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撫: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14行: 第14行:
巡撫的職責主要是[[稅收]]、[[水利]]、[[內政]],通常亦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不過並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在管轄區域來講,14世紀的巡撫所轄區域大小存有很大的分別,大者統轄兩[[省 (行政區劃)|省]]十數萬平方公里,如[[閩浙]],有些則-{只}-有數座城府,甚至-{只}-得一、二[[府 (行政区划)|府]],如[[大同府|大同]]、[[宣德府|宣德]]、[[順天府|順天]]等。至15世紀後,發展成以省區為單位,配置一位巡撫。
巡撫的職責主要是[[稅收]]、[[水利]]、[[內政]],通常亦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不過並不一定,端看各省需要。在管轄區域來講,14世紀的巡撫所轄區域大小存有很大的分別,大者統轄兩[[省 (行政區劃)|省]]十數萬平方公里,如[[閩浙]],有些則-{只}-有數座城府,甚至-{只}-得一、二[[府 (行政区划)|府]],如[[大同府|大同]]、[[宣德府|宣德]]、[[順天府|順天]]等。至15世紀後,發展成以省區為單位,配置一位巡撫。


1644年[[清兵入關]],入主[[燕京]]的[[清朝]]承襲明朝的巡撫制度,並沿用舊名稱。清朝在全國設立了16個巡撫,正式官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地等处事”,為从二品常设官位,若加衔兵部右侍郎者则为正二品。其职兼管行政与司法,少数(清朝中叶以后则全部)兼管一省军事者加衔“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故并不等於今日之[[省長]]。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之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朝的[[布政使]]。巡撫在較大城市會設置小規模的武裝,此類武裝一般帶有「撫軍」、「標軍」等字,又稱親兵<ref>{{cite news |title=《街道背后 海上地名寻踪》 ||accessdate=2021-05-01 |||}}</ref>。清朝[[道尹]]、[[布政使]]、巡撫、[[總督]]之爭屢屢發生,如[[臺灣巡撫]][[劉銘傳]]與[[臺灣道]]道尹[[劉璈]]等。
1644年[[清兵入關]],入主[[燕京]]的[[清朝]]承襲明朝的巡撫制度,並沿用舊名稱。清朝在全國設立了16個巡撫,正式官衔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某地等处事”,為从二品常设官位,若加衔兵部右侍郎者则为正二品。其职兼管行政与司法,少数(清朝中叶以后则全部)兼管一省军事者加衔“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故并不等於今日之[[省長]]。今日之省长,只管辖一省之行政事务,大致相当于清朝的[[布政使]]。巡撫在較大城市會設置小規模的武裝,此類武裝一般帶有「撫軍」、「標軍」等字,又稱親兵<ref>{{cite news |title=《街道背后 海上地名寻踪》 ||accessdate=2021-05-01 }}</ref>。清朝[[道尹]]、[[布政使]]、巡撫、[[總督]]之爭屢屢發生,如[[臺灣巡撫]][[劉銘傳]]與[[臺灣道]]道尹[[劉璈]]等。


清朝巡抚印信称为“关防”,为长方形,银制,長三寸二分,闊二寸,与总督的关防尺寸材质完全相同。
清朝巡抚印信称为“关防”,为长方形,银制,長三寸二分,闊二寸,与总督的关防尺寸材质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