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西社抗清事件: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Gjm留言 | 贡献
第27行: 第27行:


== 事件经过 ==
== 事件经过 ==
清[[雍正]]九年(1731年)年末,原住民族[[道卡斯族]]位于[[大甲区|大甲]]一带的[[大甲西社]],因清廷官吏指派劳役过多而群起反抗,发动武裝抗官行动;燒毀[[台湾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门,杀伤衙役兵丁,同知[[张弘章]]逃逸。事发之初,时任[[台湾镇总兵]][[吕瑞麟]]正好北巡到北台湾,闻变赶回猫盂(在今[[苗栗县]][[苑里镇]]),被原住民起事者围困。随后,吕某突围入彰化县治,并向[[台湾府]]征兵合攻,仍未平复。
清[[雍正]]九年(1731年)年末,[[道卡斯族]]位于[[大甲区|大甲]]一带的[[大甲西社]],因清廷官吏指派劳役过多而群起反抗,发动武裝抗官行动;燒毀[[台湾府淡水撫民同知]]衙门,杀伤衙役兵丁,同知[[张弘章]]逃逸。事发之初,时任[[台湾镇总兵]][[吕瑞麟]]正好北巡到北台湾,闻变赶回猫盂(在今[[苗栗县]][[苑里镇]]),被起事者围困。随后,吕某突围入彰化县治,并向[[台湾府]]征兵合攻,仍未平复。


1732年八月,负责征讨大甲西社乱事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愷]]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糧的“良番”(归化的[[高山族]])斬首,謊称这五人是大甲西社的“作乱生番”。此事引起已归化原住民的不满,群湧[[彰化县 (清朝)|彰化县]]城理论抗议;知县随意敷衍,引起大肚社原住民不满,于是联合原[[大肚王国]]成员之部落,即[[南大肚社]]、[[沙轆社]](在今台中市[[沙鹿区]])、[[牛罵头社]](在今台中市[[清水区 (台中市)|清水区]])、[[樸子籬社]](今台中市[[东势区]]),[[吞霄社]](今苗栗县[[通霄镇]])、[[阿里史社]](今台中市[[潭子区]])等十餘社的[[平埔族]]群原住民约两千餘人围攻彰化县城,焚燒附近数十里民房,汉人百姓逃散。
1732年八月,负责征讨大甲西社乱事的[[福建分巡台湾道]][[倪象愷]]的刘姓表亲为求立功,竟将[[大肚社]](在今台中市[[大肚区]])五名前来帮助官府运糧的“良番”(归化的[[高山族]])斬首,謊称这五人是大甲西社的“作乱生番”。此事引起已归化原住民的不满,群湧[[彰化县 (清朝)|彰化县]]城理论抗议;知县随意敷衍,引起大肚社原住民不满,于是联合原[[大肚王国]]成员之部落,即[[南大肚社]]、[[沙轆社]](在今台中市[[沙鹿区]])、[[牛罵头社]](在今台中市[[清水区 (台中市)|清水区]])、[[樸子籬社]](今台中市[[东势区]]),[[吞霄社]](今苗栗县[[通霄镇]])、[[阿里史社]](今台中市[[潭子区]])等十餘社的[[平埔族]]群约两千餘人围攻彰化县城,焚燒附近数十里民房,百姓逃散。


事件扩大后,其他各社如[[蓬山社]](今大甲)、[[猫罗社]](今彰化县[[芬园乡]])、[[岸里社]](今台中市[[神岡区]])、水里(今台中龙井区)、[[阿束社]](今彰化市茄冬脚、彰化县和美镇)等原住民番社也起而响应。至此[[大安溪]]到[[大肚溪]]之间,原属于[[大肚王国]]领域内的山谷平原都陷入动盪之中。这是清领时期平埔族群武力反抗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彰化县(大约为今台中市、彰化县之平原地区)境内平埔族各社几乎全部参加了此行动
事件扩大后,其他各社如[[蓬山社]](今大甲)、[[猫罗社]](今彰化县[[芬园乡]])、[[岸里社]](今台中市[[神岡区]])、水里(今台中龙井区)、[[阿束社]](今彰化市茄冬脚、彰化县和美镇)等原住民番社也起而响应。至此[[大安溪]]到[[大肚溪]]之间,原属于[[大肚王国]]领域内的山谷平原都陷入动盪之中。这是清领时期平埔族群武力反抗事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当时彰化县(大约为今台中市、彰化县之平原地区)境内平埔族各社几乎全部参加了此次叛乱


== 派兵平叛 ==
== 派兵平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