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无编辑摘要
第21行: 第21行:
}}
}}


'''万维网'''({{Lang-en|World Wide Web}})亦作'''{{Lang|en|WWW}}'''、'''{{Lang|en|Web}}'''、'''全球广域网''',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ref>{{cite web |title=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url=https://www.w3.org/Help/#webinternet |publisher=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access-date=2016-04-18 }}</ref>。[[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纳斯-李]]於1989年發明了萬維網。1990年他在瑞士[[CERN]]的工作期間編寫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ref>{{cite book |first=Stephanie Sammartino |last=McPherson |title=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year=2009 |publisher=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access-date=2017-04-16 }}</ref><ref name="AHT">{{cite news
'''万维网'''({{Lang-en|World Wide Web}})亦作'''{{Lang|en|WWW}}'''、'''{{Lang|en|Web}}'''、'''全球广域网''',是一个透过[[互联网]]访问的,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ref>{{cite web |title=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b and the Internet? |url=https://www.w3.org/Help/#webinternet |publisher=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 |access-date=2016-04-18 }}</ref>。[[英國]][[科學家]][[蒂姆·伯纳斯-李]]於1989年發明了萬維網。1990年他在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工作期間編寫了第一個[[網頁瀏覽器]]<ref>{{cite book |first=Stephanie Sammartino |last=McPherson |title=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year=2009 |publisher=Twenty-First Century Books |access-date=2017-04-16 }}</ref><ref name="AHT">{{cite news
|title = Network Designer Tim Berners-Lee
|title = Network Designer Tim Berners-Lee
|url =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90627,00.html
|url =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90627,00.html
第46行: 第46行:
|url=http://www.internetlivestats.com
|url=http://www.internetlivestats.com
|access-date=2015-08-01
|access-date=2015-08-01
}}</ref>。[[網頁]]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文本|格式化]]和[[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網頁還可能包含[[圖片]]、[[影片]]、[[聲音]]和軟體元件,這些元件會在使用者的網頁瀏覽器中呈現為[[多媒體]]內容的連貫頁面。
}}</ref>。[[網頁]]主要是文本文件[[格式化文本|格式化]]和[[HTML|超文件標示語言]](HTML)。除了格式化文字之外,網頁還可能包含[[圖片]]、[[影片]]、[[聲音]]和軟體元件,這些元件會在使用者的網頁瀏覽器中呈現為[[多媒體]]內容的連貫頁面。


萬維網並不等同[[網際網路]],萬維網只是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是靠着網際網路運行的一項服務。
萬維網並不等同[[網際網路]],萬維網只是網際網路所能提供的服務其中之一,是靠着網際網路運行的一項服務。
第72行: 第72行:
万维网和其他超文本系统有很多不同之处。万维网上需要单项连接而不是双向连接,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资源拥有者不作任何行动情况下链接该资源。和早期的网络系统相比,这一点对于减少实现网络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的困难至关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产生了{{link-en|連結失效|Link rot}}的慢性问题。万维网不像某些应用软件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这使得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独立地发展和扩展,而不受许可限制。
万维网和其他超文本系统有很多不同之处。万维网上需要单项连接而不是双向连接,这使得任何人可以在资源拥有者不作任何行动情况下链接该资源。和早期的网络系统相比,这一点对于减少实现网络服务器和网络浏览器的困难至关重要,但它的副作用是产生了{{link-en|連結失效|Link rot}}的慢性问题。万维网不像某些应用软件如[[HyperCard]],它不是私有的,这使得服务器和客户端能够独立地发展和扩展,而不受许可限制。


1993年4月30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ref>{{cite web |url=http://tenyears-www.web.cern.ch/tenyears-www/Welcome.html |title=Ten Years Public Domain for the Original Web Software |website=Tenyears-www.web.cern.ch |date=2003-04-30 |access-date=2009-07-27 }}</ref>。两个月之后[[Gopher (网络协议)|Gopher]]協議宣布不再是免费使用,造成大量用户从Gopher转向万维网。早期流行的網頁瀏覽器是用於[[Unix]]和[[X Windows]]系統的[[ViolaWWW]]。
1993年4月30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布万维网对任何人免费开放,并不收取任何费用<ref>{{cite web |url=http://tenyears-www.web.cern.ch/tenyears-www/Welcome.html |title=Ten Years Public Domain for the Original Web Software |website=Tenyears-www.web.cern.ch |date=2003-04-30 |access-date=2009-07-27 }}</ref>。两个月之后[[Gopher (网络协议)|Gopher]]協議宣布不再是免费使用,造成大量用户从Gopher转向万维网。早期流行的網頁瀏覽器是用於[[Unix]]和[[X Windows]]系統的[[ViolaWWW]]。
[[File:Cailliau Abramatic Berners-Lee 10 years WWW consortium.png|缩略图|[[羅伯特·卡里奧]]、[[尚-弗朗索瓦·阿布拉莫維奇]]和[[提姆·柏內茲-李]]於全球資訊網聯盟成立十週年合影]]
[[File:Cailliau Abramatic Berners-Lee 10 years WWW consortium.png|缩略图|[[羅伯特·卡里奧]]、[[尚-弗朗索瓦·阿布拉莫維奇]]和[[提姆·柏內茲-李]]於全球資訊網聯盟成立十週年合影]]
學者普遍認為,全球資訊網的一個轉折點始於1993年推出的[[Mosaic]]網頁瀏覽器<ref>{{cite web |url=http://livinginternet.com/w/wi_mosaic.htm |title=Mosaic Web Browser History&nbsp;– NCSA, Marc Andreessen, Eric Bina |publisher=Livinginternet.com |access-date=2009-07-27 }}</ref><ref>{{cite web |url=http://totic.org/nscp/demodoc/demo.html |title=NCSA Mosaic&nbsp;– September 10, 1993 Demo |website=Totic.org |access-date=2009-07-27 }}</ref>,這是由[[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NCSA-UIUC)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團隊所開發的圖形介面瀏覽器,由[[馬克·安德森]]領導。Mosaic的資金來自美國高速運算及通訊計劃(''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和高速運算及通訊法案(''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 of 1991''),這是美國參議員[[艾爾·高爾]]所發起的幾項{{link-en|艾爾·高爾和訊息技術|Al Go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運算發展計劃}}之一<ref>{{cite web |url=http://cs.washington.edu/homes/lazowska/faculty.lecture/innovation/gore.html |title=Vice President Al Gore's ENIAC Anniversary Speech |publisher=Cs.washington.edu |date=1996-02-14 |access-date=2009-07-27 }}</ref>。在Mosaic發布之前,網頁中的圖片和文字混合並不常見,全球資訊網的受歡迎程度遠低於網際網路上使用的舊協議,例如[[Gopher (网络协议)|Gopher]]和[[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WAIS]]。Mosaic的圖形使用介面讓全球資訊網成為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協議。
學者普遍認為,全球資訊網的一個轉折點始於1993年推出的[[Mosaic]]網頁瀏覽器<ref>{{cite web |url=http://livinginternet.com/w/wi_mosaic.htm |title=Mosaic Web Browser History&nbsp;– NCSA, Marc Andreessen, Eric Bina |publisher=Livinginternet.com |access-date=2009-07-27 }}</ref><ref>{{cite web |url=http://totic.org/nscp/demodoc/demo.html |title=NCSA Mosaic&nbsp;– September 10, 1993 Demo |website=Totic.org |access-date=2009-07-27 }}</ref>,這是由[[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NCSA-UIUC)的[[國家超級電腦應用中心]]團隊所開發的圖形介面瀏覽器,由[[馬克·安德森]]領導。Mosaic的資金來自美國高速運算及通訊計劃(''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itiative'')和高速運算及通訊法案(''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 Act of 1991''),這是美國參議員[[艾爾·高爾]]所發起的幾項{{link-en|艾爾·高爾和訊息技術|Al Gor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運算發展計劃}}之一<ref>{{cite web |url=http://cs.washington.edu/homes/lazowska/faculty.lecture/innovation/gore.html |title=Vice President Al Gore's ENIAC Anniversary Speech |publisher=Cs.washington.edu |date=1996-02-14 |access-date=2009-07-27 }}</ref>。在Mosaic發布之前,網頁中的圖片和文字混合並不常見,全球資訊網的受歡迎程度遠低於網際網路上使用的舊協議,例如[[Gopher (网络协议)|Gopher]]和[[Wide area information server|WAIS]]。Mosaic的圖形使用介面讓全球資訊網成為迄今為止最受歡迎的網際網路協議。


1994年10月,[[万维网联盟]](W3C)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到了1994年底,全球網站數量仍然相對稀少,但是很多{{link-en|1995年以前成立的網站列表|List of websites founded before 1995|著名網站}}已經相當活躍,這些網站已經預示或者啟發了當今最流行的服務。
1994年10月,[[万维网联盟]](W3C)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到了1994年底,全球網站數量仍然相對稀少,但是很多{{link-en|1995年以前成立的網站列表|List of websites founded before 1995|著名網站}}已經相當活躍,這些網站已經預示或者啟發了當今最流行的服務。


透過網際網路,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其他網站。這促進了協議和格式化的國際標準發展。伯纳斯-李繼續參與指導全球資訊網標準的開發,例如編寫網頁的[[標記式語言]]和他提倡的[[語義網]]願景。全球資訊網透過一種易於使用和靈活的格式,使資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因此,全球資訊網對於互聯網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f>{{cite web |url=http://legal-dictionary.thefreedictionary.com/Internet |title=Internet legal definition of Internet |publisher=Free Online Law Dictionary |date=2009-07-15 |work=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edition 2 |access-date=2008-11-25 }}</ref>。雖然這兩個詞語有時被混在一起使用,但全球資訊網並不是互聯網的[[同義詞]]<ref>{{cite web |url=http://techterms.com/definition/www |title=WWW (World Wide Web) Definition |publisher=TechTerms |access-date=2010-02-19 }}</ref>。全球資訊網是一個{{link-en|資訊空間|Information space}},包含超連結文檔和其他資源,由其URIs標識<ref>{{cite web|last1=Jacobs|first1=Ian|last2=Walsh|first2=Norman|title=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Wide Web, Volume One|url=http://www.w3.org/TR/webarch/#intro|publisher=W3C|accessdate=2015-02-11|location=Introduction|date=2004-12-15}}</ref>。它使用網際網路協議如[[TCP/IP]]和[[HTTP]]實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軟體。
透過網際網路,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其他網站。這促進了協議和格式化的國際標準發展。伯纳斯-李繼續參與指導全球資訊網標準的開發,例如編寫網頁的[[標記式語言]]和他提倡的[[語義網]]願景。全球資訊網透過一種易於使用和靈活的格式,使資訊在網際網路上傳播。因此,全球資訊網對於互聯網的普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ref>{{cite web |url=http://legal-dictionary.thefreedictionary.com/Internet |title=Internet legal definition of Internet |publisher=Free Online Law Dictionary |date=2009-07-15 |work=West's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aw, edition 2 |access-date=2008-11-25 }}</ref>。雖然這兩個詞語有時被混在一起使用,但全球資訊網並不是互聯網的[[同義詞]]<ref>{{cite web |url=http://techterms.com/definition/www |title=WWW (World Wide Web) Definition |publisher=TechTerms |access-date=2010-02-19 }}</ref>。全球資訊網是一個{{link-en|資訊空間|Information space}},包含超連結文檔和其他資源,由其URIs標識<ref>{{cite web|last1=Jacobs|first1=Ian|last2=Walsh|first2=Norman|title=Architecture of the World Wide Web, Volume One|url=http://www.w3.org/TR/webarch/#intro|publisher=W3C|accessdate=2015-02-11|location=Introduction|date=2004-12-15}}</ref>。它使用網際網路協議如[[TCP/IP协议族|TCP/IP]]和[[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實作為客戶端和伺服器端軟體。


== 工作原理 ==
== 工作原理 ==
第111行: 第111行:
尽管英文单字「''worldwide''」通常被写为一个词(没有空格或者连字符),全称「''World Wide Web''」和其简称「''WWW''」现在在一些正规的英文中也被广泛使用。最早的文献谈到万维网称其为「''WorldWideWeb''」(為一[[駝峰式大小寫]])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连字符,这样这个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语用法)。有趣的是,「WWW」成为了英文中少数的簡稱的音节比本来名字的音節更长的简称。在英语裡,「World Wide Web」共三个音节,而单单一个W字母就有三个音节。
尽管英文单字「''worldwide''」通常被写为一个词(没有空格或者连字符),全称「''World Wide Web''」和其简称「''WWW''」现在在一些正规的英文中也被广泛使用。最早的文献谈到万维网称其为「''WorldWideWeb''」(為一[[駝峰式大小寫]])或者「''World-Wide Web''」(加了连字符,这样这个版本的名字最接近正式的英语用法)。有趣的是,「WWW」成为了英文中少数的簡稱的音节比本来名字的音節更长的简称。在英语裡,「World Wide Web」共三个音节,而单单一个W字母就有三个音节。


1994年6月,在[[北美]]留学的一名中國地理學家[[李小文]](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中國新聞電腦網絡]](CND)的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上首次將「World Wide Web」稱為“万维天罗地网”,简称“万-{}-维网”<ref>{{cite web |author=陈昌春 |url=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729&do=blog&id=858862 |title=“万维网”一词是李小文院士的首创与独家发明——大概率事件 |publisher=科学网 |accessdate=2015-01-12 }}</ref>,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也是以WWW開始,自此“万-{}-维网”這一名稱在中國开始被廣泛採用。
1994年6月,在[[北美地区|北美]]留学的一名中國地理學家[[李小文]](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于[[中國新聞電腦網絡]](CND)的電子出版物《[[華夏文摘]]》上首次將「World Wide Web」稱為“万维天罗地网”,简称“万-{}-维网”<ref>{{cite web |author=陈昌春 |url=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50729&do=blog&id=858862 |title=“万维网”一词是李小文院士的首创与独家发明——大概率事件 |publisher=科学网 |accessdate=2015-01-12 }}</ref>,這樣其中文名稱[[漢語拼音]]也是以WWW開始,自此“万-{}-维网”這一名稱在中國开始被廣泛採用。


== 标准 ==
== 标准 ==
第123行: 第123行:


== 统计 ==
== 统计 ==
据2001年一份研究表明,在接入全球資訊網的電腦上保存有超过5500亿份文档,大多数文件在不可见的“[[深网|深網]]”<ref>{{cite web|url=http://www.brightplanet.com/resources/details/deepweb.html|||title=The 'Deep' Web: Surfacing Hidden Value|publisher=Brightplanet.com|access-date=2009-07-27}}</ref>。2002年一份通过20亿2千4百万[[网页]]调查<ref>{{cite web |url=http://www.netz-tipp.de/languages.html |title=Distribution of languages on the Internet |publisher=Netz-tipp.de |access-date=2009-07-27 }}</ref>表明至今大多数的网页内容是用[[英语]]写成的,为56.4%;之后是[[德语]](7.7%),[[法语]](5.6%)和[[日语]](4.9%)。但是[[中文]]站点的增长也很快。一份最近的研究通过在75种[[语言]]的网络调查取样表明,到2005年1月为止,有超过115亿个网页在公共索引页面中<ref>{{cite web |author=Alessio Signorini |url=http://wifiscan.fr/research/The_Indexable_Web_is_More_than_11_Billion_Pages.pdf |title=The Indexable Web is More than 11.5 Billion Pages |publisher=citeseerx.ist.psu.edu |accessdate=2015-02-04 }}</ref>。
据2001年一份研究表明,在接入全球資訊網的電腦上保存有超过5500亿份文档,大多数文件在不可见的“[[深网|深網]]”<ref>{{cite web|url=http://www.brightplanet.com/resources/details/deepweb.html|||title=The 'Deep' Web: Surfacing Hidden Value|publisher=Brightplanet.com|access-date=2009-07-27}}</ref>。2002年一份通过20亿2千4百万[[网页]]调查<ref>{{cite web |url=http://www.netz-tipp.de/languages.html |title=Distribution of languages on the Internet |publisher=Netz-tipp.de |access-date=2009-07-27 }}</ref>表明至今大多数的网页内容是用[[英语]]写成的,为56.4%;之后是[[德语]](7.7%),[[法语]](5.6%)和[[日语]](4.9%)。但是[[汉语|中文]]站点的增长也很快。一份最近的研究通过在75种[[语言]]的网络调查取样表明,到2005年1月为止,有超过115亿个网页在公共索引页面中<ref>{{cite web |author=Alessio Signorini |url=http://wifiscan.fr/research/The_Indexable_Web_is_More_than_11_Billion_Pages.pdf |title=The Indexable Web is More than 11.5 Billion Pages |publisher=citeseerx.ist.psu.edu |accessdate=2015-02-04 }}</ref>。


== 速度问题 ==
== 速度问题 ==
由于[[因特网]]的基础结构的缺陷,造成的问题和显现为浏览速度的减慢的延迟,经常让人很烦。知名網站techweb甚至因此戲稱万维网應改成''World Wide Wait''(全球等)<ref>{{cite web|title=World Wide Wait|url=http://www.techweb.com/encyclopedia/defineterm.jhtml?term=world+wide+wait|work=TechEncyclopedia|publisher=United Business Media|accessdate=2009-04-10}}</ref>。利用[[點對點技術]]和[[QoS|服务质量]]来提高因特网的速度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其他解决方案也可以在[http://www.w3.org/Protocols/NL-PerfNote.html W3C]的网站上找到。
由于[[因特网]]的基础结构的缺陷,造成的问题和显现为浏览速度的减慢的延迟,经常让人很烦。知名網站techweb甚至因此戲稱万维网應改成''World Wide Wait''(全球等)<ref>{{cite web|title=World Wide Wait|url=http://www.techweb.com/encyclopedia/defineterm.jhtml?term=world+wide+wait|work=TechEncyclopedia|publisher=United Business Media|accessdate=2009-04-10}}</ref>。利用[[對等網路|點對點技術]]和[[服务质量]]来提高因特网的速度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其他解决方案也可以在[http://www.w3.org/Protocols/NL-PerfNote.html W3C]的网站上找到。


== 学术会议 ==
== 学术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