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阿美士德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不转换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BXHS-bot留言 | 贡献2022年11月10日 (四) 04:35的版本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The Right Honourable
阿美士德伯爵
The Earl Amherst
閣下
印度总督
任期
1823年8月1日-1828年3月13日
君主乔治四世
前任黑斯廷斯侯爵
继任威廉·本廷克勳爵
个人资料
出生1773年1月14日
英格兰 英格兰索美塞得郡巴斯
逝世1857年3月13日(1857歲-03-13)(84歲)
英格兰 英格兰肯特郡诺尔庄园
配偶莎拉·阿契尔(1800年-1838年結婚)
玛丽·萨克维尔(1839年-1857年結婚)

威廉·皮特·阿美士德,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GCHPC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1773年1月14日—1857年3月13日),通称阿美士德勳爵Lord Amherst),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訪华,然而清廷与英国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謁见嘉庆帝。訪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

生平

早年生涯

阿美士德在1773年1月14日生于英格兰索美塞得郡巴斯,父亲是威廉·阿美士德中将,母亲名伊莉莎伯·彼得森。阿美士德早年入读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先于1793年取得文学士学位,后于1797年以文学硕士学位毕业。阿美士德的叔父第一代阿默斯特男爵杰弗里·阿默斯特是著名的英国陆军将领,曾任弗吉尼亚和英属北美洲总督等职,由于他在1797年去世时沒有子嗣,所以其贵族爵位就由阿美士德继承。受到叔父的影响,阿美士德很早就对外交事务产生濃厚兴趣。

在1804年至1813年,阿美士德勳爵曾出任寢宫侍臣;期间于1809年至1811年到那不勒斯出任宫廷使节。自1815年至1823年,他亦曾再领寢宫侍臣之衔。

訪华使团

背景

在1816年,英国政府派阿美士德勳爵出使訪华,以图与清廷商討中、英贸易事宜,企图打开中国门户。其实在他以前,英廷就早于1792年至1794年的时候,派遣过马戛尔尼伯爵率团訪华,嘗试在庆祝乾隆帝八十大寿的时候,顺势商谈贸易。可是,那一次的使团虽然成功謁见乾隆帝,但是在商贸议题上卻无功而还。自那次以后,中、英两国虽然继续进行独口通商,但关系卻是每況愈下。

自英国加入拿破仑战争以后,英方就曾经多次担心法国会抢佔澳门,动摇英国在远东的贸易地位。为此,英军曾先后在1802年与1808年两次佔领澳门,以向法国示威。然而,英国佔据澳门的行动卻使清廷甚为不满,在1808年的佔领行动中,中方曾因为英军撤兵进度緩慢,而与英方发生了零星的军事衝突。另外,英军后来进兵清廷藩属尼泊尔等等的事件,也使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在1815年,拿破仑终在滑铁卢战役败北。这标志着拿破仑时代的终结、欧洲专制皇朝的复辟,以及和平的重临。而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结束,英政府亦重新审视对华政策;由于英商一直不满清廷实行的公行制度,扩大中国市场的呼声愈来愈高,这遂促使了阿美士德使团訪华,企图与清帝展开通商会谈。

经过

由于礼节的问题,阿美士德勳爵未能成功謁见嘉庆帝

在1815年12月30日,阿美士德勳爵获委任为樞密院顾问官,至翌年1月20日,英政府宣布委任他为驻华全权公使,副使分别是埃利斯(Henry Ellis)以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的特别委员会主席小斯当东爵士(Sir George Thomas Staunton)。他们此行的任务主要是敦请清廷废除公行制,多开商埠,以及进行自由贸易;此外,他们还打算向清帝解释英国对尼泊尔的军事行动。阿美士德勳爵在1816年2月从英国南部斯皮特黑德出发,7月初抵达广州。可是,阿美士德勳爵担心英使团会被攔截面圣,于是沒有在广州停留,继续乘船向天津进发。

在1816年8月13日,阿美士德使团抵达天津,并得到工部尚书苏楞额蒞临欢迎。不过,双方就覲见清帝的礼仪问题出现分歧,清方要求阿美士德勳爵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礼,但是阿美士德勳爵只愿意以“脫帽三次,鞠躬九次”代替。双方在礼数上的分歧与争执,使阿美士德使团未能入,滯留于北京附近的通州。在通州期间,理藩院尚书礼部尚书曾拜訪使团,游说阿美士德勳爵行叩头之礼,不过副使小斯当东爵士与东印度公使的大班卻坚持反对,指此举将有损英国威严。儘管英政府曾训示阿美士德勳爵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权宜的心态看待中国礼数,但经小斯当东爵士等人的强烈反对,他最终決定以“单膝下跪低头三次,并重复动作三次”,代替三跪九叩。

清廷最初对阿美士德勳爵的让步不予接受,但立场逐渐軟化,指英人不习慣跪叩之礼云云。在8月27日,理藩院尚书向嘉庆帝上奏,指阿美士德勳爵“(虽然)起跪頗不自然,(但是)尚堪成礼”,并奏称他演习叩头多次,已有长进。嘉庆帝闻奏后,決定在8月29日于頤和园接见阿美士德勳爵。阿美士德使团连夜趕路,终在29日凌晨时分抵达北京。儘管阿美士德勳爵得知清帝即将準备接见,但是由于载有官服与国书的车辆仍未抵达,加上颠簸的路程使他疲惫不堪,他要求稍事休息。经过一轮争吵后,阿美士德勳爵坚持歇息,结果负责带领覲见的官员不得要领,唯有向嘉庆帝謊称英使生病。嘉庆帝以为英使傲慢,目无圣驾,大为光火,于是取消陛见,并下令驅逐使团离京。

翌日,嘉庆帝得知实情后,怒气稍息,除下令酌收由摄政王所进的52件贡品,又赏赐一些珍玩予英王。另外,嘉庆帝更破天荒地准许使团沿大运河南下,沿途一直得到礼待,最后途径广州,至1817年1月28日在澳门登船返国。阿美士德使团离开中国后,曾到訪马尼拉,其后他的船只遇险触礁沉沒,輾转流落到巴达维亚,期间受到马来亚一带的海盜袭击。获救和安顿好后,阿美士德使团继续启程返国,中途到訪圣海伦娜岛;阿美士德勳爵曾与遭放逐的拿破仑进行过数次面谈。据阿美士德使团记载,当时拿破仑的精神与健康十分良好,而拿破仑则认为阿美士德勳爵当初出使中国,理应入乡随俗,向清帝叩头

影响

由于礼仪的问题,使阿美士德使团的任务失败,沒法与清廷討论贸易问题。而贸易问题沒有解決,市场沒有开拓,更使英商的走私活动在1820年代与日俱增,鴉片贸易在此后更成为了走私贸易的大宗。一方面,英方日益不满对华贸易所造成的龐大逆差,一方面清廷亦对鴉片毒害国民的情況愈益反感,这使中、英两国的贸易争议在踏入1830年代以后遂渐升温,最终要诉诸武力解決。

印度总督

儘管阿美士德使团沒有取得成功,但是阿美士德勳爵卻因此事而声名大噪,他的经历也在英国广泛流传。凭藉这种优势,他在1823年获委任为印度总督,接替因财政醜闻而卸任的黑斯廷斯侯爵。英国政府早于1810年代的时候就希望扣減孟加拉士兵的薪水,但当时英国正与尼泊尔马拉塔发生战事,所以计划沒有落实。踏入1820年代初,印度局势开始稳定,英国政府于是重提旧事,但卻遭黑斯廷斯侯爵强烈反对,结果英廷就以阿美士德勳爵为印督,以便落实伦敦方面的计划。

阿美士德勳爵在1823年8月1日抵达加尔各答履新。但由于缺乏经验的关系,他的施政往往十分依赖于当地的高级官员。沒多久,缅甸国王巴基道向阿美士德勳爵提出建议,要求取得东孟加拉的全境,以便控制吉大港。缅甸国王的请求遭到拒绝后,遂于1823年9月23日出兵犯境。发生连串的武裝衝突后,阿美士德勳爵终于1824年2月24日对缅甸宣战,第一次英缅战争爆发。

第一次英缅战争一直持续至1826年2月24日才告结束,英方虽在战争中胜出,并从缅甸取得丹那沙林阿腊肯(Arracan)和阿萨姆。但同时,英方在战事中阵亡的人数卻达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使英国在印度一度陷入了经济危机。英缅战争曾使阿美士德勳爵的声望大跌,幸得到了好友乔治·坎宁威灵顿公爵等的维护,他才沒有在战事的尾声被召回国。

除了英缅战争以外,英军亦曾于1825年出兵印度北部邦国珀勒德布尔。事件的起因是该邦国发生了王位继承风波,原本继位的幼主遭叔父篡位自立;但由于幼主一方亲英,所以驻印度北部的英国代表大卫·奥克特洛尼爵士(Sir David Ochterlony)向阿美士德勳爵提议,让英军介入事件。阿美士德勳爵最初拒绝介入,但经过一番考慮后又改变初衷,決定派军队20,000人到珀勒德布尔,助该国之幼主复位。继承风波最后在1826年得到平息,幼主成功复位;事后阿美士德勳爵获东印度公司的大班致谢,而且获晉封为伯爵

阿美士德伯爵曾于1826年启程到印度西北部,对当地各邦国进行了一次十分成功的訪问。在1827年夏天,他又前往西姆拉避暑。阿美士德伯爵是第一位在西姆拉避暑的印度总督,自此以后,西姆拉渐成为了印度总督避暑的首选。而至1864年,西姆拉正式成为了英属印度的夏都。在1828年2月,由于身体狀況不稳,阿美士德伯爵启程回英国休养,回程前寄出了辞呈,正式辞去了印度总督一职。

晚年

阿美士德伯爵回国后,十分低调,只在1829年至1835年再领寢宫侍臣衔。在1835年,阿美士德伯爵获时任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爵士提名任加拿大总督,有关任命原本已在同年4月1日刊憲,但是皮尔爵士的政府不久倒台,并由辉格党上台掌政。辉格党上台后取消任命,而阿美士德伯爵亦放弃任命,沒有到任。

阿美士德伯爵晚年退居自己在肯特郡的庄园宅第诺尔楼(Knole House),并在1857年3月13日逝世,享年84岁。他死后,遺体安葬于肯特郡塞文欧克斯(Sevenoaks)的塞文欧克斯教堂(Church of Sevenoaks),伯爵爵位由次子继承。

家庭

阿美士德伯爵曾两次结婚。第一次是在1800年7月24日与第五代普里茅斯伯爵遺孀莎拉·阿契尔(Sarah Archer,1762年7月19日—1838年5月27日)结婚,而地点是伦敦汉诺威广场圣乔治教堂。莎拉在1838年身故后,阿美士德伯爵复在1839年5月25日与第三代多塞特公爵的女儿玛丽·萨克维尔女爵(Lady Mary Sackville,1792年7月30日—1864年7月20日)结婚。值得留意的是,玛丽·萨克维尔女爵是第六代普里茅斯伯爵之遺孀。

阿美士德伯爵只有在第一段婚姻中生有孩子:

榮誉

头衔

  • 威廉·阿美士德,Esq (1773年1月14日—1797年8月3日)
  • 阿美士德勳爵 (1797年8月3日—1815年12月30日)
  • 阿美士德勳爵閣下,PC (1815年12月30日—1826年12月19日)
  • 阿美士德伯爵閣下,PC (1826年12月19日—1834年)
  • 阿美士德伯爵閣下,GCH,PC (1834年—1857年3月13日)

殊勳

  • 世袭男爵 (1797年8月3日)
  • P.C. (1815年12月30日)
  • 世袭伯爵 (1826年12月19日)
  • G.C.H. (1834年)

影响

今天上海的新华路,曾用名安和寺路(Avenue Amherest),就是以阿美士德的姓氏命名,租界当局以此纪念他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曾驶来上海的阿美士德号舰船。

参见

参考资料

延伸閱读

外部链接

官衔
前任者:
约翰·亚当斯(署理)
印度总督
1823年-1828年
繼任者:
威廉·巴特沃思·贝利(署理)
前任者:
杰富利·阿美士德
阿美士德男爵
1797年-1857年
繼任者:
威廉·阿美士德
前任者:
新创设
阿美士德伯爵
1826年-18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