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综合治理:文革加引号)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1行: 第1行:
{{non-free|time=2016-08-13T15:42:02+00:00}}
{{non-free|time=2016-08-13T15:42:02+00:00}}
'''何振梁'''{{BD|1929年|12月29日|2015年|1月4日|H何}},男,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无锡]],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官员,体育外交家。他是[[国际奥委会]]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籍委员,曾先后三次当选[[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逝世前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名誉委员。他是1993年和2001年北京申奥代表团陈述人之一,被视为北京申奥成功的功臣、中国奥林匹克之父<ref>{{cite web |url=http://sports.gmw.cn/2015-01/04/content_14390602.htm |language=zh-cn |title=“奥运老人”何振梁去世 享年86岁 |publisher=中国新闻网 |date=2015-01-04 |accessdate= |||}}</ref>。
'''何振梁'''{{BD|1929年|12月29日|2015年|1月4日|H何}},男,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无锡]],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官员,体育外交家。他是[[国际奥委会]]首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籍委员,曾先后三次当选[[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委员,并曾担任[[国际奥委会]]第一副主席。逝世前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名誉委员。他是1993年和2001年北京申奥代表团陈述人之一,被视为北京申奥成功的功臣、中国奥林匹克之父<ref>{{cite web |url=http://sports.gmw.cn/2015-01/04/content_14390602.htm |language=zh-cn |title=“奥运老人”何振梁去世 享年86岁 |publisher=中国新闻网 |date=2015-01-04 |accessdate= }}</ref>。


何振梁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何振梁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医卫体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 生平 ==
== 生平 ==
何振梁于1929年12月出生于[[无锡]],1938年由于战乱随全家搬到了[[上海法租界]],进入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中法学堂]](解放后改名[[上海市光明中学]])学习。在中法学堂求学期间,何振梁学习认真刻苦,7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尤其是一口流利的[[法语]](国际奥委会第一工作语言)成为其日后开展体育外交工作的“招牌武器”<ref>{{cite web |url = 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05/22527470937.shtml |title = 何振梁与上海的不解情缘 求学上海打下法语的基础 |accessdate = 2015-01-05 |website = 新浪网 |||}}</ref>,并曾多次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翻译<ref>{{cite web |url =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3909/468564.html |title = 何振梁:从毛泽东翻译到北京申奥功臣 |website = 人民网 |accessdate = 2015-01-10 |date = 2001-08-01 |||}}</ref>。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接见外宾时的法语翻译,大多由何振梁担任。他还多次担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翻译,并随其出访<ref name=sinajs>{{cite web|url = 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2015-01-05/09242325.shtml|title = 金汕:何振梁对北京申奥成功贡献有多大?|accessdate = 2015-01-05|website = 新浪网|||}}</ref>。
何振梁于1929年12月出生于[[无锡]],1938年由于战乱随全家搬到了[[上海法租界]],进入上海著名的教会学校[[中法学堂]](解放后改名[[上海市光明中学]])学习。在中法学堂求学期间,何振梁学习认真刻苦,7年的学习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尤其是一口流利的[[法语]](国际奥委会第一工作语言)成为其日后开展体育外交工作的“招牌武器”<ref>{{cite web |url = 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05/22527470937.shtml |title = 何振梁与上海的不解情缘 求学上海打下法语的基础 |accessdate = 2015-01-05 |website = 新浪网 }}</ref>,并曾多次担任[[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法语翻译<ref>{{cite web |url =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3909/468564.html |title = 何振梁:从毛泽东翻译到北京申奥功臣 |website = 人民网 |accessdate = 2015-01-10 |date = 2001-08-01 }}</ref>。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接见外宾时的法语翻译,大多由何振梁担任。他还多次担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翻译,并随其出访<ref name=sinajs>{{cite web|url = 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2015-01-05/09242325.shtml|title = 金汕:何振梁对北京申奥成功贡献有多大?|accessdate = 2015-01-05|website = 新浪网}}</ref>。


1950年毕业于[[法国天主教]]会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该校所有课程均以法语授课)。何振梁本来是当工程师的料,但由于建国初期外语人才奇缺,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共青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1952年7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随团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经历,也成了何振梁体育工作生涯的开端。1952年11月,作为技术专家的何振梁感到做翻译不是自己的本行,向组织提出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便被分配到[[二机部]]四局,从事电机研究工作。1953年底与其在[[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时认识的[[梁丽娟]]结婚。1954年底,何振梁被[[团中央]]借调,参加由[[吴学谦]]带队的中国代表团赴[[维也纳]]参加[[国际农村体育大会]]。回程途中转到[[莫斯科]]时,在火车上遇到国家体育代表团,团长是[[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司长[[张联华]]。[[国家体委]]当时成立不久,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而[[张联华]]这位老革命出身的官员发现何振梁正是精通外语的人才,希望他能到体委国际司工作。但[[二机部]]不同意放人,最后还是[[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亲笔写信给他的老下级、[[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才使何振梁于1955年顺利调到[[国家体委]],负责国际联络工作<ref name=sinajs />。1964年起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何振梁被[[国家体委]]的“[[造反派]]”打成“[[修正主义]]苗子”、“[[反革命]]”,把他弄去烧[[锅炉]],当[[木工]];后又被下放山西[[屯留]]劳动,直到1971年才调回北京<ref name=24fa>{{cite web|url = http://www.24fa.com/RenWu/2015-01/4574.html|title = 何振梁与妻子梁丽娟文革十年相濡以沫 育一对子女何阳何真|accessdate = 2015-01-05|website = 24FA.com|||}}</ref>。1979年起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体委]]国际联络司司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副主席等职<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04/c_127357410.htm |language=zh-cn |title=中国首次申奥成功的决定性人物何振梁因病逝世 |publisher=新京报 |accessdate=2015-01-04 |||}}</ref>。1980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5年6月14日升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分管国际事务。根据前[[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记者,[[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策划[[房学峰]]的回忆,1995年春何振梁曾在[[洛桑]]对他说起:1988年底,何氏本是出任[[国家体委]]主任的热门人选,并且已经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通过了,但是未获得全国人大的通过<ref name=tencentfxl>{{cite web |url = http://sports.qq.com/a/20150105/007875.htm |title = 房学峰:何振梁与“体制”的“零和博弈” |accessdate = 2015-01-05 |website = 新浪网 = 腾讯网 |||}}</ref>。1989年4月15日当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1994年从[[国家体委]]退休,同年卸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改任名誉主席。1999年9月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顾问。2001年12月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顾问。
1950年毕业于[[法国天主教]]会开办的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该校所有课程均以法语授课)。何振梁本来是当工程师的料,但由于建国初期外语人才奇缺,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共青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1952年7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随团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次经历,也成了何振梁体育工作生涯的开端。1952年11月,作为技术专家的何振梁感到做翻译不是自己的本行,向组织提出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便被分配到[[二机部]]四局,从事电机研究工作。1953年底与其在[[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时认识的[[梁丽娟]]结婚。1954年底,何振梁被[[团中央]]借调,参加由[[吴学谦]]带队的中国代表团赴[[维也纳]]参加[[国际农村体育大会]]。回程途中转到[[莫斯科]]时,在火车上遇到国家体育代表团,团长是[[国家体委]]国际司副司长[[张联华]]。[[国家体委]]当时成立不久,需要大量外语人才,而[[张联华]]这位老革命出身的官员发现何振梁正是精通外语的人才,希望他能到体委国际司工作。但[[二机部]]不同意放人,最后还是[[国家体委]]主任[[贺龙]]亲笔写信给他的老下级、[[二机部]]部长[[赵尔陆]],才使何振梁于1955年顺利调到[[国家体委]],负责国际联络工作<ref name=sinajs />。1964年起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主任。“[[文化大革命]]”期间,何振梁被[[国家体委]]的“[[造反派]]”打成“[[修正主义]]苗子”、“[[反革命]]”,把他弄去烧[[锅炉]],当[[木工]];后又被下放山西[[屯留]]劳动,直到1971年才调回北京<ref name=24fa>{{cite web|url = http://www.24fa.com/RenWu/2015-01/4574.html|title = 何振梁与妻子梁丽娟文革十年相濡以沫 育一对子女何阳何真|accessdate = 2015-01-05|website = 24FA.com}}</ref>。1979年起历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体委]]国际联络司司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执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副主席等职<ref>{{cite web |ur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04/c_127357410.htm |language=zh-cn |title=中国首次申奥成功的决定性人物何振梁因病逝世 |publisher=新京报 |accessdate=2015-01-04 }}</ref>。1980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1985年6月14日升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分管国际事务。根据前[[北京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记者,[[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首席策划[[房学峰]]的回忆,1995年春何振梁曾在[[洛桑]]对他说起:1988年底,何氏本是出任[[国家体委]]主任的热门人选,并且已经在国务院办公会议上通过了,但是未获得全国人大的通过<ref name=tencentfxl>{{cite web |url = http://sports.qq.com/a/20150105/007875.htm |title = 房学峰:何振梁与“体制”的“零和博弈” |accessdate = 2015-01-05 |website = 新浪网 = 腾讯网 }}</ref>。1989年4月15日当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1994年从[[国家体委]]退休,同年卸任[[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改任名誉主席。1999年9月担任[[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顾问。2001年12月任[[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顾问。


=== 逝世 ===
=== 逝世 ===
北京时间2015年1月4日下午15时50分,何振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6岁<ref>{{cite news |url = http://sports.sohu.com/20150104/n407510539.shtml |title =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逝世 曾参与北京申奥 |publisher = 搜狐体育 |date = 2015-01-04 |accessdate = 2015-01-04 |||}}</ref>。
北京时间2015年1月4日下午15时50分,何振梁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6岁<ref>{{cite news |url = http://sports.sohu.com/20150104/n407510539.shtml |title = 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逝世 曾参与北京申奥 |publisher = 搜狐体育 |date = 2015-01-04 |accessdate = 2015-01-04 }}</ref>。


== 评价 ==
== 评价 ==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哀悼何振梁逝世的讲话中称赞何振梁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是一位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价值的真正倡导者。我向他多年来在中国履行其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职责而付出的热情与投入致敬。他也帮助奥林匹克运动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人民和其灿烂的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失去了她最热忱的大使之一。对我个人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朋友,在我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生涯伊始给了我宝贵的建议,我会永远铭记并感激他。”<ref>{{cite web |title = IOC Press Release |url = http://www.olympic.org/content/press-release/death-of-zhenliang-he-ioc-honorary-member |accessdate = 2015-01-04 |publisher =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f>2015年1月4日,[[国际奥委会]]宣布,自1月5日起在[[瑞士]][[洛桑]]总部降半旗三天对何振梁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致敬<ref name= IOC />。
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哀悼何振梁逝世的讲话中称赞何振梁是“具有很高的文化与艺术修养,是一位体育和奥林匹克运动的社会价值的真正倡导者。我向他多年来在中国履行其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的职责而付出的热情与投入致敬。他也帮助奥林匹克运动更好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人民和其灿烂的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失去了她最热忱的大使之一。对我个人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朋友,在我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生涯伊始给了我宝贵的建议,我会永远铭记并感激他。”<ref>{{cite web |title = IOC Press Release |url = http://www.olympic.org/content/press-release/death-of-zhenliang-he-ioc-honorary-member |accessdate = 2015-01-04 |publisher =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f>2015年1月4日,[[国际奥委会]]宣布,自1月5日起在[[瑞士]][[洛桑]]总部降半旗三天对何振梁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致敬<ref name= IOC />。


国际媒体和国际体育界纷纷对何振梁的逝世表示哀悼,对何氏为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接轨的突出贡献作出高度评价。《纽约时报》的纪念文章赞扬何振梁是中国的奥林匹克先行者(China's Olympic Crusader),文中引用《何振梁申奥日记》英文版的译者、[[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人类学教授Susan Brownell对何氏的评价,称其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尤其是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之间的桥梁;我不知道还有谁具有这么多年来扮演这种桥梁作用所必须的国际视野和政治决心。”<!-- removed_ref site196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金融时报》也发表了纪念何振梁的文章,文中引述[[英国]]籍[[国际奥委会委员]][[迈克尔·潘恩]](Michael Payne)对何振梁的评价,称赞其在北京申奥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他说第一次申奥失败后,何振梁坚持不懈地在[[国际奥委会]]的各种场合游说众多委员,他谨慎而谦虚的行为方式逐渐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国际奥委会]]类似于一个私人俱乐部,十年前情况更是如此。说到底各个委员最后都把选票投给自己的朋友。委员们都喜欢他(何振梁),他是那种能创造信赖的氛围,建立信任的关系的人。”<ref name=ft />
国际媒体和国际体育界纷纷对何振梁的逝世表示哀悼,对何氏为中国体育与世界体育接轨的突出贡献作出高度评价。《纽约时报》的纪念文章赞扬何振梁是中国的奥林匹克先行者(China's Olympic Crusader),文中引用《何振梁申奥日记》英文版的译者、[[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人类学教授Susan Brownell对何氏的评价,称其是“中国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尤其是中国与国际奥委会之间的桥梁;我不知道还有谁具有这么多年来扮演这种桥梁作用所必须的国际视野和政治决心。”<!-- removed_ref site196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金融时报》也发表了纪念何振梁的文章,文中引述[[英国]]籍[[国际奥委会委员]][[迈克尔·潘恩]](Michael Payne)对何振梁的评价,称赞其在北京申奥成功的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他说第一次申奥失败后,何振梁坚持不懈地在[[国际奥委会]]的各种场合游说众多委员,他谨慎而谦虚的行为方式逐渐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国际奥委会]]类似于一个私人俱乐部,十年前情况更是如此。说到底各个委员最后都把选票投给自己的朋友。委员们都喜欢他(何振梁),他是那种能创造信赖的氛围,建立信任的关系的人。”<ref name=ft />


[[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ANOC)专门发表悼文纪念何振梁,称赞他“在功勋卓著的职业生涯中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f>{{cite web |title=Condolence for the lost of Mr. Zhenliang |url=http://www.acnolympic.org/anoc-news/news/2015/01/condolence-for-the-lost-of-mr-zhenliang |accessdate=2015-01-08 |publisher=The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ref>
[[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ANOC)专门发表悼文纪念何振梁,称赞他“在功勋卓著的职业生涯中为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ref>{{cite web |title=Condolence for the lost of Mr. Zhenliang |url=http://www.acnolympic.org/anoc-news/news/2015/01/condolence-for-the-lost-of-mr-zhenliang |accessdate=2015-01-08 |publisher=The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s }}</ref>


[[美国体育学会]](The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出版的《体育文摘》(''The Sports Digest'')发表[[大卫·米勒]](David Miller)撰写的纪念文章《怀念一位充满尊严和智慧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称赞何振梁是“奥林匹克圈子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位知识分子历经文革岁月的磨难,进而带领中国体育迎来21世纪的辉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位能讲多门外语的工程师以他的文化涵养和气质举止在中国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但仍处于半神秘状态的国家和当时正全面走向职业化体制的奥林匹克体育之间架起了一座可靠的桥梁。”<ref>{{cite web |title = IOC Member of Dignity and Wisdom remembered |url = http://thesportdigest.com/2015/01/ioc-member-of-dignity-and-wisdom-remembered |publisher = The Sport Digest |accessdate = 2015-01-06 |||}}</ref>
[[美国体育学会]](The United States Sports Academy)出版的《体育文摘》(''The Sports Digest'')发表[[大卫·米勒]](David Miller)撰写的纪念文章《怀念一位充满尊严和智慧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称赞何振梁是“奥林匹克圈子中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位知识分子历经文革岁月的磨难,进而带领中国体育迎来21世纪的辉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位能讲多门外语的工程师以他的文化涵养和气质举止在中国这个全世界人口最多但仍处于半神秘状态的国家和当时正全面走向职业化体制的奥林匹克体育之间架起了一座可靠的桥梁。”<ref>{{cite web |title = IOC Member of Dignity and Wisdom remembered |url = http://thesportdigest.com/2015/01/ioc-member-of-dignity-and-wisdom-remembered |publisher = The Sport Digest |accessdate = 2015-01-06 }}</ref>


何振梁多年的同事,[[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说:“何老官做得很大,但是没有官架子,事业心和责任心极强,对下属的要求也很严格。我们能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都是因为他严格要求的结果。”<ref>{{cite web |title=魏纪中追忆领导何振梁:没官架子 用心做申奥陈述 |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04/20367469625.shtml |accessdate=2015-01-04 |publisher=新浪网 |||}}</ref>“他是一位好党员、爱国者,是一位事业心、责任心很强的人。”<ref>{{cite web |title=上千群众自发送别何振梁 魏纪中六小龄童忆情缘 |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10/15227476972.shtml |publisher=新浪网 |accessdate=2015-01-10 |||}}</ref>“我们最应该缅怀的,是何老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一旦认定一件事,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到底。”<ref name=sinayl>{{cite web |publisher=新浪网 |title=何振梁告别仪式袁伟民送花圈 杨澜:他把一生献体育 |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10/15297476980.shtml |accessdate=2015-01-10 |||}}</ref>
何振梁多年的同事,[[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国际排联]]终身名誉主席[[魏纪中]]说:“何老官做得很大,但是没有官架子,事业心和责任心极强,对下属的要求也很严格。我们能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都是因为他严格要求的结果。”<ref>{{cite web |title=魏纪中追忆领导何振梁:没官架子 用心做申奥陈述 |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04/20367469625.shtml |accessdate=2015-01-04 |publisher=新浪网 }}</ref>“他是一位好党员、爱国者,是一位事业心、责任心很强的人。”<ref>{{cite web |title=上千群众自发送别何振梁 魏纪中六小龄童忆情缘 |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10/15227476972.shtml |publisher=新浪网 |accessdate=2015-01-10 }}</ref>“我们最应该缅怀的,是何老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他一旦认定一件事,一定会全力以赴做到底。”<ref name=sinayl>{{cite web |publisher=新浪网 |title=何振梁告别仪式袁伟民送花圈 杨澜:他把一生献体育 |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10/15297476980.shtml |accessdate=2015-01-10 }}</ref>


中国的主流媒体,包括中央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方媒体都沉痛哀悼,并对何振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1月5日晚《天下足球》节目后播出了一个与何振梁有关的专题片;《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记者汪大昭也专门撰文《何老离去没有遗憾珍贵奥运精神永存》高度评价何振梁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事业的卓越贡献。
中国的主流媒体,包括中央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电视台]],以及各地方媒体都沉痛哀悼,并对何振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在1月5日晚《天下足球》节目后播出了一个与何振梁有关的专题片;《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记者汪大昭也专门撰文《何老离去没有遗憾珍贵奥运精神永存》高度评价何振梁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事业的卓越贡献。


[[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体育报]]》对何振梁逝世只字不提。而[[国家体育总局]]也惜字如金,仅在官网上登了条123字的讣告<ref>{{cite news |url=http://sports.ifeng.com/a/20150107/42876060_0.shtml |title=何振梁去世中国体育报只字不提 总局仅发123字讣告 |publisher=凤凰网体育 |date=2015-01-07 |accessdate=2015-01-07 |||}}</ref>。
[[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中国体育报]]》对何振梁逝世只字不提。而[[国家体育总局]]也惜字如金,仅在官网上登了条123字的讣告<ref>{{cite news |url=http://sports.ifeng.com/a/20150107/42876060_0.shtml |title=何振梁去世中国体育报只字不提 总局仅发123字讣告 |publisher=凤凰网体育 |date=2015-01-07 |accessdate=2015-01-07 }}</ref>。


2015年1月10日上午,何振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送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送来花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鵬 (1951年)|刘鹏]]亲临现场,他送上的花圈与前局长[[袁伟民]]赠送的花圈并排摆放。[[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的夫人克劳迪娅,以私人身份代表巴赫一家送别何振梁,[[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代表国际奥委会致悼词。何振梁生前好友、[[中华台北]]籍[[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也参加了告别仪式<ref name=sinayl />。
2015年1月10日上午,何振梁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送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送来花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鵬 (1951年)|刘鹏]]亲临现场,他送上的花圈与前局长[[袁伟民]]赠送的花圈并排摆放。[[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的夫人克劳迪娅,以私人身份代表巴赫一家送别何振梁,[[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代表国际奥委会致悼词。何振梁生前好友、[[中华台北]]籍[[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也参加了告别仪式<ref name=sinayl />。


== 国际奥委会生涯 ==
== 国际奥委会生涯 ==
1981年10月2日,在前[[联邦德国]][[巴登巴登]]召开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84次全会上,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也是第一位中国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何振梁还曾担任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主席团副主席。1985年6月5日,在前[[民主德国]][[东柏林]]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90次全会上,何振梁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核心决策机构——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之后又分别在1994年9月5日[[巴黎]]第103次全会和1999年10月20日[[汉城]]第109次全会上两次全票当选(1985-1989,1994-1998,1999-2003)。1989年9月1日在[[波多黎各]][[圣胡安 (波多黎各)|圣胡安]]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95次全体会议上,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89-1993)。在[[国际奥委会]]的历史上,在担任委员的四年内被选为执委,又在担任执委四年内被选为副主席的只有[[萨马兰奇]]、前[[苏联]]奥委会主席([[苏联解体]]后改为[[俄罗斯]]奥委会)[[维塔利·斯米尔诺夫]](Vitali Smirnov)和何振梁三人,其中惟有何振梁是全票当选的。由于他公正不阿,从1986年起,他与另两位有资历、有威信的委员成了[[国际奥委会]]内部各种选举的监票人,一些委员还给他取了个“圣人振梁”的雅号<ref>{{cite web|accessdate=2004-08-12|ur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Aug/633081.htm|title=于再清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publisher=中国网|||}}</ref>。
1981年10月2日,在前[[联邦德国]][[巴登巴登]]召开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84次全会上,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也是第一位中国籍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何振梁还曾担任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主席团副主席。1985年6月5日,在前[[民主德国]][[东柏林]]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90次全会上,何振梁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核心决策机构——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之后又分别在1994年9月5日[[巴黎]]第103次全会和1999年10月20日[[汉城]]第109次全会上两次全票当选(1985-1989,1994-1998,1999-2003)。1989年9月1日在[[波多黎各]][[圣胡安 (波多黎各)|圣胡安]]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95次全体会议上,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89-1993)。在[[国际奥委会]]的历史上,在担任委员的四年内被选为执委,又在担任执委四年内被选为副主席的只有[[萨马兰奇]]、前[[苏联]]奥委会主席([[苏联解体]]后改为[[俄罗斯]]奥委会)[[维塔利·斯米尔诺夫]](Vitali Smirnov)和何振梁三人,其中惟有何振梁是全票当选的。由于他公正不阿,从1986年起,他与另两位有资历、有威信的委员成了[[国际奥委会]]内部各种选举的监票人,一些委员还给他取了个“圣人振梁”的雅号<ref>{{cite web|accessdate=2004-08-12|ur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2004/Aug/633081.htm|title=于再清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委员|publisher=中国网}}</ref>。


在[[国际奥委会]]任职期间,何振梁曾担任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1981-1987),大众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85-1987),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 (1985-1999),种族隔离和奥林匹克主义委员会委员(1989-1992),奥林匹克勋章委员会委员(1989-1993),第十二届奥林匹克大会筹备委员会成员(1990-1993),百年奥林匹克大会——团结大会研究委员会委员(1994-1996),文化委员会荣誉委员(1995-1999)、主席(2000-2009),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荣誉委员(2009-2015)等职。2009年10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上光荣退休,转任[[国际奥委会]]荣誉委员<ref name= IOC>{{cite web|url=http://www.olympic.org/news/death-of-zhenliang-he-ioc-honorary-member/242471|title=Death of Zhenliang He, IOC Honorary Member|accessdate=2015-01-04|publisher=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ref>。在[[国际奥委会]],何振梁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曾被评价为罕见的、没有敌人的委员<ref name=163gj>{{cite web|accessdate=2009-12-01|url=http://news.163.com/09/1201/10/5PELAIE000012Q9L.html|title=关军:何振梁与袁伟民不睦,远非个人积怨|publisher=网易|||}}</ref>,并与[[萨马兰奇]]、[[雅克·罗格]]、[[托马斯·巴赫]]三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均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和私人关系<ref name=sinayw>{{cite web|url=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2015-01-11/10302360.shtml|title=杨旺:一切随着何振梁驾鹤西去而烟消云散|accessdate=2015-01-11|publisher=新浪网|||}}</ref>,其中[[萨马兰奇]]更是对何氏欣赏有加,将他视作工作上的左臂右膀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ref>{{cite interview|title=《名人面对面:萨马兰奇》|url=http://v.ifeng.com/s/201004/9660dccb-4b15-4f97-96ae-2d1b7e6b363d.shtml|accessdate=2007-08-05|publisher=凤凰卫视|||}}</ref>。
在[[国际奥委会]]任职期间,何振梁曾担任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1981-1987),大众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85-1987),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委员 (1985-1999),种族隔离和奥林匹克主义委员会委员(1989-1992),奥林匹克勋章委员会委员(1989-1993),第十二届奥林匹克大会筹备委员会成员(1990-1993),百年奥林匹克大会——团结大会研究委员会委员(1994-1996),文化委员会荣誉委员(1995-1999)、主席(2000-2009),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荣誉委员(2009-2015)等职。2009年10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21次全会上光荣退休,转任[[国际奥委会]]荣誉委员<ref name= IOC>{{cite web|url=http://www.olympic.org/news/death-of-zhenliang-he-ioc-honorary-member/242471|title=Death of Zhenliang He, IOC Honorary Member|accessdate=2015-01-04|publisher=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ref>。在[[国际奥委会]],何振梁善于协调各方关系,曾被评价为罕见的、没有敌人的委员<ref name=163gj>{{cite web|accessdate=2009-12-01|url=http://news.163.com/09/1201/10/5PELAIE000012Q9L.html|title=关军:何振梁与袁伟民不睦,远非个人积怨|publisher=网易}}</ref>,并与[[萨马兰奇]]、[[雅克·罗格]]、[[托马斯·巴赫]]三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均保持了良好的工作和私人关系<ref name=sinayw>{{cite web|url=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2015-01-11/10302360.shtml|title=杨旺:一切随着何振梁驾鹤西去而烟消云散|accessdate=2015-01-11|publisher=新浪网}}</ref>,其中[[萨马兰奇]]更是对何氏欣赏有加,将他视作工作上的左臂右膀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ref>{{cite interview|title=《名人面对面:萨马兰奇》|url=http://v.ifeng.com/s/201004/9660dccb-4b15-4f97-96ae-2d1b7e6b363d.shtml|accessdate=2007-08-05|publisher=凤凰卫视}}</ref>。


== 北京两次申奥过程中的角色 ==
== 北京两次申奥过程中的角色 ==
1993年和2000年,何振梁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并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在两次申奥过程中,何振梁利用其在[[国际奥委会]]任职的身份,广泛游说各国委员,做了大量实际而富有成果的工作。[[20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过程|北京第一次申奥]]过程中,何振梁在三年时间里遍访世界各国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总行程大约64万公里,能够绕地球16圈;有一次出访[[阿尔及利亚]],该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为何振梁夫妇订了一家条件比较好的酒店,但当地的中国大使馆通知他们,这家酒店刚得到了有爆炸物的警报,因此使馆建议更换酒店。但是何振梁考虑到这家酒店是这位[[阿尔及利亚]]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帮他订的,为了体现对这位委员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决定宁可有危险也不换酒店<ref>{{cite interview|title=《杨澜访谈录》:2001年专访何振梁|url=http://v.qq.com/boke/page/x/0/9/x0144iiei79.html|publisher=阳光媒体集团|accessdate=2015-01-05|||}}</ref>。[[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过程|北京第二次申奥]]的冲刺阶段,为了一张张宝贵的支持票,已过古稀之年的何振梁夫妇奔波在世界各地,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从2001年2月起,五个月里他们有四个月在国外和旅途上度过,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当时何振梁已经被肾病困扰,那时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家书,说如果发生不测,家人可将其打开;如果平安归来,则原封不动<ref name=chinanews>{{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10/6955778.shtml|title=何振梁第2次申奥前曾留家书:若有不测家人可打开|accessdate=2015-01-10|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
1993年和2000年,何振梁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并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在两次申奥过程中,何振梁利用其在[[国际奥委会]]任职的身份,广泛游说各国委员,做了大量实际而富有成果的工作。[[2000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过程|北京第一次申奥]]过程中,何振梁在三年时间里遍访世界各国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总行程大约64万公里,能够绕地球16圈;有一次出访[[阿尔及利亚]],该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为何振梁夫妇订了一家条件比较好的酒店,但当地的中国大使馆通知他们,这家酒店刚得到了有爆炸物的警报,因此使馆建议更换酒店。但是何振梁考虑到这家酒店是这位[[阿尔及利亚]]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帮他订的,为了体现对这位委员的充分尊重和信任,决定宁可有危险也不换酒店<ref>{{cite interview|title=《杨澜访谈录》:2001年专访何振梁|url=http://v.qq.com/boke/page/x/0/9/x0144iiei79.html|publisher=阳光媒体集团|accessdate=2015-01-05}}</ref>。[[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过程|北京第二次申奥]]的冲刺阶段,为了一张张宝贵的支持票,已过古稀之年的何振梁夫妇奔波在世界各地,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从2001年2月起,五个月里他们有四个月在国外和旅途上度过,出访11次,走了20多个国家。当时何振梁已经被肾病困扰,那时他给儿子留了一封家书,说如果发生不测,家人可将其打开;如果平安归来,则原封不动<ref name=chinanews>{{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10/6955778.shtml|title=何振梁第2次申奥前曾留家书:若有不测家人可打开|accessdate=2015-01-10|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


据第一次申奥时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借调到北京奥申委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魏玲]]回忆,“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电脑制作的能力。何老亲自请了瑞士的专家,请来美国申奥成功时的摄影记者。我亲自去空军申请了直升机拍摄,我们就在北京上空拍宣传片的素材。那架直升机,曾经是总理的专机。他说过,国内的技术达不到,就到国际上去找。总之,必须达到国际标准。[[国际奥委会]]来北京时,需要准备大量的文件资料。何老会亲自检查文件的准备情况,甚至连包装纸的材料,都要求到市场上找到最好的。即使这样,我们可能还是达不到世界标准的要求,但是,何老的要求是尽量做到。开会时桌上摆放的矿泉水、铅笔、甚至纸张的摆放,都要严格遵循国际标准。说实话,我在军队工作,也没见过这种(严格)。而且,他的每一项要求,都会亲自检查。”<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10/6956030.shtml|title=老同事忆何振梁:坚持国际视野 难忘“创造历史”|publisher=中国新闻网|accessdate=2015-01-10|||}}</ref>每一封写给[[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信件,何振梁都要亲自检查拼写、语法、所用纸张的质量<ref name=ft>{{cite web|url=http://www.ft.com/intl/cms/s/0/5f4462f4-9c0a-11e4-b9f8-00144feabdc0.html#axzz3TgI0ufXk|title=He Zhenliang, sports administrator, 1929-2015|accessdate=2015-01-30|publisher=The Financial Times}}</ref>。
据第一次申奥时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借调到北京奥申委担任办公室主任的[[魏玲]]回忆,“那个时候,国内还没有电脑制作的能力。何老亲自请了瑞士的专家,请来美国申奥成功时的摄影记者。我亲自去空军申请了直升机拍摄,我们就在北京上空拍宣传片的素材。那架直升机,曾经是总理的专机。他说过,国内的技术达不到,就到国际上去找。总之,必须达到国际标准。[[国际奥委会]]来北京时,需要准备大量的文件资料。何老会亲自检查文件的准备情况,甚至连包装纸的材料,都要求到市场上找到最好的。即使这样,我们可能还是达不到世界标准的要求,但是,何老的要求是尽量做到。开会时桌上摆放的矿泉水、铅笔、甚至纸张的摆放,都要严格遵循国际标准。说实话,我在军队工作,也没见过这种(严格)。而且,他的每一项要求,都会亲自检查。”<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10/6956030.shtml|title=老同事忆何振梁:坚持国际视野 难忘“创造历史”|publisher=中国新闻网|accessdate=2015-01-10}}</ref>每一封写给[[国际奥委会委员]]的信件,何振梁都要亲自检查拼写、语法、所用纸张的质量<ref name=ft>{{cite web|url=http://www.ft.com/intl/cms/s/0/5f4462f4-9c0a-11e4-b9f8-00144feabdc0.html#axzz3TgI0ufXk|title=He Zhenliang, sports administrator, 1929-2015|accessdate=2015-01-30|publisher=The Financial Times}}</ref>。


1993年9月23日晚(北京时间24日凌晨2时27分40秒),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圣路易二世体育馆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上,北京在前三轮得票数领先的情况下,在第四轮也是最后一轮投票中以43票对45票的微弱劣势输给[[悉尼]],没能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据申办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回忆,“何主任(何振梁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昨天哭了很长时间。”也有细心的记者发现,在他的眼镜后面,不仅眼球上布满血丝,而且,眼皮也有些肿<ref name=ppl2015>{{cite web|ur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05/c83084-26323911.html|title=何振梁的两次申奥陈述|accessdate=2015-01-05|publisher=人民网|||}}</ref>。根据时任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的[[魏纪中]]后来的回忆,当时何振梁极为悲伤和内疚,觉得自己要对申奥失败负主要责任<ref name=ft />。何本人2007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 (中国官员)|王志]]采访时回忆了申奥失败当晚的心情:{{Cquote 2|在[[萨马兰奇]]宣布是[[悉尼]]得到举办权以后,我转过来第一个跟第二副主席[[凯文·高斯帕|高斯帕]],我跟他握手表示祝贺,跟他拥抱。就在第二天,[[波多黎各]]的委员跟我握手的时候跟我讲,他说振梁昨天你带着微笑,跟[[澳大利亚]]的委员[[凯文·高斯帕|高斯帕]]表示了祝贺,我知道,你内心是流淌着泪。所以你说我那么悲伤,我在公众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示出来,但(回到旅馆后)是嚎啕大哭了。......我做了该做的事情,但并不是因为你做了该做的事情,你可以感到心安理得,不是。因为你所知道,当你知道全国人民那么样地、强烈地希望得到举办权,当你知道老百姓为了支持申办,做出了那么样大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上的,特别首先精神上的,你就知道你所肩负的责任的重大。你一种没有能够完成使命的这种感觉,并不是出于自己个人,而是感到我们人民付出了那么多的为了这个奥运会。”<ref name=cctv>{{cite interview|title=《面对面》何振梁:梦圆奥运|url=http://v.ku6.com/show/2qbZtSiej4DGhyhY.html?from=my|accessdate=2007-12-09|publisher=中央电视台|||}}</ref>}}
1993年9月23日晚(北京时间24日凌晨2时27分40秒),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圣路易二世体育馆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上,北京在前三轮得票数领先的情况下,在第四轮也是最后一轮投票中以43票对45票的微弱劣势输给[[悉尼]],没能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主办权。据申办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回忆,“何主任(何振梁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昨天哭了很长时间。”也有细心的记者发现,在他的眼镜后面,不仅眼球上布满血丝,而且,眼皮也有些肿<ref name=ppl2015>{{cite web|ur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05/c83084-26323911.html|title=何振梁的两次申奥陈述|accessdate=2015-01-05|publisher=人民网}}</ref>。根据时任北京奥申委秘书长的[[魏纪中]]后来的回忆,当时何振梁极为悲伤和内疚,觉得自己要对申奥失败负主要责任<ref name=ft />。何本人2007年接受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 (中国官员)|王志]]采访时回忆了申奥失败当晚的心情:{{Cquote 2|在[[萨马兰奇]]宣布是[[悉尼]]得到举办权以后,我转过来第一个跟第二副主席[[凯文·高斯帕|高斯帕]],我跟他握手表示祝贺,跟他拥抱。就在第二天,[[波多黎各]]的委员跟我握手的时候跟我讲,他说振梁昨天你带着微笑,跟[[澳大利亚]]的委员[[凯文·高斯帕|高斯帕]]表示了祝贺,我知道,你内心是流淌着泪。所以你说我那么悲伤,我在公众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表示出来,但(回到旅馆后)是嚎啕大哭了。......我做了该做的事情,但并不是因为你做了该做的事情,你可以感到心安理得,不是。因为你所知道,当你知道全国人民那么样地、强烈地希望得到举办权,当你知道老百姓为了支持申办,做出了那么样大的努力,不管是物质上的,特别首先精神上的,你就知道你所肩负的责任的重大。你一种没有能够完成使命的这种感觉,并不是出于自己个人,而是感到我们人民付出了那么多的为了这个奥运会。”<ref name=cctv>{{cite interview|title=《面对面》何振梁:梦圆奥运|url=http://v.ku6.com/show/2qbZtSiej4DGhyhY.html?from=my|accessdate=2007-12-09|publisher=中央电视台}}</ref>}}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时间13日晚22时10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体会议|第112次全会]]上,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对22票的压倒性优势击败[[多伦多]],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终获成功。在代表北京申奥代表团做最后的总结性陈述时,何振梁动情地讲述了自己毕生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切期盼:{{Cquote 2|主席先生、各位委员们,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何种选择都将载入历史,但有一种选择却必定能够创造历史。你们在此时此地所做出的选择能够通过体育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友谊,从而造福于全人类。......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七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ref name=ft /><ref name=ppl2015 />}}
2001年7月13日晚(北京时间13日晚22时10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召开的[[国际奥委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112次全体会议|第112次全会]]上,北京在第二轮投票中以56票对22票的压倒性优势击败[[多伦多]],第二次申办奥运会终获成功。在代表北京申奥代表团做最后的总结性陈述时,何振梁动情地讲述了自己毕生对奥林匹克理想的追求和中国人民对奥运会的热切期盼:{{Cquote 2|主席先生、各位委员们,无论你们今天做出何种选择都将载入历史,但有一种选择却必定能够创造历史。你们在此时此地所做出的选择能够通过体育使世界和中国拥抱友谊,从而造福于全人类。......如果你们把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荣誉授予北京,我亲爱的同事们,我可以向你们保证,七年之后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ref name=ft /><ref name=ppl2015 />}}
第50行: 第50行:
2000年,已经就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于再清]]在[[悉尼]]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1次全会上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在总局的全力支持下,学日语出身的他在美国进行了长期的英语强化训练,并且被[[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形容为“国际奥委会的莎士比亚”。总局的意图,是以年纪较轻的于氏取代已年过七旬的何振梁,日后进入[[国际奥委会]]的领导层。但正如[[雅克·罗格]]事先预料到的那样,2003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5次全会上,[[于再清]]竞选执委失利。在何振梁看来,此次竞选失利是总局的失算,还不如当初由自己去竞选。他为此给最高层写了一封信,申明了自己的观点。2004年在[[雅典]]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6次全会上,[[于再清]]终于竞选执委成功,这被形容为“中国在雅典奥运会赢得的第一块金牌”。对于“体制”而言,这意味着“去何化”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ref name=tencentfxl />。
2000年,已经就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于再清]]在[[悉尼]]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1次全会上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之后在总局的全力支持下,学日语出身的他在美国进行了长期的英语强化训练,并且被[[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形容为“国际奥委会的莎士比亚”。总局的意图,是以年纪较轻的于氏取代已年过七旬的何振梁,日后进入[[国际奥委会]]的领导层。但正如[[雅克·罗格]]事先预料到的那样,2003年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5次全会上,[[于再清]]竞选执委失利。在何振梁看来,此次竞选失利是总局的失算,还不如当初由自己去竞选。他为此给最高层写了一封信,申明了自己的观点。2004年在[[雅典]]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16次全会上,[[于再清]]终于竞选执委成功,这被形容为“中国在雅典奥运会赢得的第一块金牌”。对于“体制”而言,这意味着“去何化”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ref name=tencentfxl />。


2007年8月29日,原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 (官员)|李志坚]]在《中国体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申奥六鳞》。李氏在文章中将矛头直指何振梁,称“有些媒体,出于好心,喜欢定向奉送‘体育外交家’、‘奥林匹克外交家’的美誉。......是不是体育外交家,是不是奥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紧的不是看坐了多少万公里的飞机,不是能以英语、法语与多少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聊天......”<ref name=163gj /><ref name=takung>{{cite web|accessdate=2015-01-06|url=http://sports.takungpao.com/mult/q/2015/0106/2879140.html|title=老虎屁股摸不得?何振梁与张吉龙的相似之处|publisher=大公报|||}}</ref>有报道称,记者出身的[[李志坚 (官员)|李志坚]]之所以写这篇被称为“圈外人没有完全看懂”的文章,是因为在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连载了何振梁的《莫斯科日记》,这组文章同时引起了北京市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震怒,认为何氏未经统一部署便擅自发文披露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容,是居功自傲、突出个人、无视组织。而李氏的文章在指桑骂槐的文字背后,矛头所指正是何振梁和《莫斯科日记》中的表述<ref name=tencentfxl />。
2007年8月29日,原国家体育总局党组书记[[李志坚 (官员)|李志坚]]在《中国体育报》发表署名文章《申奥六鳞》。李氏在文章中将矛头直指何振梁,称“有些媒体,出于好心,喜欢定向奉送‘体育外交家’、‘奥林匹克外交家’的美誉。......是不是体育外交家,是不是奥林匹克外交家,最要紧的不是看坐了多少万公里的飞机,不是能以英语、法语与多少个[[国际奥委会委员]]聊天......”<ref name=163gj /><ref name=takung>{{cite web|accessdate=2015-01-06|url=http://sports.takungpao.com/mult/q/2015/0106/2879140.html|title=老虎屁股摸不得?何振梁与张吉龙的相似之处|publisher=大公报}}</ref>有报道称,记者出身的[[李志坚 (官员)|李志坚]]之所以写这篇被称为“圈外人没有完全看懂”的文章,是因为在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期间,《北京青年报》连载了何振梁的《莫斯科日记》,这组文章同时引起了北京市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的震怒,认为何氏未经统一部署便擅自发文披露这些历史事件的内容,是居功自傲、突出个人、无视组织。而李氏的文章在指桑骂槐的文字背后,矛头所指正是何振梁和《莫斯科日记》中的表述<ref name=tencentfxl />。


2009年,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出版了《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书中披露了不少中国体坛内幕。袁氏在《申奥:深层的故事》一章中,不点名地批评[[国际奥委会]]中国籍委员何振梁“不听招呼,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中支持[[金云龙]]而不是[[雅克·罗格]],险些给北京申奥成功造成负面影响,并称何振梁在申奥过程中存在“不合作、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行为。袁氏还在书中透露正是由于何振梁不支持[[于再清]]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才导致其在2003年竞选失败,2004年第二次时竞选才成功当选。<ref>{{cite web|url=http://sports.people.com.cn/GB/22155/22159/10196886.html|title=袁伟民暗批何振梁详情披露:别炒作让历史接近事实|publisher=人民网|accessdate=2010-03-08|||}}</ref>[[袁伟民]]在新书首发仪式上表示,出书是为了还原真相,他并不怕引发争议。[[袁伟民]]的指责很快受到何振梁的反击。2009年10月,何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说:{{Cquote 2|国际奥委会的投票都是秘密进行的,请问他(袁伟民)是到哪查到我支持金云龙的?或者又是谁跟他说的?这种杜撰只能欺骗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历史是由事实来写成的,不是靠某些人编造出来的。他说的这个事,我不想说太多的东西,因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处理,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无聊的东西,他爱炒就炒吧。我想说的话只有一句:好人不知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好人有多好!<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04/6934249.shtml|title=重登何振梁回应与袁伟民风波:历史是由事实写成|accessdate=2015-01-04|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何振梁对于[[袁伟民]]对他的腐败指控尤其愤怒,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历来以“不可收买的人”(incorruptable)著称。[[希腊]]籍[[国际奥委会委员]][[兰比斯·尼古拉乌]](Lambis Nikolaou)也曾在[[盐湖城冬奥会]]贿选丑闻曝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廉洁饱受质疑之时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何先生访问希腊,我们要为他报销几千美金的飞机票,他明确表示是顺路来的,机票已经由国际奥委会支付了,把钱退给了我们。”<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05/6936644.shtml|title=何振梁人品正直声望高 被认为是"不可收买的人"|accessdate=2015-01-05|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
2009年,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出版了《袁伟民与体坛风云》一书,书中披露了不少中国体坛内幕。袁氏在《申奥:深层的故事》一章中,不点名地批评[[国际奥委会]]中国籍委员何振梁“不听招呼,自作主张,自行其是”,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中支持[[金云龙]]而不是[[雅克·罗格]],险些给北京申奥成功造成负面影响,并称何振梁在申奥过程中存在“不合作、贪污腐败、行贿受贿”等行为。袁氏还在书中透露正是由于何振梁不支持[[于再清]]竞选[[国际奥委会]]执委,才导致其在2003年竞选失败,2004年第二次时竞选才成功当选。<ref>{{cite web|url=http://sports.people.com.cn/GB/22155/22159/10196886.html|title=袁伟民暗批何振梁详情披露:别炒作让历史接近事实|publisher=人民网|accessdate=2010-03-08}}</ref>[[袁伟民]]在新书首发仪式上表示,出书是为了还原真相,他并不怕引发争议。[[袁伟民]]的指责很快受到何振梁的反击。2009年10月,何在接受《成都商报》采访时说:{{Cquote 2|国际奥委会的投票都是秘密进行的,请问他(袁伟民)是到哪查到我支持金云龙的?或者又是谁跟他说的?这种杜撰只能欺骗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历史是由事实来写成的,不是靠某些人编造出来的。他说的这个事,我不想说太多的东西,因为我很忙,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处理,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无聊的东西,他爱炒就炒吧。我想说的话只有一句:好人不知坏人有多坏,坏人不知好人有多好!<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04/6934249.shtml|title=重登何振梁回应与袁伟民风波:历史是由事实写成|accessdate=2015-01-04|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何振梁对于[[袁伟民]]对他的腐败指控尤其愤怒,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历来以“不可收买的人”(incorruptable)著称。[[希腊]]籍[[国际奥委会委员]][[兰比斯·尼古拉乌]](Lambis Nikolaou)也曾在[[盐湖城冬奥会]]贿选丑闻曝光、[[国际奥委会委员]]的廉洁饱受质疑之时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何先生访问希腊,我们要为他报销几千美金的飞机票,他明确表示是顺路来的,机票已经由国际奥委会支付了,把钱退给了我们。”<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news.com/ty/2015/01-05/6936644.shtml|title=何振梁人品正直声望高 被认为是"不可收买的人"|accessdate=2015-01-05|publisher=中国新闻网}}</ref>


针对袁伟民在书中指责其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中行为失当,何振梁于2009年11月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作出了详细说明:{{Cquote 2|口说无凭,我特地把我当年写的日记拿出来了,它不会撒谎吧!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清楚,我先把2001年2月7日那天的日记内容说一下。那一天,在塞纳加尔首都达喀尔,萨马兰奇和我之间有一个私人谈话,因为只有我们俩在场,所以他很直截了当地问我,在罗格和金云龙之间我会选谁。我说:“从奥林匹克的利益出发,我选罗格;但考虑到北京正在申办,我对金云龙也不能当面说我不支持。”萨马兰奇表示理解。巧的是,我离开萨马兰奇办公室后,在走廊里遇到了罗格。我把我们对话的内容告诉了罗格,罗格当面感谢我,他说:“我需要你的支持,你也已经有了我的支持。”也就是指他支持北京申奥。这是2月7日的事。3月1日的日记上记的是:金云龙8点半来电话,说(保加利亚籍委员)斯拉夫科夫支持北京,并且他讲他现在需要5个(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所需的)提名人,姆巴伊——非洲最有影响的委员,还有德国的巴赫,也是欧洲很有影响的一个委员都已经同意联署。金云龙想请我也为他联署。联署的意思,是指任何一个人要竞选,不管是主席职位还是执委,任何一个职位必须有5个委员联合提名,nomination,才有资格参与竞选。这与投他的支持票是完全两回事。我知道金云龙是想利用我的威望,但我别无选择,如果我表现出犹豫,更不用说谢绝,都对北京申办奥运会不利,因为我知道金云龙的为人,所以我当即同意了。当时有5个城市在申办奥运会主办权,又有5个候选人在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每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支持者,选举主席和选定奥运会举办地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我处在第一线,确实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假如与这5位主席候选人的关系处理不好,那有可能这个或那个主席候选人的支持者就不支持北京。如果你支持了一个人,对另外4个也要做好工作,稳住他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金云龙的性格我非常了解。他有韩国贵族血统,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他可以用日语解说相扑,日语比日本人还好。他有点日本浪人的性格,报复心很强,这个人不能得罪。所以,我虽然决定投罗格的票,但表面上,也不能拒绝金云龙。另一方面,金云龙在国际奥委会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有一批不容忽视的支持者。那次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第二轮罗格即以59票当选,但金云龙也拿到了23票。23票背后就是23位委员,你想象一下,如果这23票不要说全部,就是一半不投北京,我们还会有第二轮得了56票的辉煌成绩吗?所以金云龙给我来电话让我给他联署的时候,我不可能表现出任何犹豫,我怎么犹豫,我说我请示请示?我想谁都不至于那么傻吧。我在电话里当即就表示同意。<ref name=sina2015>{{cite web|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04/18057469559.shtml|title=历史是事实写的--重登何振梁回应与袁伟民风波|accessdate=2015-01-04|publisher=新浪网}}</ref>}}
针对袁伟民在书中指责其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中行为失当,何振梁于2009年11月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作出了详细说明:{{Cquote 2|口说无凭,我特地把我当年写的日记拿出来了,它不会撒谎吧!为了让大家了解得更清楚,我先把2001年2月7日那天的日记内容说一下。那一天,在塞纳加尔首都达喀尔,萨马兰奇和我之间有一个私人谈话,因为只有我们俩在场,所以他很直截了当地问我,在罗格和金云龙之间我会选谁。我说:“从奥林匹克的利益出发,我选罗格;但考虑到北京正在申办,我对金云龙也不能当面说我不支持。”萨马兰奇表示理解。巧的是,我离开萨马兰奇办公室后,在走廊里遇到了罗格。我把我们对话的内容告诉了罗格,罗格当面感谢我,他说:“我需要你的支持,你也已经有了我的支持。”也就是指他支持北京申奥。这是2月7日的事。3月1日的日记上记的是:金云龙8点半来电话,说(保加利亚籍委员)斯拉夫科夫支持北京,并且他讲他现在需要5个(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所需的)提名人,姆巴伊——非洲最有影响的委员,还有德国的巴赫,也是欧洲很有影响的一个委员都已经同意联署。金云龙想请我也为他联署。联署的意思,是指任何一个人要竞选,不管是主席职位还是执委,任何一个职位必须有5个委员联合提名,nomination,才有资格参与竞选。这与投他的支持票是完全两回事。我知道金云龙是想利用我的威望,但我别无选择,如果我表现出犹豫,更不用说谢绝,都对北京申办奥运会不利,因为我知道金云龙的为人,所以我当即同意了。当时有5个城市在申办奥运会主办权,又有5个候选人在竞选国际奥委会主席,每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支持者,选举主席和选定奥运会举办地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我处在第一线,确实感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假如与这5位主席候选人的关系处理不好,那有可能这个或那个主席候选人的支持者就不支持北京。如果你支持了一个人,对另外4个也要做好工作,稳住他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金云龙的性格我非常了解。他有韩国贵族血统,受日本文化影响很深,他可以用日语解说相扑,日语比日本人还好。他有点日本浪人的性格,报复心很强,这个人不能得罪。所以,我虽然决定投罗格的票,但表面上,也不能拒绝金云龙。另一方面,金云龙在国际奥委会经过多年苦心经营,有一批不容忽视的支持者。那次国际奥委会主席竞选,第二轮罗格即以59票当选,但金云龙也拿到了23票。23票背后就是23位委员,你想象一下,如果这23票不要说全部,就是一半不投北京,我们还会有第二轮得了56票的辉煌成绩吗?所以金云龙给我来电话让我给他联署的时候,我不可能表现出任何犹豫,我怎么犹豫,我说我请示请示?我想谁都不至于那么傻吧。我在电话里当即就表示同意。<ref name=sina2015>{{cite web|url=http://sports.sina.com.cn/o/2015-01-04/18057469559.shtml|title=历史是事实写的--重登何振梁回应与袁伟民风波|accessdate=2015-01-04|publisher=新浪网}}</ref>}}
第66行: 第66行:
做了近20年体育记者的罗宏涛说,何振梁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国内的同事,如何与[[国际奥委会]]的人打交道,有哪些是不妥的。在工作作风上也会公开批评一些总局官员不懂国际事务规范,一些陋习和官僚习气急需改正。这种交流方式肯定要得罪很多人。罗宏涛就曾亲自听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表达对何振梁的不满,其言谈中包含的意味是:有国际背景了、知道一些外面的规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吗?就可以指手画脚吗?中体产业的部门经理王奇回忆了一个细节:某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一位高官携夫人出席,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走上前来,首先与这位高官握手,何振梁在一旁提醒,应该先和高官的夫人致意,局长的神色显带尴尬。王奇说自己认识何振梁20多年,对其充满敬意。在他眼中,这位长者与人交往,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范儿”。而采访[[国家体育总局]]的其他高官,则难比登天<ref name=163gj />。
做了近20年体育记者的罗宏涛说,何振梁经常直言不讳地告诉国内的同事,如何与[[国际奥委会]]的人打交道,有哪些是不妥的。在工作作风上也会公开批评一些总局官员不懂国际事务规范,一些陋习和官僚习气急需改正。这种交流方式肯定要得罪很多人。罗宏涛就曾亲自听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官员表达对何振梁的不满,其言谈中包含的意味是:有国际背景了、知道一些外面的规矩,就以为自己了不起吗?就可以指手画脚吗?中体产业的部门经理王奇回忆了一个细节:某届全运会的开幕式,国际奥委会一位高官携夫人出席,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走上前来,首先与这位高官握手,何振梁在一旁提醒,应该先和高官的夫人致意,局长的神色显带尴尬。王奇说自己认识何振梁20多年,对其充满敬意。在他眼中,这位长者与人交往,体现的是一种“国际化的范儿”。而采访[[国家体育总局]]的其他高官,则难比登天<ref name=163gj />。


据媒体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对何振梁严加控制,俨然将其当做组织的棋子。何氏曾一度踌躇满志准备竞选[[亚奥理事会]]主席,但总局为了赢取阿拉伯国家好感,勒令何振梁“大局为重、放弃出头”<ref name=sinayh>{{cite web|url=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2015-01-07/12492334.shtml|title=杨华:体育总局对何振梁缺乏感恩之心|publisher=新浪网|accessdate=2015-01-07|||}}</ref>;[[萨马兰奇]]也曾希望何振梁接班自己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何振梁谢绝道:“我是中国人,是共产党员,欧美委员选我会有顾虑。”后来他又与国内朋友谈到真实想法:“事事处处,我到哪里去都要经过总局报批,我连私人护照都没有,我怎么去竞选?”<ref name=sinayh />
据媒体报道,[[国家体育总局]]对何振梁严加控制,俨然将其当做组织的棋子。何氏曾一度踌躇满志准备竞选[[亚奥理事会]]主席,但总局为了赢取阿拉伯国家好感,勒令何振梁“大局为重、放弃出头”<ref name=sinayh>{{cite web|url=http://sports.sina.com.cn/zl/other/2015-01-07/12492334.shtml|title=杨华:体育总局对何振梁缺乏感恩之心|publisher=新浪网|accessdate=2015-01-07}}</ref>;[[萨马兰奇]]也曾希望何振梁接班自己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职务,何振梁谢绝道:“我是中国人,是共产党员,欧美委员选我会有顾虑。”后来他又与国内朋友谈到真实想法:“事事处处,我到哪里去都要经过总局报批,我连私人护照都没有,我怎么去竞选?”<ref name=sinayh />


何振梁与体育总局的矛盾,除了何氏在国际体育界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却因功高盖主,饱受体育总局的疏远、排斥、羡慕嫉妒恨,成了中国官场学的牺牲品而饱受排挤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体育所凝结的精神与文化,以及奥林匹克最本质内涵的理解的根本性冲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何振梁与体育总局的矛盾,除了何氏在国际体育界德高望重、一呼百应,却因功高盖主,饱受体育总局的疏远、排斥、羡慕嫉妒恨,成了中国官场学的牺牲品而饱受排挤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对体育所凝结的精神与文化,以及奥林匹克最本质内涵的理解的根本性冲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80行: 第80行:


== 体育爱好 ==
== 体育爱好 ==
何振梁酷爱打[[网球]]<ref>{{cite web|title=何振梁的网球情缘:曾为中国队当“间谍”|url=http://sports.qq.com/a/20150105/056920.htm|accessdate=2015-01-05|publisher=腾讯网|||}}</ref>。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游泳]]、[[乒乓球]]、[[足球]]、[[篮球]]、[[高尔夫球]] <ref name= IOC/>。
何振梁酷爱打[[网球]]<ref>{{cite web|title=何振梁的网球情缘:曾为中国队当“间谍”|url=http://sports.qq.com/a/20150105/056920.htm|accessdate=2015-01-05|publisher=腾讯网}}</ref>。除此之外,他还喜欢[[游泳]]、[[乒乓球]]、[[足球]]、[[篮球]]、[[高尔夫球]] <ref name= IOC/>。


== 荣誉 ==
== 荣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