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呼: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综合治理:清理非法参考文献
标签Unicode不可见字符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整理源码)
第2行: 第2行:
'''等呼'''是传统[[汉语音韵学]]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
'''等呼'''是传统[[汉语音韵学]]概念,主要用来描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


==中古汉语的等呼==
== 中古汉语的等呼 ==
等呼的概念基本用于描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最先应用在[[韵图]]上。韵图把[[韵书]]中相似[[韵目]]归为一大类,称为'''[[攝]]''',每摄分四等,每等又分开口和合口两呼,共八小类。现代语言学家对'''呼'''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口呼'''和'''合口呼''',就是指有无/u/介音,同摄同等的合口呼比开口呼多介音/u/。
等呼的概念基本用于描述[[中古汉语]]的介音系统,最先应用在[[韵图]]上。韵图把[[韵书]]中相似[[韵目]]归为一大类,称为'''[[攝]]''',每摄分四等,每等又分开口和合口两呼,共八小类。现代语言学家对'''呼'''的观点基本一致,'''开口呼'''和'''合口呼''',就是指有无/u/介音,同摄同等的合口呼比开口呼多介音/u/。


相比之下,'''等'''的概念就较复杂,普遍观点是三等韵有类似/i/的介音,因为三等字用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与一二四等不同,如歌韵在韵图分为一等和三等,三等就比一等多了介音/i/。但有些摄包括的韵很多,如山摄有寒、桓、删、山、元、仙、先等韵,其中寒桓是一等,删山是二等,元是三等,先是四等,仙分为三四等。除了同意三等韵有/i/介音外,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 (语言学家)|王力]])认为四等韵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韵也有介音。但所有学者都同意,即使部分以介音相区别,这些韵的主元音不会全部相等。[[清朝]]時的[[江永 (人物)|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可作为分等原则的粗略概括。(但是如前所见,有同一韵分为三四等,也有四等比三等洪大)
相比之下,'''等'''的概念就较复杂,普遍观点是三等韵有类似/i/的介音,因为三等字用的[[反切]]上字自成一套,与一二四等不同,如歌韵在韵图分为一等和三等,三等就比一等多了介音/i/。但有些摄包括的韵很多,如山摄有寒、桓、删、山、元、仙、先等韵,其中寒桓是一等,删山是二等,元是三等,先是四等,仙分为三四等。除了同意三等韵有/i/介音外,有些学者(如[[高本汉]]、[[王力 (语言学家)|王力]])认为四等韵也有介音,有些学者(如[[潘悟云]]、[[郑张尚芳]])认为二等韵也有介音。但所有学者都同意,即使部分以介音相区别,这些韵的主元音不会全部相等。[[清朝]]時的[[江永 (人物)|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可作为分等原则的粗略概括。(但是如前所见,有同一韵分为三四等,也有四等比三等洪大)


==《韻圖》時代的等==
== 《韻圖》時代的等 ==
《[[韻圖]]》成書於公元十二世紀,此書首次提出'''等'''。此時是中古漢語的後期。[[潘悟雲]]給此時的漢語擬音,認爲當時的音韻學家分'''等'''的原則是依據緊接聲母的[[介音]]:四等是[i ̯],三等是[i],二等是[​ɤ],一等無介音<!-- removed_ref site46 by njzjz/qiuwenbot -->。
《[[韻圖]]》成書於公元十二世紀,此書首次提出'''等'''。此時是中古漢語的後期。[[潘悟雲]]給此時的漢語擬音,認爲當時的音韻學家分'''等'''的原則是依據緊接聲母的[[介音]]:四等是[i ̯],三等是[i],二等是[​ɤ],一等無介音<!-- removed_ref site46 by njzjz/qiuwenbot -->。


現在學界普遍認爲,三等字在上古漢語帶介音[j]/[i],二等字在上古漢語帶介音[r],一等字和四等字在上古漢語無介音<ref>{{Cite web |url=https://www.academia.edu/5641434/_Chinese_translation_of_Ferlus_M._2009_What_were_the_four_divisions_of_Middle_Chinese |title=Michel Ferlus:中古汉语四等的来龙去脉 |access-date=2019-10-29 |archive-date=2019-09-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930171048/https://www.academia.edu/5641434/_Chinese_translation_of_Ferlus_M._2009_What_were_the_four_divisions_of_Middle_Chinese |dead-url=no }}</ref><ref> 白一平(1992) A Handbook o/Old Chinese Phonology</ref><ref> 白一平(1995) Les consonnes sonores finales du chinois archaïque</ref>。
現在學界普遍認爲,三等字在上古漢語帶介音[j]/[i],二等字在上古漢語帶介音[r],一等字和四等字在上古漢語無介音<ref>{{Cite web |url=https://www.academia.edu/5641434/_Chinese_translation_of_Ferlus_M._2009_What_were_the_four_divisions_of_Middle_Chinese |title=Michel Ferlus:中古汉语四等的来龙去脉 |access-date=2019-10-29 |||}}</ref><ref> 白一平(1992) A Handbook o/Old Chinese Phonology</ref><ref> 白一平(1995) Les consonnes sonores finales du chinois archaïque</ref>。


==假二真三与假四真三==
== 假二真三与假四真三 ==
但是由于韵图结构制定得不够严密,这规律一再被打破。传统音韵学有[[三十六字母]],但韵图分给字母的位置只有二十个,于是轻唇和重唇合为一组,舌头和舌上合为一组,齿头和正齿合为一组。[[声母]]合并了,却又要在图上表现出不同音,就只好拿[[韵母]]来做文章,如庄、章、将都是阳韵,有/i/介音,韵母完全相同,按理应都归入三等。但它们的声母都不同,庄是庄母(照二),章是章母(照三),将是精母,却共占图中一格。等韵学家{{谁?}}为了表现声母的差别,只留章字在三等,强行把庄字移到二等,把将字移到四等。为了相同目的,凡应归三等的字,逢庄组都归二等,逢端精组都归四等,类似的还有以母(喻四)、邪母、俟母等,就产生了所谓'''假二等真三等'''、'''假四等真三等'''之说。
但是由于韵图结构制定得不够严密,这规律一再被打破。传统音韵学有[[三十六字母]],但韵图分给字母的位置只有二十个,于是轻唇和重唇合为一组,舌头和舌上合为一组,齿头和正齿合为一组。[[声母]]合并了,却又要在图上表现出不同音,就只好拿[[韵母]]来做文章,如庄、章、将都是阳韵,有/i/介音,韵母完全相同,按理应都归入三等。但它们的声母都不同,庄是庄母(照二),章是章母(照三),将是精母,却共占图中一格。等韵学家{{谁?}}为了表现声母的差别,只留章字在三等,强行把庄字移到二等,把将字移到四等。为了相同目的,凡应归三等的字,逢庄组都归二等,逢端精组都归四等,类似的还有以母(喻四)、邪母、俟母等,就产生了所谓'''假二等真三等'''、'''假四等真三等'''之说。


第20行: 第20行:
這些假四等的字,同樣是跟同韻的三等韻系聯。
這些假四等的字,同樣是跟同韻的三等韻系聯。


==重紐==
== 重紐 ==
{{main|重紐}}
{{main|重紐}}


==独韵与开合韵==
== 独韵与开合韵 ==
并不是所有韵母都有开口与合口对立,在《[[切韵指掌图]]》裡不分开合口的韵标明为'''独韵''';既有开口又有合口的韵,标明为'''开合韵'''。后来的韵书把独韵分别归入开口或合口,如把東韵归合口,侵韵归开口。[[李榮 (語言學家)|李荣]]《[[切韵音系]]》认为独韵没有/u/介音,后来归合口的独韵是因为有圆唇主元音;又认为开合韵的脣音字和独韵一样没有开合口对立,可和开口字互切,也可和合口字互切,脣音字可以认为是开口。
并不是所有韵母都有开口与合口对立,在《[[切韵指掌图]]》裡不分开合口的韵标明为'''独韵''';既有开口又有合口的韵,标明为'''开合韵'''。后来的韵书把独韵分别归入开口或合口,如把東韵归合口,侵韵归开口。[[李榮 (語言學家)|李荣]]《[[切韵音系]]》认为独韵没有/u/介音,后来归合口的独韵是因为有圆唇主元音;又认为开合韵的脣音字和独韵一样没有开合口对立,可和开口字互切,也可和合口字互切,脣音字可以认为是开口。


==中古汉语声母的等呼==
== 中古汉语声母的等呼 ==
中古汉语除了韵母分为不同等呼外,声母也有等呼属性,决定了声母只能和特定等呼的韵母相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来自[[上古汉语]]的历史痕迹。
中古汉语除了韵母分为不同等呼外,声母也有等呼属性,决定了声母只能和特定等呼的韵母相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来自[[上古汉语]]的历史痕迹。


第64行: 第64行:
|}
|}


==上古汉语的等呼==
== 上古汉语的等呼 ==
[[上古汉语]]没有提出等呼的概念,但有学者认为[[中古汉语]]的等呼是由[[上古汉语]]的类似系统演变而成,如[[王力 (语言学家)|王力]]认为上古汉语的韵部也有两呼四等,主元音相同,以介音来区别,如开口一等无介音,二三四等介音依次为/{{IPA|e}}/、/{{IPA|ɪ}}/、/{{IPA|i}}/等。[[蒲立本]]、[[郑张尚芳]]等则认为中古汉语三等字在上古汉语有短元音。[[李方桂]]根据来母少二等字,认为中古汉语的二等字,包括假二等真三等,是由上古汉语的介音{{IPA|r}}演变而成,这观点现獲普遍接受;又有学者认为重纽三等在上古也有介音{{IPA|r}};[[李方桂]]又认为上古没有/u/介音,中古的/u/介音是由长元音裂变和圆唇舌根音产生。
[[上古汉语]]没有提出等呼的概念,但有学者认为[[中古汉语]]的等呼是由[[上古汉语]]的类似系统演变而成,如[[王力 (语言学家)|王力]]认为上古汉语的韵部也有两呼四等,主元音相同,以介音来区别,如开口一等无介音,二三四等介音依次为/{{IPA|e}}/、/{{IPA|ɪ}}/、/{{IPA|i}}/等。[[蒲立本]]、[[郑张尚芳]]等则认为中古汉语三等字在上古汉语有短元音。[[李方桂]]根据来母少二等字,认为中古汉语的二等字,包括假二等真三等,是由上古汉语的介音{{IPA|r}}演变而成,这观点现獲普遍接受;又有学者认为重纽三等在上古也有介音{{IPA|r}};[[李方桂]]又认为上古没有/u/介音,中古的/u/介音是由长元音裂变和圆唇舌根音产生。


==参见==
== 参见 ==
{{refbegin|2}}
{{refbegin|2}}
*[[韵图]]
* [[韵图]]
*[[四呼]]
* [[四呼]]
*[[介音]]
* [[介音]]
*[[切韵音]]
* [[切韵音]]
*[[中古汉语]]
* [[中古汉语]]
*[[上古汉语]]
* [[上古汉语]]
{{refend}}
{{refend}}


==注释==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参考书目==
== 参考书目 ==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光盘1.1版
* 《[[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光盘1.1版
*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 Guillaume Jacques,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Historical Phonology''
*[[李榮 (語言學家)|李荣]]《[[切韵音系]]》,1956年10月,科学出版社。
* [[李榮 (語言學家)|李荣]]《[[切韵音系]]》,1956年10月,科学出版社。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


{{漢語音韻學}}
{{漢語音韻學}}


[[category:汉语音韵学]]
[[Category:汉语音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