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布莱尔: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文本替换 - 替换“[[Category:]]”为“”)
(机器人:将英文日期转换为ISO格式)
第226行: 第226行:


=== 中東政策及對以色列的關係 ===
=== 中東政策及對以色列的關係 ===
貝理雅早年加入工黨不久以後,便加入一個叫[[工黨以色列之友]]的組織。1994年,一位昔日與貝理雅在同一所律師行工作的同事,在一次以色列外交官所辦的晚宴中,向他介紹一位叫[[邁克爾·利維,利維男爵|邁克爾·利維]](Michael Levy,後來成為利維勳爵)的人。利維是[[流行音乐|流行音樂]]界的大人物,也是位熱心於協助猶太社區籌款的人<ref name="bagman">{{cite news | url=http://politics.guardian.co.uk/funding/story/0,,1734529,00.html?gusrc=rss | title=There was once a jolly bagman | author=Euan Ferguson | publisher=Guardian | date=March 19, 2006 | accessdate=2007-05-12 | | | }}</ref>。貝理雅與利維未幾就成為了好朋友,兩人更時常一起打[[網球]]。而工黨黨魁專款在利維管理之下,則成功在[[1997年英國大選|1997年大選]]前取得了[[亞歷克斯·伯恩施坦]]和[[羅伯特·加羅恩]]等人的鼎力資助,此兩人後來即獲封[[終身貴族]]。至於利維本人亦在1997年獲封[[終身貴族]],而到2002年美伊戰爭爆發前,更獲貝理雅任命為[[中东地区|中東]]特使。利維常對貝理雅加以讚揚,指他對「以色列國提供堅定與誠懇的支持」,他對自己則形容是其中一位「頂尖的國際[[錫安主義]]者」<ref>{{cite web|url=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2087-2092803,00.html|title=Lord Cashpoint's touch of money magic|date=2006年3月19日|last=Wavell|first=Stuart|publisher=[[星期日泰晤士報]]|accessdate=2007年2月21日|||}}</ref>。
貝理雅早年加入工黨不久以後,便加入一個叫[[工黨以色列之友]]的組織。1994年,一位昔日與貝理雅在同一所律師行工作的同事,在一次以色列外交官所辦的晚宴中,向他介紹一位叫[[邁克爾·利維,利維男爵|邁克爾·利維]](Michael Levy,後來成為利維勳爵)的人。利維是[[流行音乐|流行音樂]]界的大人物,也是位熱心於協助猶太社區籌款的人<ref name="bagman">{{cite news | url=http://politics.guardian.co.uk/funding/story/0,,1734529,00.html?gusrc=rss | title=There was once a jolly bagman | author=Euan Ferguson | publisher=Guardian | date=2006-03-19 | accessdate=2007-05-12 | | | }}</ref>。貝理雅與利維未幾就成為了好朋友,兩人更時常一起打[[網球]]。而工黨黨魁專款在利維管理之下,則成功在[[1997年英國大選|1997年大選]]前取得了[[亞歷克斯·伯恩施坦]]和[[羅伯特·加羅恩]]等人的鼎力資助,此兩人後來即獲封[[終身貴族]]。至於利維本人亦在1997年獲封[[終身貴族]],而到2002年美伊戰爭爆發前,更獲貝理雅任命為[[中东地区|中東]]特使。利維常對貝理雅加以讚揚,指他對「以色列國提供堅定與誠懇的支持」,他對自己則形容是其中一位「頂尖的國際[[錫安主義]]者」<ref>{{cite web|url=http://www.timesonline.co.uk/article/0,,2087-2092803,00.html|title=Lord Cashpoint's touch of money magic|date=2006年3月19日|last=Wavell|first=Stuart|publisher=[[星期日泰晤士報]]|accessdate=2007年2月21日|||}}</ref>。


可是到了2004年,有多達50名英國外交官站出來,對貝理雅在[[巴以冲突]]所作的政策作出強烈批評,其中批評者更不乏英國駐[[巴格达]]以及[[特拉维夫]]的大使。他們對英國在2003年跟隨美國出兵[[伊拉克]]表示「深切關注」外,又指「現在是時候去將我們的不安訴諸公眾,以望國會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重新就現行政策作重新評估」。除此以外,他們又敦促貝理雅如果要盡美國盟友的責任,就很應該「以忠實盟友的角色施加真正的影響力」。這批外交官同時又批評英、美並沒為入侵伊拉克後訂下「妥善的善後計劃」外,又罔顧伊拉克平民百姓的生命安危。最後,他們批評貝理雅在以巴和平進程之中,支持保留[[約旦河西岸地區]]的以色列猶太人殖民区是「一大退步」,而他們的不滿也是「貝理雅所一手造成的」。他們認為貝理雅這樣是「放棄了過去40年來,指引國際間盡力重建這片聖地的原則」<ref>[http://politics.guardian.co.uk/foreignaffairs/story/0,11538,1203898,00.html Diplomats attack Blair's Israel policy] , [[衛報]], Matthew Tempest, April 26, 2004</ref>。
可是到了2004年,有多達50名英國外交官站出來,對貝理雅在[[巴以冲突]]所作的政策作出強烈批評,其中批評者更不乏英國駐[[巴格达]]以及[[特拉维夫]]的大使。他們對英國在2003年跟隨美國出兵[[伊拉克]]表示「深切關注」外,又指「現在是時候去將我們的不安訴諸公眾,以望國會能聽到我們的聲音,重新就現行政策作重新評估」。除此以外,他們又敦促貝理雅如果要盡美國盟友的責任,就很應該「以忠實盟友的角色施加真正的影響力」。這批外交官同時又批評英、美並沒為入侵伊拉克後訂下「妥善的善後計劃」外,又罔顧伊拉克平民百姓的生命安危。最後,他們批評貝理雅在以巴和平進程之中,支持保留[[約旦河西岸地區]]的以色列猶太人殖民区是「一大退步」,而他們的不滿也是「貝理雅所一手造成的」。他們認為貝理雅這樣是「放棄了過去40年來,指引國際間盡力重建這片聖地的原則」<ref>[http://politics.guardian.co.uk/foreignaffairs/story/0,11538,1203898,00.html Diplomats attack Blair's Israel policy] , [[衛報]], Matthew Tempest, April 26, 2004</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