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帖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安理Bot留言 | 贡献2022年10月10日 (一) 10:36的版本 (replaced: 書記 → 书记,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國 → 国, 與 → 与 (2), 間 → 间, 漢 → 汉 (2), 語 → 语, 筆 → 笔 (2), 孫 → 孙, 專 → 专, 門 → 门, 譯 → 译 (3), 為 → 为 (2), 於 → 于, 屬 → 属, 該 → 该 (2), 負 → 负 (2), 責 → 责 (2), 選 → 选, 後 → 后, 書 → 书, 試 → 试, 擇 → 择, 滅 → 灭, 職 → 职 (4), 還 → 还, 啟 → 启, 樹 → 树, 寫 → 写, 經 → 经, 葉 → 叶, 從 → 从, 滿 → 满 (4), 廢 → 废, 輔 → 辅)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笔帖式满语ᠪᡳ᠍ᡨ᠌ᡥᡝᠰᡳ转写bithesi),满语音译,按金启孮《女真文字典》7-19,bitxə-ʃï在金代就已经是“吏、书记”的意思。[1]笔帖式是清朝满人专属官职之一,此官职配置于朝廷或地方的辅助部门,品等正六品正九品。该官职主要从事工作为负责翻译汉、满章奏与文书抄写,清初还负责奏章满汉文间的校注。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官职废除。

参考文献

  • 孙文良,中国官制史,1993年,台北,文津出版社。
  • 叶高树,《翻译考试与清朝旗人的入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