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曲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於 2022年8月19日 (五) 07:33 由 小仓由菜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noteTA跳过, replaced: 內 → 内 (2), 參考 → 参考, 開 → 开, 軍 → 军, 間 → 间 (4), 師 → 师, 風 → 风, 愛 → 爱, 興 → 兴, 關 → 关, 調 → 调, 雲 → 云, 廣 → 广 (2), 來 → 来 (4), 動 → 动, 門 → 门, 淨 → 净, 樂 → 乐, 傳 → 传 (3), 線 → 线 (3), 稱 → 称, 為 → 为 (2), 於 → 于 (3), 種 → 种, 術 → 术 (3), 歡 → 欢, 藝 → 艺 (5), 軒 → 轩, 並 → 并 (2), 後 → 后, 書 → 书, 園 → 园, 統 → 统 (3), 終 → 终, 較 → 较 (2), 進 → 进, 現 → 现 (4), 個 → 个, 兩 → 两, 戰 → 战, 漸 → 渐, 資 → 资, 衛 → 卫, 獲 → 获, 設 → 设, 難 → 难, 復 → 复, 講 → 讲 (2), 時 → 时, 識 → 识, 澤 → 泽, 則 → 则, 經 → 经, 編 → 编, 談 → 谈 (2), 說 → 说 (2), 紀 → 纪, 辭 → 辞 (2))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浪曲
假名ろうきょく
平文式羅馬字Rōkyoku

浪曲又稱浪花曲難波曲等,是日本的一種說唱藝術

歷史

表演方式為一個人說唱,並以三味線來伴奏。早期為民間藝術,地位較低。其來源是由傳統的設經祭文而來,在享保年間,關西藝人浪花伊助開始以三味線來伴奏,獲得歡迎,浪曲於是成形,並逐漸推廣到各地。在幕末時出現竹川條吉廣澤岩助兩位藝術家作了改革,使得浪曲演唱的部分更加動聽。到明治初,春日井松之助八木亭清歌等人,終於使浪曲進入大雅之堂演出。明治末又出現三位大師桃中軒雲右衛門吉田奈良丸京山小園,使得浪曲的曲調更加和諧,是浪曲的繁盛期。大正期間一度衰落,到戰後才再度復興,現今主要在年紀大的人中較受喜愛。

傳統浪曲的講述內容不少取之於講談軍談等民間故事,現代浪曲則又增加了新的故事內容。

參考資料

  • 李德安主編《日本知識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1991年),頁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