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取消到已删页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链入)
 
第63行: 第63行:
1932年2月15日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于都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朱德出席了开学典礼。学校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中没有条件开设生理学、解剖学和药理学课程。全部教学仪器只有一个人体骨架、几张图表和两台显微镜。学校强调实践教学,所以学生们经常参与战场救护,所以他们对于处理战场伤亡学得很快。他们学习的另一重点是,防治痢疾、疟疾、疥疮和腿部溃疡。多次搬迁,但是始终跟着红军总医院走,所以临床实践机会很多。学习了15个月后,19位学员得以毕业。
1932年2月15日 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于都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校训:“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朱德出席了开学典礼。学校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中没有条件开设生理学、解剖学和药理学课程。全部教学仪器只有一个人体骨架、几张图表和两台显微镜。学校强调实践教学,所以学生们经常参与战场救护,所以他们对于处理战场伤亡学得很快。他们学习的另一重点是,防治痢疾、疟疾、疥疮和腿部溃疡。多次搬迁,但是始终跟着红军总医院走,所以临床实践机会很多。学习了15个月后,19位学员得以毕业。


1932年10月 [[中央军员会|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先后由[[贺诚]]、彭龙伯(即[[彭真]])、[[陈义厚]]、[[陈志方]]等任校长。1933年8月红军卫生学校转移到瑞金附近,它与傅连暲医生创办的一些小型的医学院合并。学校确立了13个月的课程体系,分析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临床医学知识学习阶段和实习期。学员在瑞金的红军总医院进行临床学习和实习。此时卫生学校已经有了7台显微镜和一台X光机,还有5名生理学教师和一名外语教师。长征前共招收过4期学员,培养军医200余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复学开课,[[王斌 (医学家)|王斌]]任校长。先后迁至吴镇、志丹、延安盐店子、甘谷驿等地。1937年4月底,迁至泾阳县云阳镇甘泽里村。
1932年10月 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先后由[[贺诚]]、彭龙伯(即[[彭真]])、[[陈义厚]]、[[陈志方]]等任校长。1933年8月红军卫生学校转移到瑞金附近,它与傅连暲医生创办的一些小型的医学院合并。学校确立了13个月的课程体系,分析基础医学知识学习阶段、临床医学知识学习阶段和实习期。学员在瑞金的红军总医院进行临床学习和实习。此时卫生学校已经有了7台显微镜和一台X光机,还有5名生理学教师和一名外语教师。长征前共招收过4期学员,培养军医200余人,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1935年10月长征到达陕北后,在[[瓦窑堡]]复学开课,[[王斌 (医学家)|王斌]]任校长。先后迁至吴镇、志丹、延安盐店子、甘谷驿等地。1937年4月底,迁至泾阳县云阳镇甘泽里村。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红军卫校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后赴晋察冀边区[[五台县]]等地参加[[平型关战役|平型关]]等战役,成为临时野战医院。平型关战役与[[阳明堡机场|阳明堡战役]]的大量伤员需要转送回边区治疗,[[王斌 (医学家)|王斌]]校长组织[[王云霖]]和[[曾育生]]分任院长的两个野战医院和第8、9、10三期卫校的学生,组成转运队,从五台经太行、吕梁到[[大宁]]的长途转运线,每隔五、六十里设一兵站,将1000多名伤员转运[[大宁县]]割口村,再转交第一后方医院与延安甘谷驿第二兵站医院。1938年2月,在代校长[[李治]]带领卫校第10、11期学员返回延安[[富县]]张村驿,军委卫生部的一个训练班也合并进来,并招收了第12期学员。总卫生部副部长[[饶正锡]]为该校政委,[[喻忠良]]为政治部主任。校部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处下分设若干股,分管各项工作。在教学上分设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药理、内、外、五官各科系。学校下设附属医院,设有内、外、耳鼻喉等科室。1938年5月,第10期学员毕业。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陕北公学]]、青训班调800余名知识青年调入卫校,编为军医13、14、15、16期和调剂8、9期及两个护士班,学员达到900人,编成3个大队、7个分队。学制是:军医班一年半,调剂班一年,护士班半年。1938年至1940年间,培养出498名各类医务人员。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红军卫校改名为“'''八路军卫生学校'''”,后赴晋察冀边区[[五台县]]等地参加[[平型关战役|平型关]]等战役,成为临时野战医院。平型关战役与[[阳明堡机场|阳明堡战役]]的大量伤员需要转送回边区治疗,[[王斌 (医学家)|王斌]]校长组织[[王云霖]]和[[曾育生]]分任院长的两个野战医院和第8、9、10三期卫校的学生,组成转运队,从五台经太行、吕梁到[[大宁]]的长途转运线,每隔五、六十里设一兵站,将1000多名伤员转运[[大宁县]]割口村,再转交第一后方医院与延安甘谷驿第二兵站医院。1938年2月,在代校长[[李治]]带领卫校第10、11期学员返回延安[[富县]]张村驿,军委卫生部的一个训练班也合并进来,并招收了第12期学员。总卫生部副部长[[饶正锡]]为该校政委,[[喻忠良]]为政治部主任。校部下设政治处、教育处、总务处,处下分设若干股,分管各项工作。在教学上分设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药理、内、外、五官各科系。学校下设附属医院,设有内、外、耳鼻喉等科室。1938年5月,第10期学员毕业。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陕北公学]]、青训班调800余名知识青年调入卫校,编为军医13、14、15、16期和调剂8、9期及两个护士班,学员达到900人,编成3个大队、7个分队。学制是:军医班一年半,调剂班一年,护士班半年。1938年至1940年间,培养出498名各类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