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員 → 员 (9), 內 → 内 (2), 國 → 国 (6), 開 → 开, 學 → 学 (2), 參 → 参 (2), 長 → 长 (7), 與 → 与, 務 → 务 (4), 語 → 语 (2), 構 → 构 (2), 關 → 关 (2), 舊 → 旧, 應 → 应, 賓 → 宾, 發 → 发, 門 → 门 (2), 樂 → 乐, 稱 → 称 (3), 為 → 为 (9), 數 → 数 (3), 屬 → 属, 議 → 议, 醫 → 医, 節 → 节, 舉 → 举 (2), 負 → 负 (5), 責 → 责 (6), 韓 → 韩, 鮮 → 鲜 (4), 貢 → 贡, 選 → 选, 並 → 并, 後 → 后 (3), 書 → 书 (15), 級 → 级, 歷 → 历, 進 → 进, 現 → 现, 個 → 个 (2), 島 → 岛, 麗 → 丽, 廟 → 庙)
标签消歧义链接
(撤销繁简转换)
标签回退
 
第14行: 第14行:
|wg=
|wg=
|chinesetext=
|chinesetext=
<!-- 文 -->
<!-- 文 -->
|koreantitle=
|koreantitle=
|context=
|context=
第29行: 第29行:
|hannom=部禮{{`}}禮部
|hannom=部禮{{`}}禮部
|vietnamesetext=
|vietnamesetext=
<!-- 蒙古 -->
<!-- 蒙古 -->
|mongoltitle=
|mongoltitle=
|mongol=
|mongol=
第35行: 第35行:
|mishi=
|mishi=
|monglatin=
|monglatin=
<!-- 滿 -->
<!-- 滿 -->
|manchutitle=
|manchutitle=
|manchu= ᡩᠣᡵᠣᠯᠣᠨ ᡳ ᠵᡠᡵᡤᠠᠨ
|manchu= ᡩᠣᡵᠣᠯᠣᠨ ᡳ ᠵᡠᡵᡤᠠᠨ
|mollendorff=dorolon i jurgan
|mollendorff=dorolon i jurgan
}}
}}
'''禮部'''是[[中古代]][[官署]]之一,六部之一。其长官为礼部尚书。
'''禮部'''是[[中古代]][[官署]]之一,六部之一。其长官为礼部尚书。


== 历史 ==
== 历史 ==
[[南北朝]][[北周]]時始設立,在[[周禮|《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官[[禮部尚]],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南北朝]][[北周]]時始設立,在[[周禮|《周礼》]]中相当于春官,其官[[禮部尚]],有时以“大宗伯”为代称。


[[隋]][[唐]]時已有禮部,[[六部]]之一,掌[[禮部]]、[[祠部司|祠部]]、[[主客]]、[[膳部]]。<ref name=r1/>其后历代相沿,[[长官]][[禮部尚书]],检查'''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和[[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隋]][[唐]]時已有禮部,[[六部]]之一,掌[[禮部]]、[[祠部司|祠部]]、[[主客]]、[[膳部]]。<ref name=r1/>其後歷代相沿,[[长官]][[禮部尚书]],检查'''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科举]]考试,和[[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宴席)廪饩(粮食)牲牢(牲畜)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宴席)廪饩(粮食)牲牢(牲畜)事务。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
第53行: 第53行:
== 編制 ==
== 編制 ==
=== [[唐朝]](618-907年) ===
=== [[唐朝]](618-907年) ===
唐朝禮部乃是承襲隨代制,歸在尚省之下的六部之一,職责为「'''掌天下禮儀、祭享、贡举之政令。'''」,即负责朝廷外的一切制度禮儀和祭祀神明、祖先相的規定方法以及科拔有才之士的部。其下又再分單位:
唐朝禮部乃是承襲隨代制,歸在尚省之下的六部之一,職責為「'''掌天下禮儀、祭享、貢舉之政令。'''」,即負責朝廷外的一切制度禮儀和祭祀神明、祖先相的規定方法以及科拔有才之士的部。其下又再分單位:
* 主官:[[正三品]][[禮部尚]]-1人;副官:[[正四品下]][[禮部侍郎]]-1人
* 主官:[[正三品]][[禮部尚]]-1人;副官:[[正四品下]][[禮部侍郎]]-1人
* [[禮部司]]:负责管理禮校、儀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冊命、祥瑞、鋪設、喪葬等事
* [[禮部司]]:負責管理禮校、儀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冊命、祥瑞、鋪設、喪葬等事
** [[從五品上]][[禮部郎中]]-1人;[[從六品上]][[禮部外郎]]-1人;[[從八品上]][[禮部主事]]-2人;令史5人、令史11人、亭6人、掌固8人。
** [[從五品上]][[禮部郎中]]-1人;[[從六品上]][[禮部外郎]]-1人;[[從八品上]][[禮部主事]]-2人;令史5人、令史11人、亭6人、掌固8人。
* [[祠部司]]:负责管理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忌、諱、卜祝、藥、僧尼簿籍和有
* [[祠部司]]:負責管理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忌、諱、卜祝、藥、僧尼簿籍和有
** [[從五品上]][[祠部郎中]]-1人;[[從六品上]][[祠部外郎]]-1人;[[從九品上]][[祠部主事]]-2人;令史5人、令史11人、亭6人、掌固8人。
** [[從五品上]][[祠部郎中]]-1人;[[從六品上]][[祠部外郎]]-1人;[[從九品上]][[祠部主事]]-2人;令史5人、令史11人、亭6人、掌固8人。
* [[膳部司]]:负责管理供酒膳、祠祭牲牢禮料、藏冰供賜等事
* [[膳部司]]:負責管理供酒膳、祠祭牲牢禮料、藏冰供賜等事
** [[從五品上]][[膳部郎中]]-1人;[[從六品上]][[膳部外郎]]-1人;[[從九品上]][[膳部主事]]-2人;令史4人、令史9人、掌固4人。
** [[從五品上]][[膳部郎中]]-1人;[[從六品上]][[膳部外郎]]-1人;[[從九品上]][[膳部主事]]-2人;令史4人、令史9人、掌固4人。
* [[主客司]]:负责管理前朝[[二王三恪]]裔入朝的接待和生活用品的供,少民族和外国宾客使接待給賜,頒諸蕃封爵授官等事
* [[主客司]]:負責管理前朝[[二王三恪]]裔入朝的接待和生活用品的供,少民族和外國賓客使接待給賜,頒諸蕃封爵授官等事
** [[從五品上]][[主客郎中]]-1人;[[從六品上]][[主客外郎]]-1人;[[從九品上]][[主客主事]]-2人;令史4人、令史9人、掌固4人。
** [[從五品上]][[主客郎中]]-1人;[[從六品上]][[主客外郎]]-1人;[[從九品上]][[主客主事]]-2人;令史4人、令史9人、掌固4人。
'''唐朝禮部的編制人数为112人'''。
'''唐朝禮部的編制人數為112人'''。
<center>
<center>
{{chart/start|style=font: 80% sans-serif;width:intrinsic;width:-moz-max-content;width:-webkit-max-content;width:max-content; }}
{{chart/start|style=font: 80% sans-serif;width:intrinsic;width:-moz-max-content;width:-webkit-max-content;width:max-content; }}
{{chart | | | | | | | | |A1| | | | |A1='''正三品'''<br>禮部尚1人}}
{{chart | | | | | | | | |A1| | | | |A1='''正三品'''<br>禮部尚1人}}
{{chart | | | | | | | | | |!| | | | |}}
{{chart | | | | | | | | | |!| | | | |}}
{{chart | | | | | | | | |A1| | | | ||A1='''正四品下'''<br>禮部侍郎1人}}
{{chart | | | | | | | | |A1| | | | ||A1='''正四品下'''<br>禮部侍郎1人}}
第72行: 第72行:
{{chart |A1| |B1| | | | | |C1| |D1|A1='''從五品上'''<br>禮部郎中1人|B1='''從五品上'''<br>祠部郎中1人|C1='''從五品上'''<br>膳部郎中1人|D1='''從五品上'''<br>主客郎中1人}}
{{chart |A1| |B1| | | | | |C1| |D1|A1='''從五品上'''<br>禮部郎中1人|B1='''從五品上'''<br>祠部郎中1人|C1='''從五品上'''<br>膳部郎中1人|D1='''從五品上'''<br>主客郎中1人}}
{{chart | |!| | | |!| | | | | | | |!| | | |!| | | | | }}
{{chart | |!| | | |!| | | | | | | |!| | | |!| | | | | }}
{{chart |A1| |B1| | | | | |C1| |D1| |A1='''從六品上'''<br>禮部外郎1人|B1='''從六品上'''<br>祠部外郎1人|C1='''從六品上'''<br>膳部外郎1人|D1='''從六品上'''<br>主客外郎1人}}
{{chart |A1| |B1| | | | | |C1| |D1| |A1='''從六品上'''<br>禮部外郎1人|B1='''從六品上'''<br>祠部外郎1人|C1='''從六品上'''<br>膳部外郎1人|D1='''從六品上'''<br>主客外郎1人}}
{{chart | |!| | | |!| | | | | | | |!| | | |!| | | | |}}
{{chart | |!| | | |!| | | | | | | |!| | | |!| | | | |}}
{{chart |A1| |B1| | | | | |C1| |D1| |A1='''從八品上'''<br>禮部主事2人|B1='''從九品上'''<br>祠部主事2人|C1='''從九品上'''<br>膳部主事2人|D1='''從九品上'''<br>主客主事2人}}
{{chart |A1| |B1| | | | | |C1| |D1| |A1='''從八品上'''<br>禮部主事2人|B1='''從九品上'''<br>祠部主事2人|C1='''從九品上'''<br>膳部主事2人|D1='''從九品上'''<br>主客主事2人}}
{{chart | |!| | | |!| | | | | | | |!| | | |!| | | | |}}
{{chart | |!| | | |!| | | | | | | |!| | | |!| | | | |}}
{{chart |A1| |B1| | | | | |C1| |D1| |A1=令史5人<br>令史11人<br>亭6人<br>掌固8人|B1=令史5人<br>令史11人<br>亭6人<br>掌固8人|C1=令史4人<br>令史9人<br>掌固4人|D1=令史4人<br>令史9人<br>掌固4人}}
{{chart |A1| |B1| | | | | |C1| |D1| |A1=令史5人<br>令史11人<br>亭6人<br>掌固8人|B1=令史5人<br>令史11人<br>亭6人<br>掌固8人|C1=令史4人<br>令史9人<br>掌固4人|D1=令史4人<br>令史9人<br>掌固4人}}
{{chart/end}}
{{chart/end}}
</center>
</center>


=== [[宋朝]](960-1279年) ===
=== [[宋朝]](960-1279年) ===
宋朝禮部的編制人早期171人,又裁減4人167人。
宋朝禮部的編制人早期171人,又裁減4人167人。


== 其他家 ==
== 其他家 ==
受中文化影響,[[朝]]的[[高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长为禮部尚;至[[朝王朝]]時期,禮部改禮曹,首禮曹判。[[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
受中文化影響,[[朝]]的[[高王朝]]也設有禮部,其首長為禮部尚;至[[朝王朝]]時期,禮部改禮曹,首禮曹判。[[越南]]古代亦設有禮部的機


=== 朝 ===
=== 朝 ===
王朝時期,禮曹的本曹設置官九名,分別[[判]]一名(正二品)、[[判]]一名(從二品)、[[参议]]一名(正三品)、[[正郎]]三名(正五品)、[[銓郎]]三名(正六品)。禮曹之下設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
王朝時期,禮曹的本曹設置官九名,分別[[判]]一名(正二品)、[[判]]一名(從二品)、[[參議]]一名(正三品)、[[正郎]]三名(正五品)、[[銓郎]]三名(正六品)。禮曹之下設有[[稽制司]]、[[典享司]]、[[典客司]]三


=== 日本 ===
=== 日本 ===
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日本古代相应采取了[[二官八省]]制,设立[[治部省]]主管各姓氏、族姓葬礼以及佛寺、雅乐、外交事务。其后相沿至近代。
受中国唐朝文化影响,日本古代相应采取了[[二官八省]]制,设立[[治部省]]主管各姓氏、族姓葬礼以及佛寺、雅乐、外交事务。其后相沿至近代。


代[[宮廳]]中的「式部職」,職能治部省、禮部相似,但名沿襲自[[式部省]]。
代[[宮廳]]中的「式部職」,職能治部省、禮部相似,但名沿襲自[[式部省]]。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