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辅音: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參 → 参, 長 → 长 (2), 漢 → 汉, 語 → 语 (9), 陸 → 陆, 無 → 无, 調 → 调 (2), 見 → 见, 來 → 来, 對 → 对, 爾 → 尔, 詞 → 词 (4), 簡 → 简 (3), 為 → 为 (2), 於 → 于 (2), 節 → 节, 薩 → 萨, 複 → 复 (8), 雜 → 杂, 並 → 并, 產 → 产 (3), 較 → 较, 現 → 现 (2), 個 → 个 (2), 衛 → 卫, 機 → 机, 連 → 连, 還 → 还, 時 → 时, 韋 → 韦, 組 → 组 (3), 補 → 补, 雖 → 虽, 欒 → 栾, 鸞 → 鸾, 韻 → 韵, 輔 → 辅 (9), 說 → 说 (2), 紀 → 纪, 變 → 变, 償 → 偿, 聲 → 声 (3), 戀 → 恋)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1行: 第1行:
'''复辅音'''(英:''{{lang|en|Consonant cluster}}''、亦称'''辅音丛'''、'''辅音群'''或'''辅音簇''')<ref>注:有人认为“辅音丛”或“辅音群”是更恰当的名称,因为“复辅音”与“[[复元音]]”相比,性质很不相同。复元音音质的变化是连续的,而复辅音音质变化则是跳跃的。[参1]</ref>,指连续出现的不夹杂[[元音]]的多个[[辅音]]。如英语 ''split''(“分离”)、德语 ''Schwein''(“猪”)、法语 ''clair''(“明亮的”)、俄语 ''{{lang|ru|спутник}}''(“旅伴”),就都在词首有复辅音。在印欧语言中,大多把音节间的复辅音也包括进来,例如英语 ''extra''(“额外的”)、德语 ''Angstschweiß''(“冷汗”);而在东亚与东南亚语言的分析中,一般只包括同一音节中的复辅音。[[协同发音辅音]]、[[送气]]音、[[颚化]]和[[唇化]]音一般不看作复辅音。在汉语结构中,同发音部位的[[塞擦音]]也不看作复辅音。
'''复辅音'''(英:''{{lang|en|Consonant cluster}}''、亦称'''辅音丛'''、'''辅音群'''或'''辅音簇''')<ref>注:有人认为“辅音丛”或“辅音群”是更恰当的名称,因为“复辅音”与“[[复元音]]”相比,性质很不相同。复元音音质的变化是连续的,而复辅音音质变化则是跳跃的。[参1]</ref>,指连续出现的不夹杂[[元音]]的多个[[辅音]]。如英语 ''split''(“分离”)、德语 ''Schwein''(“猪”)、法语 ''clair''(“明亮的”)、俄语 ''{{lang|ru|спутник}}''(“旅伴”),就都在词首有复辅音。在印欧语言中,大多把音节间的复辅音也包括进来,例如英语 ''extra''(“额外的”)、德语 ''Angstschweiß''(“冷汗”);而在东亚与东南亚语言的分析中,一般只包括同一音节中的复辅音。[[协同发音辅音]]、[[送气]]音、[[颚化]]和[[唇化]]音一般不看作复辅音。在汉语结构中,同发音部位的[[塞擦音]]也不看作复辅音。


== 合法 ==
== 合法 ==
[[合法]]上,复辅音与复元音有很大差异,复辅音中CC的组合比较松散,不像复元音中VV结合那样有机。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各个辅音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发音过程中有明显的音质跳跃。复辅音的组合方式有很多,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每种语言基本上都根据自己的[[组音节律]]而有特定的复辅音组合规则。以英语为例,词首出现的复辅音如果第一个辅音为/s/,则后面的辅音(不计半元音)一般只能是 ''l''(如 ''slack'')、清塞音(如 ''stop'')或鼻音(如 ''smear'')。像北欧诸语中的 ''svin''(“猪”),或是意大利语的 ''sdoppiamento''(“断裂”),在英语中会是不自然的。
[[合法]]上,复辅音与复元音有很大差异,复辅音中CC的组合比较松散,不像复元音中VV结合那样有机。复元音的音质变化是连续的,中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复辅音则不同,各个辅音有自己的发音过程,发音过程中有明显的音质跳跃。复辅音的组合方式有很多,但并不是无规律可循,每种语言基本上都根据自己的[[组音节律]]而有特定的复辅音组合规则。以英语为例,词首出现的复辅音如果第一个辅音为/s/,则后面的辅音(不计半元音)一般只能是 ''l''(如 ''slack'')、清塞音(如 ''stop'')或鼻音(如 ''smear'')。像北欧诸语中的 ''svin''(“猪”),或是意大利语的 ''sdoppiamento''(“断裂”),在英语中会是不自然的。


复辅音可以是十分复杂的,例如:英语 ''angst'' {{IPA|/ˈæŋkst/}}(“焦虑”),日语 ''{{lang|ja|落ち着きつつある}}'' {{IPA|/o̞t͡ɕt͡skʲt͡st͡sɯᵝäɾɯᵝ/}}(“正在冷静”),俄语 ''{{lang|ru|вздрогнуть}}'' {{IPA|[ˈvzdroɡnutʲ]}}(“哆嗦”)、斯洛伐克语 ''zmrzlina'' {{IPA|[zmr̩zlɪna]}}(“冰淇淋”)、格鲁吉亚语 გვფრცქვნი {{IPA|/ɡvbrdɣvnis/}}(“你剥我们”),都有十分可观的复辅音(不过注意在有些语言中,流音是类似元音可作为音节核的)。在美洲的[[利希系]]展出的词并未含有元音、而是一串的复辅音,像是[[努哈尔克语]]的字{{IPA|/xɬpʼχʷɬtʰɬpʰɬːskʷʰt͡sʼ/}}(“他财产中有一株御膳橘”)。
复辅音可以是十分复杂的,例如:英语 ''angst'' {{IPA|/ˈæŋkst/}}(“焦虑”),日语 ''{{lang|ja|落ち着きつつある}}'' {{IPA|/o̞t͡ɕt͡skʲt͡st͡sɯᵝäɾɯᵝ/}}(“正在冷静”),俄语 ''{{lang|ru|вздрогнуть}}'' {{IPA|[ˈvzdroɡnutʲ]}}(“哆嗦”)、斯洛伐克语 ''zmrzlina'' {{IPA|[zmr̩zlɪna]}}(“冰淇淋”)、格鲁吉亚语 გვფრცქვნი {{IPA|/ɡvbrdɣvnis/}}(“你剥我们”),都有十分可观的复辅音(不过注意在有些语言中,流音是类似元音可作为音节核的)。在美洲的[[利希系]]展出的詞並未含有元音、而是一串的複輔音,像是[[努哈尔克语]]的字{{IPA|/xɬpʼχʷɬtʰɬpʰɬːskʷʰt͡sʼ/}}(“他财产中有一株御膳橘”)。


总体来说,相对印欧语系、高加索诸语言和美洲原住民语言,汉藏语系语言中的复辅音较少见。迄今为止,现存的汉语中还未发现真正的复辅音。广东台山和安徽黄上一带的汉语方言有 {{IPA|/t͡ɬ/}} 和 {{IPA|/t͡ɬʰ/}},例如台山端芬“字” {{IPA|/t͡ɬɿ/}}、“词” {{IPA|/t͡ɬʰɿ/}},不过它与其他方言中的 {{IPA|/t͡s/}} 与 {{IPA|/t͡sʰ/}} 相当,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复辅音。客家话中“瓜”读 {{IPA|/kva/}},这里面 {{IPA|/v/}} 是 {{IPA|/u/}} 的变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复辅音。然而,[[晋语]]中有大量[[分音词]]或[[嵌l词]],如“扒”=“薄拉”、“拖”=“特罗”,却是值得注意。
总体来说,相对印欧语系、高加索诸语言和美洲原住民语言,汉藏语系语言中的复辅音较少见。迄今为止,现存的汉语中还未发现真正的复辅音。广东台山和安徽黄上一带的汉语方言有 {{IPA|/t͡ɬ/}} 和 {{IPA|/t͡ɬʰ/}},例如台山端芬“字” {{IPA|/t͡ɬɿ/}}、“词” {{IPA|/t͡ɬʰɿ/}},不过它与其他方言中的 {{IPA|/t͡s/}} 与 {{IPA|/t͡sʰ/}} 相当,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复辅音。客家话中“瓜”读 {{IPA|/kva/}},这里面 {{IPA|/v/}} 是 {{IPA|/u/}} 的变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复辅音。然而,[[晋语]]中有大量[[分音词]]或[[嵌l词]],如“扒”=“薄拉”、“拖”=“特罗”,却是值得注意。


[[]]、[[李方桂]]、[[丁邦新]]提出[[上古汉语]]是有复辅音的[[上古汉语尾假]],例如现在“孔”=“窟窿”、“毂”=“轱辘”等;而且以“各”为声旁的字中,除了“格”、“客”(k)以外,还有“路”、“略”、“赂”(l);以“䜌”为声旁的字中,除了“”、“”、“”(l),有“”(p);“庞”(p)从“龙”(l)得声,等等。在汉语之外,[[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的语言都有复辅音,但数量较少,例如武鸣壮语 {{IPA|[kve]}}(“割”)。而[[藏缅语族]]语言则大多有丰富的复辅音,如藏文(代表7世纪时的藏)中有复杂复辅音:{{藏|བརྩེངས་}}(''brtsengs'',“短袍”)。复辅音在代藏中是傾向于简化的,但各[[藏方言]]中的化程度不一。一般来说,[[安多方言]]对复辅音的保留好,如[[道孚]]藏语仍有多达108个复辅音:{{藏|སྒྲོ་}} {{IPA|[zgru]}}(“羽毛”)、{{IPA|[pta]}}(“采”)。而[[藏方言]],如[[拉萨藏语]]中,已基本丧失复辅音,取而代之的是声调生。生了声调,但仍然法避免同音的大量生,因而以素的多音化作为复辅化的另一个补偿机制。
[[]]、[[李方桂]]、[[丁邦新]]提出[[上古汉语]]是有复辅音的[[上古漢語尾假]],例如现在“孔”=“窟窿”、“毂”=“轱辘”等;而且以“各”为声旁的字中,除了“格”、“客”(k)以外,还有“路”、“略”、“赂”(l);以“䜌”為聲旁的字中,除了“”、“”、“”(l),有“”(p);“庞”(p)从“龙”(l)得声,等等。在汉语之外,[[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的语言都有复辅音,但数量较少,例如武鸣壮语 {{IPA|[kve]}}(“割”)。而[[藏缅语族]]语言则大多有丰富的复辅音,如藏文(代表7世紀時的藏)中有複雜複輔音:{{藏|བརྩེངས་}}(''brtsengs'',“短袍”)。複輔音在代藏中是傾向於簡化的,但各[[藏方言]]中的化程度不一。一般來說,[[安多方言]]對複輔音的保留好,如[[道孚]]藏语仍有多达108个复辅音:{{藏|སྒྲོ་}} {{IPA|[zgru]}}(“羽毛”)、{{IPA|[pta]}}(“采”)。而[[藏方言]],如[[拉萨藏语]]中,已基本丧失复辅音,取而代之的是聲調生。生了聲調,但仍然法避免同音的大量生,因而以素的多音化作為複輔化的另一個補償機制。


== 参见 ==
== 參見 ==
* [[双元音]]
* [[双元音]]
* [[长辅音]]
* [[長輔音]]
* [[分音词]]
* [[分音词]]
* {{tsl|en|Nuxalk_language|努哈}}
* {{tsl|en|Nuxalk_language|努哈}}


== 注释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考文 ==
== 考文 ==
{{refbegin}}
{{refbegin}}
# 林焘,王理嘉 著.《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ISBN 7-301-01844-4.
# 林焘,王理嘉 著.《语音学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第一版.ISBN 7-301-01844-4.
第26行: 第26行:
{{refend}}
{{refend}}


[[Category:合法]]
[[Category:合法]]
[[Category:语音学|复辅音]]
[[Category:语音学|複輔音]]
[[Category:音韵学|复辅音]]
[[Category:音韵学|複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