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府: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連結 → 链接, 處 → 处, 龍 → 龙, 區 → 区, 難 → 难, 駐 → 驻, 劃 → 划, 隸 → 隶 (2))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1行: 第1行:
'''保定府''',[[明朝|明]]、[[清朝|清]]两代的[[府 (行政区划)|府]],[[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置,[[治所]]在[[清苑县]](即今[[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先属北平布政使司,[[靖之役|靖难]]中改属[[平燕承宣布政使司|平燕布政使司]],靖难后改属[[北直隶]][[明清北京城|京师]]。下辖:[[清苑县|清苑]]、[[满城县|满城]]、[[安肃县|安肃]]、[[定兴县|定兴]]、[[新城县 (唐朝)|新城]]、[[唐县]]、[[雄县]]、[[容城县|容城]]、[[庆都县|庆都]]、[[博野县|博野]]、[[蠡县]]、[[完县]]等县和[[安州 (金朝)|安州]]、[[易州]]、[[祁州]]三州<ref>《[[明史]]》(卷40):“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九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二年三月来属。领州三,县十七。东北距京师三百五十里。弘治四年编户五万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万历六年,户四万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万五千八十三。”</ref>,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瀦河 (大清河)|潴龙河]]、[[唐河 (大清河)|唐河]]、[[拒马河]]之间,略小于今[[保定市]]的范围。
'''保定府''',[[明朝|明]]、[[清朝|清]]两代的[[府 (行政区划)|府]],[[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置,[[治所]]在[[清苑县]](即今[[河北省]][[保定市]][[莲池区]]),先属北平布政使司,[[靖之役|靖难]]中改属[[平燕承宣布政使司|平燕布政使司]],靖难后改属[[北直隶]][[明清北京城|京师]]。下辖:[[清苑县|清苑]]、[[满城县|满城]]、[[安肃县|安肃]]、[[定兴县|定兴]]、[[新城县 (唐朝)|新城]]、[[唐县]]、[[雄县]]、[[容城县|容城]]、[[庆都县|庆都]]、[[博野县|博野]]、[[蠡县]]、[[完县]]等县和[[安州 (金朝)|安州]]、[[易州]]、[[祁州]]三州<ref>《[[明史]]》(卷40):“保定府元保定路,直隶中书省。洪武元年九月为府。十月属河南分省。二年三月来属。领州三,县十七。东北距京师三百五十里。弘治四年编户五万六百三十九,口五十八万二千四百八十二。万历六年,户四万五千七百一十三,口五十二万五千八十三。”</ref>,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太行山]]以东,[[瀦河 (大清河)|潴龙河]]、[[唐河 (大清河)|唐河]]、[[拒马河]]之间,略小于今[[保定市]]的范围。


[[清朝|清]]沿置,为[[直隶总督]]驻地、[[直隶等承宣布政使司]]地、[[直隶省]]治、[[清河道]]驻地。因[[雍正帝]][[清泰陵|泰陵]]所在,而升易州为[[易州直州|直隶州]]。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废,共开府545年。
[[清朝|清]]沿置,为[[直隶总督]]驻地、[[直隶等承宣布政使司]]地、[[直隶省]]治、[[清河道]]驻地。因[[雍正帝]][[清泰陵|泰陵]]所在,而升易州为[[易州直州|直隶州]]。民国初年,全国[[废府州厅改县]],于1913年废,共开府545年。


== 注释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外部链接 ==
== 外部連結 ==


{{明朝行政区划|nocat}}
{{明朝行政区划|nocat}}
{{直省行政区划|nocat}}
{{直省行政區劃|nocat}}
{{河北省历史二级政区|nocat}}
{{河北省历史二级政区|nocat}}
{{河北行政区划小作品}}
{{河北行政区划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