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卜韓胡宣慰使司: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top:​noteTA 跳过, replaced: 韓 → 韩
→‎top:​润色, replaced: 天启天启, 永乐永乐
 
第1行: 第1行:
'''董卜韩胡宣慰使司'''是[[明朝]][[藏区]][[土司]]机构名称。
'''董卜韩胡宣慰使司'''是[[明朝]][[藏区]][[土司]]机构名称。


[[永乐]]十三年(1415年)六月设置,治所在今[[四川省]]大小[[金川]]境内。永乐九年(1411年),酋长南葛派使者朝贡,以答隆蒙、碉门两个招讨司,多次侵扰自己,阻碍道路,请求讨伐,明朝廷不许。建立宣慰司之后,[[明成祖]]让南葛为宣慰使,赐给银印冠带袭衣。为此,亲自到[[京城]][[朝贡]]。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又派头目禳儿进贡谢恩,请赐[[佛像]][[佛经]],明成祖都应允。[[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南葛派儿子奔卜喇嘛贾恩叭僧结进贡[[马匹]]和方物,奏请退休,以长子领[[僧人]],次子治百姓。[[明宣宗]]采纳,让他的长子班丹也失为[[喇嘛]],次子克罗俄监灿代为[[宣慰使]]。[[正统 (年号)|正统]]三年(1438年),明英宗赐给克罗俄监灿诰命、冠带,正式就任宣慰使。命班丹也失为妙智通悟[[国师]]。正统七年(1442年),克罗俄监灿派人入朝,求封王爵,[[明英宗]]拒绝升任他为镇国将军都指挥使[[同知]],掌宣慰司使,给诰命。[[景]]泰三年(1452年),进克罗俄监灿为都指挥使。他派人馈赠[[四川巡抚]]李匡金珀、银翠,求御制[[大诰]]和[[周易]]、[[尚书]]、[[毛诗]]、[[小学]]、[[方舆胜览]]、成都记等。朝廷同意按[[唐朝]]赐给[[吐蕃]]毛诗、[[春秋]]的例子,同意他的申请。景泰六年(1455年),克罗俄监灿去世,子札巴坚灿藏卜袭职。被任命为都督同知。[[天顺 (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奏请封王,赐金印,[[明英宗]]不从。进秩都指挥使。[[成化]]六年(1470年),札巴坚灿藏卜去世,子绰吾结言千袭职。[[弘治]]二年(1489年)九月,绰吾结言千子日墨札思巴旺丹巴藏卜派遣国师、禅师等朝贡[[珊瑚]]树、盔甲,说父亲绰吾结言千已死,请求袭职。获准。弘治九年(1496年),日墨札思巴旺丹巴藏卜卒,子喃呆袭职。弘治十六年(1503年),派国师入贡,赐袭职诰命。不久,喃呆卒,子容中短竹袭职,在[[嘉靖]]七年(1528年)入贡,明朝准许他比年一贡。到[[天启]]六年(1626年),朝贡不绝。
[[永乐(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六月设置,治所在今[[四川省]]大小[[金川]]境内。永乐九年(1411年),酋长南葛派使者朝贡,以答隆蒙、碉门两个招讨司,多次侵扰自己,阻碍道路,请求讨伐,明朝廷不许。建立宣慰司之后,[[明成祖]]让南葛为宣慰使,赐给银印冠带袭衣。为此,亲自到[[京城]][[朝贡]]。永乐十六年(1418年)九月,又派头目禳儿进贡谢恩,请赐[[佛像]][[佛经]],明成祖都应允。[[宣德]]五年(1430年)九月,南葛派儿子奔卜喇嘛贾恩叭僧结进贡[[马匹]]和方物,奏请退休,以长子领[[僧人]],次子治百姓。[[明宣宗]]采纳,让他的长子班丹也失为[[喇嘛]],次子克罗俄监灿代为[[宣慰使]]。[[正统 (年号)|正统]]三年(1438年),明英宗赐给克罗俄监灿诰命、冠带,正式就任宣慰使。命班丹也失为妙智通悟[[国师]]。正统七年(1442年),克罗俄监灿派人入朝,求封王爵,[[明英宗]]拒绝升任他为镇国将军都指挥使[[同知]],掌宣慰司使,给诰命。[[景]]泰三年(1452年),进克罗俄监灿为都指挥使。他派人馈赠[[四川巡抚]]李匡金珀、银翠,求御制[[大诰]]和[[周易]]、[[尚书]]、[[毛诗]]、[[小学]]、[[方舆胜览]]、成都记等。朝廷同意按[[唐朝]]赐给[[吐蕃]]毛诗、[[春秋]]的例子,同意他的申请。景泰六年(1455年),克罗俄监灿去世,子札巴坚灿藏卜袭职。被任命为都督同知。[[天顺 (明朝)|天顺]]元年(1457年),奏请封王,赐金印,[[明英宗]]不从。进秩都指挥使。[[成化]]六年(1470年),札巴坚灿藏卜去世,子绰吾结言千袭职。[[弘治]]二年(1489年)九月,绰吾结言千子日墨札思巴旺丹巴藏卜派遣国师、禅师等朝贡[[珊瑚]]树、盔甲,说父亲绰吾结言千已死,请求袭职。获准。弘治九年(1496年),日墨札思巴旺丹巴藏卜卒,子喃呆袭职。弘治十六年(1503年),派国师入贡,赐袭职诰命。不久,喃呆卒,子容中短竹袭职,在[[嘉靖]]七年(1528年)入贡,明朝准许他比年一贡。到[[天启(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朝贡不绝。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中国少数民族史辞典》
* 《中国少数民族史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