為三種類型(Côté, 2001: 30; Gilchrist, 2004: 6; Gittell & Vidal, 1998: 15; OECD, 2001: 42; Putnam, 2000: 22; Woolcock, 2001: 71-72):

  1. 結合型社會資本:係指網絡關係較為緊密者之同質者間的連結,其具有較強烈的認同感以及共同的目標,例如家庭成員、好朋友與鄰居等,它能夠促進成員間的承諾與互惠,並強化團體內部的連結。
  2. 橋接型社會資本:主要係指網絡關係較為疏遠,但彼此擁有共同利益者所形成的連結,例如同事或社區團體等,是一種水平的連結機制,有助於外部資源的連結與資訊的暢通,能夠促進相對異質之人群或團體間的連繫與互動。
  3. 連結型社會資本:係指不同社會層級的個人或團體之間的關係,例如國家或大社會等,屬於垂直性的連結機制,能夠協助人們、團體或社區超越既有層次之限制,透過與不同層級之間的連結,從正式體制中獲得訊息和資源。

主要理論

社會規範學派(school of social norm)

  • 普特南(Putnam,2000):個體之間的聯繫-社會網絡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互惠和信賴的價值規範。
  • 科爾曼(Coleman,1988):社會資本是一種責任與期望、信息渠道以及一套規範與有效的約束,它們能限制或者鼓勵某些行為。
  • 福山(Fukuyama,1999):群體成員之間共享的非正式的價值觀念、規範,能夠促進他們之間的相互合作。如果全體的成員與其他人將會採取可靠和誠實的行動,那麼他們就會逐漸相互信任。信任就像是潤滑劑,可以使人和群體或組織更高效的運作。
  • 經合組織(OECD,2001):網絡以及共享的規範、價值觀念和理解,它們有助於促進群體內部或群體之間的合作。
  • 世界銀行(1998):一個社會的社會資本包括組織機構、關係、態度與價值觀念,它們支配人們之間的行為,並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網絡鑲嵌學派(school of network embededness)

  • 卡爾·波蘭尼:提出經濟體系—如「市場」--是制度化的社會過程(instituted process),交易活動鑲嵌於制度化的社會習俗與政治法律規範之中,自由主義的市場經濟亦須仰賴於國家建構的私有財產觀念。是鑲嵌概念的先行者。
  • 格蘭諾維特(Granovette,1985):認為無論在早期或現代社會,行為與制度都深受社會關係的限制,經濟行為會受到持續進行的社會關係的影響,故提出社會鑲嵌的既念。
  • 羅納德·伯特(Ronald Burt,1997):認為社會資本是指透過人際(朋友、同事、一般的接觸)間鑲嵌(Embedded)關係的運用,達致個人社會資本與財富之創造。同時提出結構洞(Structural Holes)概念。

社會資源學派(school of social resources)

  • 羅瑞(Loury,1977):利用「社會資本」概念來探討種族之間的不平等的問題。
  • 布厄迪爾(Bourdieu,1986):與群體成員相聯繫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總和,它們可以為群體的每一個成員提供集體共有資本支持。
  • 林南(Lin Nan,2001):內嵌於社會網絡中的資源,行為人在採取行動時能夠獲取和使用這些資源。因而,這個概念包含兩個重要的方面:一是它代表的是內嵌於社會關係中而非個人所有的資源;二是獲取和使用這種資源的權力屬於網絡中的個人。

研究社會資本的主要華人學者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1.4 1.5 1.6 Farr, J., Social Capital: A Conceptual History. Political Theory, 2004. 32 (1): p. 6-33.
  2. 2.0 2.1 Woolcock, M.,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oward a theoretical synthesis and policy framework. Theory and Society, 1998. 27 (2): p. 151-208.
  3. Putnam, R.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2000: Simon & Schuster.
  4. Marshall, A., Principals of Economics. First ed. 1890,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5. 《The Elementary School Record》,John Dewey,1900.
  6. Dewey, J., The School and Society. 1900: McClure, Phillips & company.
  7. Hanifan, L.J., The Rural School Community Center.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1916. 67: p. 130-138.
  8. Fukuyama, F.,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1995.
  9. Sabatini, F., Social Capit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