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聯盟: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6), 江蘇 → 江苏, 員 → 员 (54), 內 → 内 (17), 參考 → 参考, 參與 → 参与 (6), 擔 → 担, 國 → 国 (354), 屆 → 届, 開 → 开 (11), 學 → 学 (4), 部隊 → 部队 (2), 參 → 参 (2), 會 → 会 (99), 長 → 长 (10), 經濟 → 经济 (6), 與 → 与 (14), 廠 → 厂, 軍 → 军 (30), 黨 → 党, 礦 → 矿, 間 → 间 (17), 處 → 处 (15), 勞動 → 劳动 (3), 務 → 务 (14), 團 → 团 (6), 鐵 → 铁 (2), 隊 → 队 (16), 導 → 导 (6), 幹 → 干, 語 → 语 (10), 華 → 华 (4), 作戰 → 作战, 豐 → 丰, 陸 → 陆, 愛 → 爱 (2), 條目 → 条目 (6), 權 → 权 (13), 雙 → 双 (8), 鄭 → 郑, 勞 → 劳 (5), 無 → 无 (3), 構 → 构 (8), 關 → 关 (8), 歐 → 欧 (5), 監 → 监…)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subject=建立1919年的国际组织|other=[[美国职棒小盟]]的其中一个联盟|国际联盟 (棒球)}}
{{Otheruses|subject=建立1919年的國際組織|other=[[美國職棒小盟]]的其中一個聯盟|國際聯盟 (棒球)}}
{{Redirect|国联}}
{{Redirect|国联}}
{{noteTA
{{noteTA
|1=zh-cn:通过; zh-tw:透; zh-hk:通;
|1=zh-cn:通过; zh-tw:透; zh-hk:通;
}}
}}
{{Infobox Form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Infobox Forme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native_name = {{native name|en|League of Nations}}<br>{{native name|fr|Société des Nations}}<br>{{native name|es|Sociedad de Naciones}}
|native_name = {{native name|en|League of Nations}}<br>{{native name|fr|Société des Nations}}<br>{{native name|es|Sociedad de Naciones}}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国际联
|conventional_long_name = 國際聯
|common_name = 国际联
|common_name = 國際聯
|_noautocat = no
|_noautocat = no
|status = {{le|跨政府组织|Inter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status = {{le|跨政府組織|Inter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
|continent = 全世界
|continent = 全世界
|event held = {{CHE}}[[日瓦]]
|event held = {{CHE}}[[日瓦]]
|era = [[战间期]]
|era = [[戰間期]]
|event_start = [[凡尔条约]]
|event_start = [[凡尔条约]]
|date_start = 1月10日
|date_start = 1月10日
|year_start = 1920年
|year_start = 1920年
第19行: 第19行:
|date_end = 4月20日
|date_end = 4月20日
|year_end = 1946年
|year_end = 1946年
|s1 =
|s1 =
|flag_s1 = Flag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5-1947).svg
|flag_s1 = Flag of the United Nations (1945-1947).svg
|image_flag = Symbo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svg
|image_flag = Symbo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svg
|flag_type = 国际联盟半官方徽章,自1939年到1941年使用。<!--#Languages and symbols-->
|flag_type = 國際聯盟半官方徽章,自1939年到1941年使用。<!--#Languages and symbols-->
|image_map = League of Nations Anachronous Map.png
|image_map = League of Nations Anachronous Map.png
|image_map_caption = 1920年到1945年国际联盟[[国际联会员国列表|各成员国的加盟情形]]
|image_map_caption = 1920年到1945年國際聯盟[[國際聯會員國列表|各成員國的加盟情形]]
|capital = [[瑞士]][[日内瓦]]{{ref label|a|a}}
|capital = [[瑞士]][[日内瓦]]{{ref label|a|a}}
|common_languages = {{hlist|[[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common_languages = {{hlist|[[英语]]|[[法语]]|[[西班牙语]]}}
|title_leader = [[国际联领导者列表#理事|理事]]
|title_leader = [[國際聯領導者列表#理事|理事]]
|leader1 = {{tsl|en|Eric Drummond, 16th Earl of Perth|埃里克·德拉蒙德}}
|leader1 = {{tsl|en|Eric Drummond, 16th Earl of Perth|埃里克·德拉蒙德}}
|year_leader1 = 1920-1933
|year_leader1 = 1920-1933
|leader2 = [[若夫·艾文]]
|leader2 = [[若夫·艾文]]
|year_leader2 = 1933-1940
|year_leader2 = 1933-1940
|leader3 = [[西恩·雷斯特]]
|leader3 = [[西恩·雷斯特]]
|year_leader3 = 1940-1946
|year_leader3 = 1940-1946
|title_deputy = 副理事
|title_deputy = 副理事
|deputy1= [[让·莫内]]
|deputy1= [[让·莫内]]
|year_deputy1 = 1919-1923
|year_deputy1 = 1919-1923
|deputy2 = [[若夫·艾文]]
|deputy2 = [[若夫·艾文]]
|year_deputy2 = 1923-1933
|year_deputy2 = 1923-1933
|deputy3 = [[西恩·雷斯特]]
|deputy3 = [[西恩·雷斯特]]
|year_deputy3 = 1937-1940
|year_deputy3 = 1937-1940
|event1 = 首次会议
|event1 = 首次會議
|date_event1 = 1920年1月16日
|date_event1 = 1920年1月16日
|width = 275px
|width = 275px
第47行: 第47行:
|Successor = [[联合国]]
|Successor = [[联合国]]
}}
}}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维护[[世界和平]]其主要任国际组织<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z55RRayP34C&pg=PA77 |title=The United Nations at Age Fifty: A Legal Perspective |last=Christian |first=Tomuschat |publisher=Martinus Nijhoff LOLPublishers |year=1995 |isbn=9789041101457 |page=77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21-01-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108371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z55RRayP34C&pg=PA77 |dead-url=no }}</ref>,为现之前身。国际联盟的成立目的如《{{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盟}}》所述,包括透[[集体安全]]及[[军备控制]]預防战争,藉由判及[[仲裁]]平息国际间的紛<ref>{{Cite web |title=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accessdate=2011-08-30 |publisher=The Avalon Project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80156/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dead-url=no }}</ref>。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期的条约也提到劳动条件、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军备交易、公众卫生、俘待遇,以及保护欧洲的少族群<ref>See Article 23, {{Cite web |title=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80156/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dead-url=no }}, {{cite web|url=http://en.wikisource.org/wiki/Treaty_of_Versailles|title=Treaty of Versailles|accessdate=2017-04-18|archive-date=2010-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9080339/http://en.wikisource.org/wiki/Treaty_of_Versailles|dead-url=no}} and {{tsl|en|Minority Treaties||Minority Rights Treaties}}.</ref>。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国际联盟达到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0R7OCgAAQBAJ&pg=PT192&lpg=PT192&dq=%E5%9B%BD%E9%99%85%E8%81%94%E7%9B%9F%E6%9C%8958%E4%B8%AA%E4%BC%9A%E5%91%98%E5%9B%BD%E3%80%82&source=bl&ots=wr63XsPs3U&sig=cqSWgOgIejFXOgrpOUvZIUuuaiY&hl=zh-CN&sa=X&ved=0ahUKEwjpufrFgd3PAhVFvo8KHYqQAp4Q6AEIRjAG#v=onepage&q&f=false |title=明察秋毫的神眼 |last=右灰 |publisher=云书bestbook |language=zh-hant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21-01-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3170705/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0R7OCgAAQBAJ&pg=PT192&lpg=PT192&dq=%E5%9B%BD%E9%99%85%E8%81%94%E7%9B%9F%E6%9C%8958%E4%B8%AA%E4%BC%9A%E5%91%98%E5%9B%BD%E3%80%82&source=bl&ots=wr63XsPs3U&sig=cqSWgOgIejFXOgrpOUvZIUuuaiY&hl=zh-CN&sa=X&ved=0ahUKEwjpufrFgd3PAhVFvo8KHYqQAp4Q6AEIRjAG#v=onepage&q&f=false |dead-url=no }}</ref>。
'''國際聯盟''',簡稱'''國聯''',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后组成的跨政府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維護[[世界和平]]其主要任國際組織<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z55RRayP34C&pg=PA77 |title=The United Nations at Age Fifty: A Legal Perspective |last=Christian |first=Tomuschat |publisher=Martinus Nijhoff LOLPublishers |year=1995 |isbn=9789041101457 |page=77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21-01-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108371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iz55RRayP34C&pg=PA77 |dead-url=no }}</ref>,為現之前身。國際聯盟的成立目的如《{{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國際聯盟盟}}》所述,包括透[[集体安全]]及[[軍備控制]]預防戰爭,藉由判及[[仲裁]]平息國際間的紛<ref>{{Cite web |title=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accessdate=2011-08-30 |publisher=The Avalon Project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80156/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dead-url=no }}</ref>。国际联盟及其他同期的條約也提到勞動條件、原住民的公平待遇、人口走私与贩毒、軍備交易、公眾衛生、俘待遇,以及保護歐洲的少族群<ref>See Article 23, {{Cite web |title=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80156/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dead-url=no }}, {{cite web|url=http://en.wikisource.org/wiki/Treaty_of_Versailles|title=Treaty of Versailles|accessdate=2017-04-18|archive-date=2010-01-19|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119080339/http://en.wikisource.org/wiki/Treaty_of_Versailles|dead-url=no}} and {{tsl|en|Minority Treaties||Minority Rights Treaties}}.</ref>。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期间,國際聯盟达到期,会员国数量高达58<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0R7OCgAAQBAJ&pg=PT192&lpg=PT192&dq=%E5%9B%BD%E9%99%85%E8%81%94%E7%9B%9F%E6%9C%8958%E4%B8%AA%E4%BC%9A%E5%91%98%E5%9B%BD%E3%80%82&source=bl&ots=wr63XsPs3U&sig=cqSWgOgIejFXOgrpOUvZIUuuaiY&hl=zh-CN&sa=X&ved=0ahUKEwjpufrFgd3PAhVFvo8KHYqQAp4Q6AEIRjAG#v=onepage&q&f=false |title=明察秋毫的神眼 |last=右灰 |publisher=雲書bestbook |language=zh-hant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21-01-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3170705/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0R7OCgAAQBAJ&pg=PT192&lpg=PT192&dq=%E5%9B%BD%E9%99%85%E8%81%94%E7%9B%9F%E6%9C%8958%E4%B8%AA%E4%BC%9A%E5%91%98%E5%9B%BD%E3%80%82&source=bl&ots=wr63XsPs3U&sig=cqSWgOgIejFXOgrpOUvZIUuuaiY&hl=zh-CN&sa=X&ved=0ahUKEwjpufrFgd3PAhVFvo8KHYqQAp4Q6AEIRjAG#v=onepage&q&f=false |dead-url=no }}</ref>。


国际联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百年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转变国际联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当时的[[大国]]行其決经济制裁,或是在必要提供军队,然而些大未必这么做。经济制裁也会伤国际联盟的成,因此家不意配合。美国则[[参议院]]拒接受《[[凡尔赛条约]]》,一始沒有加入国联<ref name="Knock263">{{Cite book |title=To End All Wars: Woodrow Wilson and the Quest for a New World Order (束所有战争:伍德罗·威尔逊新世界命令的任)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toendallwarswood0000knoc |last=Knock |first=Thomas J. |publish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5 |location=Princeton, NJ |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toendallwarswood0000knoc/page/263 263] |ISBN=0691001502}}</ref>。在[[第二次大利衣索比亚战争]]国际联盟指责意大利军队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医疗帳篷作为攻,[[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国际联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时运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用都沒有<ref>{{Cite web |title=The Elusiveness of Trust: the experience of Security Council and Iran |url=http://www.oldsite.transnational.org/Area_MiddleEast/2008/Jahanpour_SC-Iran.pdf |accessdate=2008-06-27 |last=Jahanpour |first=Farhang |format=PDF |publisher=Transnational Foundation of Peace and Future Research |quote="The League is very good when sparrows shout, but no good at all when eagles fall out." |page=2 |archive-date=2014-07-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7102504/http://www.oldsite.transnational.org/Area_MiddleEast/2008/Jahanpour_SC-Iran.pdf |dead-url=no }}</ref>。
國際聯盟所体现的外交思维反映了百年世界外交方式上的根本性轉變國際聯盟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因而需要依靠當時的[[大国]]行其決經濟制裁,或是在必要提供軍隊,然而些大未必這麼做。經濟制裁也會傷國際聯盟的成,因此家不意配合。美國則[[參議院]]拒接受《[[凡爾賽條約]]》,一始沒有加入國聯<ref name="Knock263">{{Cite book |title=To End All Wars: Woodrow Wilson and the Quest for a New World Order (束所有戰爭:伍德罗·威尔逊新世界命令的任)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toendallwarswood0000knoc |last=Knock |first=Thomas J. |publisher=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ear=1995 |location=Princeton, NJ |page=[https://archive.org/details/toendallwarswood0000knoc/page/263 263] |ISBN=0691001502}}</ref>。在[[第二次大利衣索比亞戰爭]]國際聯盟指責義大利軍隊将[[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醫療帳篷作为攻,[[贝尼托·墨索里尼]]则回:「國際聯盟在麻雀大声喊叫時運作的很好,但在老鹰掉下来用都沒有<ref>{{Cite web |title=The Elusiveness of Trust: the experience of Security Council and Iran |url=http://www.oldsite.transnational.org/Area_MiddleEast/2008/Jahanpour_SC-Iran.pdf |accessdate=2008-06-27 |last=Jahanpour |first=Farhang |format=PDF |publisher=Transnational Foundation of Peace and Future Research |quote="The League is very good when sparrows shout, but no good at all when eagles fall out." |page=2 |archive-date=2014-07-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27102504/http://www.oldsite.transnational.org/Area_MiddleEast/2008/Jahanpour_SC-Iran.pdf |dead-url=no }}</ref>。


在1920年代国际联盟有著的成功,但是国际联究未能阻止主要三个国家[[粹德]]、[[意大利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和[[大日本帝]]在1930年代洲及东亚的侵略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实国际联法起到维护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再度生的作用。国联历时26年,最在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了国联。此外,联合国承了一些国际联盟成立的机构组织<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d9kJYx2GyLwC&printsec=frontcover&hl=zh-CN#v=onepage&q&f=false |title=资源环境法词典 |publisher=中国法制出版社 |year=2005 |isbn=9787801825162 |pages=p. 285 |language=zh}}</ref>。
在1920年代國際聯盟有著的成功,但是國際聯究未能阻止主要三個國家[[粹德]]、[[意大利王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和[[大日本帝]]在1930年代洲及東亞的侵略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發證實國際聯法起到維護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再度生的作用。國聯歷時26年,最在1946年4月20日,成立的[[联合国]]所取代了國聯。此外,联合国承了一些國際聯盟成立的機構組織<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d9kJYx2GyLwC&printsec=frontcover&hl=zh-CN#v=onepage&q&f=false |title=资源环境法词典 |publisher=中国法制出版社 |year=2005 |isbn=9787801825162 |pages=p. 285 |language=zh}}</ref>。


== 起源 ==
== 起源 ==
第57行: 第57行:
=== 背景 ===
=== 背景 ===
[[File:Original Geneva Conventions.jpg|缩略图|220px|1864年《日内瓦公约》,国际法最早的公约之一。]]
[[File:Original Geneva Conventions.jpg|缩略图|220px|1864年《日内瓦公约》,国际法最早的公约之一。]]
早在1795年就有跨国家构成的和平社区的概念提出。当时[[伊曼努尔·康德]]所撰写的《[[论永久和平]]》大略述了一想法,由国家联盟在国家之间控制冲突及宣揚和平。{{sfn|Skirbekk|Gilje|2001|p=288}}康德主张建立和平的世界社区,不是某种意义的世界政府,而是希冀每个国家都要宣称自己是尊重本国公民、像理性存在的同胞一欢迎外国访客的自由国度,藉此在全世界传播和平。<ref>{{Cite web |title=Perpetual Peace |url=http://www.constitution.org/kant/perpeace.htm |accessdate=2011-08-30 |author=Kant, Immanuel |year=1795 |publisher=Constitution Society |archive-date=2019-09-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930031828/https://www.constitution.org/kant/perpeace.htm |dead-url=no }}</ref>
早在1795年就有跨国家构成的和平社区的概念提出。当时[[伊曼努尔·康德]]所撰写的《[[论永久和平]]》大略述了一想法,由国家联盟在国家之间控制冲突及宣揚和平。{{sfn|Skirbekk|Gilje|2001|p=288}}康德主张建立和平的世界社区,不是某种意义的世界政府,而是希冀每个国家都要宣称自己是尊重本国公民、像理性存在的同胞一欢迎外国访客的自由国度,藉此在全世界传播和平。<ref>{{Cite web |title=Perpetual Peace |url=http://www.constitution.org/kant/perpeace.htm |accessdate=2011-08-30 |author=Kant, Immanuel |year=1795 |publisher=Constitution Society |archive-date=2019-09-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930031828/https://www.constitution.org/kant/perpeace.htm |dead-url=no }}</ref>


以促进集体安全为目的国际合作源自19世纪[[拿破仑战争]]后发展而来的[[欧洲协调]],其试图维持欧洲国家间的现状以避免战争。{{sfn|Reichard|2006|p=9}}{{sfn|Rapoport|1995|pp=498–500}}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国际法的发展。[[日内瓦公约]]创制了法律来处理战时[[人道援助]],而[[海牙公约|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则规定了战争的规则及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方法。{{sfn|Bouchet-Saulnier|Brav|Olivier|2007|pp=14–134}}{{sfn|Northedge|1986|p=10}}
以促进集体安全为目的国际合作源自19世纪[[拿破崙戰爭|拿破仑战争]]后发展而来的[[歐洲協調|欧洲协调]],其试图维持欧洲国家间的现状以避免战争。{{sfn|Reichard|2006|p=9}}{{sfn|Rapoport|1995|pp=498–500}}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国际法的发展。[[日内瓦公约]]创制了法律来处理战时[[人道援助]],而[[海牙公约|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则规定了战争的規則及国际争端的和平解决方法。{{sfn|Bouchet-Saulnier|Brav|Olivier|2007|pp=14–134}}{{sfn|Northedge|1986|p=10}}


作为国际联盟的前身,[[各国议会联盟]]是由和平活动家[[兰德尔·克里默|威廉·兰德尔·克里默]]和[[弗雷德里克·帕西]]在1889年建立的。它由各国(24个有议会的国家)三分之一的[[议会]]成员担任各国议会联盟的成员。它的目的是鼓励各国政府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每年都会举行会议来帮助各国政府改进国际制裁流程。它的结构包括一个将会在联盟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由总统领导的一个理事会。<ref>{{Cite web |title=Before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B5B92952225993B0C1256F2D00393560?OpenDocument |accessdate=2008-06-14 |publisher=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date=2008-1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09120513/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B5B92952225993B0C1256F2D00393560?OpenDocument |dead-url=yes }}</ref>
作为国际联盟的前身,[[各国议会联盟]]是由和平活动家[[兰德尔·克里默|威廉·兰德尔·克里默]]和[[弗雷德里克·帕西]]在1889年建立的。它由各国(24个有议会的国家)三分之一的[[议会]]成员担任各国议会联盟的成员。它的目的是鼓励各国政府以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每年都会举行会议来帮助各国政府改进国际制裁流程。它的结构包括一个将会在联盟的结构中反映出来,由总统领导的一个理事会。<ref>{{Cite web |title=Before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B5B92952225993B0C1256F2D00393560?OpenDocument |accessdate=2008-06-14 |publisher=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date=2008-1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09120513/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B5B92952225993B0C1256F2D00393560?OpenDocument |dead-url=yes }}</ref>
第65行: 第65行:
20世纪初期,两个权力集团从欧洲大国之间的联盟中出现。正是这些联盟,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使所有主要的欧洲大国陷入冲突。这是欧洲工业化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重大战争,也是西欧第一次将[[工业化]](例如大规模生产)的结果用于战争。{{sfn|Bell|2007|p=15-17}}{{sfn|Northedge|1986|p=1-2}}这产生了现代化武器的工业化战争的结果,加上19世纪落后的战略,导致了这次战争产生了人类世界前所未有的伤亡:850万士兵死亡,约2100万人受伤,1000万平民死亡。
20世纪初期,两个权力集团从欧洲大国之间的联盟中出现。正是这些联盟,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使所有主要的欧洲大国陷入冲突。这是欧洲工业化国家之间的第一次重大战争,也是西欧第一次将[[工业化]](例如大规模生产)的结果用于战争。{{sfn|Bell|2007|p=15-17}}{{sfn|Northedge|1986|p=1-2}}这产生了现代化武器的工业化战争的结果,加上19世纪落后的战略,导致了这次战争产生了人类世界前所未有的伤亡:850万士兵死亡,约2100万人受伤,1000万平民死亡。


当战争的硝烟在1918年停止,战争已经对人类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遭到了极大破坏{{sfn|Bell|2007|p=16}}。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反战情绪在全世界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因此被人们描述为“一场[[以战止战]]的战争”,并对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深刻探究{{sfn|Archer|2001|p=14}}{{sfn|Northedge|1986|p=1}}。所确定的原因包括:军备竞赛,联盟,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秘密外交,以及各主权国家为已方利益进入战争。一个可行的补救办法是设立一个国际组织,其目的是通过裁军,公开外交,国际合作,限制战争的发动以及规范发动战争的惩罚,以防止未来的战争。{{sfn|Bell|2007|p=8}}
当战争的硝烟在1918年停止,战争已经对人类世界产生了极大影响,欧洲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遭到了极大破坏{{sfn|Bell|2007|p=16}}。人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了极大影响。反战情绪在全世界上升;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因此被人们描述为“一场[[以战止战]]的战争”,并对其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深刻探究{{sfn|Archer|2001|p=14}}{{sfn|Northedge|1986|p=1}}。所确定的原因包括:军备竞赛,联盟,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秘密外交,以及各主权国家为已方利益进入战争。一个可行的补救办法是设立一个国际组织,其目的是通过裁军,公开外交,国际合作,限制战争的发动以及規範发动战争的惩罚,以防止未来的战争。{{sfn|Bell|2007|p=8}}


=== 初步建议 ===
=== 初步建议 ===
[[File:1st Viscount Bryce 1893.jpg|缩略图|{{link-en|詹姆士·布斯,第一代布斯子爵|James Bryce, 1st Viscount Bryce|布斯勳爵}},国际联盟最早倡者之一]]
[[File:1st Viscount Bryce 1893.jpg|缩略图|{{link-en|詹姆士·布斯,第一代布斯子爵|James Bryce, 1st Viscount Bryce|布斯勳爵}},國際聯盟最早倡者之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之际,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来避免战争再次爆发的提议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1914年,英国政治学家{{link-en|戈茲沃西·洛斯·迪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创造了“国际联盟”这个术语并为之起草了一个方案。在{{tsl|en|League of Nations Union||国联联盟}}被建立之后,他和{{link-en|詹姆士·布斯,第一代布斯子爵|James Bryce, 1st Viscount Bryce|布斯勳爵}}带头建立了名为布莱斯集团的国际主义和平主义者团体。<ref name="northedge">{{Cite book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Its life and times, 1920–1946 |last=Northedge |first=F. S. |publisher=[[斯特大|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year=1986 |isbn=0-7185-1194-8}}</ref>这个团体的公众影响力逐渐增大并在当时执政的[[自由党 (英国)|自由党]]中作为一个压力集团。在迪金森的1915年小册子《战争后》他写下了他的“和平联盟”,它本质上是一个仲裁和调解的组织。他感觉到二十世纪初的秘密外交引起了战争,因此他写道:“我相信当外交政策问题为公民所悉知并受社会舆论所控制时,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会按比例降低”。布莱斯集团的提议在英国和美国都流传得很广,并对新兴国际运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bFznQEACAAJ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1918-1935 |last=Sir Alfred Eckhard Zimmern |publisher=Russell & Russell |year=1969 |pages=13–22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71041/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bFznQEACAAJ |dead-url=no }}</ref>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伊始之际,通过建立国际组织来避免战争再次爆发的提议获得了广泛的民众支持,特别是在英国和美国。1914年,英国政治学家{{link-en|戈茲沃西·洛斯·迪金森|Goldsworthy Lowes Dickinson}}创造了“国际联盟”这个术语并为之起草了一个方案。在{{tsl|en|League of Nations Union||国联联盟}}被建立之后,他和{{link-en|詹姆士·布斯,第一代布斯子爵|James Bryce, 1st Viscount Bryce|布斯勳爵}}带头建立了名为布莱斯集团的国际主义和平主义者团体。<ref name="northedge">{{Cite book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Its life and times, 1920–1946 |last=Northedge |first=F. S. |publisher=[[斯特大|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year=1986 |isbn=0-7185-1194-8}}</ref>这个团体的公众影响力逐渐增大并在当时执政的[[自由党 (英国)|自由党]]中作为一个压力集团。在迪金森的1915年小册子《战争后》他写下了他的“和平联盟”,它本质上是一个仲裁和调解的组织。他感觉到二十世纪初的秘密外交引起了战争,因此他写道:“我相信当外交政策问题为公民所悉知并受社会舆论所控制时,战争发生的可能性会按比例降低”。布莱斯集团的提议在英国和美国都流传得很广,并对新兴国际运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bFznQEACAAJ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and the Rule of Law, 1918-1935 |last=Sir Alfred Eckhard Zimmern |publisher=Russell & Russell |year=1969 |pages=13–22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71041/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cbFznQEACAAJ |dead-url=no }}</ref>


1915年,[[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等一众志同道合者在美国设立类似机构{{tsl|en|League to Enforce Peace|强制和平同盟会}},基本上遵照布莱斯集团的提议。<ref>{{Cite journal |title=Toward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Security: The Bryce Group's "Proposals for the Avoidance of War," 1914-1917 |publisher=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jstor=2705943}}</ref>同盟会提倡在冲突解决和制裁侵略国时采取仲裁手段。然而,这些早期组织没有设想持续运作的机构,除了[[英格兰]]的[[费边社]],其他保持法律主义做派,将国际机构限制为法院。费边社率先主张设立国家“议会”,必须由[[大国]]裁决国际事务,同时提出设立常设秘书处,增强跨界活动的国际合作。<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jVlcgAACAAJ |title=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last=Leonard Woolf |publisher=BiblioBazaar |year=2010 |isbn=9781177952934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72719/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jVlcgAACAAJ |dead-url=no }}</ref>
1915年,[[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等一众志同道合者在美国设立类似机构{{tsl|en|League to Enforce Peace|强制和平同盟会}},基本上遵照布莱斯集团的提议。<ref>{{Cite journal |title=Toward the Concept of Collective Security: The Bryce Group's "Proposals for the Avoidance of War," 1914-1917 |publisher=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jstor=2705943}}</ref>同盟会提倡在冲突解决和制裁侵略国时采取仲裁手段。然而,这些早期组织没有设想持续运作的机构,除了[[英格兰]]的[[费边社]],其他保持法律主义做派,将国际机构限制为法院。费边社率先主张设立国家“议会”,必须由[[大国]]裁决国际事务,同时提出设立常设秘书处,增强跨界活动的国际合作。<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jVlcgAACAAJ |title=International Government |last=Leonard Woolf |publisher=BiblioBazaar |year=2010 |isbn=9781177952934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72719/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hjVlcgAACAAJ |dead-url=no }}</ref>


英国[[外交及邦事大臣]][[阿瑟·贝尔福]]在[[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的倡议下,于1918年初率先受委托正式报告这项提议。英国委员会终于在1918年2月被任命。它由{{tsl|en|Walter Phillimore|沃尔特·菲利莫尔}}(被称为菲利莫尔委员会)领导,但也包括{{tsl|en|Eyre Crowe|艾尔·克罗}}、{{tsl|en|William Tyrrell, 1st Baron Tyrrell|威廉·泰瑞尔,第一代泰瑞尔子爵|威廉·泰瑞尔}}和{{tsl|en|Cecil Hurst|塞西尔·赫斯特}}。<ref name="northedge" />所谓的{{tsl|en|Walter Phillimore|沃尔特·菲利莫尔|菲利莫尔委员会}}的建议包括建立一个“盟国会议”,以便对争端进行仲裁并对违法国家实行制裁。这些建议经英国政府批准,委员会的大部分结果后来被纳入{{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公约}}。<ref name="jclare">{{Cite web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 Karl J. Schmidt |url=http://www.let.rug.nl/usa/essays/1901-/the-league-of-nations-karl-j-schmidt.php |accessdate=2013-12-10 |publisher=American History |archive-date=2013-12-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9081141/http://www.let.rug.nl/usa/essays/1901-/the-league-of-nations-karl-j-schmidt.php |dead-url=no }}</ref>
英国[[外交及邦事大臣]][[阿瑟·貝爾福]]在[[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的倡议下,于1918年初率先受委托正式报告这项提议。英国委员会终于在1918年2月被任命。它由{{tsl|en|Walter Phillimore|沃尔特·菲利莫尔}}(被称为菲利莫尔委员会)领导,但也包括{{tsl|en|Eyre Crowe|艾尔·克罗}}、{{tsl|en|William Tyrrell, 1st Baron Tyrrell|威廉·泰瑞尔,第一代泰瑞尔子爵|威廉·泰瑞尔}}和{{tsl|en|Cecil Hurst|塞西尔·赫斯特}}。<ref name="northedge" />所谓的{{tsl|en|Walter Phillimore|沃尔特·菲利莫尔|菲利莫尔委员会}}的建议包括建立一个“盟国会议”,以便对争端进行仲裁并对违法国家实行制裁。这些建议经英国政府批准,委员会的大部分结果后来被纳入{{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公约}}。<ref name="jclare">{{Cite web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 Karl J. Schmidt |url=http://www.let.rug.nl/usa/essays/1901-/the-league-of-nations-karl-j-schmidt.php |accessdate=2013-12-10 |publisher=American History |archive-date=2013-12-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9081141/http://www.let.rug.nl/usa/essays/1901-/the-league-of-nations-karl-j-schmidt.php |dead-url=no }}</ref>


[[File:JanSmutsFM.png|缩略图|左|[[扬·史末资]]帮助起草了{{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公约|国际联盟的公约}}。]]
[[File:JanSmutsFM.png|缩略图|左|[[扬·史末资]]帮助起草了{{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公约|国际联盟的公约}}。]]
第80行: 第80行: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命令[[爱德华·M·豪斯]]去起草一个能够同时反映威尔逊本人的理想主义的观点{{notetag|最初于1918年1月以[[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名义提出}}和菲利莫尔委员会的工作成果的美国方案。豪斯的工作成果和威尔逊的初稿,提出了终止那些“不道德”的国家行为,包括间谍和失信的形式。对于那些抵制的国家的强制性措施将包括严厉的举措,诸如“封锁和关闭那个政权的边境,使其不能与世界任何地区进行商贸和对外交流,以及使用可能必要的任何力量……”<ref name="jclare" />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命令[[爱德华·M·豪斯]]去起草一个能够同时反映威尔逊本人的理想主义的观点{{notetag|最初于1918年1月以[[十四点和平原则]]的名义提出}}和菲利莫尔委员会的工作成果的美国方案。豪斯的工作成果和威尔逊的初稿,提出了终止那些“不道德”的国家行为,包括间谍和失信的形式。对于那些抵制的国家的强制性措施将包括严厉的举措,诸如“封锁和关闭那个政权的边境,使其不能与世界任何地区进行商贸和对外交流,以及使用可能必要的任何力量……”<ref name="jclare" />


国际联盟公约的两个主要的起草者和建筑师<ref>{{Cite web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a retreat from international law? |url=http://www.columbia.edu/~saw2156/TheLeagueAsARetreat.pdf |publisher=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3-12-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4064233/http://www.columbia.edu/~saw2156/TheLeagueAsARetreat.pdf |dead-url=no }}</ref>是[[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勋爵]]([[律师]]和[[外交官]])和[[扬·史末资]]([[英联邦]]发言人)。史末资的建议包括成立一个包括作为永久成员国的[[大国]]和一批非永久的被选中的小国在内的理事会。他还建议成立一个被称为“[[国际联盟託管地|国际联盟托管地]]”的系统以管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占领的地区。塞西尔则重视国联的管理方面,并提出了一年一度的理事会会议和四年一度的全体成员国大会的制度。他还主张成立一个庞大且常设的秘书处来执行国联的行政职责。<ref name="jclare" />
国际联盟公约的两个主要的起草者和建筑师<ref>{{Cite web |title=The League of Nations: a retreat from international law? |url=http://www.columbia.edu/~saw2156/TheLeagueAsARetreat.pdf |publisher=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3-12-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1214064233/http://www.columbia.edu/~saw2156/TheLeagueAsARetreat.pdf |dead-url=no }}</ref>是[[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勋爵]]([[律师]]和[[外交官]])和[[扬·史末资]]([[英联邦]]发言人)。史末资的建议包括成立一个包括作为永久成员国的[[大国]]和一批非永久的被选中的小国在内的理事会。他还建议成立一个被称为“[[國際聯盟託管地|国际联盟托管地]]”的系统以管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同盟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占领的地区。塞西尔则重视国联的管理方面,并提出了一年一度的理事会会议和四年一度的全体成员国大会的制度。他还主张成立一个庞大且常设的秘书处来执行国联的行政职责。<ref name="jclare" />


=== 成立 ===
=== 成立 ===
[[File:No-nb bldsa 5c006.jpg|缩略图|第一次国际联盟大会(1920年11月15日)]]
[[File:No-nb bldsa 5c006.jpg|缩略图|第一次國際聯盟大会(1920年11月15日)]]
在1919年举办的[[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扬·史末资]]、[[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和[[伍德罗·威尔逊]]提交了草案。各代表经过长时间谈判,{{tsl|en|Cecil Hurst|西索·休斯特|休斯特}}-{{tsl|en|David Hunter Miller|大·杭特·米勒|米勒}}草{{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国际联盟公}}的依<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IcrAAAAYAAJ |title=The drafting of the Covenant |last=David Hunter Miller |publisher=Johnson Reprint Corp. |year=1969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45850/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IcrAAAAYAAJ |dead-url=no }}</ref>。随着更多的判和商,各代表最在1919年1月25日批准了用以建立国际联盟的提案({{lang-fr|Société des Nations}},{{lang-de|Völkerbund}}){{sfn|Magliveras|1999|p=8}}。最国际联盟公由一员会起草,盟籍著[[凡尔赛条约]]第一部成功建立。在1919年6月28日{{sfn|Magliveras|1999|pp=8–12}}{{sfn|Northedge|1986|pp=35–36}},44个国署了盟,包括参与战争支持[[三国协约]]或在中途参与战争的31个国家。
在1919年举办的[[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会]]上,[[扬·史末资]]、[[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和[[伍德罗·威尔逊]]提交了草案。各代表經過長時間談判,{{tsl|en|Cecil Hurst|西索·休斯特|休斯特}}-{{tsl|en|David Hunter Miller|大·杭特·米勒|米勒}}草{{tsl|en|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國際聯盟公}}的依<ref>{{Cite book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IcrAAAAYAAJ |title=The drafting of the Covenant |last=David Hunter Miller |publisher=Johnson Reprint Corp. |year=1969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045850/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fIcrAAAAYAAJ |dead-url=no }}</ref>。隨著更多的判和商,各代表最在1919年1月25日批准了用以建立國際聯盟的提案({{lang-fr|Société des Nations}},{{lang-de|Völkerbund}}){{sfn|Magliveras|1999|p=8}}。最國際聯盟公由一員會起草,盟籍著[[凡尔赛条约]]第一部成功建立。在1919年6月28日{{sfn|Magliveras|1999|pp=8–12}}{{sfn|Northedge|1986|pp=35–36}},44個國署了盟,包括參與戰爭支持[[三國協約]]或在中途參與戰爭的31個國家。


会组成一(代表所有成员国),一行政会议(成只限主要家),以及一书处。成员国应对其他成员国土完整“表示尊重保留外的侵略”,以及[[裁军]]至仅为护国土安全的水平。盟要求所有成员国战争之先提交[[仲裁]]仲或{{tsl|en|Public inquiry|司法查}}<ref name="northedge" />。行政会议将会建立一个负责对争议作出決的[[常设国际法院]]。
會組成一(代表所有成員國),一行政會議(成只限主要家),以及一書處。成員國應對其他成員國土完整“表示尊重保留外的侵略”,以及[[裁军]]至僅為護國土安全的水平。盟要求所有成員國戰爭之先提交[[仲裁]]仲或{{tsl|en|Public inquiry|司法調查}}<ref name="northedge" />。行政會議將會建立一個負責對爭議作出決的[[常设国际法院]]。


然威尔逊立及推广联盟的努力令他在1919年頒[[诺贝尔和平奖]]{{sfn|Levinovitz|Ringertz|2001|p=170}},但美国还是沒有加入。协议在美国参议院遭到反,尤其是位共和政治家[[亨利·卡伯特·洛奇]]及{{tsl|en|William Borah|威廉·博拉}},同第十有所看法,切地致美不批准该协议{{sfn|Northedge|1986|pp=85–89}}<ref>{{Cite web |title=Woodrow Wilson - "Final Address in Sup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s://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wilsonleagueofnations.htm |accessdate=2012-08-16 |author=Michael E. Eidenmuller |date=1919-09-25 |publisher=American Rhetoric |archive-date=2014-07-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1161353/https://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wilsonleagueofnations.htm |dead-url=no }}</ref>。
然威尔逊立及推廣聯盟的努力令他在1919年頒[[诺贝尔和平奖]]{{sfn|Levinovitz|Ringertz|2001|p=170}},但美國還是沒有加入。協議在美國參議院遭到反,尤其是位共和政治家[[亨利·卡伯特·洛奇]]及{{tsl|en|William Borah|威廉·博拉}},同第十有所看法,切地致美不批准該協議{{sfn|Northedge|1986|pp=85–89}}<ref>{{Cite web |title=Woodrow Wilson - "Final Address in Sup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s://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wilsonleagueofnations.htm |accessdate=2012-08-16 |author=Michael E. Eidenmuller |date=1919-09-25 |publisher=American Rhetoric |archive-date=2014-07-1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711161353/https://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wilsonleagueofnations.htm |dead-url=no }}</ref>。


联盟于1920年1月16日在巴黎举办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而在此前6天,凡尔赛和约以及国家联盟公约即开始生效。{{sfn|Scott|1973|p=51}}在1920年的11月1日,联盟的总部所在地由伦敦迁至日内瓦[[威尔逊宫]],并于1920年11月15日在此举办了第一次国际联盟大会,有41个国家代表出席。{{sfn|Scott|1973|p=67}}<ref>[http://www.unog.ch/80256EDD006B8954/(httpAssets)/3DA94AAFEB9E8E76C1256F340047BB52/$file/sdn_chronology.pdf League of Nations Chronology] ,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ref>
联盟于1920年1月16日在巴黎举办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而在此前6天,凡尔赛和约以及国家联盟公约即开始生效。{{sfn|Scott|1973|p=51}}在1920年的11月1日,联盟的总部所在地由伦敦迁至日内瓦[[威爾遜宮]],并于1920年11月15日在此举办了第一次國際聯盟大会,有41個國家代表出席。{{sfn|Scott|1973|p=67}}<ref>[http://www.unog.ch/80256EDD006B8954/(httpAssets)/3DA94AAFEB9E8E76C1256F340047BB52/$file/sdn_chronology.pdf League of Nations Chronology] ,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ref>


== 言及标志 ==
== 言及標誌 ==
国联的官方言是[[法文]]、[[英文]]<ref>Burkman 1995</ref>及[[西班牙文]](1920年起)。国联虽然曾考慮用[[世界]]作他的工作言,并积极使用世界,不过这个卻未曾付诸实行。<ref name="Language">Kontra et. al. 1999, p. 32</ref>[[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伯特·塞西勳爵]]在1921年提出一份在会员国的公立校引入世界语课程的建议书,而国联则委託一员会的研究告{{sfn|Forster|1982|p=173}}。委员会提交的告建议采纳塞西尔的提得到了11代表的同意{{sfn|Kontra|Phillipson|Skutnabb-Kangas|Varady|1999|p=32}}。法代表{{tsl|en|Gabriel Hanotaux|加布里埃尔·阿诺托}}卻此提出最烈的反,他批评这项的其中一原因就是捍认为为国际语言的法{{sfn|Forster|1982|pp=171–76}}。这项上述的反对声音而不{{sfn|Forster|1982|p=175}}。
國聯的官方言是[[法文]]、[[英文]]<ref>Burkman 1995</ref>及[[西班牙文]](1920年起)。國聯雖然曾考慮用[[世界]]作他的工作言,並積極使用世界,不過這個卻未曾付諸實行。<ref name="Language">Kontra et. al. 1999, p. 32</ref>[[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伯特·塞西勳爵]]在1921年提出一份在會員國的公立校引入世界語課程的建議書,而國聯則委託一員會的研究告{{sfn|Forster|1982|p=173}}。委員會提交的告建議採納塞西尔的提得到了11代表的同意{{sfn|Kontra|Phillipson|Skutnabb-Kangas|Varady|1999|p=32}}。法代表{{tsl|en|Gabriel Hanotaux|加布里埃尔·阿诺托}}卻此提出最烈的反,他批評這項的其中一原因就是捍認為為國際語言的法{{sfn|Forster|1982|pp=171–76}}。這項上述的反對聲音而不{{sfn|Forster|1982|p=175}}。


国联并无自己的旗幟和标志。1920年,国联提出关于建立官方标志案,但会员国仍未成共案不了了之。但国际组织在自己活动里就使用另旗幟和标志。1929年,国联举国际征稿比赛来征标志图案,后来未能定出标志方案。<ref name="Flag">{{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atlasgeo.net/fotw/flags/league.html |accessdate=2008-05-05 |date=2005-07-09 |publisher=FOTW Flags Of The World website |archive-date=2009-04-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15040728/http://atlasgeo.net/fotw/flags/league.html |dead-url=yes }}</ref>最要等到1939年才出半官方徽章,徽章中间缀个内两个五角星的色[[五角形]]。五角形及五角星都象五大[[洲]]及五个种族,五个种族分别为[[果人]](黑色人)、[[高加索人]](白色人)、[[蒙古人]](黃色人)、[[澳大利]](棕色人)及[[普敦人]]。旗幟上亦印有徽章,旗幟上方和下方分别写国联的英文名(League of Nations)和法文名(Société des Nations)。旗幟曾在1939至1940年[[1939年世界博览会|纽约世界博览会]]的建物上使用。<ref name="Flag" />
國聯並無自己的旗幟和標誌。1920年,國聯提出關於建立官方標誌案,但會員國仍未成共案不了了之。但國際組織在自己活動裡就使用另旗幟和標誌。1929年,國聯舉國際徵稿比賽來徵標誌圖案,後來未能定出標誌方案。<ref name="Flag">{{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atlasgeo.net/fotw/flags/league.html |accessdate=2008-05-05 |date=2005-07-09 |publisher=FOTW Flags Of The World website |archive-date=2009-04-1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415040728/http://atlasgeo.net/fotw/flags/league.html |dead-url=yes }}</ref>最要等到1939年才出半官方徽章,徽章中間綴個內兩個五角星的色[[五角形]]。五角形及五角星都象五大[[洲]]及五個種族,五個種族分別為[[果人]](黑色人)、[[高加索人]](白色人)、[[蒙古人]](黃色人)、[[澳大利]](棕色人)及[[普敦人]]。旗幟上亦印有徽章,旗幟上方和下方分別寫國聯的英文名(League of Nations)和法文名(Société des Nations)。旗幟曾在1939至1940年[[1939年世界博览会|紐約世界博覽會]]的建物上使用。<ref name="Flag" />


== 主要机构 ==
== 主要机构 ==
[[File:Palais des nations.jpg|缩略图|位在日内瓦的[[万国宫]],国际联盟在1936年至1946年将总在万国宫]]
[[File:Palais des nations.jpg|缩略图|位在日内瓦的[[万国宫]],國際聯盟在1936年至1946年將總在万国宫]]
国际联盟的主要机构包括理事、全及常书处,[[常设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及[[国际劳组织]]也相重要,此外还有多附属机构及託管委员会{{sfn|Northedge|1986|pp=48, 66}}。所有机构的預算是由全分配{{notetag|国际联盟在财务上是受其成员国的支持}}<ref>{{Cite web |title=Budget of the League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ictorialsurvey/lonapspg30.htm |accessdate=2011-10-0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9-05-08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78DCh6Vba?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ictorialsurvey/lonapspg30.htm |dead-url=no }}</ref>。理事和全关系沒有明的定,以及理事和全会两者的限也沒有明的定。二个机构都可以国际联范围内的事,或者是影世界和平的事件。詳細问题和任都可以考那二个机构。{{sfn|Northedge|1986|pp=48–49}}理事和全的決策都要求一致,只有一些程序性的事,或是像允新成加入之的特殊情形才允例外。这个要求反映了国际联盟在其成员国上的一信念:国际联盟是透的同意来寻求解決方案,而不是透某些家的命令。但是,如果成员国涉及争议,涉及争议的成员国在決策上毋须达成一致。{{sfn|Northedge|1986|p=53}}
國際聯盟的主要機構包括理事、全及常書處,[[常设国际法院|國際法庭]]及[[國際勞組織]]也相重要,此外还有多附屬機構及託管委員會{{sfn|Northedge|1986|pp=48, 66}}。所有機構的預算是由全分配{{notetag|國際聯盟在財務上是受其成員國的支持}}<ref>{{Cite web |title=Budget of the League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ictorialsurvey/lonapspg30.htm |accessdate=2011-10-0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9-05-08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78DCh6Vba?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ictorialsurvey/lonapspg30.htm |dead-url=no }}</ref>。理事和全關係沒有明的定,以及理事和全會兩者的限也沒有明的定。二個機構都可以國際聯範圍內的事,或者是影世界和平的事件。詳細問題和任都可以考那二個機構。{{sfn|Northedge|1986|pp=48–49}}理事和全的決策都要求一致,只有一些程序性的事,或是像允新成加入之的特殊情形才允例外。這個要求反映了國際聯盟在其成員國上的一信念:國際聯盟是透的同意來尋求解決方案,而不是透某些家的命令。但是,如果成員國涉及爭議,涉及爭議的成員國在決策上毋須達成一致。{{sfn|Northedge|1986|p=53}}


'''理事''',也称为'''行政院''',是国际联盟的位{{sfn|Northedge|1986|p=48}},理事在1920年成立之初是由四常任理事(英、法大利及日本)及四非常任理事国组成,非常任理事每三年一任,由全会选举产生{{sfn|Northedge|1986|pp=42–48}}。第一会选举产生的非常任理事国为西班牙、比利、巴西及中<ref name="photo">{{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Photo Archive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hotos.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9-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9035837/http://www.indiana.edu/~league/photos.htm |dead-url=no }}</ref><ref>{{Cite journal |title=Proces-Verbal of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Counci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heinonline.org/HOL/Page?handle=hein.journals/leagon1&collection=journals&index=&id=36 |journal=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 |issue=1 |year=1920 |volume=1 |pages=18 |language=en,fr |subscription=yes |access-date=2021-01-19 |archive-date=2021-01-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1083815/https://heinonline.org/HOL/Page?handle=hein.journals%252Fleagon1&collection=journals&index=&id=36 |dead-url=no }}</ref>。理事随着不同期而有。非常任理事在1922年9月22日決定次年始增加6,在1926年9月8日以增至9。德的{{tsl|en|Werner Dankwort||沃纳·丹克沃特}}一直希望德可以加入国际联盟,后来在1926年加入,而且成第五常任理事。再后来及日本1933年都退出国际联盟,非常任理事席次由9增至10,1936年又增加11,同时苏联在1934年即成常任理事,因此理事共有15<ref name=photo/>。理事平均一年开会5次,若有特殊需求可以加开临时会。在1920至1939年之了107次的会议<ref>{{Cite web |title=Chronology 1939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1939.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27120649/http://www.indiana.edu/~league/1939.htm |dead-url=no }}</ref>。
'''理事''',也称为'''行政院''',是國際聯盟的位{{sfn|Northedge|1986|p=48}},理事在1920年成立之初是由四常任理事(英、法大利及日本)及四非常任理事國組成,非常任理事每三年一任,由全會選舉產生{{sfn|Northedge|1986|pp=42–48}}。第一會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為西班牙、比利、巴西及中<ref name="photo">{{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Photo Archive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hotos.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9-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9035837/http://www.indiana.edu/~league/photos.htm |dead-url=no }}</ref><ref>{{Cite journal |title=Proces-Verbal of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Council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heinonline.org/HOL/Page?handle=hein.journals/leagon1&collection=journals&index=&id=36 |journal=League of Nations Official Journal |issue=1 |year=1920 |volume=1 |pages=18 |language=en,fr |subscription=yes |access-date=2021-01-19 |archive-date=2021-01-0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1083815/https://heinonline.org/HOL/Page?handle=hein.journals%252Fleagon1&collection=journals&index=&id=36 |dead-url=no }}</ref>。理事隨著不同期而有。非常任理事在1922年9月22日決定次年始增加6,在1926年9月8日以增至9。德的{{tsl|en|Werner Dankwort||沃纳·丹克沃特}}一直希望德可以加入國際聯盟,後來在1926年加入,而且成第五常任理事。再後來及日本1933年都退出國際聯盟,非常任理事席次由9增至10,1936年又增加11,同时蘇聯在1934年即成常任理事,因此理事共有15<ref name=photo/>。理事平均一年開會5次,若有特殊需求可以加開臨時會。在1920至1939年之了107次的會議<ref>{{Cite web |title=Chronology 1939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1939.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9-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27120649/http://www.indiana.edu/~league/1939.htm |dead-url=no }}</ref>。


'''全'''由各成员国的代表成,每个国家最多可以有三代表及一票的投票<ref name="UNOG">{{Cite web |title=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ment:The main bodie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84C4520213F947DDC1256F32002E23DB?OpenDocument |accessdate=2008-05-18 |publisher=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date=2008-1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09115248/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84C4520213F947DDC1256F32002E23DB?OpenDocument |dead-url=yes }}</ref>。第一次的全1920年在日行,以每年的九月一次全{{sfn|Northedge|1986|p=72}}<ref name="UNOG" />。全的特殊工作包括接受新成员国的加入申,定期选举理事非常任理事选举设国际法院法官,以及控管国际联盟的預算。全导国际联盟的整体运作{{sfn|Northedge|1986|pp=48–50}}。
'''全'''由各成員國的代表成,每個國家最多可以有三代表及一票的投票<ref name="UNOG">{{Cite web |title=Organization and establishment:The main bodies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84C4520213F947DDC1256F32002E23DB?OpenDocument |accessdate=2008-05-18 |publisher=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date=2008-12-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209115248/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84C4520213F947DDC1256F32002E23DB?OpenDocument |dead-url=yes }}</ref>。第一次的全1920年在日行,以每年的九月一次全{{sfn|Northedge|1986|p=72}}<ref name="UNOG" />。全的特殊工作包括接受新成員國的加入申,定期選舉理事非常任理事選舉設國際法院法官,以及控管國際聯盟的預算。全導國際聯盟的整體運作{{sfn|Northedge|1986|pp=48–50}}。


'''常书处'''置在国际联盟位在日瓦的部,由多不同域的成,受常书处[[秘书长]]的指{{sfn|Northedge|1986|p=50}}。常书处主要分政治、政及经济运输、少民族及託管(託管[[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及[[格但斯克]])、委任统治、裁军、生、社(鴉片、贩卖妇女和儿童)、学术合作及国际、法律以及资讯。秘书处中的工需準理事和全程、发布会议告以及其他例行性的容,工作上国际联盟的公务员。在1931年工有707人<ref>{{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Secretariat, 1919–1946 |url=http://biblio-archive.unog.ch/detail.aspx?ID=245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date=2019-05-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41541/https://biblio-archive.unog.ch/detail.aspx?ID=245 |dead-url=no }}</ref>。
'''常書處'''置在國際聯盟位在日瓦的部,由多不同域的成,受常書處[[秘書長]]的指{{sfn|Northedge|1986|p=50}}。常書處主要分政治、政及經濟運輸、少民族及託管(託管[[薩爾 (國際聯盟)|薩爾]]及[[格但斯克]])、委任统治、裁军、生、社(鴉片、贩卖妇女和儿童)、学术合作及國際、法律以及資訊。秘書處中的工需準理事和全程、發佈會議告以及其他例行性的容,工作上國際聯盟的公務員。在1931年工有707人<ref>{{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Secretariat, 1919–1946 |url=http://biblio-archive.unog.ch/detail.aspx?ID=245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date=2019-05-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41541/https://biblio-archive.unog.ch/detail.aspx?ID=245 |dead-url=no }}</ref>。


=== 其他机构 ===
=== 其他机构 ===
[[File:Breaker boys. Smallest is Angelo Ross. Hughestown Borough Coal Co. Pittston, Pa. - NARA - 523384.jpg|缩略图|1912年拍摄的美国童工]]
[[File:Breaker boys. Smallest is Angelo Ross. Hughestown Borough Coal Co. Pittston, Pa. - NARA - 523384.jpg|缩略图|1912年拍摄的美国童工]]
[[File:Nansenpassport.jpg|缩略图|右上|[[南森护照]]的一个样本]]
[[File:Nansenpassport.jpg|缩略图|右上|[[南森护照|南森護照]]的一個樣本]]
国际联盟监管了[[国际常设法院]]和其他几个为处理紧急国际事务而设立的机构与委员会,包括:裁军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组织]]<ref>{{Cite web |title=Health Organisation Correspondence 1926-1938 |url=http://oculus.nlm.nih.gov/health034 |publisher=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8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78DDFsmPM?url=https://oculus.nlm.nih.gov/cgi/f/findaid/findaid-idx?c=nlmfindaid;idno=health034 |dead-url=no }}</ref>、国际劳工组织(ILO)、托管委员会、{{tsl|en|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身)、常设中央鸦片委员会、难民委员会、奴隶委员会<ref>{{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nla.gov.au/research-guides/league-of-nations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230824/https://www.nla.gov.au/research-guides/league-of-nations |dead-url=no }}</ref>。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机构在联合国得以延续,它们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常设法院(成为[[国际法院]])、卫生组织(改组为[[世界卫生组织]])<ref>{{Cite web |title=Demise and Legacy |url=http://visit.un.org/wcm/content/site/visitors/lang/en/home/about_us/un_offices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23093857/http://visit.un.org/wcm/content/site/visitors/lang/en/home/about_us/un_offices |archivedate=2011-09-23 |deadurl=yes }}</ref>。
国际联盟监管了[[国际常设法院]]和其他几个为处理紧急国际事务而设立的机构与委员会,包括:裁军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组织]]<ref>{{Cite web |title=Health Organisation Correspondence 1926-1938 |url=http://oculus.nlm.nih.gov/health034 |publisher=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9-05-08 |archive-url=https://www.webcitation.org/78DDFsmPM?url=https://oculus.nlm.nih.gov/cgi/f/findaid/findaid-idx?c=nlmfindaid;idno=health034 |dead-url=no }}</ref>、国际劳工组织(ILO)、托管委员会、{{tsl|en|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前身)、常设中央鸦片委员会、难民委员会、奴隶委员会<ref>{{Cite web |title=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nla.gov.au/research-guides/league-of-nations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archive-date=2019-05-02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2230824/https://www.nla.gov.au/research-guides/league-of-nations |dead-url=no }}</ref>。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机构在联合国得以延续,它们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常设法院(成为[[国际法院]])、卫生组织(改组为[[世界卫生组织]])<ref>{{Cite web |title=Demise and Legacy |url=http://visit.un.org/wcm/content/site/visitors/lang/en/home/about_us/un_offices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Office at Geneva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23093857/http://visit.un.org/wcm/content/site/visitors/lang/en/home/about_us/un_offices |archivedate=2011-09-23 |deadurl=yes }}</ref>。


国际常设法院是按照盟约定,但不是由盟约建立。行政会议和常会负责建立法院章程及选举法官,资金由常提供。法院会审理和裁決所有受各方注而提出的国际争端。除了此外,它可以就理事或大提交的任何端或问题发表意。在指定的宽松条件下法院服全球所有放<ref>{{Cite web |title=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cijoverview.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8-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27192713/http://www.indiana.edu/~league/pcijoverview.htm |dead-url=no }}</ref>。
国际常设法院是按照盟约定,但不是由盟约建立。行政會議和常會負責建立法院章程及選舉法官,资金由常提供。法院會審理和裁決所有受各方注而提出的國際爭端。除了此外,它可以就理事或大提交的任何端或問題發表意。在指定的寬鬆條件下法院服全球所有放<ref>{{Cite web |title=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pcijoverview.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8-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27192713/http://www.indiana.edu/~league/pcijoverview.htm |dead-url=no }}</ref>。


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根《凡尔赛条约》第十三部份成立{{sfn|Northedge|1986|pp=179–80}}。国际劳组织与国际联有相同的成员国,而国际劳组织的預算亦由国际联盟大控制,但它是一自治组织,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大和秘书处。其憲章与国际联盟亦有不同: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不代表政府,但亦代表僱主和工人团体。{{tsl|en|Albert Thomas (minister)|艾伯特·托斯 (部)|艾伯特·托斯}}是国际劳工组织首任总干事{{sfn|Scott|1973|p=53}}。
国际劳工组织1919年根《凡爾賽條約》第十三部份成立{{sfn|Northedge|1986|pp=179–80}}。國際勞組織與國際聯有相同的成員國,而國際勞組織的預算亦由國際聯盟大控制,但它是一自治組織,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大和秘書處。其憲章與國際聯盟亦有不同:国际劳工组织的代表不代表政府,但亦代表僱主和工人團體。{{tsl|en|Albert Thomas (minister)|艾伯特·托斯 (部)|艾伯特·托斯}}是国际劳工组织首任總幹事{{sfn|Scott|1973|p=53}}。


国际劳工组织成功地限制了涂料中铅的添加{{sfn|Frowein|Rüdiger|2000|p=167}},并且说服了许多国家采用八小时工作制和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时。它还争取终结儿童劳工、提高妇女工人的权利、确定[[船]]事故中涉事海员的船主责任{{sfn|Northedge|1986|pp=179–80}}。在国际联盟解散后,国际劳工组织在1946年成为联合国的机构之一<ref name="ILO">{{Cite web |title=Origins and history |url=http://www.ilo.org/global/About_the_ILO/Origins_and_history/lang--en/index.htm |accessdate=2008-04-25 |publisher=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27052744/http://www.ilo.org/global/About_the_ILO/Origins_and_history/lang--en/index.htm |archivedate=2008-04-27 |deadurl=yes }}</ref>。
国际劳工组织成功地限制了涂料中铅的添加{{sfn|Frowein|Rüdiger|2000|p=167}},并且说服了许多国家采用八小时工作制和每周工作四十八小时。它还争取终结儿童劳工、提高妇女工人的权利、确定[[船]]事故中涉事海员的船主责任{{sfn|Northedge|1986|pp=179–80}}。在国际联盟解散后,国际劳工组织在1946年成为联合国的机构之一<ref name="ILO">{{Cite web |title=Origins and history |url=http://www.ilo.org/global/About_the_ILO/Origins_and_history/lang--en/index.htm |accessdate=2008-04-25 |publisher=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sation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427052744/http://www.ilo.org/global/About_the_ILO/Origins_and_history/lang--en/index.htm |archivedate=2008-04-27 |deadurl=yes }}</ref>。


国际联盟的卫生组织分为三个部分:卫生局包含国际联盟的常设官员,总顾问会议是一个由医学专家组成的的执行机构,还有健康委员会。健康委员会的目的是:进行调查,监管国际联盟在卫生工作方面的操作,以及准备将要被提交到总顾问会议的工作。{{sfn|Northedge|1986|p=182}} 该机构关注于根除[[麻风病]]、[[疟疾]]和[[黄热病]],而后两者则是通过开展国际灭蚊运动来推动的。卫生组织还与苏联当局合作成功地预防了[[斑疹伤寒]]的流行,包括组织一场盛大的教育运动。{{sfn|Baumslag|2005|p=8}}
国际联盟的卫生组织分为三个部分:卫生局包含国际联盟的常设官员,总顾问会议是一个由医学专家组成的的执行机构,还有健康委员会。健康委员会的目的是:进行调查,监管国际联盟在卫生工作方面的操作,以及准备将要被提交到总顾问会议的工作。{{sfn|Northedge|1986|p=182}} 该机构关注于根除[[麻风病]]、[[疟疾]]和[[黄热病]],而后两者则是通过开展国际灭蚊运动来推动的。卫生组织还与苏联当局合作成功地预防了[[斑疹傷寒|斑疹伤寒]]的流行,包括组织一场盛大的教育运动。{{sfn|Baumslag|2005|p=8}}


从创建伊始国际联盟就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学术合作问题,1920年12月,国联第一次全体大会就建议理事会设立一个着眼于学术合作的国际组织,这一提案由第二次全体大会第五委员会提出并得到采纳。1922年8月经由国联邀请组成的学术合作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法家[[亨利·柏格森]]员会的首任主席{{sfn|Northedge|1986|pp=186–187}},员会的工作包括:了解学术活动的现状、协助学术活动薄弱的国家、在各国创立学术合作委员会、与国际间的学术组织展开合作、维护知识产权、促进大学之间的合作、协调出版物的建目和国际交换、以及推行考古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sfn|Northedge|1986|pp=187–189}}
从创建伊始国际联盟就非常重视国际间的学术合作问题,1920年12月,国联第一次全体大会就建议理事会设立一个着眼于学术合作的国际组织,这一提案由第二次全体大会第五委员会提出并得到采纳。1922年8月经由国联邀请组成的学术合作委员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法家[[亨利·柏格森]]員會的首任主席{{sfn|Northedge|1986|pp=186–187}},員會的工作包括:了解学术活动的现状、协助学术活动薄弱的国家、在各国创立学术合作委员会、与国际间的学术组织展开合作、维护知识产权、促进大学之间的合作、协调出版物的建目和国际交换、以及推行考古研究方面的国际合作。{{sfn|Northedge|1986|pp=187–189}}


根据修订版的[[国际鸦片公约]],常设中央鸦片委员会需要监督[[鸦片]]、吗啡、可卡因和海洛因的贸易统计报告。该委员会还建立了一套进出口证书授权体系以监督合法的[[麻醉药品]]交易。{{sfn|McAllister|1999|pp=76–77}}
根据修订版的[[国际鸦片公约]],常设中央鸦片委员会需要监督[[鸦片]]、吗啡、可卡因和海洛因的贸易统计报告。该委员会还建立了一套进出口证书授权体系以监督合法的[[麻醉药品]]交易。{{sfn|McAllister|1999|pp=76–77}}
{{PAGENAME}}{{PAGENAME}}
{{PAGENAME}}{{PAGENAME}}
{{tsl|en|1926 Slavery Convention|1926年奴制公|奴隶委员会}}则寻求在全球范围内终结[[奴隶制度|奴隶制]]、奴隶交易以及强迫卖淫。{{sfn|Northedge|1986|pp=185–86}}其主要的成就在于成功的促使国联托管地区政府废除了奴隶制。1923年[[埃塞俄比亚]]成为国联成员,条件是承诺终止奴隶制,该委员会还废止了[[利比里亚]]的强制劳役与部落奴隶制。英国对于埃塞俄比亚加入国联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埃塞俄比亚的开化程度和内部的安全状况尚达不到加入国联的标准”。{{sfn|Northedge|1986|pp=185–86}}<ref>British Cabinet Paper 161(35)on the "Italo-Ethiopian Dispute" and exhibiting a "Report of the 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British interests in Ethiopia" dated 18 June 1935 and submitted to Cabinet by {{tsl|en|John Maffey, 1st Baron Rugby||Sir John Maffey}}</ref>
{{tsl|en|1926 Slavery Convention|1926年奴制公|奴隶委员会}}则寻求在全球范围内终结[[奴隶制度|奴隶制]]、奴隶交易以及强迫卖淫。{{sfn|Northedge|1986|pp=185–86}}其主要的成就在于成功的促使国联托管地区政府废除了奴隶制。1923年[[埃塞俄比亚]]成为国联成员,条件是承诺终止奴隶制,该委员会还废止了[[利比里亚]]的强制劳役与部落奴隶制。英国对于埃塞俄比亚加入国联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埃塞俄比亚的开化程度和内部的安全状况尚达不到加入国联的标准”。{{sfn|Northedge|1986|pp=185–86}}<ref>British Cabinet Paper 161(35)on the "Italo-Ethiopian Dispute" and exhibiting a "Report of the Inter-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British interests in Ethiopia" dated 18 June 1935 and submitted to Cabinet by {{tsl|en|John Maffey, 1st Baron Rugby||Sir John Maffey}}</ref>


国联还成功的将{{tsl|en|Usambara Railway|坦噶尼喀铁路}}筑路工人的死亡率从55%降至4%。国联以详细的记录来遏制奴隶制、卖淫以及[[人口贩卖]]。{{sfn|Northedge|1986|p=166}}国联带来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国家废除了奴隶制:{{flagdeco|Afghanistan|1919}} [[阿富汗]](1923)、{{flagdeco|Iraq|1924}} [[伊拉克]](1924)、{{flagicon image|Flag_of_Nepal_(19th_century-1962).svg|30px|border=no}} [[尼泊尔]](1926)、{{flagicon image|Flag_of_the_Emirate_of_Transjordan.svg|22px|border}} {{tsl|en|Emirate of Transjordan|外约旦地区}}(1929)、{{flagdeco|Iran|1925}} [[伊朗]](1929)、{{flagdeco|Bahrain|1932}} [[巴林]](1937)、{{flagdeco|Ethiopia|1897}} [[埃塞俄比亚]](1942)。<ref>{{Cite book |title=''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ume 25'' |publisher=Americana Corporation |year=1976 |page=24}}</ref>
国联还成功的将{{tsl|en|Usambara Railway|坦噶尼喀铁路}}筑路工人的死亡率从55%降至4%。国联以详细的记录来遏制奴隶制、卖淫以及[[人口贩卖]]。{{sfn|Northedge|1986|p=166}}国联带来的压力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些国家废除了奴隶制:{{flagdeco|Afghanistan|1919}} [[阿富汗]](1923)、{{flagdeco|Iraq|1924}} [[伊拉克]](1924)、{{flagicon image|Flag_of_Nepal_(19th_century-1962).svg|30px|border=no}} [[尼泊尔]](1926)、{{flagicon image|Flag_of_the_Emirate_of_Transjordan.svg|22px|border}} {{tsl|en|Emirate of Transjordan|外约旦地区}}(1929)、{{flagdeco|Iran|1925}} [[伊朗]](1929)、{{flagdeco|Bahrain|1932}} [[巴林]](1937)、{{flagdeco|Ethiopia|1897}} [[埃塞俄比亚]](1942)。<ref>{{Cite book |title=''The Encyclopedia Americana, Volume 25'' |publisher=Americana Corporation |year=1976 |page=24}}</ref>


在[[弗里乔夫·南森]]的领导下,以维护难民利益为己任的难民委员会于1921年6月27日成立<ref>{{Cite web |title=Nansen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Refugees |ur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38/nansen.html |accessdate=2011-08-30 |publisher=Nobel Media |archive-date=2013-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26123047/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38/nansen.html |dead-url=no }}</ref>,其主要职能为监督难民的{{tsl|en|repatriation|遣返}}工作,如果有必要,也会承担安置工作。{{sfn|Northedge|1986|p=77}}一战结束之后,有200到300万来自同盟国各个国家的战俘散布在俄罗斯境内;{{sfn|Northedge|1986|p=77}}经过难民委员会两年的努力,有425000人最终得以重归故里。{{sfn|Scott|1973|p=59}}1922年,难民委员会在长期陷于难民危机的[[土耳其]]设立办事处,以帮助其度过眼前的饥馑并防止可能的疫病。他们还为[[沒有家的民族|无国界难民]]发放了一种[[南森护照]]以作身份辨识。{{sfn|Torpey|2000|p=129}}
在[[弗里乔夫·南森]]的领导下,以维护难民利益为己任的难民委员会于1921年6月27日成立<ref>{{Cite web |title=Nansen International Office for Refugees |url=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38/nansen.html |accessdate=2011-08-30 |publisher=Nobel Media |archive-date=2013-05-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26123047/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laureates/1938/nansen.html |dead-url=no }}</ref>,其主要职能为监督难民的{{tsl|en|repatriation|遣返}}工作,如果有必要,也会承担安置工作。{{sfn|Northedge|1986|p=77}}一战结束之后,有200到300万来自同盟国各个国家的战俘散布在俄罗斯境内;{{sfn|Northedge|1986|p=77}}经过难民委员会两年的努力,有425000人最终得以重归故里。{{sfn|Scott|1973|p=59}}1922年,难民委员会在长期陷于难民危机的[[土耳其]]设立办事处,以帮助其度过眼前的饥馑并防止可能的疫病。他们还为[[沒有家的民族|无国界难民]]发放了一种[[南森护照]]以作身份辨识。{{sfn|Torpey|2000|p=129}}


妇女法律地位调查委员会致力于调查世界各地女性的社会地位,它始建于1937年,后来成为[[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ref>{{Cite web |title=A Brief Survey of Women's Rights |url=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hronicle/cache/bypass/home/archive/issues2010/empoweringwomen/briefsurveywomensrights?ctnscroll_articleContainerList=1_0&ctnlistpagination_articleContainerList=true |accessdate=2011-09-15 |author=de Haan, Francisca |date=2010-02-25 |work=UN Chronicle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archive-date=2013-06-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6020548/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hronicle/cache/bypass/home/archive/issues2010/empoweringwomen/briefsurveywomensrights?ctnscroll_articleContainerList=1_0&ctnlistpagination_articleContainerList=true |dead-url=no }}</ref>
妇女法律地位调查委员会致力于调查世界各地女性的社会地位,它始建于1937年,后来成为[[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ref>{{Cite web |title=A Brief Survey of Women's Rights |url=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hronicle/cache/bypass/home/archive/issues2010/empoweringwomen/briefsurveywomensrights?ctnscroll_articleContainerList=1_0&ctnlistpagination_articleContainerList=true |accessdate=2011-09-15 |author=de Haan, Francisca |date=2010-02-25 |work=UN Chronicle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archive-date=2013-06-1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6020548/http://www.un.org/wcm/content/site/chronicle/cache/bypass/home/archive/issues2010/empoweringwomen/briefsurveywomensrights?ctnscroll_articleContainerList=1_0&ctnlistpagination_articleContainerList=true |dead-url=no }}</ref>
第134行: 第134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有欧洲国家的经济状况几乎崩溃。但是国际联盟公约中对于经济问题却很少提及。不过,1920年国际联盟理事会组织了一次金融方面的会议,其目的是找到解决货币问题的方案,并促进商品和资金的流通。国际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来向会议提供相关信息。1923年,经济金融组织(Economic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成为国际联盟的常设机构。<ref>{{Cite book|last=Hill|first=M.|date=1946|title=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Economic_and_Financial_Organization.html?id=3CtBAAAAIAAJ|journal=|volume=|issue=|pages=|doi=|issn=|via=|access-date=2020-02-16|archive-date=2021-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317094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Economic_and_Financial_Organization.html?id=3CtBAAAAIAAJ|dead-url=no}}</ref>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有欧洲国家的经济状况几乎崩溃。但是国际联盟公约中对于经济问题却很少提及。不过,1920年国际联盟理事会组织了一次金融方面的会议,其目的是找到解决货币问题的方案,并促进商品和资金的流通。国际联盟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来向会议提供相关信息。1923年,经济金融组织(Economic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成为国际联盟的常设机构。<ref>{{Cite book|last=Hill|first=M.|date=1946|title=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Organizatio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Economic_and_Financial_Organization.html?id=3CtBAAAAIAAJ|journal=|volume=|issue=|pages=|doi=|issn=|via=|access-date=2020-02-16|archive-date=2021-01-03|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103170945/https://books.google.com/books/about/The_Economic_and_Financial_Organization.html?id=3CtBAAAAIAAJ|dead-url=no}}</ref>


== 员国 ==
== 员国 ==
{{See also|国际联会员国列表}}
{{See also|國際聯會員國列表}}
[[File:LN member states animation.gif|缩略图|350px|1920–45年,国际联盟的成]]
[[File:LN member states animation.gif|缩略图|350px|1920–45年,國際聯盟的成]]
国联42个创会员国当中,有23(如入[[自由法]]有24会员国一直留在国联,直至国联在1946年解散止。另外6个国家也在国联创年加入,不过当中只有两个国家在国联运作期一直留在国联。之加入国联有15。1934年9月28日[[厄瓜多尔]]加入至1935年2月23日[[巴拉圭]]退出期国联员国数量最多的候,当时国联共有58个会员国。<ref>{{Cite web |title=National Membership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nationalmember.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9-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9020709/http://www.indiana.edu/~league/nationalmember.htm |dead-url=no }}</ref>
國聯42個創會員國當中,有23(如入[[自由法]]有24會員國一直留在國聯,直至國聯在1946年解散止。另外6個國家也在國聯創年加入,不過當中只有兩個國家在國聯運作期一直留在國聯。之加入國聯有15。1934年9月28日[[厄瓜多尔]]加入至1935年2月23日[[巴拉圭]]退出期國聯員國數量最多的候,當時國聯共有58個會員國。<ref>{{Cite web |title=National Membership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url=http://www.indiana.edu/~league/nationalmember.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versity of Indiana |archive-date=2011-09-0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909020709/http://www.indiana.edu/~league/nationalmember.htm |dead-url=no }}</ref>


苏联在1934年9月18日成为国联会员国{{sfn|Scott|1973|pp=312, 398}},卻1939年12月14日因[[冬季战争|侵略芬]]而被逐出国联{{sfn|Scott|1973|pp=312, 398}}。国联在驅逐苏联这件事上破了自身的定:理事15理事国当中,只有7理事(英、法、比利、玻利维亚、埃及、[[南非邦|南非]]和[[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投票支持籍,未,不符合盟定。其中三理事(玻利维亚、埃及及南非邦)在投票前一日才刚刚当选理事次行国联动当中的一,之它就因第二次世界大而停止实际运作{{sfn|Magliveras|1999|p=31}}。
蘇聯在1934年9月18日成為國聯會員國{{sfn|Scott|1973|pp=312, 398}},卻1939年12月14日因[[冬季战争|侵略芬]]而被逐出國聯{{sfn|Scott|1973|pp=312, 398}}。國聯在驅逐蘇聯這件事上破了自身的定:理事15理事國當中,只有7理事(英、法、比利、玻利維亞、埃及、[[南非邦|南非]]和[[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投票支持籍,未,不符合盟定。其中三理事(玻利維亞、埃及及南非邦)在投票前一日才剛剛當選理事次行國聯動當中的一,之它就因第二次世界大而停止實際運作{{sfn|Magliveras|1999|p=31}}。


[[埃及]]在1937年5月26日成加入国联家。于1920年12月16日加入、1925年1月22日退出的[[哥斯黎加]]是国联第一永久退出国联会员国,也是加入之最快退出国联会员国;巴西是第一退出国联会员国(1926年6月14日),而海地是最(1942年4月)。在1932年加入的[[伊拉克]]是第一前身是[[国际联盟託管地|国联託管地]]的国联会员国{{sfn|Tripp|2002|p=75}}。
[[埃及]]在1937年5月26日成加入國聯家。于1920年12月16日加入、1925年1月22日退出的[[哥斯黎加]]是国联第一永久退出國聯會員國,也是加入之最快退出國聯會員國;巴西是第一退出國聯會員國(1926年6月14日),而海地是最(1942年4月)。在1932年加入的[[伊拉克]]是第一前身是[[國際聯盟託管地|國聯託管地]]的國聯會員國{{sfn|Tripp|2002|p=75}}。


== 托管地 ==
== 托管地 ==
{{Main|国际联盟托管地}}
{{Main|国际联盟托管地}}


第一次世界大末期,[[协约国]]需要要置此前德在非洲和太平洋占的殖民地,以及非以土耳其人人口主的[[奥斯曼帝国|-{zh-cn:奥斯曼帝国; zh-tw:鄂曼帝;}-]]省分。其的和会采纳了把些土地分給各政府代表国际联盟管的提——话说,由个别国家在国际监督下起管治些地任。{{sfn|Northedge|1986|pp=192–193}}这个[[国际联盟託管地]]计划,由英、法、美、意、西、日等员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在1919年1月30日采纳并转交予国际联盟大。<ref>{{Cite journal |title=The Mandate System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uthor=Myers, Denys P |date=July 1921 |journal=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doi=10.1177/000271622109600116 |volume=96 |pages=74–77 |language=en}}</ref>
第一次世界大末期,[[協約國]]需要要置此前德在非洲和太平洋占的殖民地,以及非以土耳其人人口主的[[奥斯曼帝国|-{zh-cn:奥斯曼帝国; zh-tw:鄂曼帝;}-]]省分。其的和會採納了把些土地分給各政府代表國際聯盟管的提——話說,由個別國家在國際監督下起管治些地任。{{sfn|Northedge|1986|pp=192–193}}這個[[國際聯盟託管地]]計劃,由英、法、美、意、西、日等員組成的十人委員會」在1919年1月30日採納並轉交予國際聯盟大。<ref>{{Cite journal |title=The Mandate System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author=Myers, Denys P |date=July 1921 |journal=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doi=10.1177/000271622109600116 |volume=96 |pages=74–77 |language=en}}</ref>


国际联盟託管地是根据国际联盟公第22成立的。{{sfn|Northedge|1986|p=193}}一永久的託管委员会监些託管地的作,{{sfn|Northedge|1986|p=198}}在有[[土糾紛]]的地安排[[公民投票|公投]],居民自行決定加入哪个国家。託管地根据当时人口和展情況而分成三不同的等,即第一等(A)、第二等(B)和第三等(C)。{{sfn|Northedge|1986|p=195}}
國際聯盟託管地是根據國際聯盟公第22成立的。{{sfn|Northedge|1986|p=193}}一永久的託管委員會監些託管地的作,{{sfn|Northedge|1986|p=198}}在有[[土糾紛]]的地安排[[公民投票|公投]],居民自行決定加入哪個國家。託管地根據當時人口和展情況而分成三不同的等,即第一等(A)、第二等(B)和第三等(C)。{{sfn|Northedge|1986|p=195}}


第一等託管地(曼帝的部分地)是属于种“特定的团体”:{{Quote|source=《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前属奥斯曼帝国之各民族其发展已达可以暂认为独立国之程度,唯仍须由受任国予以行政之指导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时为止。对于该受委任国之选择,应首先考虑各该民族之愿望。<ref name="译文出处">{{Cite book |url=http://book.duxiu.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5689162&d=BC4F2ED653FBD563197505F4EFFCAEC2#2 |title=国际组织大纲 |authorlink=伍朝光 |date=1931年3月 |publisher=朝领学社 |accessdate=2016-09-20 |location=中华民国 |pages=217 |language=zh-hant |chapter=附录二 |author1=伍朝光}}</ref><ref name="Mandate">{{Cite web |title=The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Article 22 |url=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accessdate=2009-04-20 |last=League of Nations |year=1924 |publisher=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80156/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dead-url=no }}</ref>}}
第一等託管地(曼帝的部分地)是屬於種「特定的團體」:{{Quote|source=《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前属奥斯曼帝国之各民族其发展已达可以暂认为独立国之程度,唯仍须由受任国予以行政之指导及援助,至其能自立之时为止。对于该受委任国之选择,应首先考虑各该民族之愿望。<ref name="译文出处">{{Cite book |url=http://book.duxiu.com/bookDetail.jsp?dxNumber=000005689162&d=BC4F2ED653FBD563197505F4EFFCAEC2#2 |title=国际组织大纲 |authorlink=伍朝光 |date=1931年3月 |publisher=朝领学社 |accessdate=2016-09-20 |location=中华民国 |pages=217 |language=zh-hant |chapter=附录二 |author1=伍朝光}}</ref><ref name="Mandate">{{Cite web |title=The Covenan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Article 22 |url=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accessdate=2009-04-20 |last=League of Nations |year=1924 |publisher=The Avalon Project at Yale Law School |archive-date=2011-07-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6080156/http://avalon.law.yale.edu/20th_century/leagcov.asp |dead-url=no }}</ref>}}


第二等託管地前[[德殖民地]],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负责些託管地被描述为“人民”:{{Quote|source=《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其他民族,尤以中非洲之民族,依其发展之程度,不得不由受委任国负地方行政之责,惟其条件为担保其信仰及宗教之自由,而以维持公共安全及善良风俗所能准许之限制为衡,禁止各项弊端,如奴隶之贩卖、军械之贸易、烈酒之贩卖并阻止建筑要塞或设立海陆军基地,除警察和国防所需外,不得以军事教育施诸土人,并保证联盟之其他会员国在交易上、商业上之机会均等。<ref name="译文出处" /><ref name="Mandate" />}}
第二等託管地前[[德殖民地]],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聯負責些託管地被描述為「人民」:{{Quote|source=《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其他民族,尤以中非洲之民族,依其发展之程度,不得不由受委任国负地方行政之责,惟其条件为担保其信仰及宗教之自由,而以维持公共安全及善良风俗所能准许之限制为衡,禁止各项弊端,如奴隶之贩卖、军械之贸易、烈酒之贩卖并阻止建筑要塞或设立海陆军基地,除警察和国防所需外,不得以军事教育施诸土人,并保证联盟之其他会员国在交易上、商业上之机会均等。<ref name="译文出处" /><ref name="Mandate" />}}


西南非洲和某些南太平洋岛屿以第三等託管地的名国联会员国控制。它归类为“领”:{{Quote|source=《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此外土地如非洲之西南部及南太平洋之数岛或因居民稀少,或因幅员不广,或因距文明中心辽远,或因地理上接近受委任国之领土,或因其他情形最宜受制于委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但为土人利益计,受委任国应遵行以上所载之保障。<ref name="译文出处" /><ref name="Mandate" />}}
西南非洲和某些南太平洋島嶼以第三等託管地的名國聯會員國控制。它歸類為「領」:{{Quote|source=《国际联盟盟约》第二十二条|此外土地如非洲之西南部及南太平洋之数岛或因居民稀少,或因幅员不广,或因距文明中心辽远,或因地理上接近受委任国之领土,或因其他情形最宜受制于委任国法律之下,作为其领土之一部分,但为土人利益计,受委任国应遵行以上所载之保障。<ref name="译文出处" /><ref name="Mandate" />}}


=== 协约国集团 ===
=== 协约国集团 ===
这些区域在被认为有能力自治之前,一直由托管国治理,比如英国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和[[南非邦]]的非洲西南区域。七个托管国(英国,南非联邦,法国,比利时,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日本)共需管辖十四个托管地。{{sfn|Northedge|1986|pp=194–195}}除了1932年10月3日加入国际联盟的[[伊拉克王]]外{{sfn|Northedge|1986|p=216}},这些区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还未获得独立。联盟解散后,他们成为了[[联合国托管领土]],<ref>{{Cite web |title=The United Nations and Decolonization |url=http://www.un.org/en/decolonization/history.shtml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archive-date=2019-09-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908174734/https://www.un.org/en/decolonization/history.shtml |dead-url=no }}</ref>最晚的托管期到1990年才完结。
这些区域在被认为有能力自治之前,一直由托管国治理,比如英国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和[[南非邦]]的非洲西南区域。七个托管国(英国,南非联邦,法国,比利时,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日本)共需管辖十四个托管地。{{sfn|Northedge|1986|pp=194–195}}除了1932年10月3日加入国际联盟的[[伊拉克王]]外{{sfn|Northedge|1986|p=216}},这些区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还未获得独立。联盟解散后,他们成为了[[联合国托管领土]],<ref>{{Cite web |title=The United Nations and Decolonization |url=http://www.un.org/en/decolonization/history.shtml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United Nations |archive-date=2019-09-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908174734/https://www.un.org/en/decolonization/history.shtml |dead-url=no }}</ref>最晚的托管期到1990年才完结。


除了这些托管地之外,联盟自己曾管辖[[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长达15年,后来它因全民公投回归德国。[[但自由市]](今属波兰的[[格但斯克]])在1920年11月15日至1939年9月1日之间也曾被联盟管辖。{{sfn|Northedge|1986|pp=73&ndash75}}
除了这些托管地之外,联盟自己曾管辖[[薩爾 (國際聯盟)|萨尔]]长达15年,后来它因全民公投回归德国。[[但自由市]](今属波兰的[[格但斯克]])在1920年11月15日至1939年9月1日之间也曾被联盟管辖。{{sfn|Northedge|1986|pp=73&ndash75}}


== 解决领土争端 ==
== 解决领土争端 ==
在[[第一次世界大]]之战争遺留了很多问题予各个国家解決,包括界的準位置及家特殊域的问题。而中大多数问题交予[[协约国]]中一些组织(如协约国最高议会,Allied Supreme Council)理,但协约国傾向解決的问题转介予国联话说1920年代的首三年国联在一战带来的混上,只参与了一小部份。由国联解決的问题包括由巴黎和平条约指派的一些界及特殊问题。{{sfn|Northedge|1986|pp=70–72}}
在[[第一次世界大]]之戰爭遺留了很多問題予各個國家解決,包括界的準位置及家特殊域的問題。而中大多數問題交予[[協約國]]中一些組織(如協約國最高議會,Allied Supreme Council)理,但協約國傾向解決的問題轉介予國聯話說1920年代的首三年國聯在一戰帶來的混上,只參與了一小部份。由國聯解決的問題包括由巴黎和平條約指派的一些界及特殊問題。{{sfn|Northedge|1986|pp=70–72}}


随着国联展,它的角色日渐扩大。在1920年代中期,国联为国际的中心。此改可以在国联与会员关系到,如美苏联国联参与增。在1920年代半期,法、英及德都利用国联作他外交活的焦,同的秘代表都出席在日瓦的会议。她亦利用国联机构来改善关系和解決她的不同之。{{sfn|Henig|1973|p=170.}}
隨著國聯展,它的角色日漸擴大。在1920年代中期,國聯為國際的中心。此改可以在國聯與會員關係到,如美蘇聯國聯參與增。在1920年代半期,法、英及德都利用國聯作他外交活的焦,同的秘代表都出席在日瓦的會議。她亦利用國聯機構來改善關係和解決她的不同之。{{sfn|Henig|1973|p=170.}}


=== 奥兰群岛 ===
=== 奥兰群岛 ===
{{Main|奥兰群岛}}
{{Main|奥兰群岛}}


[[奥兰]]位处[[瑞典]]和[[芬兰]]之间,是一个拥有6500个岛屿的群岛,上的居民大部分[[瑞典]],但是在1809年[[芬兰]]一起入[[俄罗斯帝国]]。1917年12月,俄斯爆[[十月革命]],[[芬]]在此混中宣布立。此大部分的[[奥兰人]]希望重新回到瑞典{{sfn|Scott|1973|p=60}},然而芬政府认为奥兰是他的一部分。1920年,因争议有爆发战争的可能,英政府把此问题提交到盟法院,希望解決此糾紛,但芬兰则以此事是芬兰内由,阻止国联介入此事。国联设立了一小型委员会来国联是否应对此事查,结果为成调查。于是国联设立了一中立委员会。{{sfn|Scott|1973|p=60}} 1921年6月,国联決定:奥兰岛应维持芬的一部份,但芬兰须要保护当民,包括行非事化。在瑞典反下,这个协议为欧洲第一直接由国联国际协议。{{sfn|Northedge|1986|pp=77–78}}
[[奥兰]]位处[[瑞典]]和[[芬兰]]之间,是一个拥有6500个岛屿的群岛,上的居民大部分[[瑞典]],但是在1809年[[芬兰]]一起入[[俄罗斯帝国]]。1917年12月,俄斯爆[[十月革命]],[[芬]]在此混中宣布立。此大部分的[[奥兰人]]希望重新回到瑞典{{sfn|Scott|1973|p=60}},然而芬政府認為奥兰是他的一部分。1920年,因爭議有爆發戰爭的可能,英政府把此問題提交到盟法院,希望解決此糾紛,但芬蘭則以此事是芬蘭內由,阻止國聯介入此事。國聯设立了一小型委員會來國聯是否應對此事調查,结果为成调查。于是国联设立了一中立委員會。{{sfn|Scott|1973|p=60}} 1921年6月,國聯決定:奧蘭島應維持芬的一部份,但芬蘭須要保護當民,包括行非事化。在瑞典反下,這個協議為歐洲第一直接由國聯國際協議。{{sfn|Northedge|1986|pp=77–78}}


=== 上西利西 ===
=== 上西利西 ===
协约国在不能解決[[上西里西]]土地的争论下,就将问题交予国联处理。{{sfn|Scott|1973|pp=82–83}} 一战后,[[波第二共和|波]]对当时属于[[普士]]的上西里西提出主的要求,国联曾建在{{link-en|上西里西公民投票|Upper Silesia plebiscite}},以決定是否成和波的一部分土。国当度的不情緒引并导致1919及1920年的首次[[西里西亚起义]]。1921年3月20日的公民投票中,59.6%票支持上西利西亚归属于,而波兰则认为这次公投的外在不公平。此次公投的果最引起1921年的{{tsl|en|Third Silesian Uprising|第三次西里西}}。{{sfn|Osmanczyk|Mango|2002|p=2568}}
協約國在不能解決[[上西里西]]土地的爭論下,就將問題交予國聯處理。{{sfn|Scott|1973|pp=82–83}} 一戰後,[[波第二共和|波]]對當時屬於[[普士]]的上西里西提出主的要求,國聯曾建在{{link-en|上西里西公民投票|Upper Silesia plebiscite}},以決定是否成和波的一部分土。國當度的不滿情緒引並導致1919及1920年的首次[[西里西亚起义]]。1921年3月20日的公民投票中,59.6%票支持上西利西亞歸屬於,而波蘭則認為這次公投的外在不公平。此次公投的果最引起1921年的{{tsl|en|Third Silesian Uprising|第三次西里西}}。{{sfn|Osmanczyk|Mango|2002|p=2568}}


1921年8月12日,国联被要求解決这个问题国联设立了一由比利,巴西,中和西班牙代表成的委员会,以对这情況查。{{sfn|Northedge|1986|p=88}}委员会上西里西亚应全民投票中人民及德的偏好分裂成两国各自的地,另行商討的細,例如:因两个区域的经济和工相互依性,物是否自由通过边界。{{sfn|Scott|1973|pp=83}} 1921年11月,国联在日行了一次会议,以判德和波的公。在五次会谈后终于达成共:上西里西的大部分地交予德,但的部分掌管整大部分矿产资源及工当这项协议在1922年5月公开时,德表示了大的不,但两国仍然承认该条约项协议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止,上西里西区带来了和平。{{sfn|Northedge|1986|p=88}}
1921年8月12日,國聯被要求解決這個問題國聯設立了一由比利,巴西,中和西班牙代表成的委員會,以對這情況調查。{{sfn|Northedge|1986|p=88}}委員會上西里西亞應全民投票中人民及德的偏好分裂成兩國各自的地,另行商討的細,例如:因兩個區域的經濟和工相互依性,物是否自由通過邊界。{{sfn|Scott|1973|pp=83}} 1921年11月,國聯在日行了一次會議,以判德和波的公。在五次會談後終於達成共:上西里西的大部分地交予德,但的部分掌管整大部分礦產資源及工當這項協議在1922年5月公開時,德表示了大的不滿,但兩國仍然承認該條約項協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止,上西里西區帶來了和平。{{sfn|Northedge|1986|p=88}}


=== 阿巴尼 ===
=== 阿巴尼 ===
[[阿尔巴尼亚]]的界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上未被分,这一问题后被留給国联決定。然而,到了1921年9月,国联仍然沒定案,这造成了不定的局面。希腊军队仍保持在南[[阿尔巴尼亚]]的事行的阿巴尼人起衝突之,[[南斯拉夫王]]的军队参与场紛。国际联盟派去了由各方势力代表组成的委员会。1921年11月,国际联盟决定阿尔巴尼亚的国境应与其1913年的国境大致相同,其在国境的划分上有三个有利于南斯拉夫的微小变动。尽管被抗议,南斯拉夫军队数周后还是撤退了。{{sfn|Northedge|1986|pp=103–105}}
[[阿尔巴尼亚|阿爾巴尼亞]]的界在[[巴黎和会 (1919年)|巴黎和]]上未被分,这一问题后被留給國聯決定。然而,到了1921年9月,国联仍然沒定案,这造成了不定的局面。希臘軍隊仍保持在南[[阿尔巴尼亚|阿爾巴尼亞]]的事行的阿巴尼人起衝突之,[[南斯拉夫王]]的軍隊參與场紛。国际联盟派去了由各方势力代表组成的委员会。1921年11月,国际联盟决定阿尔巴尼亚的国境应与其1913年的国境大致相同,其在国境的划分上有三个有利于南斯拉夫的微小变动。尽管被抗议,南斯拉夫军队数周后还是撤退了。{{sfn|Northedge|1986|pp=103–105}}


阿尔巴尼亚的边境的边界在1923年又一次成为国际纷争的原因。1923年8月24日,意大利将军{{tsl|en|Enrico Tellini|恩里科·泰利尼}}及其四名同伴在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新定的边界被暗杀。此事激怒了意大利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他要求一个委员会在五天之内调查出该事件的真相。无论调查结果如何,墨索里尼要求希腊赔款5000万[[大利里拉|里拉]],希腊方面称除非该罪行被证明是希腊人所谓,否则不会赔款。{{sfn|Scott|1973|p=86}}
阿尔巴尼亚的边境的边界在1923年又一次成为国际纷争的原因。1923年8月24日,意大利将军{{tsl|en|Enrico Tellini|恩里科·泰利尼}}及其四名同伴在希腊和阿尔巴尼亚新定的边界被暗杀。此事激怒了意大利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他要求一个委员会在五天之内调查出该事件的真相。无论调查结果如何,墨索里尼要求希腊赔款5000万[[大利里拉|里拉]],希腊方面称除非该罪行被证明是希腊人所谓,否则不会赔款。{{sfn|Scott|1973|p=86}}


墨索里尼派出一艘军舰炮轰希腊的[[克基拉岛]],意军于1923年8月31日[[科孚事件|占领该岛]]。这违反了国际联盟的盟约,所以希腊向国联申诉请求解决该问题。但协约国在墨索里尼的持下,认为任命恩里科·泰利尼的{{tsl|en|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大使会议}}有停事件。国际联盟理事会审查有关争发现转交大使会议作最決定。会议接受盟大部份的建,要求希向意大利賠5,000里拉,但暗恩里科·泰利尼的兇手仍然未能找到{{sfn|Scott|1973|p=87}},意大利军队撤出科孚{{sfn|Northedge|1986|p=110}}。
墨索里尼派出一艘军舰炮轰希腊的[[克基拉島|克基拉岛]],意军于1923年8月31日[[科孚事件|占领该岛]]。这违反了国际联盟的盟约,所以希腊向国联申诉请求解决该问题。但協約國在墨索里尼的持下,認為任命恩里科·泰利尼的{{tsl|en|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大使会议}}有調停事件。國際聯盟理事會審查有關爭發現轉交大使會議作最決定。會議接受盟大部份的建,要求希向意大利賠5,000里拉,但暗恩里科·泰利尼的兇手仍然未能找到{{sfn|Scott|1973|p=87}},意大利軍隊撤出科孚{{sfn|Northedge|1986|p=110}}。


=== 梅梅尔 ===
=== 梅梅尔 ===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克莱佩达起义|Klaipėda Revolt}}}}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克莱佩达起义|Klaipėda Revolt}}}}
在[[梅梅尔]](即现在的[[克莱佩达]])及其[[克|周边地区]]的港口城市中,由于主要居民都是德人,所以在一战结,根据《[[凡尔赛条约]]》第99条受[[协约国]]管治。[[法]]和[[波]]政府都梅梅设立为{{tsl|en|international city|国际城市}},但[[立陶宛]]要求兼并此地。梅梅的控制至1923年仍然未决,这就促使了立陶宛军队于1923年1月入侵并佔此港口。在同盟国未能得到立陶宛的同意之后,他们把问题归咎于国际联盟。1923年12月,联盟委员会任命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委员会选择把梅梅尔交给立陶宛,并给予该地区自治权。1924年3月14日,联盟委员会批准了{{le|克莱佩达公约|Klaipėda_Convention}},随后[[同盟国]]和立陶宛也批准了{{sfn|Northedge|1986|p=107}}。1939年,纳粹德国对立陶宛下了[[最后通牒]]之后重新占领了该地区,在战争的威胁下要求该地区回归。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梅梅尔地区脱入德国。
在[[梅梅尔]](即现在的[[克莱佩达]])及其[[克|周边地区]]的港口城市中,由于主要居民都是德人,所以在一戰結,根据《[[凡尔赛条约]]》第99条受[[協約國]]管治。[[法]]和[[波]]政府都梅梅设立为{{tsl|en|international city|国际城市}},但[[立陶宛]]要求兼并此地。梅梅的控制至1923年仍然未决,这就促使了立陶宛軍隊于1923年1月入侵并佔此港口。在同盟国未能得到立陶宛的同意之后,他们把问题归咎于国际联盟。1923年12月,联盟委员会任命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委员会选择把梅梅尔交给立陶宛,并给予该地区自治权。1924年3月14日,联盟委员会批准了{{le|克莱佩达公约|Klaipėda_Convention}},随后[[同盟国]]和立陶宛也批准了{{sfn|Northedge|1986|p=107}}。1939年,纳粹德国对立陶宛下了[[最后通牒]]之后重新占领了该地区,在战争的威胁下要求该地区回归。国际联盟未能阻止梅梅尔地区脱入德国。


=== 哈塔伊 ===
=== 哈塔伊 ===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哈塔伊|Hatay State}}}}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哈塔伊|Hatay State}}}}
国际联盟的督下,位[[法属叙託管地]]的{{tsl|en|Sanjak|桑札克}}{{NoteTag|桑札克在鄂曼土耳其“区”的意思。}}[[伊斯肯德]]1937年被予自主。在上议会选举结,更名哈塔伊,并于1938年9月宣布立,成立{{le|哈塔伊|Hatay State|哈塔伊共和}}。随后在法的同意下,[[土耳其]]1939年6月其吞。<ref>{{Cite book |title=Islam, secularism, and nationalism in modern Turkey |last=Çaǧaptay, Soner |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year=2006 |isbn=978-0-415-38458-2 |pages=117–121}}</ref>
國際聯盟的督下,位[[法屬敘託管地]]的{{tsl|en|Sanjak|桑札克}}{{NoteTag|桑札克在鄂曼土耳其「區」的意思。}}[[伊斯肯德]]1937年被予自主。在上議會選舉結,更名哈塔伊,並於1938年9月宣布立,成立{{le|哈塔伊|Hatay State|哈塔伊共和}}。隨後在法的同意下,[[土耳其]]1939年6月其吞。<ref>{{Cite book |title=Islam, secularism, and nationalism in modern Turkey |last=Çaǧaptay, Soner |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year=2006 |isbn=978-0-415-38458-2 |pages=117–121}}</ref>


=== 摩苏尔 ===
=== 摩蘇爾 ===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摩苏尔问题|Mosul Question}}}}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摩苏尔问题|Mosul Question}}}}
1926年,国际联盟解決了在伊拉克王和土耳其共和在前鄂曼土耳其帝省分摩苏尔的主权争议。英方曾于1920年授权国际联盟[[美索不託管地|托管伊拉克]],表示因此代表着伊拉克的外交,而摩苏尔属于伊拉克。另一方面,新立国的土耳其共和国声称该省是历史心脏地带的一部分。由比利时、匈牙利和瑞典会员组成的国际联盟调查委员会于1924年被派遣至该地区。据表明,摩苏尔人不想加入土耳其或伊拉克,如果必须选一个,他们会选伊拉克。{{sfn|Scott|1973|p=133}}1925年,委员会建议该地区在英国托管伊拉克25年的前提下,留在伊拉克,保障[[库尔德人]]的自治权。联盟议会于1925年12月16日采纳建议,决定将摩苏尔划分给伊拉克。尽管土耳其接受了国际联盟在1923年《[[洛桑条约]]》中的仲裁,但拒绝了该决议,质疑理事会的权利。事件上交到常设国际法院。法院裁定理事会作出一致决定必须接受。尽管如此,1926年6月5日 ,英国、伊拉克和土耳其单独制订了一份单独的条约,极大程度上遵循联盟议会的决定,也将摩苏尔划分给伊拉克。虽然条约得到同意,但伊拉克仍可在25年内申请加入联盟,一经接纳,托管结束。{{sfn|Northedge|1986|pp=107–108}}{{sfn|Scott|1973|pp=131–135}}
1926年,國際聯盟解決了在伊拉克王和土耳其共和在前鄂曼土耳其帝省分摩蘇爾的主權爭議。英方曾于1920年授权国际联盟[[美索不託管地|托管伊拉克]],表示因此代表着伊拉克的外交,而摩苏尔属于伊拉克。另一方面,新立国的土耳其共和国声称该省是历史心脏地带的一部分。由比利时、匈牙利和瑞典会员组成的国际联盟调查委员会于1924年被派遣至该地区。据表明,摩苏尔人不想加入土耳其或伊拉克,如果必须选一个,他们会选伊拉克。{{sfn|Scott|1973|p=133}}1925年,委员会建议该地区在英国托管伊拉克25年的前提下,留在伊拉克,保障[[库尔德人]]的自治权。联盟议会于1925年12月16日采纳建议,决定将摩苏尔划分给伊拉克。尽管土耳其接受了国际联盟在1923年《[[洛桑条约]]》中的仲裁,但拒绝了该决议,质疑理事会的权利。事件上交到常设国际法院。法院裁定理事会作出一致决定必须接受。尽管如此,1926年6月5日 ,英国、伊拉克和土耳其单独制订了一份单独的条约,极大程度上遵循联盟议会的决定,也将摩苏尔划分给伊拉克。虽然条约得到同意,但伊拉克仍可在25年内申请加入联盟,一经接纳,托管结束。{{sfn|Northedge|1986|pp=107–108}}{{sfn|Scott|1973|pp=131–135}}


=== 维尔纽斯 ===
=== 維爾紐斯 ===
{{Main|利戈夫斯基兵}}
{{Main|利戈夫斯基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和立陶宛宣布不久便陷入主权争议之中。{{sfn|Northedge|1986|p=78}}[[波苏战争]]期,立陶宛与苏联签订了[[俄-立陶宛和平条约]],和约内规俄承立陶宛立,取立陶宛允许苏军队在立陶宛国内自由行这个协议让立陶宛得以控制以波人居多的首都[[维尔纽斯]]。{{sfn|Scott|1973|p=61}}立陶宛和波兰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引起了对两国重新爆发战争的担忧,1920年10月7日,联盟促使两国谈判设立了停火和边界线并达成{{Link-en|协议|Suwałki Agreement}}。{{sfn|Northedge|1986|p=78}}然而在10月9日,仅仅两天后{{tsl|en|Lucjan Żeligowski|卢齐昂·里哥斯基}}将军带领波兰军队强行撕毁和约,占领了维尔纽斯并建立了[[中立陶宛共和]]。{{sfn|Northedge|1986|p=78}}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和立陶宛宣布不久便陷入主權爭議之中。{{sfn|Northedge|1986|p=78}}[[波苏战争|波蘇戰爭]]期,立陶宛與蘇聯簽訂了[[俄-立陶宛和平條約]],和約內規俄承立陶宛立,取立陶宛允許蘇軍隊在立陶宛國內自由行這個協議讓立陶宛得以控制以波人居多的首都[[维尔纽斯|維爾紐斯]]。{{sfn|Scott|1973|p=61}}立陶宛和波兰之间日益加剧的紧张局势引起了对两国重新爆发战争的担忧,1920年10月7日,联盟促使两国谈判设立了停火和边界线并达成{{Link-en|協議|Suwałki Agreement}}。{{sfn|Northedge|1986|p=78}}然而在10月9日,仅仅两天后{{tsl|en|Lucjan Żeligowski|盧齊昂·里哥斯基}}将军带领波兰军队强行撕毁和约,占领了维尔纽斯并建立了[[中立陶宛共和]]。{{sfn|Northedge|1986|p=78}}


立陶宛只能向国联请求援助,国联理事会在收到求助后呼吁波兰从维尔纽斯撤军。波兰政府表示将响应呼吁,从该区域撤军,然而之后却派出了更多波兰军队驻守在维尔纽斯。{{sfn|Scott|1973|p=62}}这促使国联认为维尔纽斯的未来应该由当地居民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而波兰的武装力量应该撤离,并由国联组织的国际部队代替驻守。然而,由于波兰,立陶宛以及苏联都不希望有任何国际部队驻扎进立陶宛,该计划遭到三个国家一致反对。于是在1921年3月国联放弃了让维尔纽斯全民公投的计划。{{sfn|Scott|1973|p=63}}随后{{tsl|en|Paul Hymans|保·海曼}}提议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建立联邦的提案也以失败告终,之后在1922年3月维尔纽斯以及周边的地区正式被波兰吞并。在立陶宛占领了[[克]]后,1923年3月14日,{{tsl|en|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大使会议}}召开并设定了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边界线,根据该边界线维尔纽斯归属于波兰。{{sfn|Northedge|1986|pp=78–79}}立陶宛当局拒绝接受该决议,并正式和波兰交战,该战事一直持续到1927年。{{sfn|Bell|2007|p=29}}直到[[1938年波兰对立陶宛的最通牒|1938年波兰最后通牒]]发生后,立陶宛重新和波兰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因此从事实上接受了边界设定。{{sfn|Crampton|1996|p=93}}
立陶宛只能向国联请求援助,国联理事会在收到求助后呼吁波兰从维尔纽斯撤军。波兰政府表示将响应呼吁,从该区域撤军,然而之后却派出了更多波兰军队驻守在维尔纽斯。{{sfn|Scott|1973|p=62}}这促使国联认为维尔纽斯的未来应该由当地居民通过公民投票来决定,而波兰的武装力量应该撤离,并由国联组织的国际部队代替驻守。然而,由于波兰,立陶宛以及苏联都不希望有任何国际部队驻扎进立陶宛,该计划遭到三个国家一致反对。于是在1921年3月国联放弃了让维尔纽斯全民公投的计划。{{sfn|Scott|1973|p=63}}随后{{tsl|en|Paul Hymans|保·海曼}}提议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建立联邦的提案也以失败告终,之后在1922年3月维尔纽斯以及周边的地区正式被波兰吞并。在立陶宛占领了[[克]]后,1923年3月14日,{{tsl|en|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大使会议}}召开并设定了立陶宛和波兰之间的边界线,根据该边界线维尔纽斯归属于波兰。{{sfn|Northedge|1986|pp=78–79}}立陶宛当局拒绝接受该决议,并正式和波兰交战,该战事一直持续到1927年。{{sfn|Bell|2007|p=29}}直到[[1938年波蘭對立陶宛的最通牒|1938年波兰最后通牒]]发生后,立陶宛重新和波兰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因此从事实上接受了边界设定。{{sfn|Crampton|1996|p=93}}


=== 哥和秘 ===
=== 哥和秘 ===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哥伦比亚-秘鲁战争|Colombia–Peru War}}和{{le|莱蒂西亚争端|Leticia dispute}}}}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哥伦比亚-秘鲁战争|Colombia–Peru War}}和{{le|莱蒂西亚争端|Leticia dispute}}}}
[[File:Guerra_peru2_1932_d.jp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Guerra_peru2_1932_d.jpg|右|缩略图|哥亚军队正反抗自秘的攻]]
[[File:Guerra_peru2_1932_d.jpg|链接=https://zh.wikipedia.org/wiki/File:Guerra_peru2_1932_d.jpg|右|缩略图|哥亞軍隊正反抗自秘的攻]]
二十世初,[[哥伦比亚]][[秘鲁]]之存有争议。直至1922年,方政府署{{tsl|en|Salomón-Lozano Treaty|所罗门罗萨诺条约|所罗门罗萨诺条约}}以解決紛。{{sfn|Osmanczyk|Mango|2002|p=1314}}按照条约中的定,秘[[蒂西]]的城以及周遭割給哥使得哥通行[[亚马逊河]]。{{sfn|Scott|1973|p=249}}1932年9月1日,自秘橡膠和的商界袖,因土地转让至哥所引致的失,而组织武裝接管蒂西。<ref>Bethell 1991, pp. 414-415</ref>秘不承认这军事接管行,但总统{{tsl|en|Luis Miguel Sánchez Cerro|路易斯·塞|路易斯·塞}}卻決定抵抗哥人的重新佔。秘鲁军队随后在一场军事衝突中佔领莱蒂西。<ref>Scott 1973, p. 250</ref>经过数月的外交争论后两国政府接受国联提出的解,他的代表亦向国联理事事件。1933年5月,临时和平协议,在双边谈争议土交予国联控制<ref>Scott 1973, p. 251</ref>1934年5月,最和平协议正式定,秘鲁将莱蒂西予哥并对1932年的入侵事件正式道歉,以及承行非事化、給予哥亚马逊河和[[普图马约河]]的自由航行、及互不侵犯。<ref>{{Cite book |title=The verdict of the League |publisher=World Peace Foundation |year=1934 |editor-last=Hudson, Manley |pages=1–13}}</ref>
二十世初,[[哥伦比亚|哥倫比亞]][[秘鲁|秘魯]]之存有爭議。直至1922年,方政府署{{tsl|en|Salomón-Lozano Treaty|所羅門羅薩諾條約|所羅門羅薩諾條約}}以解決紛。{{sfn|Osmanczyk|Mango|2002|p=1314}}按照條約中的定,秘[[蒂西]]的城以及周遭割給哥使得哥通行[[亚马逊河|亞馬遜河]]。{{sfn|Scott|1973|p=249}}1932年9月1日,自秘橡膠和的商界袖,因土地轉讓至哥所引致的失,而組織武裝接管蒂西。<ref>Bethell 1991, pp. 414-415</ref>秘不承認這軍事接管行,但總統{{tsl|en|Luis Miguel Sánchez Cerro|路易斯·塞|路易斯·塞}}卻決定抵抗哥人的重新佔。秘魯軍隊隨後在一場軍事衝突中佔領萊蒂西。<ref>Scott 1973, p. 250</ref>經過數月的外交爭論後兩國政府接受國聯提出的調解,他的代表亦向國聯理事事件。1933年5月,臨時和平協議,在雙邊談爭議土交予國聯控制<ref>Scott 1973, p. 251</ref>1934年5月,最和平協議正式定,秘魯將萊蒂西予哥並對1932年的入侵事件正式道歉,以及承行非事化、給予哥亞馬遜河和[[普圖馬約河]]的自由航行、及互不侵犯。<ref>{{Cite book |title=The verdict of the League |publisher=World Peace Foundation |year=1934 |editor-last=Hudson, Manley |pages=1–13}}</ref>


=== 萨尔 ===
=== 薩爾 ===
[[萨尔 (国际联盟)|萨尔]]是普士及[[普法茨地]]的一部分,根尔赛条约定由国际联盟託管。按照託管款,15年后萨尔将举行一全民公投以決定要归属于或是法。虽然希特勒宣传“德法两国应永久从他们生活中排除武力,一旦萨尔回归德国,德法之间就不会再有领土冲突”,但随着纳粹上台与1933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国联,局势仍然趋于紧张。公投前夕在法国的外交操作下,国联历史上唯一一次组织了一支中立国国际维和部队进驻萨尔。最终公投1935年1月13日和平行,90.3%的民支持成的一部分,该结果很快地就被国际联盟理事批准。{{sfn|华尔脱斯|封振声|1964|pp=73-86}}{{sfn|Northedge|1986|pp=143–157}}{{sfn|Churchill|1986|p=98}}
[[薩爾 (國際聯盟)|薩爾]]是普士及[[普法茨地]]的一部分,根爾賽條約定由國際聯盟託管。按照託管款,15年後薩爾將舉行一全民公投以決定要歸屬於或是法。虽然希特勒宣传“德法两国应永久从他们生活中排除武力,一旦萨尔回归德国,德法之间就不会再有领土冲突”,但随着纳粹上台与1933年10月德国宣布退出国联,局势仍然趋于紧张。公投前夕在法国的外交操作下,国联历史上唯一一次组织了一支中立国国际维和部队进驻萨尔。最终公投1935年1月13日和平行,90.3%的民支持成的一部分,該結果很快地就被國際聯盟理事批准。{{sfn|华尔脱斯|封振声|1964|pp=73-86}}{{sfn|Northedge|1986|pp=143–157}}{{sfn|Churchill|1986|p=98}}


== 其他衝突 ==
== 其他衝突 ==
第213行: 第213行:


=== 希腊及保加利亚 ===
=== 希腊及保加利亚 ===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佩特里奇事件|Incident at Petrich}}}}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佩特里奇事件|Incident at Petrich}}}}
在1925年10月[[希]]和[[保加利]]境哨兵事件方便开始发生冲突。{{sfn|Northedge|1986|p=112}}事件三天,希腊军队入侵保加利。保加利政府下令其部只作象式反抗,境地撤走10000至15000人,相信国联会协助解決端。{{sfn|Scott|1973|pp=126–127}}国联对的入侵作出譴呼籲希从保加利撤军,并向其作出賠。{{sfn|Northedge|1986|p=112}}
在1925年10月[[希]]和[[保加利]]境哨兵事件方便开始发生冲突。{{sfn|Northedge|1986|p=112}}事件三天,希臘軍隊入侵保加利。保加利政府下令其部只作象式反抗,境地撤走10000至15000人,相信國聯會協助解決端。{{sfn|Scott|1973|pp=126–127}}國聯對的入侵作出譴呼籲希从保加利撤军,并向其作出賠。{{sfn|Northedge|1986|p=112}}


=== 利比里亚 ===
=== 利比里亚 ===
橡膠造大[[凡士通]]被控诉强劳动及美隶贩运,利比里亚政府要求国际联查{{sfn|Miers|2003|pp=140–141}},由国际联盟、美及利比里亚指定委员组成委员会进查{{sfn|Miers|2003|p=188}},国际联1930年确认奴役及劳动实并发告,指出多政府官员参与工交易以之取代美裔及裔利比里亚工,造成利比里亚国内,致使当时总统{{tsl|en|Charles D. B. King|查斯·金}}及副总统辞职,利比里亚政府禁止强迫劳动和奴役,并要求美国帮助社会改革。{{sfn|Miers|2003|p=188}}<ref>{{Cite journal |title=Liberia, the League and the United State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foreign-affairs_1933-07_11_4/page/682 |last=Du Bois |first=W.E. Burghardt |date=July 1933 |journal=Foreign Affairs |issue=4 |doi=10.2307/20030546 |volume=11 |pages=682–95 |jstor=20030546}}</ref>
橡膠造大[[凡士通]]被控訴強勞動及美隸販運,利比里亚政府要求國際聯調查{{sfn|Miers|2003|pp=140–141}},由國際聯盟、美及利比里亚指定委員組成委員會進調查{{sfn|Miers|2003|p=188}},國際聯1930年確認奴役及勞動實並發告,指出多政府官員參與工交易以之取代美裔及裔利比里亚工,造成利比里亚國內滿,致使當時總統{{tsl|en|Charles D. B. King|查斯·金}}及副總統辭職,利比里亚政府禁止强迫劳动和奴役,并要求美国帮助社会改革。{{sfn|Miers|2003|p=188}}<ref>{{Cite journal |title=Liberia, the League and the United State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foreign-affairs_1933-07_11_4/page/682 |last=Du Bois |first=W.E. Burghardt |date=July 1933 |journal=Foreign Affairs |issue=4 |doi=10.2307/20030546 |volume=11 |pages=682–95 |jstor=20030546}}</ref>


=== 九一八事 ===
=== 九一八事 ===
{{Main|九一八事}}
{{Main|九一八事}}
[[File:SesiónDeLaSociedadDeNacionesSobreManchuria1932.jpeg|缩略图|右|250px|1932年中代表和国际联盟討[[九一八事|州事]]。]]
[[File:SesiónDeLaSociedadDeNacionesSobreManchuria1932.jpeg|缩略图|右|250px|1932年中代表和國際聯盟討[[九一八事|滿州事]]。]]
九一八事视为国联的重大挫折之一,因为国联的主要成未有就此事日本采取硬措施,日本也借此退出国联,而中国虽然不承,但是也法收复满洲。
九一八事視為國聯的重大挫折之一,因為國聯的主要成未有就此事日本采取硬措施,日本也借此退出國聯,而中國雖然不承滿,但是也法收復滿洲。


最初中国与日本[[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签订条约]]明,日本政府有在[[南满铁路]]周围驻军。<ref>Northedge 1986, p. 138</ref>1931年9月18日晚上1020分,日[[关东军]]派部队长官、柳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首的一小分,[[柳湖事件|炸毀]]了南满铁路在[[奉天府]](今[[沈市]])北面7.5公里处的柳湖的区间<ref name="Iriye">Iriye 1987, p.8</ref><ref name="scott208">Scott 1973, p. 208</ref>,袭击”为由,派兵佔奉天[[中国东北地]]<ref name="Iriye" /><ref name="scott208" /><ref>Nish 1977, p.176-178</ref>。1932年1月28日,日又藉人毆打日本僧侶及抵制日货为名,派遣空和海军对[[上海市 (中)|上海]]行了[[一·二八事|一多月的攻]]。在移了国际的注意,日军于3月1日成立[[偽]],扶植[[清朝]]帝[[溥]][[偽皇帝]]<ref>Northedge 1986, p.139</ref>。
最初中國與日本[[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簽訂條約]]明,日本政府有在[[南滿鐵路]]周圍駐軍。<ref>Northedge 1986, p. 138</ref>1931年9月18日晚上1020分,日[[關東軍]]派部隊長官、柳湖分遣隊隊長河本末守中尉首的一小分,[[柳湖事件|炸毀]]了南滿鐵路在[[奉天府]](今[[沈市]])北面7.5公裡處的柳湖的區間<ref name="Iriye">Iriye 1987, p.8</ref><ref name="scott208">Scott 1973, p. 208</ref>,襲擊」為由,派兵佔奉天[[中國東北地]]<ref name="Iriye" /><ref name="scott208" /><ref>Nish 1977, p.176-178</ref>。1932年1月28日,日又藉人毆打日本僧侶及抵制日貨為名,派遣空和海軍對[[上海市 (中)|上海]]行了[[一·二八事|一多月的攻]]。在移了國際的注意,日軍於3月1日成立[[偽滿]],扶植[[清朝]]帝[[溥]][[偽滿皇帝]]<ref>Northedge 1986, p.139</ref>。


1931年9月21日,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施肇基]]照会国联书长{{tsl|en|Eric Drummond, 7th Earl of Perth|埃克·德拉蒙德七世}}爵士(时译孟)<!-- 国军队及人民,因遵守本政府命令,暴行未抵抗,以避免任何可使情势扩大之举动” -->。其国联同意施肇基博士的要求,成立以[[李]]爵士首的[[偽#国联调|国联调]]。当调团于12月到奉天地中人民都表示日非法佔领满洲,而日本则对国联其行目的是该区和平。1932年9月4日,在[[北平]]署了[[李顿报告|]],日本佔是錯“满予中国”,并将其送回日瓦。投票前,日本威会将进行更多侵略行,但最后国联在大以42票1票(1票日本,另有[[暹]]投弃权票)通了以李顿报书为明,否的合法地位,要求日本交还满洲給中此,日本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国联
1931年9月21日,中國駐國際聯盟代表[[施肇基]]照會國聯書長{{tsl|en|Eric Drummond, 7th Earl of Perth|埃克·德拉蒙德七世}}爵士(時譯孟)<!-- 國軍隊及人民,因遵守本政府命令,暴行未抵抗,以避免任何可使情勢擴大之舉動」 -->。其國聯同意施肇基博士的要求,成立以[[李]]爵士首的[[偽滿#國聯調|國聯調]]。當調團於12月到奉天地中人民都表示日非法佔領滿洲,而日本則對國聯其行目的是該區和平。1932年9月4日,調在[[北平]]署了[[李頓報告|調]],日本佔是錯「滿予中國」,並將其送回日瓦。投票前,日本威會將進行更多侵略行,但最後國聯在大以42票1票(1票日本,另有[[暹]]投棄權票)通了以李頓報書為明,否滿的合法地位,要求日本交還滿洲給中此,日本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


据国联条约国联应对日本经济制裁,但国联未有行此事,其中一主要原因是美国并国联。即使日本因受到制裁而不能与国联会员国进易,但仍然可以藉著国这个国贸易而经济水平。另外,国联上可以军队进洲,但一些主要大(如英和法)以政(例如持其殖民地狀)由拒,故未有成事,只是在上海遭到威胁时[[淞滬停战协定|行了斡旋]]。基于这些原因,日本得以继续侵佔北地,直至二结时由[[苏联]][[苏联红军|红军]][[苏联下的洲|佔领该区]]及[[北新省方案|交]]止。
據國聯條約國聯應對日本經濟制裁,但國聯未有行此事,其中一主要原因是美國並國聯。即使日本因受到制裁而不能與國聯會員國進貿易,但仍然可以藉著國這個國貿易而經濟水平。另外,國聯上可以軍隊進滿洲,但一些主要大(如英和法)以政(例如持其殖民地狀)由拒,故未有成事,只是在上海遭到威脅時[[淞滬停戰協定|行了斡旋]]。基於這些原因,日本得以繼續侵佔北地,直至二結時由[[蘇聯]][[蘇聯紅軍|紅軍]][[蘇聯下的滿洲|佔領該區]]及[[北新省方案|交]]止。


=== 大廈谷战争 ===
=== 大廈谷戰爭 ===
{{Main|大廈谷战争}}
{{Main|大廈谷戰爭}}
1932年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抢夺[[格兰查科|大廈谷]]的战争稀少,但[[巴拉圭河]]位在区内,它是区内陆国进出[[大西洋]]的重要途,{{sfn|Scott|1973|pp=242–243}}且有认为,大廈谷地含有富的石油源——然事后证非如此。{{sfn|Levy|2001|pp=21–22}}整断发生衝突,到1920年代末期逐终于在1932年爆了[[大厦谷战争]]。
1932年國際聯盟未能阻止[[玻利維亞]]和[[巴拉圭]]搶奪[[格兰查科|大廈谷]]的戰爭稀少,但[[巴拉圭河]]位在區內,它是區內陸國進出[[大西洋]]的重要途,{{sfn|Scott|1973|pp=242–243}}且有認為,大廈谷地含有富的石油源——然事後證非如此。{{sfn|Levy|2001|pp=21–22}}整斷發生衝突,到1920年代末期逐終於在1932年爆了[[大厦谷战争]]。


巴拉圭主国联请援,但国联所有美洲事务应由[[泛美会议]]”为由拒绝采取行。1933年5月20日,国联终于决定介入调停,但是交战两国突然提出将与四个邻国(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而非国联商讨解决方案,在四国最终拒绝提议后,行程被耽搁国联委员会最终于11月抵达南美。此时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巴拉圭拒绝了和平提议,并在武器禁运和制裁威胁下宣布退出国联。{{sfn|华尔脱斯|封振声|pp=73-86}}战争中方均遭受了巨大的失,方共失9餘士兵,其中玻方57,000人,巴方36,000人,因各方死亡人佔其人口甚多,使这两个国家面崩潰的边缘。{{sfn|Scott|1973|p=248}}方最后于1935年6月12日在[[阿根廷]]、美国及其他南美家的解下成停火协议,7月21日,签订《布宜斯艾利斯和》,巴拉圭得北格查科地的大部份土地。{{sfn|Scheina|2003|p=103}}
巴拉圭主國聯請援,但國聯所有美洲事務應由[[泛美會議]]」為由拒絕採取行。1933年5月20日,国联终于决定介入调停,但是交战两国突然提出将与四个邻国(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而非国联商讨解决方案,在四国最终拒绝提议后,行程被耽搁国联委员会最终于11月抵达南美。此时战争形势急转直下,战场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巴拉圭拒绝了和平提议,并在武器禁运和制裁威胁下宣布退出国联。{{sfn|华尔脱斯|封振声|pp=73-86}}战争中方均遭受了巨大的失,方共失9餘士兵,其中玻方57,000人,巴方36,000人,因各方死亡人佔其人口甚多,使這兩個國家面崩潰的邊緣。{{sfn|Scott|1973|p=248}}方最後於1935年6月12日在[[阿根廷]]、美国及其他南美家的調解下成停火協議,7月21日,簽訂《布宜斯艾利斯和》,巴拉圭得北格查科地的大部份土地。{{sfn|Scheina|2003|p=103}}


=== 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 ===
=== 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亚 ===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阿比西尼亚危机|Abyssinia Crisis}}和[[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rellink|extraclasses=boilerplate main noprint|主目:{{le|阿比西尼亚危机|Abyssinia Crisis}}和[[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File:SelassieInJerusalem.jpg|缩略图|右|[[海尔·塞拉西一世]]取道[[耶路撒冷]]逃离[[埃塞俄比亚]]]]
[[File:SelassieInJerusalem.jpg|缩略图|右|[[海尔·塞拉西一世]]取道[[耶路撒冷]]逃离[[埃塞俄比亚]]]]
1935年10月,意大利王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命令40万军队自[[意厄利垂]]及[[意里]]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sfn|Northedge|1986|pp=222–225}}[[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元帅1935年11月的战争下令炸阿比西尼,使用化武器例如[[芥子毒气]],且在供水下毒,包括未的村医疗设施。{{sfn|Northedge|1986|pp=222–225}}{{sfn|Hill|Garvey|1995|p=629}}1936年5月,现代化的{{le|意大利皇家陆军|Royal Italian Army}}击败装备简陋的阿比西尼亚人,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仓皇出逃{{sfn|Northedge|1986|p=221}}。
1935年10月,意大利王首相贝尼托·墨索里尼命令40万軍隊自[[意厄利垂]]及[[意里]]入侵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sfn|Northedge|1986|pp=222–225}}[[佩特罗·巴多格里奥]]元帅1935年11月的戰爭下令炸阿比西尼,使用化武器例如[[芥子毒气]],且在供水下毒,包括未的村醫療設施。{{sfn|Northedge|1986|pp=222–225}}{{sfn|Hill|Garvey|1995|p=629}}1936年5月,现代化的{{le|意大利皇家陆军|Royal Italian Army}}击败装备简陋的阿比西尼亚人,攻占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仓皇出逃{{sfn|Northedge|1986|p=221}}。


1935年11月,国际联盟谴责意大利发动侵略,采取经济制裁。但由于忽略禁售或关闭实际上由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制裁基本上无效。{{sfn|Baer|1976|p=245}} 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后来表示,这算是终极手段了,因为当时所有人手头上的军队都无法抗衡意大利的袭击。<ref name="events">{{Cite book |title=Event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publisher=Library of Congress |year=1944 |page=97}}</ref>1935年10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施行新近通过的[[美国中立法|中立法]], 双边实行武器和弹药禁运,但向交战的意大利人进一步延长了“道义禁运”,包括其他贸易品。同年10月5日及后来的1936年2月29日,带着些少成果,美国竭力将石油等原料的出口恢复到和平时期水平。{{sfn|Baer|1976|p=71}}联盟于1936年7月4日解除禁运,但到那时意大利已经取得阿比西尼亚城区的控制权。{{sfn|Baer|1976|p=298}}
1935年11月,国际联盟谴责意大利发动侵略,采取经济制裁。但由于忽略禁售或关闭实际上由英国控制的[[苏伊士运河]],制裁基本上无效。{{sfn|Baer|1976|p=245}} 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后来表示,这算是终极手段了,因为当时所有人手头上的军队都无法抗衡意大利的袭击。<ref name="events">{{Cite book |title=Events Leading Up to World War II |publisher=Library of Congress |year=1944 |page=97}}</ref>1935年10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施行新近通过的[[美国中立法|中立法]], 双边实行武器和弹药禁运,但向交战的意大利人进一步延长了“道义禁运”,包括其他贸易品。同年10月5日及后来的1936年2月29日,带着些少成果,美国竭力将石油等原料的出口恢复到和平时期水平。{{sfn|Baer|1976|p=71}}联盟于1936年7月4日解除禁运,但到那时意大利已经取得阿比西尼亚城区的控制权。{{sfn|Baer|1976|p=298}}


1935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le|塞缪尔·霍尔|Samuel Hoare, 1st Viscount Templewood}}和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推出[[霍-尔协定]],提议划分为意大利占领区和阿比西尼亚占领区,尝试结束阿比西尼亚冲突。就在墨索里尼准备签约时,协定走漏风声。英国和法国民众群情抗议,表示协定出售了阿比西尼亚。霍尔和赖伐尔被迫辞职,英国和法国政府断绝与两人的关系。{{sfn|Baer|1976|pp=121–155}}1936年6月,海尔·塞拉西一世打破国家元首亲自致函国际联盟议会的先例,恳请联盟保护他的国家。<ref>{{Cite web |title=Appeal to The League of Nations:June 1936, Geneva, Switzerland |url=http://www.black-king.net/haile%20selassie%2001e.htm |accessdate=2008-06-06 |author=[[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 |publisher=Black King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25023216/http://www.black-king.net/haile%20selassie%2001e.htm |archivedate=2008-03-25 |deadurl=yes }}</ref>
1935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le|塞缪尔·霍尔|Samuel Hoare, 1st Viscount Templewood}}和法国总理[[皮埃尔·赖伐尔]]推出[[霍-爾協定]],提议划分为意大利占领区和阿比西尼亚占领区,尝试结束阿比西尼亚冲突。就在墨索里尼准备签约时,协定走漏风声。英国和法国民众群情抗议,表示协定出售了阿比西尼亚。霍尔和赖伐尔被迫辞职,英国和法国政府断绝与两人的关系。{{sfn|Baer|1976|pp=121–155}}1936年6月,海尔·塞拉西一世打破国家元首亲自致函国际联盟议会的先例,恳请联盟保护他的国家。<ref>{{Cite web |title=Appeal to The League of Nations:June 1936, Geneva, Switzerland |url=http://www.black-king.net/haile%20selassie%2001e.htm |accessdate=2008-06-06 |author=[[海尔·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 |publisher=Black King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325023216/http://www.black-king.net/haile%20selassie%2001e.htm |archivedate=2008-03-25 |deadurl=yes }}</ref>


阿比西尼亚危机证明,国际联盟会被成员国的自身利益所左右。{{sfn|Baer|1976|p=303}}制裁不够严厉的原因之一就是英法两国都担心太过严厉的制裁会驱使[[墨索里尼]]同[[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结盟。{{sfn|Baer|1976|p=77}}
阿比西尼亚危机证明,国际联盟会被成员国的自身利益所左右。{{sfn|Baer|1976|p=303}}制裁不够严厉的原因之一就是英法两国都担心太过严厉的制裁会驱使[[墨索里尼]]同[[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结盟。{{sfn|Baer|1976|p=77}}
第249行: 第249行:
=== 西班牙内战 ===
=== 西班牙内战 ===
{{Main|西班牙内战}}
{{Main|西班牙内战}}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军队]]发动政变,引发[[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政府军同保守派反共国民军势力之间的长期[[西班牙内战|内战]]{{sfn|Lannon|2002|pp=25–29}},其中国民军将领大多是保守派的西军将领,意图推翻当时政权,而政府军则效忠新当选的左派政权。9月,西班牙时任外交大臣[[胡利奥·阿尔瓦雷斯·德尔巴约]]向国联发出呼吁,希望国联以武力保卫西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而国联并未干涉内战,亦沒有阻碍他国的干涉。[[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随后继续全力援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国民军,而[[苏联]]则-{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1937年2月,国联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军[[国际纵队]]介入内战,但具象{{sfn|Northedge|1986|pp=264–265, 269–270}}。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军队]]发动政变,引发[[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第二共和]]政府军同保守派反共国民军势力之间的长期[[西班牙内战|内战]]{{sfn|Lannon|2002|pp=25–29}},其中国民军将领大多是保守派的西军将领,意图推翻當時政权,而政府军则效忠新当选的左派政权。9月,西班牙时任外交大臣[[胡利奥·阿尔瓦雷斯·德尔巴约]]向国联发出呼吁,希望国联以武力保卫西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而国联并未干涉内战,亦沒有阻碍他国的干涉。[[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和[[贝尼托·墨索里尼|墨索里尼]]随后继续全力援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国民军,而[[苏联]]则-{支}-援西班牙共和政府。1937年2月,国联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军[[国际纵队]]介入内战,但具象{{sfn|Northedge|1986|pp=264–265, 269–270}}。


=== 中国抗日战争 ===
=== 中国抗日战争 ===
{{Main|中国抗日战争}}
{{Main|中国抗日战争}}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日之间的局部冲突便连不断。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ref>{{Cite book |url=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title=《中抗日战争正面战场战记》 |date=2005年1月 |publisher=江人民出版社 |chapter=七七 |authors=[[郭汝瑰]]、黃玉章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6-10-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4075303/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dead-url=yes }}</ref>{{rp|304-315}}9月12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联盟尽快干预。[[西方国家]]非常同情中国侵华日军之的斗争,尤其因上海发生的[[淞沪会战]]时有为数不少的外国人在[[上海公共租界]]面日本的威。{{sfn|Northedge|1986|p=270}}但是,国际联盟无法为中国提供任何帮助。10月4日,国际联盟决定将中日冲突事宜交给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九国公约会议]]<ref>{{Cite book |title=The China White Paper |publish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ear=1967 |editor-last=van Slyke, Lyman |page=10}}</ref><ref>{{Cite web |title=Japanese Attack on China 1937 |url=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WorldWar2/china.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Mount Holyoke University |archive-date=2011-08-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31141400/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WorldWar2/china.htm |dead-url=no }}</ref>。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日之间的局部冲突便连不断。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ref>{{Cite book |url=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title=《中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戰記》 |date=2005年1月 |publisher=江人民出版社 |chapter=七七 |authors=[[郭汝瑰]]、黃玉章 |access-date=2017-04-18 |archive-date=2016-10-1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014075303/http://warstudy.com/history/world_war/chi_jap/202.xml |dead-url=yes }}</ref>{{rp|304-315}}9月12日,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联盟尽快干预。[[西方国家]]非常同情中国侵华日军之的斗争,尤其因上海发生的[[淞沪会战]]时有为数不少的外国人在[[上海公共租界]]面日本的威。{{sfn|Northedge|1986|p=270}}但是,国际联盟无法为中国提供任何帮助。10月4日,国际联盟决定将中日冲突事宜交给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九国公约会议]]<ref>{{Cite book |title=The China White Paper |publisher=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year=1967 |editor-last=van Slyke, Lyman |page=10}}</ref><ref>{{Cite web |title=Japanese Attack on China 1937 |url=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WorldWar2/china.htm |accessdate=2011-09-15 |publisher=Mount Holyoke University |archive-date=2011-08-31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831141400/http://www.mtholyoke.edu/acad/intrel/WorldWar2/china.htm |dead-url=no }}</ref>。


=== [[意大利入侵阿巴尼]] ===
=== [[意大利入侵阿巴尼]] ===
国联了意大利1939年4月7日的入侵行,但实际上完全沒有行,而意大利早1937年退出。4月12日阿巴尼全境被佔
國聯了意大利1939年4月7日的入侵行,但實際上完全沒有行,而意大利早1937年退出。4月12日阿巴尼全境被佔


=== [[冬季战争]] ===
=== [[冬季戰爭]] ===
1939年11月30日[[苏联]]跟互不侵犯条约入侵芬,12月14日国联的回就是把苏联踢出国际联盟。1940年3月芬
1939年11月30日[[蘇聯]]跟互不侵犯條約入侵芬,12月14日國聯的回就是把蘇聯踢出國際聯盟。1940年3月芬


== 裁军失败 ==
== 裁军失败 ==
第268行: 第268行:
最终结果表明,委员会并没有能力制止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的军事扩张。1933年,日本拒绝服从联盟的审判并以此退出联盟;<ref>{{Cite book |title=Soldiers of the Su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last=Harries |first=Meirion and Susie |isbn=0-394-56935-0 |page=163}}</ref>同年,德国也以要和法国的军事力量保持一致为借口发展军队;1937年,日本和意大利同样采用了类似的说辞。{{sfn|Northedge|1986|pp=47, 133}}这些都表明了联盟初衷的失败。1939年[[冬季战争]]后,苏联被国联除名,此为他们所做的最后一项重大决策。{{sfn|Northedge|1986|p=273}}
最终结果表明,委员会并没有能力制止20世纪30年代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的军事扩张。1933年,日本拒绝服从联盟的审判并以此退出联盟;<ref>{{Cite book |title=Soldiers of the Sun: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Army |last=Harries |first=Meirion and Susie |isbn=0-394-56935-0 |page=163}}</ref>同年,德国也以要和法国的军事力量保持一致为借口发展军队;1937年,日本和意大利同样采用了类似的说辞。{{sfn|Northedge|1986|pp=47, 133}}这些都表明了联盟初衷的失败。1939年[[冬季战争]]后,苏联被国联除名,此为他们所做的最后一项重大决策。{{sfn|Northedge|1986|p=273}}


此外,在面对曾被凡尔赛条约明令禁止的将会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希特勒授意的[[莱茵兰重军事化]]事件,占领[[台德地]]和[[奥地利]]的[[德]]事件时,盟也几乎是默不作声的。
此外,在面对曾被凡尔赛条约明令禁止的将会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希特勒授意的[[莱茵兰重军事化]]事件,占领[[台德地]]和[[奥地利]]的[[德]]事件时,盟也几乎是默不作声的。


== 缺陷 ==
== 缺陷 ==
[[File:The Gap in the Bridge.png|右|缩略图|250px|'''桥间间隙'''<br />标识牌中写到:“本国际联盟桥由美国总统设计。本漫画选自1920年12月10日的《{{tsl|en|Punch (magazine)|Punch (杂志)|Punch}}》杂志,讽刺美国不加入国际联盟带来的间隙。]]
[[File:The Gap in the Bridge.png|右|缩略图|250px|'''桥间间隙'''<br />标识牌中写到:「本国际联盟桥由美国总统设计。本漫画选自1920年12月10日的《{{tsl|en|Punch (magazine)|Punch (雜誌)|Punch}}》杂志,讽刺美国不加入国际联盟带来的间隙。]]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预示着国际联盟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的初衷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原因都暴露了这个组织本身的缺陷。此外,美国的不加入也削弱了联盟的力量。{{sfn|Northedge|1986|pp=276–278}}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预示着国际联盟避免世界大战再次爆发的初衷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多原因都暴露了这个组织本身的缺陷。此外,美国的不加入也削弱了联盟的力量。{{sfn|Northedge|1986|pp=276–278}}


第278行: 第278行:


=== 国际影响力 ===
=== 国际影响力 ===
国际影响力是联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尽管它很想囊括所有国家,但很多都宣称永不加入,或只是短期加入。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国。虽然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对联盟的成立和体系的确立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美国参议院于1919年11月19日的投票结果表示他们不会加入联盟。{{sfn|Knock|1995|p=263}}男爵夫人{{tsl|en|Ruth Henig, Baroness Henig|鲁斯·亨尼|鲁斯·亨尼}}指出,如果当时美国加入了联盟,美国对英法两国提供的支持,会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这种安全保障可以让他们在对抗德国时更全面的进行协作,从而降低[[纳粹党]]势力崛起的可能性。{{sfn|Henig|1973|p=175}}同时,亨尼也承认,如果美国加入了联盟,他对同欧洲参战或者实施经济制裁的不情愿的态度也会影响联盟的处理{{tsl|en|international incident||国际事件}}的能力。{{sfn|Henig|1973|p=175}}[[美国联邦政府]]的架构也会让它的成员身份变得棘手,因为如果没有[[美国国会]]的预先同意,联盟的美国的代表们可能就无法以[[行政机构]]的名义做决策。{{sfn|Henig|1973|p=176}}
国际影响力是联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尽管它很想囊括所有国家,但很多都宣称永不加入,或只是短期加入。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美国。虽然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对联盟的成立和体系的确立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美国参议院于1919年11月19日的投票结果表示他们不会加入联盟。{{sfn|Knock|1995|p=263}}男爵夫人{{tsl|en|Ruth Henig, Baroness Henig|鲁斯·亨尼|鲁斯·亨尼}}指出,如果当时美国加入了联盟,美国对英法两国提供的支持,会使他们更有安全感,这种安全保障可以让他们在对抗德国时更全面的进行协作,从而降低[[纳粹党]]势力崛起的可能性。{{sfn|Henig|1973|p=175}}同时,亨尼也承认,如果美国加入了联盟,他对同欧洲参战或者实施经济制裁的不情愿的态度也会影响联盟的处理{{tsl|en|international incident||国际事件}}的能力。{{sfn|Henig|1973|p=175}}[[美國聯邦政府]]的架构也会让它的成员身份变得棘手,因为如果没有[[美国国会]]的预先同意,联盟的美国的代表们可能就无法以[[行政机构]]的名义做决策。{{sfn|Henig|1973|p=176}}


1920年1月,在国际联盟刚成立的时候,德国作为一战的侵略国是禁止加入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共产主义政体起初也不受欢迎。20世纪三十年代,中坚力量的离开使联盟逐渐衰落:日本的常任理事国身份于1933年因联盟发声反对其对满洲的侵略时被撤销,{{sfn|McDonough|1997|p=62}}意大利的常任理事国身份在1937年被撤销,西班牙的常任理事国身份在1939年被撤销。德国在被接纳后也一度因为被视作“和平友爱的国家”,并于1926年被任命为常任理事国,但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在1933年退出了国联。{{sfn|McDonough|1997|p=69}}
1920年1月,在国际联盟刚成立的时候,德国作为一战的侵略国是禁止加入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共产主义政体起初也不受欢迎。20世纪三十年代,中坚力量的离开使联盟逐渐衰落:日本的常任理事国身份于1933年因联盟发声反对其对满洲的侵略时被撤销,{{sfn|McDonough|1997|p=62}}意大利的常任理事国身份在1937年被撤销,西班牙的常任理事国身份在1939年被撤销。德国在被接纳后也一度因为被视作“和平友爱的国家”,并于1926年被任命为常任理事国,但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在1933年退出了国联。{{sfn|McDonough|1997|p=69}}
第289行: 第289行:
最终,面对希特勒的日益壮大的德意志军队,英法两国抛弃了集体安全方针而采取绥靖政策。{{sfn|McDonough|1997|p=74}}
最终,面对希特勒的日益壮大的德意志军队,英法两国抛弃了集体安全方针而采取绥靖政策。{{sfn|McDonough|1997|p=74}}


此外,1934年,当[[亚历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亚历山大一世]]在[[马赛]]被暗杀后,国际联盟也是第一个以恐怖主义为议题讨论并揭露其阴谋的机构。其中的很多论述与观点都在[[九一一袭击事件]]得到证实。<ref>Ditrych, Ondrej. ''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s Conspiracy: Debating Terrorism in the League of Nations''. {{tsl|en|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Vol. 38, 1 (2013).</ref>
此外,1934年,当[[亞歷山大一世 (南斯拉夫)|亞歷山大一世]]在[[马赛]]被暗杀后,国际联盟也是第一个以恐怖主义为议题讨论并揭露其阴谋的机构。其中的很多论述与观点都在[[九一一袭击事件]]得到证实。<ref>Ditrych, Ondrej. ''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as Conspiracy: Debating Terrorism in the League of Nations''. {{tsl|en|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Historical Social Research}} Vol. 38, 1 (2013).</ref>


=== 反战主义与裁军 ===
=== 反战主义与裁军 ===
第301行: 第301行:
== 解体和遗产 ==
== 解体和遗产 ==
[[File:Humanités Numériques.JPG|缩略图|右|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保存的国际联盟档案<ref>League of Nations archives, United Nations Office in Geneva. Network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published in {{Cite journal |title=La connaissance est un réseau |url=http://www.cairn.info/resume.php?ID_ARTICLE=LCN_103_0037 |last=Grandjean |first=Martin |date=2014 |journal=Les Cahiers du Numérique |accessdate=2014-10-15 |issue=3 |doi=10.3166/lcn.10.3.37-54 |volume=10 |pages=37–54 |archive-date=2015-06-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27140457/http://www.cairn.info/resume.php?ID_ARTICLE=LCN_103_0037 |dead-url=no }}</ref>]]
[[File:Humanités Numériques.JPG|缩略图|右|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保存的国际联盟档案<ref>League of Nations archives, United Nations Office in Geneva. Network visualization and analysis published in {{Cite journal |title=La connaissance est un réseau |url=http://www.cairn.info/resume.php?ID_ARTICLE=LCN_103_0037 |last=Grandjean |first=Martin |date=2014 |journal=Les Cahiers du Numérique |accessdate=2014-10-15 |issue=3 |doi=10.3166/lcn.10.3.37-54 |volume=10 |pages=37–54 |archive-date=2015-06-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627140457/http://www.cairn.info/resume.php?ID_ARTICLE=LCN_103_0037 |dead-url=no }}</ref>]]
[[File:Origi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png|缩略图|右|250px|一描述美国总统威尔逊及“国联的起源念卡]]
[[File:Origin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png|缩略图|右|250px|一描述美國總統威尔逊及「國聯的起源念卡]]


随着欧洲的局势升级为战争状态,大会在1938年9月30日至1939年12月14日之间向秘书长转交了足够的权力,来使得联盟得以继续合法存在并且采取更少的行动。{{sfn|Magliveras|1999|p=31}}联盟的总部[[万国宫]]被闲置了将近六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sfn|Scott|1973|p=399}}
随着欧洲的局势升级为战争状态,大会在1938年9月30日至1939年12月14日之间向秘书长转交了足够的权力,来使得联盟得以继续合法存在并且采取更少的行动。{{sfn|Magliveras|1999|p=31}}联盟的总部[[万国宫]]被闲置了将近六年,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止。{{sfn|Scott|1973|p=399}}


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同意建立“[[联合国]]”以取代国联国际劳组织国联机构继续运作,最终成的附属组织。<ref name="ILO" />联合国组织的设计者打算让联合国比国联更有效。{{sfn|Northedge|1986|pp=278–280}}
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上,同盟同意建立“[[联合国]]”以取代國聯國際勞組織國聯機構繼續運作,最终成的附屬組織。<ref name="ILO" />联合国组织的设计者打算让联合国比国联更有效。{{sfn|Northedge|1986|pp=278–280}}


国联的最后一次会议在1946年4月18日于日内瓦举行。<ref>[http://worldatwar.net/timeline/other/league18-46.html League of Nations Chronology] Philip J. Strollo</ref>来自3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sfn|Scott|1973|p=404}}这次会议关于清算国联:国联在1946年把价值约22,000,000美元的资产(包括万国宫和国联的档案)<ref name="SyracuseHerald">
国联的最后一次会议在1946年4月18日于日内瓦举行。<ref>[http://worldatwar.net/timeline/other/league18-46.html League of Nations Chronology] Philip J. Strollo</ref>来自34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此次大会。{{sfn|Scott|1973|p=404}}这次会议关于清算国联:国联在1946年把价值约22,000,000美元的资产(包括万国宫和国联的档案)<ref name="SyracuseHerald">
第311行: 第311行:
</ref>转让给了联合国,归还了各国对他们的资助,还清了所有债务。{{sfn|Scott|1973|p=404}}[[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对这最后一次会议发表讲话道:
</ref>转让给了联合国,归还了各国对他们的资助,还清了所有债务。{{sfn|Scott|1973|p=404}}[[罗伯特·塞西尔,第一代切尔伍德的塞西尔子爵|罗伯特·塞西尔]]对这最后一次会议发表讲话道:


{{quote|们郑明:不在哪裏生和如何辩护,侵略仍是一项国际罪行。任何好和平的家都应该侵略并动用任何必要的力量粉碎之。憲章,一如国际联盟公,只要用得,即足以成此目的。每个国家的每一位友的公民,都应该为维持和平作出任何犧牲的準。 …… 我謹此求各位垂聽:维护和平的伟业不止属国家的狹小利益,而更维系于那些不论国人都仰的是非錯原。<br />国际联盟已经结束了。愿联国长存。{{sfn|Scott|1973|p=404}}
{{quote|們鄭明:不在哪裏生和如何辯護,侵略仍是一項國際罪行。任何好和平的家都應該侵略並動用任何必要的力量粉碎之。憲章,一如國際聯盟公,只要用得,即足以成此目的。每個國家的每一位友的公民,都應該為維持和平作出任何犧牲的準。 …… 我謹此求各位垂聽:維護和平的偉業不止屬國家的狹小利益,而更維繫於那些不論國人都仰的是非錯原。<br />國際聯盟已經結束了。願聯國長存。{{sfn|Scott|1973|p=404}}
}}
}}
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从本次大会闭会之日之次日(即4月19日)起,除了本决议规定的唯一的清算目的外,国际联盟将停止存在。”<ref name="Myers">{{Cite journal |title=Liquidation of League of Nations Function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americ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_1948-04_42_2/page/320 |author=Denys P. Myers |journ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issue=2 |doi=10.2307/2193676 |year=1948 |volume=42 |pages=320–354 |jstor=2193676}}</ref>一个由九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成的清算委员会在接下来的15个月里监视着国际联盟的资产和功能向联合国以及其专门机构的转移过程,最终于1947年7月31日自我解散。 <ref name=Myers/>
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从本次大会闭会之日之次日(即4月19日)起,除了本决议规定的唯一的清算目的外,国际联盟将停止存在。”<ref name="Myers">{{Cite journal |title=Liquidation of League of Nations Functions |url=https://archive.org/details/sim_americ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_1948-04_42_2/page/320 |author=Denys P. Myers |journ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issue=2 |doi=10.2307/2193676 |year=1948 |volume=42 |pages=320–354 |jstor=2193676}}</ref>一个由九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组成的清算委员会在接下来的15个月里监视着国际联盟的资产和功能向联合国以及其专门机构的转移过程,最终于1947年7月31日自我解散。 <ref name=Myers/>


{{tsl|en|David M. Kennedy (historian)|大·甘迺迪}}教授将国际联盟的成立描写为“与前的各法律、政治手段相,是一全世界決定『制度化』地国际。{{sfn|Kennedy|198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同盟国(英国、苏联、法国、美国、[[中华民国]])在1946年成为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安全理事会的决定对联合国的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然而,不像在国际联盟的理事会那样,全体一致的决定不再被需要了。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可以通过一票否决权保护自己的关键利益。{{sfn|Northedge|1986|pp=278–281}}
{{tsl|en|David M. Kennedy (historian)|大·甘迺迪}}教授將國際聯盟的成立描寫為「與前的各法律、政治手段相,是一全世界決定『制度化』地國際。{{sfn|Kennedy|1987}}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主要同盟国(英国、苏联、法国、美国、[[中華民國|中华民国]])在1946年成为了[[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安全理事会的决定对联合国的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然而,不像在国际联盟的理事会那样,全体一致的决定不再被需要了。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可以通过一票否决权保护自己的关键利益。{{sfn|Northedge|1986|pp=278–281}}


与国联类似,联合国并没有自己的常备武装部队,但它呼吁成员国为武装干预作出贡献,例子包括[[朝鲜战争]]和在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军事行动。
与国联类似,联合国并没有自己的常备武装部队,但它呼吁成员国为武装干预作出贡献,例子包括[[朝鲜战争]]和在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军事行动。
第324行: 第324行:
* [[反帝国主义联盟]]
* [[反帝国主义联盟]]
* {{tsl|en|Ligue internationale de la paix|国际和平联盟}}
* {{tsl|en|Ligue internationale de la paix|国际和平联盟}}
* [[国际联会员国列表]]
* [[國際聯會員國列表]]


== 注释 ==
== 注释 ==
第409行: 第409行:
* [http://www.leagueofnationshistory.org/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 University of Oxford-led project
* [http://www.leagueofnationshistory.org/ History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 University of Oxford-led project
* [https://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wilsonleagueofnations.htm Wilson's Final Address in Sup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Speech made 25 September 1919
* [https://www.americanrhetoric.com/speeches/wilsonleagueofnations.htm Wilson's Final Address in Sup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Speech made 25 September 1919
* [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1247483E6FED755A80256EF8004FE8FD?OpenDocument 史(1919–1946)]自[[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 [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1247483E6FED755A80256EF8004FE8FD?OpenDocument 史(1919–1946)]自[[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 [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775F57EE7B39FC0D80256EF8005048A6?OpenDocument 国际联盟存] 自[[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 [http://www.unog.ch/80256EE60057D930/(httpPages)/775F57EE7B39FC0D80256EF8005048A6?OpenDocument 國際聯盟存] 自[[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
* [http://www.indiana.edu/~league/tcassemblies.htm Table of Assemblies] Dates of each annual assembly, links to list of members of each country's delegation
* [http://www.indiana.edu/~league/tcassemblies.htm Table of Assemblies] Dates of each annual assembly, links to list of members of each country's delegation
* [http://www.lonsea.org/ LONSEA – League of Nations Search Engine, Cluster of Excellence "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t",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 [http://www.lonsea.org/ LONSEA – League of Nations Search Engine, Cluster of Excellence "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t", Universität Heidelberg]
第436行: 第436行:
[[Category:日内瓦历史]]
[[Category:日内瓦历史]]
[[Category:1919年建立的组织]]
[[Category:1919年建立的组织]]
[[Category:1946年解散的组织]]
[[Category:1946年解散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