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衝國: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取消链结到“俄乌战争”:.)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缓冲国通常的特征便是[[中立]]且弱小的,因而靠著其他国家互相制衡来获得独立,通常满足两大(或三大)强权的利益而作为其独立的存在,如果某一强权势衰落则可能无法维持独立会因而被另一强权并吞,另外緩衝国并不是作为另一个国家的[[卫星国]]。在19世纪,中立国例如[[阿富汗]]和位于[[中亚]]的[[酋长国]]是[[英国]]和[[沙俄帝国]]为了控制通向[[英属印度]]的山路而进行的“[[大博弈]]”政策的棋子。
缓冲国通常的特征便是[[中立]]且弱小的,因而靠著其他国家互相制衡来获得独立,通常满足两大(或三大)强权的利益而作为其独立的存在,如果某一强权势衰落则可能无法维持独立会因而被另一强权并吞,另外緩衝国并不是作为另一个国家的[[卫星国]]。在19世纪,中立国例如[[阿富汗]]和位于[[中亚]]的[[酋长国]]是[[英国]]和[[沙俄帝国]]为了控制通向[[英属印度]]的山路而进行的“[[大博弈]]”政策的棋子。

== 缓冲国的例子 ==
=== 定位明确的缓冲国 ===
* [[亚美尼亚王国]]:为[[罗马帝国]]与[[安息帝国]]之间的緩衝国
* [[南詔|南詔王国]]:为[[唐帝国]]与[[吐蕃帝国]]之间的緩衝国
* [[安道尔]]:在中世纪曾为[[法兰克王国]]与[[伊比利亚半岛]]的穆斯林政权之间的缓冲国,穆斯林被逐出伊比利亚半岛后不再具有缓冲国身份
* [[哈密国]]:为[[大明帝国]]、[[吐鲁番汗国]]与[[瓦剌|瓦剌部落联盟]]之间的緩衝国
* [[外西凡尼亚公国]]:为[[奥地利大公国]]与[[鄂图曼帝国]]之间的緩衝国
* [[瑞士]]:15-19世纪为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的缓冲国,19世纪后期以后为法国与德国、意大利之间的缓冲国,永久中立
* [[奥地利]]:冷战期间为西欧资本主义阵营与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缓冲国,永久中立
* [[比利时]]、[[卢森堡]]: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曾为法国与德国之间的缓冲国,在二战中未能起到缓冲作用
* [[阿富汗]]: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前期曾为沙俄及苏联与英属印度之间的缓冲国,[[印度]]、[[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后不再具有缓冲国身份
* [[泰国|暹罗]]:曾为[[法属印度支那]]与英属缅甸之间的缓冲国,二战后不再具有缓冲国身份
* [[蒙古国]]:1946年[[中华民国|中国]]承认其独立后成为中国与[[苏联]]之间的缓冲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緩衝国
* [[远东共和国]]:1920-1922年[[俄国内战]]期间曾为苏俄与日本之间的缓冲国,苏俄政权赢得内战胜利后重新并入俄国
* [[尼泊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国
* [[不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缓冲国
* [[乌拉圭]]:[[巴西]]与[[阿根廷]]之间的缓冲国
* [[巴拉圭]]:[[巴西]]与[[阿根廷]]在[[巴拉圭战争]]后保留该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
* [[第一岛链]]诸国: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緩衝地带

=== 事实上起到缓冲作用的国家 ===
* [[突骑施|突骑施汗国]]:于[[苏祿可汗]]在位期间成为阻擋[[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向[[唐帝国]]东扩的緩衝国
* [[卡西姆汗国]]:作为莫斯科公国的附庸抵抗[[喀山汗国]]侵攻。
* [[北韩]]、[[南韩]]:二战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美国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中日矛盾时而会因中韩之间发生冲突而暂时缓解,中美矛盾亦时而会因美国与朝鲜发生冲突而暂时缓解
* [[芬兰]]:二战后长期奉行军事不结盟的和平中立政策,在苏联及俄罗斯与西方阵营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 [[外高加索]]三国: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使得俄土关系有了缓和与改善的空间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塞尔维亚]]与[[克罗地亚]]之间起到了一定缓冲作用
* [[老挝]]:在[[泰国]]与[[越南]]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 [[伊拉克]]:在[[沙特阿拉伯]]与[[伊朗]]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 [[土库曼斯坦]]:拥有[[永久中立国]]地位,在世俗化的[[中亚]]各国与政教合一的[[伊朗]]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 [[波兰第二共和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威玛共和国]](后为[[纳粹德国]])与[[苏联]]之间的緩衝国
* [[阿布哈茲]]和[[南奥塞梯]]:[[苏联解体]]以至[[俄格战争]]后,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 [[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克里米亚入俄]]以至俄乌战争后,在[[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包围缓冲国的其中一个强权国家对缓冲国的入侵常常会挑起战争。例如,1914年[[德意志帝国|德国]]对[[比利时]]的入侵导致了[[大英帝国|英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中世纪欧洲,一些严密防卫的边境地带会把双方阵地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天行军路程的地区称作“{{link-en|Marches|Marches}}”。一些在[[卡洛林王朝]]和[[奥托王朝]]时期建立起来的藩侯国({{link-en|Marches|Marches}})因为政治因素最终保留在现代欧洲版图中,例如[[比利时]]、[[卢森堡]]。


== 参见 ==
== 参见 ==
* [[卫星国]]
* [[卫星国]]
* [[香蕉共和国]]
* [[傀儡政权]]
* [[緩衝区]]


[[Category:依权力状况划分国家]]
[[Category:依权力状况划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