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引用注释:​清理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15行: 第15行:
'''徽语''',亦称'''徽州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分布在新安江流域及周边以古[[徽州府]]为核心区域。《[[中国语言地图集]]》认为徽语是[[汉语]]的[[汉语方言|一级方言]],但其归属至今仍有争议。
'''徽语''',亦称'''徽州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一种[[声调语言]],分布在新安江流域及周边以古[[徽州府]]为核心区域。《[[中国语言地图集]]》认为徽语是[[汉语]]的[[汉语方言|一级方言]],但其归属至今仍有争议。


有观点指出,徽语与[[吴语]]、[[闽语]]共同起源于古代[[江东]]方言([[吴闽方言]]),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吴语]]本是皖南地区土著方言,皖南方言早期应是[[苏南]]与[[浙西]][[吴语]]的延伸,而徽语乃是其中之南片受[[贛语]]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方言。<ref>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頁.</ref>学者指出,徽语中尚未见有特色鲜明的共同标识,与邻近的[[吴语]]及[[贛语]]相较,徽语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贛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ref>{{cite journal | language =中文 | author = 郑张尚芳 | title = 皖南方言的分区(稿) | | journal = 方言 | volume = 1986 (1) | | | year =1986 | }}</ref><ref>{{cite journal | language =中文 | author = 张光宇 | title = 东南方言关系綜论 | | journal = 方言 | volume = 1999 (1) | | | year =1999 | }}</ref>总体而言,徽语是历代中原汉人的[[汉语]]吸收融合了徽州土著[[山越]]的语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明清以来,周边方言([[吴语]]、[[贛语]])的影响亦使徽语的表现力得以增强、内部分歧加大,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县城话为代表音,现在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徽州话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吴语一样,徽语的强迫式连读变调是另一个异于官话的显著特征。<ref>孟庆惠,2005,第3頁。</ref>
有观点指出,徽语与[[吴语]]、[[闽语]]共同起源于古代[[江东]]方言([[吴闽方言]]),现代徽语分化于[[吴语]]。[[吴语]]本是皖南地区土著方言,皖南方言早期应是[[苏南]]与[[浙西]][[吴语]]的延伸,而徽语乃是其中之南片受[[贛语]]影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方言。<ref>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頁.</ref>学者指出,徽语中尚未见有特色鲜明的共同标识,与邻近的[[吴语]]及[[贛语]]相较,徽语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贛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ref>{{cite journal | language =中文 | author = 郑张尚芳 | title = 皖南方言的分区(稿) | | journal = 方言 | volume = 1986 (1) | | | year =1986 }}</ref><ref>{{cite journal | language =中文 | author = 张光宇 | title = 东南方言关系綜论 | | journal = 方言 | volume = 1999 (1) | | | year =1999 }}</ref>总体而言,徽语是历代中原汉人的[[汉语]]吸收融合了徽州土著[[山越]]的语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方言。明清以来,周边方言([[吴语]]、[[贛语]])的影响亦使徽语的表现力得以增强、内部分歧加大,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县城话为代表音,现在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屯溪话]]成为徽州话代表音。徽州话和北方官话差别大。和吴语一样,徽语的强迫式连读变调是另一个异于官话的显著特征。<ref>孟庆惠,2005,第3頁。</ref>


== 地理分布 ==
== 地理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