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法捷耶夫: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第32行: 第32行:
1930年法捷耶夫开始写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故事发生在远东的滨海地区。起始时间比《毁灭》早两个月,是1919年的春夏之间,描写面远比《毁灭》要广阔,不仅涉及了军事斗争,还包括南乌苏里边区的乌兑格人民在俄国内战和日本干涉时期方方面面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转变。<ref>Edward J. Brown, Russian Literature Since the Revolu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674782046), p. 138.</ref>。他原计划写六部和一个尾声,到1932年他已经完成了两部,但各种政治活动对他写作的干扰越来越大,使得到逝世为止,也只写成了四部。
1930年法捷耶夫开始写长篇小说《[[最后一个乌兑格人]]》。故事发生在远东的滨海地区。起始时间比《毁灭》早两个月,是1919年的春夏之间,描写面远比《毁灭》要广阔,不仅涉及了军事斗争,还包括南乌苏里边区的乌兑格人民在俄国内战和日本干涉时期方方面面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转变。<ref>Edward J. Brown, Russian Literature Since the Revolu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E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ISBN 0674782046), p. 138.</ref>。他原计划写六部和一个尾声,到1932年他已经完成了两部,但各种政治活动对他写作的干扰越来越大,使得到逝世为止,也只写成了四部。


1932年[[斯大林]]突然解散了“拉普”,拉普的领导层在对斯大林的态度上发生了分歧。与有个性的“拉普”总书记[[阿维尔巴赫]]不同,法捷耶夫完全支持斯大林,得以继续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委员<ref>{{Cite web |url=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1536-8-12.s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1-09-15 |||}}</ref>。并在1932年8月的作协第一次大会上作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报告,其地位仅次于[[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去世后,法捷耶夫负责作家协会的日常工作。1939年他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书记,负责作协日常工作。同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这一段时间他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对很多作家如进行了批判,但同时也尽力帮助了[[布尔加科夫]]等作家。
1932年[[斯大林]]突然解散了“拉普”,拉普的领导层在对斯大林的态度上发生了分歧。与有个性的“拉普”总书记[[阿维尔巴赫]]不同,法捷耶夫完全支持斯大林,得以继续担任苏联作家协会组织委员会委员<ref>{{Cite web |url=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1536-8-12.s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1-09-15 }}</ref>。并在1932年8月的作协第一次大会上作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报告,其地位仅次于[[马克西姆·高尔基]]。高尔基去世后,法捷耶夫负责作家协会的日常工作。1939年他当选苏联作家协会书记,负责作协日常工作。同年成为苏共中央委员。这一段时间他遵照斯大林的指示,对很多作家如进行了批判,但同时也尽力帮助了[[布尔加科夫]]等作家。


== 战地特写与《青年近卫军》 ==
== 战地特写与《青年近卫军》 ==


[[File:The Soviet Union 1971 CPA 4067 stamp (Alexander Fadeyev (1901-1956) and Scene from Novel The Rout).jpg|缩略图|苏联1971年发行的纪念邮票]]
[[File:The Soviet Union 1971 CPA 4067 stamp (Alexander Fadeyev (1901-1956) and Scene from Novel The Rout).jpg|缩略图|苏联1971年发行的纪念邮票]]
二战爆发后,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阿列克赛·托尔斯泰]]、[[列昂诺夫]]、[[爱伦堡]]等作家都以特写作者和特邀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前线。他曾两次前往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发表广播讲话,鼓舞人们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发表了《以基洛夫之名》等战地特写<ref>{{Cite web |url=http://www.sovlit.com/war/nameofkirov.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1-09-15 |||}}</ref>,后收入战地特写集《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
二战爆发后,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阿列克赛·托尔斯泰]]、[[列昂诺夫]]、[[爱伦堡]]等作家都以特写作者和特邀战地记者的身份奔赴前线。他曾两次前往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发表广播讲话,鼓舞人们树立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发表了《以基洛夫之名》等战地特写<ref>{{Cite web |url=http://www.sovlit.com/war/nameofkirov.html |title=存档副本 |accessdate=2011-09-15 }}</ref>,后收入战地特写集《封锁期间的列宁格勒》。


1944年1月-1945年12月他创作了长篇小说《{{link-ru|青年近卫军 (小说)|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роман)|青年近卫军}}》。小说取材于顿巴斯矿区小镇[[克拉斯诺顿]]的地下抵抗运动。1942年7月,德军占领了克拉斯诺顿不久,城里就出现了共青团员为核心的“青年近卫军”,使德军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大部分成员被德军处决。法捷耶夫进行了调查走访之后,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讴歌了被占领地区的青年战士的英勇。小说出版后受到各方欢迎,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
1944年1月-1945年12月他创作了长篇小说《{{link-ru|青年近卫军 (小说)|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роман)|青年近卫军}}》。小说取材于顿巴斯矿区小镇[[克拉斯诺顿]]的地下抵抗运动。1942年7月,德军占领了克拉斯诺顿不久,城里就出现了共青团员为核心的“青年近卫军”,使德军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后来由于叛徒出卖,大部分成员被德军处决。法捷耶夫进行了调查走访之后,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讴歌了被占领地区的青年战士的英勇。小说出版后受到各方欢迎,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