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學 → 学 (4), 農業 → 农业 (2), 與 → 与, 華 → 华, 廣 → 广, 發 → 发, 極 → 极, 積 → 积, 後 → 后, 現 → 现)
→‎生平:​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從 → 从, 隨 → 随
第25行: 第25行:
1912年,丁颖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12年9月,丁颖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6月,丁颖回国。1914年9月,丁颖又回到[[日本]],考入[[熊本市|熊本]]第五高等学校。1919毕业前,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日本留学生为声援祖国而到街头游行请愿,受到[[日本]]军警镇压。丁颖对此感到十分气愤,不想再留在[[日本]],加之当时家境窘困,丁颖便在1919年6月辍学回国工作,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此后,由于对官场贪污舞弊与科技落后局面的痛惜,丁颖感到不深造就难以实现救国的愿望,于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1924年,丁颖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士学位。此时丁颖已经36岁,决定回国。<ref name=":0" /><ref name=":2" /><ref name=":1" />
1912年,丁颖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1912年9月,丁颖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日语]]。1914年6月,丁颖回国。1914年9月,丁颖又回到[[日本]],考入[[熊本市|熊本]]第五高等学校。1919毕业前,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日本留学生为声援祖国而到街头游行请愿,受到[[日本]]军警镇压。丁颖对此感到十分气愤,不想再留在[[日本]],加之当时家境窘困,丁颖便在1919年6月辍学回国工作,先后在高州中学、高州农校任教,后来改任[[广东省]]教育厅督学。此后,由于对官场贪污舞弊与科技落后局面的痛惜,丁颖感到不深造就难以实现救国的愿望,于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本]]留学,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1924年,丁颖获得[[东京帝国大学]]农学士学位。此时丁颖已经36岁,决定回国。<ref name=":0" /><ref name=":2" /><ref name=":1" />


1924年8月,经介绍,丁颖进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4年11月,[[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丁颖遂任学院农艺系教授。1926年,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这一年,丁穎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水稻]]。后在他的建议下,[[中山大学]]农学院又陆续在[[高州县]]公馆墟、[[广州市]]石牌、[[东莞县]][[虎门]]沙角、[[梅县]]大沙河唇、[[惠阳县]]梁北墟、[[韶关市]][[曲江县]]分别建立了南路稻作试验场、石牌稻作试验总场、沙田稻作试验场、[[韩江]]稻作试验场、[[东江]]稻作试验场和[[北江]]稻作试验场。在此期间,丁颖积极事水稻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大量成果,其中以丁颖在1936年用印度野生稻和广东栽培稻“早银占”杂交而成的“千粒穗”最为重要。<ref name=":0" /><ref name=":2" /><ref name=":1" />
1924年8月,经介绍,丁颖进入[[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4年11月,[[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为[[广东大学]]农科学院,丁颖遂任学院农艺系教授。1926年,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这一年,丁穎在[[广州]]东郊发现野生[[水稻]]。后在他的建议下,[[中山大学]]农学院又陆续在[[高州县]]公馆墟、[[广州市]]石牌、[[东莞县]][[虎门]]沙角、[[梅县]]大沙河唇、[[惠阳县]]梁北墟、[[韶关市]][[曲江县]]分别建立了南路稻作试验场、石牌稻作试验总场、沙田稻作试验场、[[韩江]]稻作试验场、[[东江]]稻作试验场和[[北江]]稻作试验场。在此期间,丁颖积极事水稻科研与教学工作,取得大量成果,其中以丁颖在1936年用印度野生稻和广东栽培稻“早银占”杂交而成的“千粒穗”最为重要。<ref name=":0" /><ref name=":2" /><ref name=":1" />


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除南路稻作育种场外的科研基地均遭破坏,部分教职工惨遭杀害。[[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数次易址办学,丁颖随校辗转关山,历尽艰辛。1940年7月,[[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市|澄江]]迁到[[粤北]][[韶关]],各个学院分散各地办学。丁颖临危受命,出任院长,带领农学院院师生迁到[[韶关]]附近的[[湖南]][[宜章县]]粟源堡继续办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丁颖随[[中山大学]]迁回[[广州]]。解放前夕,[[中山大学]]校方酝酿再次迁校海南,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避免学校财产损失,加入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学生。<ref name=":0" /><ref name=":1" />
1938年,日军侵入广州,[[中山大学]]除南路稻作育种场外的科研基地均遭破坏,部分教职工惨遭杀害。[[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学]]数次易址办学,丁颖随校辗转关山,历尽艰辛。1940年7月,[[中山大学]]从[[云南]][[澄江市|澄江]]迁到[[粤北]][[韶关]],各个学院分散各地办学。丁颖临危受命,出任院长,带领农学院院师生迁到[[韶关]]附近的[[湖南]][[宜章县]]粟源堡继续办学。1945年8月,抗战胜利,丁颖随[[中山大学]]迁回[[广州]]。解放前夕,[[中山大学]]校方酝酿再次迁校海南,丁颖为了维护教育事业和避免学校财产损失,加入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护校行列,反对迁校,并不顾安危出面保释为此而被捕的学生。<ref name=":0" /><ref name=":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