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以寧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BXHS-bot留言 | 贡献2022年11月1日 (二) 09:06的版本 (机器人: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董以宁(1629年—1669年),字文友,号宛齋武进 (今江苏省武进区)人。[1]清朝诗人、词人。

生平

崇祯二年(1629年),董以宁出生。[2]明朝末年时为诸生康熙年间与陈维崧邹祗谟黄永合称“毗陵四子”。精音律,工于词,有词《闺怨》。邹祗謨和董以宁二人为好友,两人在顺治六、七年(1649~1650年)时,取唐朝人的《尊前集》、《花间集》,宋朝人的《花庵词选》,及《六十家词》,将僻调摹仿尽至。[3]

顺治十八年(1661年),揚州女子余韞珠为王士祿繡须菩提像,为王士禛繡髙唐神女、洛神、西施浣紗、杜兰香四图,王士禛便作《题余氏女子繡浣紗洛神图二首》(《渔洋精华录》卷二),并填《浣溪紗》(西施)、《解佩令》(洛神)、《望湘人》(柳毅传书)三词,邹祗謨、彭孙通、陈维崧、董以宁、彭孙貽等人皆附和,董以宁作《庆清朝慢》、《燭影摇红》、《双双燕》、《声声慢》调和。[4]

康熙七年(1668年),孙默续刻陈维崧、陈世祥、董以宁、董俞四家词,里面皆有渔洋的评论。

康熙八年(1669年)冬天,董以宁去世。[5]

軼事

董以宁对复古派和唐宋派都表示不满,曾说过:“乃今人不揣,顾欲以向之规摹左国史汉者转而规摹八家,不知规摹之病在于貌似而其实则如仲尼阳货之迥乎不同,其规摹八家与规摹左国史汉相去固不能以寸也。”[6]

评价

  • 王士祯:善写闺檐之致。[7]
  • 王又华:金粟谓近人诗餘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僕则谓情语多,景语少,同是一病。但言情至色飞魂动时,乃能于无景中著景,此理亦近人未解,艾庵乃谓僕自道,试以质之阮亭。《古今词论》
  • 陈廷焯:"情真语至"、"字字真切"、"真絶痛絶"、"情词双絶"、"淋淋漓漓"《词则·别调集·卷四》,董文友词祇能言情,不堪论事。其望梅花《过鹦鹉洲》、贺新郎《淮阴祠》两调,偶为慷慨之词,立见其蹶。措语固不能圆健,平仄亦有颠倒处。《白雨齋词话》
  • 汪懋麟:今复汇二陈(陈世祥、陈维崧)、二董(董以宁、董俞)之词为四家,合前集以行,属余为序。因取四家之词而读之,又取前六家之词而共读之,反覆歌吟,凡五六日,大抵皆工于言情者也,抑善于写怨者也。《十五家词原序》
  • 邹祗謨:同里诸子,好工小词,如文友之儇艳,其年(陈维崧)之矯丽,云孙(黃永)之雅逸,初子(黄京)之清揚,无不尽东南之瑰宝。《远志齋词衷》
  • 汤大奎:文友三董(董以宁、董文冀董元愷),并负盛名。《炙砚瑣谈》
  • 词苑萃编 》:文友词似易安,董文友《一剪梅》云:“慣得相攜花下游。苏大风流。苏小风流。而今别況冷于秋。燕去南楼。人去南楼。 等间平判十分愁。儂在心头。卿在眉头。少年心事总悠悠。一曲揚州。一梦苏州。”商邱宋牧仲谓其酷似李易安。
  • 张宏生:清初的小令名家,陈子龙、董以宁等都是好手。[8]

著作

  • 《蓉渡词》三卷。[9]
  • 《正誼堂诗集》二十卷。[10]

《蓉渡词》向来以豔句著称,像《苏幕遮·簾外聽墮釵声》十闋、《画堂春·夏日课婢》八闋等诸篇,《沁园春》詠“美人”七闋。[7] 杨岱董以宁《蓉渡词》曰:“董子著书满家,天下称之。填词特董子餘事耳。” [11]

家庭及关连

外部链接

注释

  1.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三》:“董以宁,字文友,号宛斋,武进人。”
  2. 本集《寄惠州沈推官》诗:“岁在戊子(顺治五年)秋,时余方弱冠。”
  3. 远志齋词衷》:己丑庚寅间,常与文友取唐人尊前、花间集,宋人花庵词选,及六十家词,摹人放僻调将遍。
  4. 曹虹、蒋寅、张宏生. 清朝文学研究集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 
  5. 陈维崧《覃怀杂诗》,作于康熙庚戌,云:“董既丧家宝,邹亦陨国珍。”自注:“时新闻程村讣。”陈维岳《柬兄其年》云:“文友已化为异物,今訏士(邹祗谟)又作古矣。”《结邻集》载陈玉遝《与减斋书》:“去岁冬初,既失董生;今兹秋孟,复丧邹子。”
  6. 董以宁《周櫟园文集序》
  7. 7.0 7.1 徐楓. 嘉道年间的常州词派,云龙叢刊54. 知书房出版团. ISBN 9789867938091. 
  8. 张宏生. 清词探微,頁264.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49429. 
  9. 《十五家词》:董以宁蓉渡词三卷
  10. 《清史稿·卷一百四十八》:正誼堂诗集二十卷,文集不分卷。董以宁撰。
  11. 《十五家词·卷二十九》
  12. 郑方坤《梅坪诗钞小传》云:“董大伦字叔鱼,文友次子,四岁而孤。”

Template:清朝毗陵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