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愛沙尼亞: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注释:​清理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1行: 第1行:
[[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命运的背景是基于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德国]]之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互不侵犯条约]]当中,秘密附加的规定。<ref>{{Cite book|title=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ast= |first= ||year=1993 |publisher=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ocation= |isbn=978-0-85229-571-7 |page=698 |pages= |quote=The fate of Estonia was decided by the 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of August 1939 between Nazi Germany and the USSR |}}</ref><ref>{{Harvard citation no brackets|Feldbrugge|1985|p=460}}</ref>
[[爱沙尼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命运的背景是基于19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德国]]之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互不侵犯条约]]当中,秘密附加的规定。<ref>{{Cite book|title=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ast= |first= ||year=1993 |publisher=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location= |isbn=978-0-85229-571-7 |page=698 |pages= |quote=The fate of Estonia was decided by the German-Soviet Nonaggression Pact of August 1939 between Nazi Germany and the USSR }}</ref><ref>{{Harvard citation no brackets|Feldbrugge|1985|p=460}}</ref>
== 背景 ==
== 背景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爱沙尼亚、[[拉脫维亚]]、[[立陶宛]]宣布他们将在欧洲再次爆发战争时保持中立,然而当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爱沙尼亚就籠罩在苏联的影响与压迫之下,接著苏联于1940年,并吞了爱沙尼亚。接著苏联就在爱沙尼亚境内发动大规模的逮捕、流放、处決。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在进攻的德军攻到爱沙尼亚以前,追求爱沙尼亚独立的[[森林兄弟]]就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及{{Link-en|苏联第8军团|8th Army (Soviet Union)}}手中夺回了爱沙尼亚南部。同时,苏联的[[準军事部队]],{{Link-en|破坏营|Destruction battalions}},基于[[约瑟夫·斯大林]]所下令实施的[[焦土政策]],在爱沙尼亚境内展开了破坏行动,包含抢走一切能带走的物品、屠杀持不同政见者、带不走的物品便加以焚毀。最后,爱沙尼亚全境被德军佔领,全境被并入[[纳粹德国]]新设的殖民地:[[奥斯兰总督辖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几年,爱沙尼亚、[[拉脫维亚]]、[[立陶宛]]宣布他们将在欧洲再次爆发战争时保持中立,然而当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互不侵犯条约]]之后,爱沙尼亚就籠罩在苏联的影响与压迫之下,接著苏联于1940年,并吞了爱沙尼亚。接著苏联就在爱沙尼亚境内发动大规模的逮捕、流放、处決。1941年,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进攻苏联。在进攻的德军攻到爱沙尼亚以前,追求爱沙尼亚独立的[[森林兄弟]]就从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以及{{Link-en|苏联第8军团|8th Army (Soviet Union)}}手中夺回了爱沙尼亚南部。同时,苏联的[[準军事部队]],{{Link-en|破坏营|Destruction battalions}},基于[[约瑟夫·斯大林]]所下令实施的[[焦土政策]],在爱沙尼亚境内展开了破坏行动,包含抢走一切能带走的物品、屠杀持不同政见者、带不走的物品便加以焚毀。最后,爱沙尼亚全境被德军佔领,全境被并入[[纳粹德国]]新设的殖民地:[[奥斯兰总督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