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小仓由菜留言 | 贡献于2022年8月19日 (五) 00:44提交的版本 (noteTA 跳过, replaced: 國 → 国 (2), 學 → 学 (5), 會 → 会, 與 → 与 (2), 漢 → 汉 (4), 語 → 语 (14), 雙 → 双, 顧 → 顾, 鄭 → 郑, 無 → 无, 陽 → 阳, 楊 → 杨 (2), 肅 → 肃 (5), 見 → 见, 來 → 来 (2), 孫 → 孙 (2), 義 → 义, 傳 → 传 (2), 類 → 类 (3), 帶 → 带, 簡 → 简 (2), 稱 → 称, 為 → 为 (5), 於 → 于 (5), 庫 → 库, 並 → 并 (2), 後 → 后, 論 → 论, 書 → 书 (10), 奪 → 夺, 認 → 认 (3), 過 → 过, 終 → 终, 確 → 确, 現 → 现, 釋 → 释, 滅 → 灭, 絕 → 绝, 機 → 机, 錫 → 锡, 結 → 结, 損 → 损 (2), 還 → 还, 陳 → 陈, 敘 → 叙, 寫 → 写 (2), 證 → 证 (4), 剛 → 刚, 講 → 讲, 時 → 时, 則 → 则 (5), 經 → 经, 編 → 编, 觀 → 观, 價 → 价 (2), 廢 →…)

1895年(光绪24年)版《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是中国古代记述孔子思想和生平的著作,其内容是自汉朝以前到汉朝早期不断编纂而成,后来王肃对其进行整理,凡二十七卷[1],现存十卷。在四库全书中为子部儒家类。

《孔子家语》的争议很多。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孔子家语》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王柏《家语考》首先提出《孔子家语》是伪书,清朝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孙志祖《家语疏证》,还有崔述皮锡瑞王聘珍丁晏也都认为是伪书。孙志祖说:“至于《家语》,肃以前学者绝不及引……,其伪安国后序云以意增损,其言则已自供皇状然……夫叙孔子之书,而先言夺郑氏之学,则是傅会古说攻驳前儒可知矣”[2]

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则认为不是伪书:“予观周末汉初诸子,其称述孔子之言类多彼此互见,损益成文……然其书并行,至于今不废,何独于是编而疑之也”。

钱馥《家语疏证跋》认为不是伪书,但有经过加工,王肃所注《孔子家语》是在二十七篇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七篇[3]。《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

顾颉刚撰写《孔子研究讲义》一书明确指出《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无任何取信之价值”。1970年代以来,由于出土文献的出现,给《孔子家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汉墓竹简中有《儒家者言》,内容与《家语》相近。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了汉墓木牍,内容同《家语》有关,另有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李学勤认为,《孔子家语》可能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人之手[4]。学者杨朝明甚至指出《孔子家语》的价值并不在《论语》之下[5]

注释

  1. 《汉书·艺文志》作二十七卷
  2. 孙志祖《家语疏证》
  3. 钱馥《家语疏证跋》:“肃传是书时,其二十七卷俱在也,若判然不同,则肃之书必不能行。即行矣,二十七卷者必不至于泯灭也。惟增多十七篇,而二十七篇即在其中,故此传而古本则逸耳”
  4. 《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5. 杨朝明:《出土文献与〈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