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成书:​ // Edit via Wikiplus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第29行: 第29行:
}}
}}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中国著名古典編年史<ref name=明>{{cite book |chapter=〈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title=《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authors=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 |year=1956 |publisher=中華書局 |location=北京 |isbn=7-101-00183-1}}</ref>{{rp|1}}、[[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作者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人根據大量史料,花19年時間,才把從戰國到五代這段錯綜複雜之歷史寫成年經事緯之巨著<ref name=明/>{{rp|1}}。《通鑑》採用資料,除正史以外,所採雜史多至二百二十二種<ref name=明/>{{rp|1}}。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通鑑》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倣它,寫成同樣體裁之編年史,在中国的歷史編纂學上曾起過巨大影響<ref name=明/>{{rp|1}}。
《'''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中国著名古典編年史<ref name=明>{{cite book |chapter=〈標點資治通鑑說明〉 |title=《資治通鑑》(全二十冊) |authors=司馬光編著、胡三省音注、「標點資治通鑑小組」校點 |year=1956 |publisher=中華書局 |location=北京 |isbn=7-101-00183-1}}</ref>{{rp|1}}、[[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作者司馬光和他的重要助手劉恕、劉攽、范祖禹等人根據大量史料,花19年時間,才把從戰國到五代這段錯綜複雜之歷史寫成年經事緯之巨著<ref name=明/>{{rp|1}}。《通鑑》採用資料,除正史以外,所採雜史多至二百二十二種<ref name=明/>{{rp|1}}。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时代)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書]]中有重要的地位。《通鑑》一向為歷史學者所推崇,有很多人摹倣它,寫成同樣體裁之編年史,在中国的歷史編纂學上曾起過巨大影響<ref name=明/>{{rp|1}}。
[[File:資治通鑒手稿.jpg|缩略图|《資治通鑑》手稿]]
[[File:資治通鑒手稿.jpg|thumb|《資治通鑑》手稿]]


== 成書 ==
== 成書 ==
[[File:Sima Guang 1.jpg|缩略图|200px|司馬光]]
[[File:Sima Guang 1.jpg|thumb|200px|司馬光]]
《資治通鑑》是繼《[[春秋 (史書)|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體的史學巨著,作者司馬光自幼好讀《[[左氏春秋]]》,喜歡編輯舊事以成編。[[宋英宗]][[治平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呈《[[歷年圖]]》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蓋[[周朝|周]]、[[秦]]二朝,當時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滿意,於是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並供給笔墨、缯帛、費用、餐點、果物等服務,要他繼續寫下去,並准許他借閱皇家[[龍圖閣]]、[[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書。
《資治通鑑》是繼《[[春秋 (史書)|春秋]]》後的一部以編年體的史學巨著,作者司馬光自幼好讀《[[左氏春秋]]》,喜歡編輯舊事以成編。[[宋英宗]][[治平 (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呈《[[歷年圖]]》五-{卷}-,治平三年(1066年),又呈《通志》八卷,作品涵蓋[[周朝|周]]、[[秦]]二朝,當時的皇帝[[宋英宗]]看了很滿意,於是下令在[[崇文院]]內設置書局,将颖邸旧书2400-{卷}-,赏赐给司马光参考,並供給笔墨、缯帛、費用、餐點、果物等服務,要他繼續寫下去,並准許他借閱皇家[[龍圖閣]]、[[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藏書。


第49行: 第49行:
其近乎神話色彩的史料来源则是唐人李亢《[[独异志]]》、[[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和宋朝[[王讜]]的《[[唐语林]]》。另一角度來看,大量引用野史則容易於造成史料可信性失之考辨,[[朱熹]]即認為《通鑑》誤信《孔叢子》,“則考之不精甚矣”。<ref>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答孫季和》</ref>清人[[周中孚]]亦對通鑑引用《趙飛燕外傳》之文有微詞,“司馬公反引其最紕繆之語以入史籍,則失考之甚矣”。<ref>[[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三《子部》之“飛燕外傳”條</ref>
其近乎神話色彩的史料来源则是唐人李亢《[[独异志]]》、[[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和宋朝[[王讜]]的《[[唐语林]]》。另一角度來看,大量引用野史則容易於造成史料可信性失之考辨,[[朱熹]]即認為《通鑑》誤信《孔叢子》,“則考之不精甚矣”。<ref>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五四《答孫季和》</ref>清人[[周中孚]]亦對通鑑引用《趙飛燕外傳》之文有微詞,“司馬公反引其最紕繆之語以入史籍,則失考之甚矣”。<ref>[[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六三《子部》之“飛燕外傳”條</ref>


[[File:Shenzong.jpg|200px||缩略图|《資治通鑑》為宋神宗取意“有鑑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File:Shenzong.jpg|200px|left|thumb|《資治通鑑》為宋神宗取意“有鑑于往事,以资于治道”。]]
《資治通鑑》在撰寫前先由天文學家[[劉羲叟]]編訂正確年曆,以夏曆為主,作為全書的骨幹,若同年有二年號以上,則以後來者為定。首先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編成「叢目」<ref>司馬光《与范内翰祖禹论修书帖》:“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纪补录并诸家传记小说,以及诸人文集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日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首尾。有无事可附者,则约其时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但稍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不害。”</ref>,各人先修「長編」<ref>司馬光《与范内翰祖禹论修书帖》:“修长编时,请据事目下所记,新旧志纪传及杂史小说文集,尽检出一阅。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出。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大抵长编宁失之繁,毋失之略”</ref>,編寫「長編」時常在每一事中間空一行以備剪貼,務求其詳盡,“寧失于繁,毋失于略”,接下來由司馬光就長編所載,考其同異,刪其繁冗,如范祖禹的〈唐紀〉成書六百余卷,經司馬光剪裁、編定為八十一-{卷}-<ref>李焘《进续通鉴长编表》-{云}-:“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今唐纪取祖禹之六百-{卷}-,删为八十卷是也。”</ref>。如果發現彙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進行「考異」工作,最後方能定稿。一事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如淖方成“禍水”之語則采及《飛燕外傳》<ref>《百齋書錄解題》卷七(傳記類) :“或云偽書也,然通德擁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禍水滅火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鑑》矣。”</ref>;[[張彖]]“冰山”之語則采及《[[開元天寶遺事]]》,並小說亦不遺之<ref>《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五</ref>。司馬光一生不寫草字,《資治通鑑》草稿全部以正楷寫成,[[李燾 (宋)|李燾]]《巽巖集》載:“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鑑草稿,盈兩屋。”<ref>《巽巖集》今已佚,此據《[[文獻通考]]》引述其父廷鸞之言。</ref>。
《資治通鑑》在撰寫前先由天文學家[[劉羲叟]]編訂正確年曆,以夏曆為主,作為全書的骨幹,若同年有二年號以上,則以後來者為定。首先把史料摘錄下來,按年代順序,編成「叢目」<ref>司馬光《与范内翰祖禹论修书帖》:“请且将新旧唐书纪志传及统纪补录并诸家传记小说,以及诸人文集稍干时事者,皆须依年月日添附,无日者附于其月之下,称‘是月’,无月者附于其年之下,称‘是岁’,无年者附于其事之首尾。有无事可附者,则约其时之早晚,附于一年之下。但稍与其事相涉者,即注之过多不害。”</ref>,各人先修「長編」<ref>司馬光《与范内翰祖禹论修书帖》:“修长编时,请据事目下所记,新旧志纪传及杂史小说文集,尽检出一阅。其中事同文异者,则请择一明白详备者录之。彼此互有详略,则请左右采获,错综铨次,自用文辞修正之,一如左传叙事之体也。此并作大字写出。若彼此年月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请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余者注于其下,仍为叙述所以取此舍彼之意。……大抵长编宁失之繁,毋失之略”</ref>,編寫「長編」時常在每一事中間空一行以備剪貼,務求其詳盡,“寧失于繁,毋失于略”,接下來由司馬光就長編所載,考其同異,刪其繁冗,如范祖禹的〈唐紀〉成書六百余卷,經司馬光剪裁、編定為八十一-{卷}-<ref>李焘《进续通鉴长编表》-{云}-:“臣窃闻司马光之作《资治通鉴》也,先使其寮采摭异闻,以年月为丛目,丛目既成,乃修长编。唐三百年,范祖禹实掌之。光谓祖禹,《长编》宁失于繁,无失于略。今唐纪取祖禹之六百-{卷}-,删为八十卷是也。”</ref>。如果發現彙集的史料互有出入,便要進行「考異」工作,最後方能定稿。一事用三四出處纂成,用雜史諸書,如淖方成“禍水”之語則采及《飛燕外傳》<ref>《百齋書錄解題》卷七(傳記類) :“或云偽書也,然通德擁髻等事,文士多用之。而禍水滅火一語,司馬公載之《通鑑》矣。”</ref>;[[張彖]]“冰山”之語則采及《[[開元天寶遺事]]》,並小說亦不遺之<ref>《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五</ref>。司馬光一生不寫草字,《資治通鑑》草稿全部以正楷寫成,[[李燾 (宋)|李燾]]《巽巖集》載:“張新甫見洛陽有資治通鑑草稿,盈兩屋。”<ref>《巽巖集》今已佚,此據《[[文獻通考]]》引述其父廷鸞之言。</ref>。


第432行: 第432行:


== 原稿 ==
== 原稿 ==
[[File:Wenjin_Lou,_Beijing.jpg|200px|缩略图||[[中国國家圖書館]]今存有《資治通鑑》殘稿八卷]]
[[File:Wenjin_Lou,_Beijing.jpg|200px|thumb|right|[[中国國家圖書館]]今存有《資治通鑑》殘稿八卷]]
《資治通鑑》殘稿今存僅8-{卷}-,目前藏於[[中国國家圖書館]]。原稿33.8×130公分,共29行,465字,记载东晋永昌元年(322年)一年的史实,自永昌元年正月[[王敦]]即將作亂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每段史事开端約一、二字或四、五字,以下接“云云”二字。有宋[[赵汝述]]、[[葛洪]]、[[程垓]]、[[趙崇龢]]跋;元[[柳贯中]]、[[黄溍]]、[[宇文公諒]]、[[朱德潤]]、[[鄭元祐]]、[[任希夷]]跋<ref>据《珊瑚网》及《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原稿尚有韩性、吴莱、甘立三跋,到了乾隆年间《[[石渠宝笈]]》著录时此三人之跋已佚。</ref>。
《資治通鑑》殘稿今存僅8-{卷}-,目前藏於[[中国國家圖書館]]。原稿33.8×130公分,共29行,465字,记载东晋永昌元年(322年)一年的史实,自永昌元年正月[[王敦]]即將作亂起,至同年十二月[[慕容廆]]遣子皝入令支而还止,每段史事开端約一、二字或四、五字,以下接“云云”二字。有宋[[赵汝述]]、[[葛洪]]、[[程垓]]、[[趙崇龢]]跋;元[[柳贯中]]、[[黄溍]]、[[宇文公諒]]、[[朱德潤]]、[[鄭元祐]]、[[任希夷]]跋<ref>据《珊瑚网》及《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原稿尚有韩性、吴莱、甘立三跋,到了乾隆年间《[[石渠宝笈]]》著录时此三人之跋已佚。</ref>。


第471行: 第471行:


== 影响 ==
== 影响 ==
[[File:Zhu xi.jpg|缩略图|180px|[[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
[[File:Zhu xi.jpg|thumb|180px|[[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与[[司馬遷]]的《[[史记]]》並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与[[司馬遷]]的《[[史记]]》並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謂“史學兩司馬”。


第487行: 第487行: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ref>{{cite book |language =zh-hans|author=郭金、I11<li门荣|title=《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year=2009|publisher=中共党史出版社|location=北京|pages=第116页|isbn=9787509801536}}</ref>
[[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ref>{{cite book |language =zh-hans|author=郭金、I11<li门荣|title=《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year=2009|publisher=中共党史出版社|location=北京|pages=第116页|isbn=9787509801536}}</ref>
[[File:Wang Fuzhi.jpg|缩略图|180px||[[王夫之]]著《[[讀通鑑論]]》]]
[[File:Wang Fuzhi.jpg|thumb|180px|left|[[王夫之]]著《[[讀通鑑論]]》]]


《通鑑》成书不久,其体例後世仿效亦眾,著名的有南宋[[金履祥]]作《[[資治通鑑前編]]》、南宋[[李焘]]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秦緗業]]的《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续资治通鑑長編》而作,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人和戰之事。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鑑》,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鈔輯成書《[[通鑑紀事本末]]》,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用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王夫之]]著《[[讀通鑑論]]》,清朝[[徐乾學]]的《[[資治通鑑後編]]》、[[毕沅]]的《[[續資治通鑑]]》。[[王應麟]]有書《[[玉海]]》,書裡面有一部《通鑑答問》。[[伍耀光]]輯《通鑑論》,前有史事簡介,[[季亮時]]輯《司馬溫公通鑑論》,[[宋晞]]《司馬光史論》專輯「臣光曰」,最為簡略。历代研究者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鑑学”。金朝人亦好讀《通鑑》,[[完颜璹]]与[[蔡珪]]、[[萧贡]]并称金源一代《通鉴》三大名家<ref>《遗山集》卷三六《陆氏〈通鉴详节〉序》</ref>。完颜璹“读《通鉴》至三十馀过”<ref>《中州集》卷五《完颜璹小传》</ref>,[[元好问]]说他“于书无所不读,而以《资治通鉴》为专门,驰骋上下千有三百馀年之事,其善恶、是非、得失、成败,道之如目前,穿贯他书,考证同异,虽老于史学者不加详也”<ref>《遗山集》卷三六《〈如庵诗文〉序》</ref>。
《通鑑》成书不久,其体例後世仿效亦眾,著名的有南宋[[金履祥]]作《[[資治通鑑前編]]》、南宋[[李焘]]的《[[續資治通鑑長編]]》、[[秦緗業]]的《資治通鑑長編拾補》,[[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專記[[宋高宗]]一朝史事,此書是為續李燾《续资治通鑑長編》而作,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專記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與金人和戰之事。南宋史家[[袁樞]]讀《資治通鑑》,因分事立目,共記二百三十九事,另附錄六十六事,鈔輯成書《[[通鑑紀事本末]]》,開創“[[紀事本末體]]”之先河;[[朱熹]]著《[[資治通鑑綱目]]》,用意在標榜「正統」、「名教」之思想;[[王夫之]]著《[[讀通鑑論]]》,清朝[[徐乾學]]的《[[資治通鑑後編]]》、[[毕沅]]的《[[續資治通鑑]]》。[[王應麟]]有書《[[玉海]]》,書裡面有一部《通鑑答問》。[[伍耀光]]輯《通鑑論》,前有史事簡介,[[季亮時]]輯《司馬溫公通鑑論》,[[宋晞]]《司馬光史論》專輯「臣光曰」,最為簡略。历代研究者不乏人,使其成为一门专门学问,即“通鑑学”。金朝人亦好讀《通鑑》,[[完颜璹]]与[[蔡珪]]、[[萧贡]]并称金源一代《通鉴》三大名家<ref>《遗山集》卷三六《陆氏〈通鉴详节〉序》</ref>。完颜璹“读《通鉴》至三十馀过”<ref>《中州集》卷五《完颜璹小传》</ref>,[[元好问]]说他“于书无所不读,而以《资治通鉴》为专门,驰骋上下千有三百馀年之事,其善恶、是非、得失、成败,道之如目前,穿贯他书,考证同异,虽老于史学者不加详也”<ref>《遗山集》卷三六《〈如庵诗文〉序》</ref>。
第588行: 第588行:
* 《通鑑》及《目錄》記載北涼玄始二十年後徑接義和元年,此據《十六國春秋鈔》,然而《魏書》《北史》《冊府元龜》均記載玄始之後有承玄年號,凡三年。
* 《通鑑》及《目錄》記載北涼玄始二十年後徑接義和元年,此據《十六國春秋鈔》,然而《魏書》《北史》《冊府元龜》均記載玄始之後有承玄年號,凡三年。
* 《通鑑》卷122記載北涼改元永和,此據《十六國春秋》,然而、《魏書》《北史》《高僧傳》《冊府元龜》均記載年號為「承和」。
* 《通鑑》卷122記載北涼改元永和,此據《十六國春秋》,然而、《魏書》《北史》《高僧傳》《冊府元龜》均記載年號為「承和」。
* 《通鉴》在记述[[隋煬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现诸多失误,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ref>{{Cite web |url=http://www.zhangye.gov.cn/Article/sznj/200712/60141.html |title=王秉德,《隋炀帝西巡河右行程路线考释——兼论《资治通鉴》记载之失误》 |access-date=2008-02-14 |||}}</ref>。
* 《通鉴》在记述[[隋煬帝]]西巡行程中均出现诸多失误,六月二十三日以后由张掖前往焉支山的时间提前到高昌王六月十七日到达张掖的当天<ref>{{Cite web |url=http://www.zhangye.gov.cn/Article/sznj/200712/60141.html |title=王秉德,《隋炀帝西巡河右行程路线考释——兼论《资治通鉴》记载之失误》 |access-date=2008-02-14 }}</ref>。
* 《通鉴》卷181載:大業五年“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但大業六年,隋炀帝灭[[吐谷浑]]次年,隋軍又攻下伊吾,並設伊吾郡,這時才是隋朝最大疆域。<ref name="自动生成2" />
* 《通鉴》卷181載:大業五年“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但大業六年,隋炀帝灭[[吐谷浑]]次年,隋軍又攻下伊吾,並設伊吾郡,這時才是隋朝最大疆域。<ref name="自动生成2" />
* 《通鉴》卷191武德九年四月条载:“丁卯,突厥寇朔州:庚午,寇原州:癸酉,寇泾州。戊寅,安州大都督李靖与突厥颉利可汗战于灵州之硖石。”按武德九年四月无“丁卯”、“庚午”、“癸酉”、“戊寅”,日期完全錯亂。<ref>王觅道:《通鉴纪时纠谬十则》</ref>
* 《通鉴》卷191武德九年四月条载:“丁卯,突厥寇朔州:庚午,寇原州:癸酉,寇泾州。戊寅,安州大都督李靖与突厥颉利可汗战于灵州之硖石。”按武德九年四月无“丁卯”、“庚午”、“癸酉”、“戊寅”,日期完全錯亂。<ref>王觅道:《通鉴纪时纠谬十则》</ref>
第618行: 第618行:
近人[[岑仲勉]]認為《通鑑》對[[牛僧孺]]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吐蕃)强”的評價有偏頗之嫌,司馬光還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遊戲,並批评《通鉴》“怀挟私见,丧失了史家的公正立场”。<ref>岑仲勉:《论李德裕无党及司马光修〈唐纪〉之怀挟私见》,载《岑仲勉史学论文集》第475、4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ref>岑仲勉還寫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自称纠正《通鉴》的谬误,共670余条。
近人[[岑仲勉]]認為《通鑑》對[[牛僧孺]]说“失一维州,无害其(吐蕃)强”的評價有偏頗之嫌,司馬光還不惜歪曲事实,玩弄文字遊戲,並批评《通鉴》“怀挟私见,丧失了史家的公正立场”。<ref>岑仲勉:《论李德裕无党及司马光修〈唐纪〉之怀挟私见》,载《岑仲勉史学论文集》第475、4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ref>岑仲勉還寫有《通鑑隋唐紀比事質疑》,自称纠正《通鉴》的谬误,共670余条。


[[辛德勇]]認為,司馬光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在《資治通鑑》中採納諸如《[[汉武故事]]》、《[[赵飞燕外传]]》等不可靠來源以歪曲歷史,來達到警醒当政者的目的<ref>{{cite news |title=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url=https://r.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QHDZ201406002&dbcode=WWBJ&dbname=WWBJ1218&pcode=WWBT&v=MDY0NDM0emg0WG5EMExUZzJYMmhzeEZyQ1VSTE9lWnVabUZpcmhWNy9BTkNYUGRMRzRIOVhNcVk5RlpvUitDMzg= |publisher=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accessdate=2021-02-28 |||}}</ref>。
[[辛德勇]]認為,司馬光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在《資治通鑑》中採納諸如《[[汉武故事]]》、《[[赵飞燕外传]]》等不可靠來源以歪曲歷史,來達到警醒当政者的目的<ref>{{cite news |title=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 |url=https://r.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QHDZ201406002&dbcode=WWBJ&dbname=WWBJ1218&pcode=WWBT&v=MDY0NDM0emg0WG5EMExUZzJYMmhzeEZyQ1VSTE9lWnVabUZpcmhWNy9BTkNYUGRMRzRIOVhNcVk5RlpvUitDMzg= |publisher=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accessdate=2021-02-28 }}</ref>。


== 参见 ==
== 参见 ==
第640行: 第640行:
* 《通鑑胡注表微》,陳垣著,輔仁學誌13,1、2,1945、1946。
* 《通鑑胡注表微》,陳垣著,輔仁學誌13,1、2,1945、1946。
{{refend}}
{{refend}}

== 延伸阅读 ==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zztjml.htm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http://www.guoxue.com/shibu/zztj/zztjml.htm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129/jlzg07_0129_clip_image008_0001.jpg 《資治通鑑》殘稿(二)]
* [http://www.chinasuntv.com/Prointro/jlzg/images/jlzg07_0129/jlzg07_0129_clip_image008_0001.jpg 《資治通鑑》殘稿(二)]
*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hz/index.htm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_国学导航]
* [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zztjhz/index.htm 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胡三省注资治通鉴 _国学导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