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謂 → 谓 (4), 詩 → 诗, 適 → 适 (3))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7行: 第7行:
|image_name=File:Zhang Lu-Laozi Riding an Ox.jpg
|image_name=File:Zhang Lu-Laozi Riding an Ox.jpg
|image_size=250px
|image_size=250px
|image_caption=老子牛,[[台北]][[北故博物院]]藏
|image_caption=老子牛,[[臺北|台北]][[北故博物院]]藏
|fullname=利、李耳、李聃、老聃
|fullname=利、李耳、李聃、老聃
|temple name=唐圣祖
|temple name=唐圣祖
|posthumous name=太上玄元皇帝(初谥)<br />玄元皇帝(743年改谥)<br />大道玄元皇帝(749年加谥)<br />高上大广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754年加谥)
|posthumous name=太上玄元皇帝(初谥)<br />玄元皇帝(743年改谥)<br />大道玄元皇帝(749年加谥)<br />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754年加谥)
|birth_date=
|birth_date=
|birth_place=[[鹿邑县|苦]][[厲]][[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一,[[安徽省]][[亳州市]])
|birth_place=[[鹿邑县|苦]][[厲]][[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一,[[安徽省]][[亳州市]])
|death_date=
|death_date=
|death_place=今[[甘肃省|甘肃]][[临洮县|临洮]]
|death_place=今[[甘肃省|甘肃]][[临洮县|临洮]]
|school_tradition=[[道家]]
|school_tradition=[[道家]]
|main_interests=
|main_interests=
|notable_ideas=[[道]]、[[辩证法|樸素辯法]]、[[无为而治]]
|notable_ideas=[[道]]、[[辩证法|樸素辯法]]、[[无为而治]]
|influences=
|influences=
|influenced=[[道教]]、[[]]、[[子]]、[[性命双修]]、[[卡尔·荣格]]、[[马丁·海德格尔]]<ref>''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 East-Asian Influences on His Work'' by Reinhard May, 1996.</ref>
|influenced=[[道教]]、[[]]、[[子]]、[[性命双修]]、[[卡尔·荣格]]、[[马丁·海德格尔]]<ref>''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 East-Asian Influences on His Work'' by Reinhard May, 1996.</ref>
|signature=
|signature=
|box_width=20em
|box_width=20em
第51行: 第51行:
|en=Laozi
|en=Laozi
}}
}}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姓|李]]''',一说姓'''[[老姓|老]]'''又一说姓'''[[利姓|利]]''',名'''耳'''或'''''',[[表字|字]]'''伯'''、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NoteTag|是中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或有道德、有学问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被人们称为”,在尊称前面加姓氏来表示对某人的敬重,比如[[孔丘]]孔子、[[墨翟]]墨子。}},生于[[东周]]的[[楚国]][[鹿邑县|苦县]][[厉乡]][[曲仁里]](原[[陈国]],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商容]]<ref>{{cite web|url=https://zh.wikisource.org/zh/%E9%AB%98%E5%A3%AB%E5%82%B3#%E5%95%86%E5%AE%B9|title=高士传 商容|author=[[皇甫谧]]}}</ref>,于东周[[春秋时期|春秋]][[周朝]]守藏室{{NoteTag|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任柱下史{{NoteTag|周秦官名,相当于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籍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官职,被人们沿用作御史的代。《[[史]]·卷九十六·丞相:“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司马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御史也。所掌及侍立在殿柱之下,故老子周柱下史。}}。中国[[春秋时期|春秋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其著作被人们广泛称为《[[老子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亦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
'''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李姓|李]]''',一说姓'''[[老姓|老]]'''又一说姓'''[[利姓|利]]''',名'''耳'''或'''''',[[表字|字]]'''伯'''、外字'''聃''',世人尊称为“'''老子'''”{{NoteTag|是中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或有道德、有学问的成年男子都可以被人们称为」,在尊称前面加姓氏来表示对某人的敬重,比如[[孔丘]]孔子、[[墨翟]]墨子。}},生于[[东周]]的[[楚国]][[鹿邑县|苦县]][[厉乡]][[曲仁里]](原[[陳國]],今[[河南省]][[鹿邑县]]),师从[[商容]]<ref>{{cite web|url=https://zh.wikisource.org/zh/%E9%AB%98%E5%A3%AB%E5%82%B3#%E5%95%86%E5%AE%B9|title=高士传 商容|author=[[皇甫谧]]}}</ref>,于东周[[春秋时期|春秋]][[周朝]]守藏室{{NoteTag|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阔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任柱下史{{NoteTag|周秦官名,相当于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籍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官职,被人们沿用作御史的代。《[[史]]·卷九十六·丞相:「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司馬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御史也。所掌及侍立在殿柱之下,故老子周柱下史。}}。中国[[春秋时期|春秋代]][[思想家]],隐居邢台[[广阳山]]。其著作被人们广泛稱為《[[老子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亦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


老子的学说后被[[庄子|庄周]]、[[杨朱]]、[[列御寇]]等人展<ref>{{Cite web |url=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reading/laotz/lao_4.htm |title=《道家理思想》 |accessdate=2014-01-19 |publisher=翼}}</ref>,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载孔子向老子关于礼问题。老子主[[无为 (道家)|无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无为治理念,和[[子]]同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
老子的學説後被[[庄子|庄周]]、[[杨朱|楊朱]]、[[列御寇]]等人展<ref>{{Cite web |url=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reading/laotz/lao_4.htm |title=《道家理思想》 |accessdate=2014-01-19 |publisher=翼}}</ref>,人奉为[[道家]]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载孔子向老子關於禮問題。老子主[[无为 (道家)|無為而治]]、[[天人合一]]、清靜無為治理念,和[[子]]同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稱「[[老]]


老子被尊为[[道家]][[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
老子被尊为[[道家]][[道教]]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首,[[唐朝]]追认李聃为[[李姓]]始祖。


== 生平 ==
== 生平 ==
=== 出生 ===
=== 出生 ===
==== 身份之争 ====
==== 身份之争 ====
史上对老子的身份确认并不详细,《史记》一书的《老子韩非列传》认为老子疑似有三可能,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
史上对老子的身份确认并不详细,《史记》一书的《老子韩非列传》认为老子疑似有三可能,分别是:李耳、[[老莱子]]及[[太史儋]]。


* 一是老聃,任东周的[[守藏史]]藏室官,在[[洛阳]]管理周室的藏书及档案。史中有记载老子是[[楚]][[鹿邑县|苦]]厲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老子者,楚[[苦]]厲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老姓李氏,名耳,字聃。另外在《[[史]]》中记载,“老子,楚[[鹿邑县|苦]]厲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一名重耳,外字聃。身八尺八寸,黃色美眉,耳大目,广額疏齿,方口厚唇,日月角,鼻有柱。周人,李母怀胎八十一年而生。。老姓出[[老童]],[[顓頊]]之也。而李氏出[[皋陶]],“古通,族以官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判。人或其姓李,或生而白首,或愈愈玄,实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一说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转出亦有可能。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如荀卿转为孙卿。老子即老聃或许是可以确认的,如《[[子 ()|庄子]]》文中时常称老聃,见于《天运》篇,《庚桑楚》篇等。
* 一是老聃,任东周的[[守藏史]]藏室官,在[[洛阳]]管理周室的藏书及档案。史中有記載老子是[[楚]][[鹿邑县|苦]]厲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老子者,楚[[苦]]厲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老姓李氏,名耳,字聃。另外在《[[史]]》中記載,「老子,楚[[鹿邑县|苦]]厲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一名重耳,外字聃。身八尺八寸,黃色美眉,耳大目,額疏,方口厚唇,日月角,鼻有柱。周人,李母胎八十一年而生。。老姓出[[老童]],[[顓頊]]之也。而李氏出[[皋陶]],「古通,族以官氏。理官即今之司法官也,掌判。人或其姓李,或生而白首,或愈愈玄,實為姓氏不分,而大作文章所致。一说先秦典籍中没有提及李耳」,此二字或由老聃二字转出亦有可能。字义相应。“老”和“李”古音同,“李”姓或由“老”姓转出,如荀卿转为孙卿。老子即老聃或许是可以确认的,如《[[子 ()|庄子]]》文中时常称老聃,见于《天运》篇,《庚桑楚》篇等。
* 二是[[老子]],因老聃与[[老子]]的出生地相同<ref>《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孔子同时云。……而史周太史儋秦獻公曰:“始秦周合,合五百七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ref>。
* 二是[[老子]],因老聃与[[老子]]的出生地相同<ref>《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耼,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子亦楚人也,著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孔子同時雲。……而史周太史儋秦獻公曰:「始秦周合,合五百七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ref>。
* 三是太史儋,[[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怀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太史儋曾出任周朝[[史官]],故称“太史儋”或“周太史儋”。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周太史儋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史三家/卷063|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史三家/卷004|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老子》如果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 三是太史儋,[[司馬遷|司马迁]]在其《[[史记]]》中曾怀疑太史儋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太史儋曾出任周朝[[史官]],故称“太史儋”或“周太史儋”。不过许多人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周太史儋后于孔子一百余年,与《[[礼记]]》等诸多典籍所记载的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不合,二则,据《史记》记载,他曾经西入秦会见[[秦献公]]。但至于见秦献公的年份,司马迁也没弄很清楚,他在《[[史三家/卷063|老子列传]]》中认为是孔子去世后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史三家/卷004|周本纪]]》中又说是[[周烈王]]二年,即公元前374年,相差了24年。而据[[郭店楚简]]中已有《老子》的摘抄,说明那时《老子》一书已比较流行。郭店楚简的年份也定在在公元前350年至公元前300年前之间。《老子》如果为周太史儋所著,不可能一成书就流传到[[楚国]]去。所以司马迁在写到周太史儋时,用了“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来表示以周太史儋为老子,只是当时的一种推测。


==== 故里之辩 ====
==== 故里之辩 ====
老子切出生地不詳,关于老子故里的文字记载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ref>{{cite web|url=http://www.lylaozi.org.cn/zy/read.aspx?id=1117|title=老子出生地的行政归属|accessdate=2013-01-20|date=2009-12-31|publisher=中老子|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21052620/http://www.lylaozi.org.cn/zy/read.aspx?id=1117|archive-date=2014-01-21|dead-url=yes}}</ref>,《汉书》、《后汉书》及《[[资治通鉴]]》也沿用司马迁的记载<ref name="大河">{{cite web|url=http://www.dahe.cn/xwzx/sz/t20090909_1647748.htm|title=鹿邑涡阳争夺老子出生地 两地网友老死不相往来|accessdate=2013-01-20|date=2009-09-09|publisher=大河}}</ref>,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镇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苦县人;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荒虚,今属苦’者,并乃《史记》之误。惟[[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经典释文·序录》云陈国苦县人,固未尝误,然《礼·曾子问疏》引《史记》作陈国苦县,岂据别本乎?”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几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老子切出生地不詳,关于老子故里的文字记载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記載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鹿邑縣]]<ref>{{cite web|url=http://www.lylaozi.org.cn/zy/read.aspx?id=1117|title=老子出生地的行政归属|accessdate=2013-01-20|date=2009-12-31|publisher=中老子|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121052620/http://www.lylaozi.org.cn/zy/read.aspx?id=1117|archive-date=2014-01-21|dead-url=yes}}</ref>,《汉书》、《后汉书》及《[[資治通鑒|资治通鉴]]》也沿用司马迁的記載<ref name="大河">{{cite web|url=http://www.dahe.cn/xwzx/sz/t20090909_1647748.htm|title=鹿邑涡阳争夺老子出生地 两地网友老死不相往来|accessdate=2013-01-20|date=2009-09-09|publisher=大河}}</ref>,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镇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神仙传》谓苦县人;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荒虚,今属苦’者,并乃《史记》之误。惟[[皇甫谧]]《高士传》云陈人,《经典释文·序录》云陈国苦县人,固未尝误,然《礼·曾子问疏》引《史记》作陈国苦县,岂据别本乎?”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几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多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多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后汉书]]•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第73行: 第73行:
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十五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械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十三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历孟姬也。”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径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镇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详下)。
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十五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械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十三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历孟姬也。”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径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镇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详下)。


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笔者幼时以至青年时代即在此镇读书、工作)。太清宫镇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濑(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镇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赖”)。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也是目前海外道教界的共
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笔者幼时以至青年时代即在此镇读书、工作)。太清宫镇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濑(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镇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赖”)。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也是目前海外道教界的共


1991年[[安徽省]][[涡阳县]]教师杨光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上投稿《老子生地考辨》一文,得出老子出生地在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的结论,此法存在争议<ref name="大河"/><ref>{{cite web|url=http://www.odorcity.com/special/laoziwenhuagongkaike/woyangdelaoziwenhua/2013-10-20/2959.html|title=涡阳:老子出生地|accessdate=2013-01-20|date=2013-10-15|publisher=城之道|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01104915/http://www.odorcity.com/special/laoziwenhuagongkaike/woyangdelaoziwenhua/2013-10-20/2959.html|archivedate=2014-02-01|deadurl=yes}}</ref>。
1991年[[安徽省]][[涡阳县]]教师杨光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上投稿《老子生地考辨》一文,得出老子出生地在今安徽省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的结论,此法存在爭議<ref name="大河"/><ref>{{cite web|url=http://www.odorcity.com/special/laoziwenhuagongkaike/woyangdelaoziwenhua/2013-10-20/2959.html|title=涡阳:老子出生地|accessdate=2013-01-20|date=2013-10-15|publisher=城之道|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01104915/http://www.odorcity.com/special/laoziwenhuagongkaike/woyangdelaoziwenhua/2013-10-20/2959.html|archivedate=2014-02-01|deadurl=yes}}</ref>。


=== 孔子问道 ===
=== 孔子问道 ===
[[File:Konfuzius-laozi.jpg|缩略图|300px|[[孔子]]问道]]
[[File:Konfuzius-laozi.jpg|缩略图|300px|[[孔子]]问道]]
后因为东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实际上名存实亡,多地发生叛乱,诸侯争相称霸称王,礼崩乐坏持续了二百多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发生“[[子带之乱]]”,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大量典籍被掠夺到楚国的国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职。 随后老子清心潜隐,与孔子来往较多。践土会盟后,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从鲁国国都(今山东[[曲阜市|曲阜]])千里迢迢赶到[[雒邑|洛邑]](今河南洛阳)问向老聃礼乐。
后因为东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实际上名存实亡,多地发生叛乱,诸侯争相称霸称王,礼崩乐坏持续了二百多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发生“[[子带之乱]]”,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大量典籍被掠夺到楚国的国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职。 随后老子清心潜隐,与孔子来往较多。践土会盟后,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从鲁国国都(今山东[[曲阜市|曲阜]])千里迢迢赶到[[雒邑|洛邑]](今河南洛阳)问向老聃礼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载孔子向老子关于礼问题。孔子年五十一,问礼于老子。:“五十知天命。。在今[[洛阳市|洛阳]]有“'''孔子入周问礼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载孔子向老子關於禮問題。孔子年五十一,問禮於老子。:「五十知天命。。在今[[洛阳市|洛阳]]有“'''孔子入周问礼碑'''”。《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著五千言的传说 ===
=== 著五千言的传说 ===
[[File:ThaySangLawCin.jpg|缩略图|300px|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
[[File:ThaySangLawCin.jpg|缩略图|300px|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
[[File:Laozi meets Yin Xi.PNG|缩略图|100px|左|老子遇[[尹喜]]]]
[[File:Laozi meets Yin Xi.PNG|缩略图|100px|左|老子遇[[尹喜]]]]
,当时身为柱下史{{NoteTag|周秦官名,相当于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籍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一名御史大夫。史.卷九十六.丞相传“时为御史,主柱下方书”句下司马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御史也。所掌及侍立在殿柱之下,故老子周柱下史。”后被人们沿用作御史的代。}}的老子{{NoteTag|史载老子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或《道德经》的代称。}}不忍见周朝衰落,同时也为避祸而西出[[函谷关]]之前,被时任守关要职的“关令”(官名)[[尹喜]]{{NoteTag|或作‘关尹’}}<ref>{{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68sq8yrul8C|title=《中文化要》|last=思光|publisher=Chinese University Press|year=1998|isbn=9789622018341|pages=330}}</ref>(“关令尹喜曰说为的令尹感到高)拦住,并邀请作客,向他请教周礼。李聃在当时总结思想著述,并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而后留下[[老子 ()|五千言]]一,又[[老子 ()|老子]],道教《[[老子 ()|道德经]]》,倒青牛而去。
,当时身为柱下史{{NoteTag|周秦官名,相当于汉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籍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一名御史大夫。史.卷九十六.丞相傳「時為御史,主柱下方書」句下司馬貞.索隱:「周、秦皆有柱下史,御史也。所掌及侍立在殿柱之下,故老子周柱下史。」後被人们沿用作御史的代。}}的老子{{NoteTag|史载老子曾为 周 柱下史,后以“柱下”为老子或《道德经》的代称。}}不忍见周朝衰落,同时也为避祸而西出[[函谷关|函谷關]]之前,被时任守关要职的“关令”(官名)[[尹喜]]{{NoteTag|或作‘关尹’}}<ref>{{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T68sq8yrul8C|title=《中文化要》|last=思光|publisher=Chinese University Press|year=1998|isbn=9789622018341|pages=330}}</ref>(「關令尹喜曰說為的令尹感到高)拦住,并邀请作客,向他请教周礼。李聃在當時總結思想著述,并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而后留下[[老子 ()|五千言]]一,又[[老子 ()|老子]],道教《[[老子 ()|道德经]]》,倒青牛而去。


在神话故事中,[[尹喜]]在土台(今瞻紫楼{{NoteTag|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见东方有紫气浮关,满天云蒸霞蔚,奇丽壮观。尹喜“善内学星宿”,认为紫气升腾及祥瑞之兆,预示将有真人过关。未风,果见一皓首长髯老者骑青牛徐徐而来,原来是东周柱下史老子。“紫气东来”这一成语即源出于此。唐朝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望]],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此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肯写“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传至今,所以古“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杜甫在《秋兴》诗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在神话故事中,[[尹喜]]在土台(今瞻紫楼{{NoteTag|望气台,又叫瞻紫楼。传说是函谷关关令尹喜一日登高望远,观察天象之地,见东方有紫气浮关,满天云蒸霞蔚,奇丽壮观。尹喜“善内学星宿”,认为紫气升腾及祥瑞之兆,预示将有真人过关。未风,果见一皓首长髯老者骑青牛徐徐而来,原来是东周柱下史老子。“紫气东来”这一成语即源出于此。唐朝大诗人杜甫《秋兴》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后人为纪念他,便将尹喜登高望远的土山起名为望气台。唐时在上面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楼”。此楼民国年间毁于兵火,现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筑。}})[[望]],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此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肯写“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传至今,所以古“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杜甫在《秋兴》诗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 个人思想 ====
==== 个人思想 ====
{{Main|道}}
{{Main|道}}
老子有-{zh-hans:朴; zh-hant:樸;}-素的[[辩证法]]。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ref>{{cite web|url=http://news.163.com/2004w02/12457/2004w02_1076309030495.html|title=《道德经》在西方: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accessdate=2014-01-19|date=2004-02-10|publisher=网易}}</ref>。
老子有-{zh-hans:朴; zh-hant:樸;}-素的[[辩证法]]。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ref>{{cite web|url=http://news.163.com/2004w02/12457/2004w02_1076309030495.html|title=《道德经》在西方: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经典|accessdate=2014-01-19|date=2004-02-10|publisher=网易}}</ref>。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生命上主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靜篤、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无为 (道家)|无为而治]]和小寡民<ref>{{cite news |title=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url=https://xuewen.cnki.net/CJFD-FZSL201136007.html}}</ref>,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生命上主自然,讲究致虛極,守靜篤、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无为 (道家)|无为而治]]和小寡民<ref>{{cite news |title=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url=https://xuewen.cnki.net/CJFD-FZSL201136007.html}}</ref>,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家说 ====
==== 道家说 ====
{{Main|道家}}
{{Main|道家}}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子 ()|子]]》文中有提到[[老聃]],如内篇、徳充符篇<ref>{{cite web|url=http://ctext.org/zhuangzi/seal-of-virtue-complete/zh|title=子百家 中学书电子化计划 『荘子』内篇、徳充符篇3|accessdate=2010-10-09|publisher=站的设计与内容}}</ref>及外篇。《[[荀子 ()|荀子]]》天论编中也有接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见于詘,无见于<ref>{{cite web|url=http://ctext.org/xunzi/tian-lun/zh|title=子百家 中学书电子化计划 『荀子』|accessdate=2010-10-09|publisher=站的设计与内容}}</ref>。[[]]的《[[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ref>{{cite web|url=http://ctext.org/lv-shi-chun-qiu/bu-er/zh|title=子百家 中学书电子化计划氏春秋』|accessdate=2010-10-09|publisher=站的设计与内容}}</ref>。
《[[子 ()|子]]》文中有提到[[老聃]],如内篇、徳充符篇<ref>{{cite web|url=http://ctext.org/zhuangzi/seal-of-virtue-complete/zh|title=子百家 中學書電子化計劃 『荘子』内篇、徳充符篇3|accessdate=2010-10-09|publisher=站的設計與内容}}</ref>及外篇。《[[荀子 ()|荀子]]》天論編中也有接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ref>{{cite web|url=http://ctext.org/xunzi/tian-lun/zh|title=子百家 中學書電子化計劃 『荀子』|accessdate=2010-10-09|publisher=站的設計與内容}}</ref>。[[]]的《[[氏春秋]]》中也提到老耽<ref>{{cite web|url=http://ctext.org/lv-shi-chun-qiu/bu-er/zh|title=子百家 中學書電子化計劃氏春秋』|accessdate=2010-10-09|publisher=站的設計與内容}}</ref>。


=== 去世 ===
=== 去世 ===
老子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逝世。《[[子 ()|子]]》文中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而出<ref>身主篇</ref>,是老子老死[[秦]]的证据。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老子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逝世。《[[子 ()|子]]》文中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而出<ref>身主篇</ref>,是老子老死[[秦]]的證據。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与[[太史儋]]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 隐居广阳山的六年说 ====
==== 隐居广阳山的六年说 ====
据旧《沙河县志》、《顺德府志》和广阳山古碑记载,以及中国老子研究会专家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论证,认定广阳山就是老子昔年讲学、隐居修行的处所,并且邢台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国开坛讲经的第一道场。
据旧《沙河县志》、《顺德府志》和广阳山古碑记载,以及中国老子研究会专家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论证,认定广阳山就是老子昔年讲学、隐居修行的处所,并且邢台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国开坛讲经的第一道场。


==== 老子化胡 ====
==== 老子化胡 ====
[[File:Lao-c 2.jpg|缩略图|100px]]
[[File:Lao-c 2.jpg|缩略图|100px]]
{{Main|老子化胡}}
{{Main|老子化胡}}
一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老子化胡源出东汉,[[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北狄|狄]]为[[浮|浮屠]]”的说法。
一说老子并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老子化胡源出東漢,[[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北狄|狄]]为[[浮|浮屠]]”的说法。
[[File:Lao_Tzu_-_Project_Gutenberg_eText_15250.jpg|缩略图|100px]]
[[File:Lao_Tzu_-_Project_Gutenberg_eText_15250.jpg|缩略图|100px]]
《[[三国志]]·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天师道]]祭酒[[王浮]]撰写《[[老子化胡]]》,称老子携[[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被[[佛教]]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朝]]旧事重提,朝廷举行辩论,果,在当时道教失势,包括《[[老子化胡]]》等经书被焚毁禁止流传<ref>{{cite web|url=http://big5.xjass.com/mzwh/content/2013-09/22/content_297645.htm|title=元朝宗教政策的民族性|accessdate=2014-03-25|date=2013-09-22|publisher=新疆哲学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4210712/http://big5.xjass.com/mzwh/content/2013-09/22/content_297645.htm|archivedate=2014-03-24|deadurl=yes}}</ref>。今各《老子化胡》俱完帙,《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三国志]]·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天师道]]祭酒[[王浮]]撰写《[[老子化胡]]》,称老子携[[尹喜]]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被[[佛教]]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朝]]旧事重提,朝廷举行辩论,果,在当时道教失势,包括《[[老子化胡]]》等經書被焚毁禁止流传<ref>{{cite web|url=http://big5.xjass.com/mzwh/content/2013-09/22/content_297645.htm|title=元朝宗教政策的民族性|accessdate=2014-03-25|date=2013-09-22|publisher=新疆哲學網|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324210712/http://big5.xjass.com/mzwh/content/2013-09/22/content_297645.htm|archivedate=2014-03-24|deadurl=yes}}</ref>。今各《老子化胡》俱完帙,《太上靈寶老子化胡妙》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 家族 ==
== 家族 ==
; 父
; 父
* [[李敬 (周朝)|李敬]],出仕[[周定王]],任[[御史大夫]]
* [[李敬 (周朝)|李敬]],出仕[[周定王]],任[[御史大夫]]
; 母
; 母
* [[先天太后|益寿氏]],[[楚]]人
* [[先天太后|益寿氏]],[[楚]]人
; 后代
; 后代
* [[李宗]]:老子之子。
* [[李宗]]:老子之子。
第130行: 第130行:
=== 五千言 ===
=== 五千言 ===
[[File:Laozi 002.jpg|缩略图|200px|老子像]]
[[File:Laozi 002.jpg|缩略图|200px|老子像]]
{{Main|老子 ()}}
{{Main|老子 ()}}
《[[老子 ()|德道经]]》,又被人们广泛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书名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或可能始于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更前之先。全书形成于东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上下两篇,原文顺序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篇文不分章,相是老子留下五千言的著作。近几年考古工作后,与原通传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作比对,人们发现一些重要内容有明显差别{{NoteTag|原著的题刻材料与西汉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的纸张材料都有不同,最早的造纸术起于西汉时期,而《[[道德经|德道经]]》作为先秦著作最开始很显然不会在白纸上。其次原作品中很多字词较为生僻,甚至通行繁简字都不具备,语句没有通行版(伪书)的押韵,如“明道如费”通行版篡改为“明道若昧”,“大器免成”通行版篡改为“大器晚成”。}},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初年这本书还没有统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家为巩固自身华夏正统地位,而故意密谋篡改此书{{NoteTag|比如老子“守情”通行版篡改为“守静”,老子“归根曰情”通行版篡改为“归根曰静”,老子“情是谓复命”通行版篡改为“静曰复命”}}。
《[[老子 ()|德道经]]》,又被人们广泛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书名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或可能始于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更前之先。全书形成于东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上下两篇,原文顺序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篇文不分章,相是老子留下五千言的著作。近几年考古工作后,与原通传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作比对,人们发现一些重要内容有明显差别{{NoteTag|原著的题刻材料与西汉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的纸张材料都有不同,最早的造纸术起于西汉时期,而《[[道德经|德道经]]》作为先秦著作最开始很显然不会在白纸上。其次原作品中很多字词较为生僻,甚至通行繁简字都不具备,语句没有通行版(伪书)的押韵,如“明道如费”通行版篡改为“明道若昧”,“大器免成”通行版篡改为“大器晚成”。}},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初年这本书还没有统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家为巩固自身华夏正统地位,而故意密谋篡改此书{{NoteTag|比如老子“守情”通行版篡改为“守静”,老子“归根曰情”通行版篡改为“归根曰静”,老子“情是谓复命”通行版篡改为“静曰复命”}}。


《道德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芻狗;人不仁,以百姓芻狗。”《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谓可飤牛者。把草包成束,用以餵牛。此段《道德争议最大之,多是儒家的眼光窺之;实则,不仁,意指不偏私。芻狗,比喻皆是一同仁地餵。在老子眼中,人类并无于动物,狗,人一般,是有形之一。子的,已闡述得非常清楚。老子本的意涵,亦可以看出,老子所的天地不仁、人不言,实则是大自然行的法,而人效法而已。
《道德用第五:“天地不仁,以芻狗;人不仁,以百姓芻狗。”《文》:「芻,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謂可飤牛者。把草包成束,用以餵牛。此段《道德爭議最大之,多是儒家的眼光窺之;實則,不仁,意指不偏私。芻狗,比喻皆是一同仁地餵。在老子眼中,人類並無於動物,狗,人一般,是有形之一。子的,已闡述得非常清楚。老子本的意涵,亦可以看出,老子所的天地不仁、人不言,實則是大自然行的法,而人效法而已。


《道德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其修辞比况,多以政治为旨归,被后世文士取法,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辩书卷,被尊为“内圣外王”的必学之书,以及“万经之王”。
《道德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其修辞比况,多以政治为旨归,被后世文士取法,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辩书卷,被尊为“内圣外王”的必学之书,以及“万经之王”。


十九世纪初,欧洲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这本书的外文译本已有近1000多种,涉及30多种语言,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十九世纪初,欧洲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这本书的外文译本已有近1000多种,涉及30多种语言,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流版本 ====
==== 流版本 ====
《道德经》有三种版本比较主要:
《道德经》有三种版本比较主要:


第152行: 第152行:
{{道家}}
{{道家}}
<div align="left">
<div align="left">
史学界对于《五千言》的作者究竟是谁,究竟哪一位是撰写《道德经》一书的老子”,至今未有定论。
史学界对于《五千言》的作者究竟是谁,究竟哪一位是撰写《道德经》一书的老子」,至今未有定论。


思光在《中文化要》一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应后于孔子、向孔子授的老子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令尹喜之邀著的故事应为杜撰。[[易中天]]在其讲座中也曾表示,认为孔子向其问礼的那个老聃”,应该不是撰写《五千言》的作者。民初年者[[]]则认为《道德经》是在[[战国]]期著作<ref>{{cite book|author=|title=大公副刊第百七十八期中史中几个问题——答之先生及素癡先生文之一段《老子》年代问题|url=http://ethanyet.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76.html}}</ref>;者[[胡]]则认为这是[[春秋时期]]的作品<ref name="胡适2013">{{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5fnsnQEACAAJ|title=中古代哲史|author=[[胡适]]|publisher=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year=2013|isbn=978-957-11-6986-6}}</ref>。
思光在《中文化要》一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應後於孔子、向孔子授的老子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令尹喜之邀著的故事應為杜撰。[[易中天]]在其讲座中也曾表示,认为孔子向其问礼的那个老聃」,应该不是撰写《五千言》的作者。民初年者[[]]則認為《道德经》是在[[戰國]]期著作<ref>{{cite book|author=|title=大公副刊第百七十八期中史中幾個問題——答之先生及素癡先生文之一段《老子》年代問題|url=http://ethanyet.blogspot.tw/2016/03/blog-post_76.html}}</ref>;者[[胡]]則認為這是[[春秋时期]]的作品<ref name="胡适2013">{{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5fnsnQEACAAJ|title=中古代哲史|author=[[胡适]]|publisher=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year=2013|isbn=978-957-11-6986-6}}</ref>。


== 宗教的人格神化 ==
== 宗教的人格神化 ==
第162行: 第162行:
=== 道教创立与神话 ===
=== 道教创立与神话 ===
{{Main|道教|太上老君}}
{{Main|道教|太上老君}}
[[道教]]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中国人祭天的活动,后来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思想,于是,老子就被人们尊为道祖。所以,道教门徒认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ref>详情观[[南北朝]]高道[[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ref>。又称老子为'''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玄真降生道德天尊'''”,称“'''[[太上老君]]'''”,简称“'''老君'''。又称“'''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尤其是在商以前,认为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公神化气,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称玄妙玉女)腹中,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所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为道教重大节日,乃道祖太上老君“圣诞”。'''道德天尊''',乃[[道教]]天神,传说中的道教[[教主]]。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道教]]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中国人祭天的活动,后来逐渐产生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思想,于是,老子就被人们尊为道祖。所以,道教门徒认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ref>详情观[[南北朝]]高道[[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ref>。又称老子为'''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玄真降生道德天尊'''」,稱「'''[[太上老君]]'''」,簡稱「'''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等。尤其是在商以前,认为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公神化气,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称玄妙玉女)腹中,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所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为道教重大节日,乃道祖太上老君“圣诞”。'''道德天尊''',乃[[道教]]天神,傳說中的道教[[教主]]。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昭王]]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东汉]][[汉明帝|明帝]]、[[汉章帝|章帝]]之际(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成都市|成都]]人[[王阜 (东汉)|王阜]]撰《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4。而[[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ref>{{Cite web|url=http://www.wanshengwang.org/show.aspx?id=9306&cid=19|title=桓帝崇信黃老道|accessdate=2014-02-05|date=2012-08-15|publisher=万圣网|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25120/http://www.wanshengwang.org/show.aspx?id=9306&cid=19|archivedate=2014-02-22|deadurl=yes}}</ref>,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为谋塑造的便利,工匠们在那时候就开始把老子肖像由“拂尘”转变成手执“蒲扇”,并传说老子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其道教尊称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ref>{{Cite web |url=http://www.citygod.com.tw/gods13.html|title=道德天尊|accessdate=2014-02-05|publisher=埔里瀛海城隍}}</ref>,也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道祖之一。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
[[东汉]][[汉明帝|明帝]]、[[汉章帝|章帝]]之际(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成都市|成都]]人[[王阜 (東漢)|王阜]]撰《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4。而[[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ref>{{Cite web|url=http://www.wanshengwang.org/show.aspx?id=9306&cid=19|title=桓帝崇信黃老道|accessdate=2014-02-05|date=2012-08-15|publisher=萬聖網|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222025120/http://www.wanshengwang.org/show.aspx?id=9306&cid=19|archivedate=2014-02-22|deadurl=yes}}</ref>,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为谋塑造的便利,工匠们在那时候就开始把老子肖像由“拂尘”转变成手执“蒲扇”,并传说老子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其道教尊稱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ref>{{Cite web |url=http://www.citygod.com.tw/gods13.html|title=道德天尊|accessdate=2014-02-05|publisher=埔里瀛海城隍}}</ref>,也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道祖之一。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


[[汉顺帝]]时(公元 126~144 年)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NoteTag|《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 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东汉顺帝年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老子想尔注》作者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围绕对“道”的信仰,它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将“积善”与 “积精”相结合,以达“仙寿天福”的境界。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老子想尔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良好政治愿望。同时,它也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的宝贵的材料。也是研究道家哲学如何转变为道教神学的重要的材料。清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1905年被窃。现藏大英博物馆。}}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ref>田小飞编著,知道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1,第158页</ref>
[[汉顺帝]]时(公元 126~144 年)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NoteTag|《老子想尔注》,是早期道教的主要著作。 全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二卷。东汉顺帝年间,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老子想尔注》便是五斗米道祭酒宣讲《老子》的注释本。《老子想尔注》作者通过对《老子》的注解,围绕对“道”的信仰,它要求人们信行“真道”,奉守“道诫”,将“积善”与 “积精”相结合,以达“仙寿天福”的境界。并认为治国亦须“师道”,以教化民,才能获致“太平符瑞”。《老子想尔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良好政治愿望。同时,它也是研究五斗米道最原始的宝贵的材料。也是研究道家哲学如何转变为道教神学的重要的材料。清朝于敦煌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1905年被窃。现藏大英博物馆。}}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ref>田小飞编著,知道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1,第158页</ref>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为后天神。然而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ref>李殿元编著;林锐,何天谷主编,天神地只 道教诸神传说,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2012.09,第24页</ref>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为后天神。然而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ref>李殿元编著;林锐,何天谷主编,天神地只 道教诸神传说,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2012.09,第24页</ref>
第172行: 第172行: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朝才成为定说。唐武宗时,道教依据先前的神话,将老子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ref>{{Cite web |url=http://www.gushiwen.org/Author_a9cc297f9a.aspx|title=老子简介|accessdate=2014-01-19|publisher=古}}</ref>。为“[[三清]]之第三位,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朝才成为定说。唐武宗时,道教依据先前的神话,将老子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ref>{{Cite web |url=http://www.gushiwen.org/Author_a9cc297f9a.aspx|title=老子简介|accessdate=2014-01-19|publisher=古}}</ref>。為「[[三清]]之第三位,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朝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太上老君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则天|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ref>卿希泰,中国道教 第三卷,知识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6页</ref>
《[[道藏]]·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朝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太上老君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则天|武后]]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ref>卿希泰,中国道教 第三卷,知识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6页</ref>
第181行: 第181行:
安徽涡阳的老子传说(Lao Zi legend)在涡阳代代相传,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涡阳县天静宫景区是与港澳台同胞共同修建完成的<ref>{{cite web|url=http://www.gy.gov.cn/content/detail/564d9ea3bd68b114c994fec6.html|title=涡阳天静宫景区|accessdate=2019-01-13|publisher=涡阳县人民政府|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13122427/http://www.gy.gov.cn/content/detail/564d9ea3bd68b114c994fec6.html|archive-date=2019-01-13|dead-url=yes}}</ref>。
安徽涡阳的老子传说(Lao Zi legend)在涡阳代代相传,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涡阳县天静宫景区是与港澳台同胞共同修建完成的<ref>{{cite web|url=http://www.gy.gov.cn/content/detail/564d9ea3bd68b114c994fec6.html|title=涡阳天静宫景区|accessdate=2019-01-13|publisher=涡阳县人民政府|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113122427/http://www.gy.gov.cn/content/detail/564d9ea3bd68b114c994fec6.html|archive-date=2019-01-13|dead-url=yes}}</ref>。


老子这样一个人物历经几千年的神化和传说,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2014年11月11日,经中人民共和批准将河南“老子传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ref>{{Cite web|ur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4〕59号 国务院:民间文学(共计30项),序号1225,项目编号Ⅰ-131|accessdate=2014-12-03|date=2014-11-11|publisher=中国政府网|quote=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现予公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archive-date=2015-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110800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dead-url=no}}</ref>,并由安徽省[[涡阳县]]<ref>{{Cite web|url=http://ah.people.com.cn/n/2014/1207/c358350-23138103.html|title=亳州《老子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accessdate=2014-12-07|date=2014-12-07|publisher=人民网|quote=近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市《老子传说》上榜。至此,亳州市已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f>和河南省[[灵宝市]]申办的《老子传说》上榜。鹿邑的太清宫是老子的出生地,明道宫是老子的讲道升仙地,已入批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
老子这样一个人物历经几千年的神化和传说,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2014年11月11日,经中人民共和批准将河南“老子传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ref>{{Cite web|ur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4〕59号 国务院:民间文学(共计30项),序号1225,项目编号Ⅰ-131|accessdate=2014-12-03|date=2014-11-11|publisher=中国政府网|quote=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现予公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archive-date=2015-01-11|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11108000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dead-url=no}}</ref>,并由安徽省[[涡阳县]]<ref>{{Cite web|url=http://ah.people.com.cn/n/2014/1207/c358350-23138103.html|title=亳州《老子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accessdate=2014-12-07|date=2014-12-07|publisher=人民网|quote=近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市《老子传说》上榜。至此,亳州市已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f>和河南省[[灵宝市]]申办的《老子传说》上榜。鹿邑的太清宫是老子的出生地,明道宫是老子的讲道升仙地,已入批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


== 后世悼怀 ==
== 后世悼怀 ==
第193行: 第193行:


=== 唐朝尊号 ===
=== 唐朝尊号 ===
[[唐高宗]]在[[乾封<!-- (唐)-->|乾封]]元年(666年),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ref name="道教史概">{{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goTcCDAOHh0C&pg=PA82#v=onepage&q&f=false|title=道教史概|author=傅勤家|publisher=台湾书馆|year=1996|isbn=9570513241|location=台北|pages=82}}</ref>。[[唐玄宗]]在[[天宝 (唐朝)|天宝]]二年(743年),追尊[[庙号]]'''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在天宝八载(749年),追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在天宝十三载(754年),上尊号为'''大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唐高宗]]在[[乾封<!-- (唐)-->|乾封]]元年(666年),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ref name="道教史概">{{cite book|url=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goTcCDAOHh0C&pg=PA82#v=onepage&q&f=false|title=道教史概|author=傅勤家|publisher=臺灣書館|year=1996|isbn=9570513241|location=台北|pages=82}}</ref>。[[唐玄宗]]在[[天宝 (唐朝)|天宝]]二年(743年),追尊[[庙号]]'''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在天宝八载(749年),追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在天宝十三载(754年),上尊号为'''大祖高上大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 纪念建筑 ===
=== 纪念建筑 ===
==== 老君台 ====
==== 老君台 ====
第212行: 第212行:
老君岩始建于[[宋朝|宋]][[元朝|元]]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朝道教石像,也是清源山的标志性景点,雕工精湛,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列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另外6处8尊石造像与老君岩造像合并保护,称为“[[清源山石造像]]”。<ref>{{Cite web|url=http://www.ncha.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accessdate=2019-01-13|publisher=[[国家文物局]]|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01175524/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archivedate=2012-05-01}}</ref>
老君岩始建于[[宋朝|宋]][[元朝|元]]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朝道教石像,也是清源山的标志性景点,雕工精湛,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列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将另外6处8尊石造像与老君岩造像合并保护,称为“[[清源山石造像]]”。<ref>{{Cite web|url=http://www.ncha.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title=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项目的通知|accessdate=2019-01-13|publisher=[[国家文物局]]|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20501175524/http://www.sach.gov.cn/tabid/96/InfoID/23/frtid/96/Default.aspx|archivedate=2012-05-01}}</ref>


== 参见 ==
== 參見 ==
* [[广成子]]
* [[广成子]]
* 《[[老子 ()|老子]]》
* 《[[老子 ()|老子]]》
* [[太上老君]]
* [[太上老君]]
* [[老子想尔注]]
* [[老子想尔注]]


== 注释 ==
== 註釋 ==
{{NoteFoot}}
{{NoteFoot}}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第230行: 第230行:
{{refend}}
{{refend}}


== 延伸閱 ==
== 延伸閱 ==
=== 人物传记 ===
=== 人物傳記 ===
{{Refbegin}}
{{Refbegin}}
* {{Cite book|author=余世存|title=《老子传》|location=中海南省|publisher=海南出版社|date=2010-10-01|isbn=978-7544333702|accessdate=2017-03-09|quote=“隐阳山头戴紫,厉乡沟水流碧,松阴平铺古幽,竹枝高挑脱俗,一代仙人曾卧,贵地也哉贵地!”据说这是春秋末期一个野才人对曲仁里村的称颂。顺便拿他的称颂做个开头,小说就从这里写起。周灵王元年——公元前五七一年,二月十五日的早晨,天空弥漫着紫色的水气。因一夜春雨,曲仁里村那近百株大杏树上,红杏花在紫气之中一齐破苞怒放,神秘而俏美。那轻纱般朦胧而晶莹的紫色大气,颜色有轻有重,有浅有深。从上往下看,越往下,颜色越重;从东往西看,越往村西接近隐阳山的地方,颜色越深。如果说山外面的颜色是深紫色的,那么再往西,到山的里面,那颜色就已经成了墨紫色的了。直到这时你才会清楚地发现,那紫色的气流正从深山之中的山涧深处一团一团地翻滚上来。曲仁里村的房屋和树林,梦一般地朦胧着美丽的紫意,紫绛色的墙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梅枝,一片紫魂荡漾的异趣。初升的太阳宛若一个紫纱缠绕着的紫红圆镜,又象一位穿着红衣,披着紫色披风的送子仙女。当这位仙女踩着看不见走动的脚步挪上云天,从紫晕之中扒开紫色帷幕,用欢笑向大地播送着希望和祝福的时候,几声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从村子中间传了过来:“啊哇——!啊哇——!”一个本应属于富家但却属于穷家的生命在曲仁里一家房舍之中降生了。他的降生是艰难的。}}
* {{Cite book|author=余世存|title=《老子传》|location=中海南省|publisher=海南出版社|date=2010-10-01|isbn=978-7544333702|accessdate=2017-03-09|quote=“隐阳山头戴紫,厉乡沟水流碧,松阴平铺古幽,竹枝高挑脱俗,一代仙人曾卧,贵地也哉贵地!”据说这是春秋末期一个野才人对曲仁里村的称颂。顺便拿他的称颂做个开头,小说就从这里写起。周灵王元年——公元前五七一年,二月十五日的早晨,天空弥漫着紫色的水气。因一夜春雨,曲仁里村那近百株大杏树上,红杏花在紫气之中一齐破苞怒放,神秘而俏美。那轻纱般朦胧而晶莹的紫色大气,颜色有轻有重,有浅有深。从上往下看,越往下,颜色越重;从东往西看,越往村西接近隐阳山的地方,颜色越深。如果说山外面的颜色是深紫色的,那么再往西,到山的里面,那颜色就已经成了墨紫色的了。直到这时你才会清楚地发现,那紫色的气流正从深山之中的山涧深处一团一团地翻滚上来。曲仁里村的房屋和树林,梦一般地朦胧着美丽的紫意,紫绛色的墙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梅枝,一片紫魂荡漾的异趣。初升的太阳宛若一个紫纱缠绕着的紫红圆镜,又象一位穿着红衣,披着紫色披风的送子仙女。当这位仙女踩着看不见走动的脚步挪上云天,从紫晕之中扒开紫色帷幕,用欢笑向大地播送着希望和祝福的时候,几声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从村子中间传了过来:“啊哇——!啊哇——!”一个本应属于富家但却属于穷家的生命在曲仁里一家房舍之中降生了。他的降生是艰难的。}}
* {{Cite book|author=刘韶军|title=《日本现代老子研究》|location=福建人民出版社|publisher=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76号|date=2006-01-01|pages=616页|isbn=978-7211052639|accessdate=2017-03-09|quote=老子之教相同,佛典的解释者就用老庄等人的思想说明佛教,而到后赵道安、姚秦僧肇等人,就逐渐注意到佛教与老庄的...这样看来,老子传记的变迁乃与道家思想的演变相并行,各个时代的老子传记,与其说是实录,不如说是该时代道家思想的表现。}}
* {{Cite book|author=刘韶军|title=《日本现代老子研究》|location=福建人民出版社|publisher=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76号|date=2006-01-01|pages=616页|isbn=978-7211052639|accessdate=2017-03-09|quote=老子之教相同,佛典的解释者就用老庄等人的思想说明佛教,而到后赵道安、姚秦僧肇等人,就逐渐注意到佛教与老庄的...这样看来,老子传记的变迁乃与道家思想的演变相并行,各个时代的老子传记,与其说是实录,不如说是该时代道家思想的表现。}}
* {{Cite book|author=何新|title=宇宙之道·《老子》新证|location=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publisher=未知|date=2008|pages=236页|isbn=978-7802193550|accessdate=2017-03-09|quote=我国台湾学者周次吉说:“老子者,学派名也。以其修道而养寿,故曰'老'。其学之者多未之显始名于后也,其偶见其名者,或曰耳,或曰儋、曰商氏、曰莱子云云,亦未详其本也,盖隐君子焉。史公特就较可稽考之李耳,为本传之骨干,参以文学奇特之笔,见隐逸之士……}}
* {{Cite book|author=何新|title=宇宙之道·《老子》新证|location=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publisher=未知|date=2008|pages=236页|isbn=978-7802193550|accessdate=2017-03-09|quote=我国台湾学者周次吉说:“老子者,学派名也。以其修道而养寿,故曰'老'。其学之者多未之显始名于后也,其偶见其名者,或曰耳,或曰儋、曰商氏、曰莱子云云,亦未详其本也,盖隐君子焉。史公特就较可稽考之李耳,为本传之骨干,参以文学奇特之笔,见隐逸之士……}}
第241行: 第241行:
* {{Cite book|author=张葆全,郭玉贤|title=老子今读|location=南宁|publishe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date=2012-04-01|pages=360页|isbn=978-7549525898|accessdate=2017-03-09|quote=为了"回归元典,弘扬传统",本书特重对元典的正确解读。在《译解》中,原文采自流传近两千年的王弼注本,今天可作经典诵读的范本。注译力求简明准确,不枝不蔓。解析紧扣文本,重在凸显主旨。书中集录的"古今妙解",均依据原文,钩玄提要,百家立说,异彩纷呈。在《十问》中,作者梳理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归根复命"等八大感悟,有助于揭开老子思想魅力之谜。}}
* {{Cite book|author=张葆全,郭玉贤|title=老子今读|location=南宁|publisher=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date=2012-04-01|pages=360页|isbn=978-7549525898|accessdate=2017-03-09|quote=为了"回归元典,弘扬传统",本书特重对元典的正确解读。在《译解》中,原文采自流传近两千年的王弼注本,今天可作经典诵读的范本。注译力求简明准确,不枝不蔓。解析紧扣文本,重在凸显主旨。书中集录的"古今妙解",均依据原文,钩玄提要,百家立说,异彩纷呈。在《十问》中,作者梳理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归根复命"等八大感悟,有助于揭开老子思想魅力之谜。}}
* {{Cite book|author=南怀瑾|title=老子他说|location=上海|publisher=复旦大学出版社|date=2005-09-01|pages=451页|isbn=978-7309016956|accessdate=2017-03-09|quote=“道常无为”,“道”的本身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国,对于涅槃的境界,有时候在翻译文字上,常常译成“无为”。后来又怕与老子的思想产生误解或冲突,改译为“无余依”。涅槃有“无余依涅槃”和“有余依涅槃”之别,所以,无为就是道,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菩提。后来,因为要把佛道两家的界限划分清楚,佛经的翻译才不用“无为”一词。}}
* {{Cite book|author=南怀瑾|title=老子他说|location=上海|publisher=复旦大学出版社|date=2005-09-01|pages=451页|isbn=978-7309016956|accessdate=2017-03-09|quote=“道常无为”,“道”的本身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国,对于涅槃的境界,有时候在翻译文字上,常常译成“无为”。后来又怕与老子的思想产生误解或冲突,改译为“无余依”。涅槃有“无余依涅槃”和“有余依涅槃”之别,所以,无为就是道,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菩提。后来,因为要把佛道两家的界限划分清楚,佛经的翻译才不用“无为”一词。}}
* {{Cite book|author=王弼|title=《老子注》|location=瓦格纳书籍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publisher=朔雪寒|date=2008|pages=81页|isbn=978-7214049346|accessdate=2017-03-09|quote=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持谓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徳无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衂.故不可长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长保也.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 {{Cite book|author=王弼|title=《老子注》|location=瓦格纳书籍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publisher=朔雪寒|date=2008|pages=81页|isbn=978-7214049346|accessdate=2017-03-09|quote=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持谓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徳无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衂.故不可长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长保也.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 {{Cite book|author=王承文|title=《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2002-03|pages=856页|isbn=978-7101036183|accessdate=2017-03-09|quote=晋唐时期是道教发生急居、深刻变革的时期,也是道教各宗派既独立发展又相互整合、最终形成具有统一经教体系的关键性时期。对这一关键时期道教经教体系发展演变的研究,自然要依赖于经典文本材料的开掘。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详知的那洋,六朝道经散佚颇多,现存经卷不独艰深晦涩,且大多作者和写作年代不详,这一点,不仅是研究工作所要面对的重大障碍,同时也是学界每每以道教研究为至难的一个原因。在20世纪,敦煌道经的发现使得大批唐朝写本六朝道教经典重见天日,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道教各派经典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其中佛教对道教的影响、道教与佛教的相似点、道教各宗派教义及其特点等问题,基本上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王承文先生此书则以敦煌古灵宝经这一六朝重要道经为中心,在有别于以往研究的新视角下,一方面著重讨论道教在吸收佛教教义教规时的文化本位意识以及道教如何在保持本土宗教文化传统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探求晋唐道教各道派之间相互影响、整合、最终走向统一的壮阔历程。}}
* {{Cite book|author=王承文|title=《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location=北京|publisher=中华书局|date=2002-03|pages=856页|isbn=978-7101036183|accessdate=2017-03-09|quote=晋唐时期是道教发生急居、深刻变革的时期,也是道教各宗派既独立发展又相互整合、最终形成具有统一经教体系的关键性时期。对这一关键时期道教经教体系发展演变的研究,自然要依赖于经典文本材料的开掘。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详知的那洋,六朝道经散佚颇多,现存经卷不独艰深晦涩,且大多作者和写作年代不详,这一点,不仅是研究工作所要面对的重大障碍,同时也是学界每每以道教研究为至难的一个原因。在20世纪,敦煌道经的发现使得大批唐朝写本六朝道教经典重见天日,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道教各派经典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其中佛教对道教的影响、道教与佛教的相似点、道教各宗派教义及其特点等问题,基本上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王承文先生此书则以敦煌古灵宝经这一六朝重要道经为中心,在有别于以往研究的新视角下,一方面著重讨论道教在吸收佛教教义教规时的文化本位意识以及道教如何在保持本土宗教文化传统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探求晋唐道教各道派之间相互影响、整合、最终走向统一的壮阔历程。}}


第248行: 第248行:
* [http://www.8bei8.com/book/laozi.html 老子《道德经》全文在线阅读 (简繁体中文白话翻译)]
* [http://www.8bei8.com/book/laozi.html 老子《道德经》全文在线阅读 (简繁体中文白话翻译)]
* 王庆节:〈[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1086392 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
* 王庆节:〈[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11086392 老子的自然观念:自我的自己而然与他者的自己而然]〉.
* 邢田:〈[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65p023.pdf 代孔子老子像的社思想史意]〉.
* 邢田:〈[http://www.cuhk.edu.hk/ics/journal/articles/v65p023.pdf 代孔子老子像的社思想史意]〉.
* 屹:〈[http://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1_1/077-104.pdf 〈老子〉中的老子太一]〉.
* 屹:〈[http://ccs.ncl.edu.tw/Chinese_studies_21_1/077-104.pdf 〈老子〉中的老子太一]〉.
* 柳存仁:〈[http://www.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223.pdf 老子太上老君]〉.
* 柳存仁:〈[http://www.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223.pdf 老子太上老君]〉.
* 台大中文系:〈[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12041509/http://www.cl.ntu.edu.tw/files/archive/991_59b22407.pdf 李耳之老子]〉.
* 台大中文系:〈[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312041509/http://www.cl.ntu.edu.tw/files/archive/991_59b22407.pdf 李耳之老子]〉.
=== 影视作品 ===
=== 影视作品 ===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256495/ 《老子出关》电影介绍(豆瓣)]
*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0256495/ 《老子出关》电影介绍(豆瓣)]
第274行: 第274行:
[[Category:三清]]
[[Category:三清]]
[[Category:唐朝追尊皇帝]]
[[Category:唐朝追尊皇帝]]
[[Category:宗教始人]]
[[Category:宗教始人]]
[[Category:宗教作家]]
[[Category:宗教作家]]
[[Category:鹿邑县]]
[[Category:鹿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