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无编辑摘要
 
第1行: 第1行:
{{distinguish|奴国}}
{{distinguish|奴国}}


'''倭国,'''是中国古代诸王朝对于当时[[日本列岛]]上的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我({{lang-ja|わ|Wa}})」。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認為「不明」。
'''倭国,'''是中国古代诸王朝对于当时[[日本列岛]]上的政治势力的称呼。'''倭''',《[[说文解字]]》释为:顺貌。从人委声,另外可解作遙遠的意思。有說法認爲倭是源自日語中,[[第一人稱]]「我({{lang-ja|わ|Wa}})」。綜合而言,「倭」的來歷無通說,被认为「不明」。


[[日文汉字]]中,「{{lang|ja|倭}}」[[音讀]]為「{{lang|ja|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lang|ja|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lang|ja|やまと}}(Yamato)」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mina''」。[[汉朝|汉]][[曹魏|魏]]至[[晋朝|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
[[日文汉字]]中,「{{lang|ja|倭}}」[[音讀]]為「{{lang|ja|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lang|ja|やまと}}(Yamato)」亦與「和」同。但中国有学者认为「邪马台」才是「{{lang|ja|やまと}}(Yamato)」的音译,'''倭'''是中国古代对倭奴的简称,但倭奴的汉语古音爲wana、并不对应旧时日语词汇中[[女人]]的[[音讀]]「''womina''」。[[汉朝|汉]][[曹魏|魏]]至[[晋朝|晋]]日本正是女王当政,'''倭奴国'''即是倭國中的[[奴國]],并不指[[女王国]],而中国古代以音译称呼和记载外国地理和人物名词的惯例。
第10行: 第10行: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后,日本列岛上有百多个小城邦(国),其中三十多个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通使,其中以[[邪马台国]]最大,被称为大倭王。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后,日本列岛上有百多个小城邦(国),其中三十多个通过[[朝鲜半岛]]与汉朝通使,其中以[[邪马台国]]最大,被称为大倭王。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第一次有明文記載「倭人家」與中國往來。[[九州 (日本)|九州]]北部(博多湾沿岸)的[[奴国|倭奴国]]接受汉王朝的策封,后汉王朝[[汉光武帝|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并授予[[汉委奴国王印|金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賀島|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
[[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第一次有明文記載「倭人家」與中國往來。[[九州 (日本)|九州]]北部(博多湾沿岸)的[[奴国|倭奴国]]接受汉王朝的策封,后汉王朝[[汉光武帝|光武帝]]封其为「倭奴国王」,并授予[[汉委奴国王印|金印]]。1784年,在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賀島|志贺岛]],出土一枚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为纯金铸成,印体方形,长宽各2.3厘米,高二厘米,蛇纽,阴刻篆体字。这一枚金印作为中日两国最早交往的证明,成了日本国宝。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第86行: 第86行:
{{三国志}}
{{三国志}}


[[Category:日本的古代家]]
[[Category:日本的古代家]]
[[Category:倭人傳]]
[[Category:倭人傳]]
[[Category:邪馬台國]]
[[Category:邪馬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