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31), 陝 → 陕 (2), 江蘇 → 江苏 (2), 員 → 员 (2), 遼寧 → 辽宁 (2), 內 → 内 (4), 貴 → 贵 (21), 西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区, 壯 → 壮, 連結 → 链接,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全國 → 全国 (5), 國 → 国 (18), 自治區 → 自治区 (4), 婦 → 妇 (2), 開 → 开 (7), 學 → 学 (2), 慶 → 庆 (2), 參 → 参, 會 → 会 (3), 長 → 长 (8), 與 → 与 (6), 軍 → 军 (2), 處 → 处 (2), 務 → 务, 師 → 师, 龍 → 龙 (10), 幹 → 干, 漢 → 汉 (14), 語 → 语 (32), 華 → 华 (11), 灣 → 湾 (2), 風 → 风 (2), 鋒 → 锋, 豐 → 丰 (3), 陸 → 陆 (3), 恆 → 恒, 愛 → 爱, 縣 → 县 (53), 顧 → 顾, 構 → 构 (3), 興 → 兴 (3), 關 → 关, 將 → 将 (2), 領 → 领 (3), 張 → 张,…)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瑤 → 瑶 (6), 鹽 → 盐, 討 → 讨, 黃 → 黄 (2))
第8行: 第8行:
|languages=多数为[[畲话]]([[汉语方言]])及所在地的其他汉语方言,少数为[[畲语]]([[苗语支]])
|languages=多数为[[畲话]]([[汉语方言]])及所在地的其他汉语方言,少数为[[畲语]]([[苗语支]])
|rels=[[万物有灵]]、[[佛教]]
|rels=[[万物有灵]]、[[佛教]]
|related=[[族]]、[[苗族人]]、[[东家人]]}}
|related=[[族]]、[[苗族人]]、[[东家人]]}}


'''畲族'''({{标音|畲|拼音=shē|注音=ㄕㄜ}}),或称为'''山哈'''。中国大陆有畲族708,65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普查]]),其中福建省375,193人(52.87%)、浙江省170,993人(24.01%),是两大分布地<ref name="家民族事务委员">{{cite news|title=畲族概况|url=http://www.neac.gov.cn/seac/ztzl/sz/gk.shtml|date=|author=|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0041829/http://www.neac.gov.cn/seac/ztzl/sz/gk.shtml|archivedate=2020-07-10|accessdate=2020-07-10|dead-url=no}}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f>。
'''畲族'''({{标音|畲|拼音=shē|注音=ㄕㄜ}}),或称为'''山哈'''。中国大陆有畲族708,651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人口普查]]),其中福建省375,193人(52.87%)、浙江省170,993人(24.01%),是两大分布地<ref name="家民族事务委员">{{cite news|title=畲族概况|url=http://www.neac.gov.cn/seac/ztzl/sz/gk.shtml|date=|author=|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710041829/http://www.neac.gov.cn/seac/ztzl/sz/gk.shtml|archivedate=2020-07-10|accessdate=2020-07-10|dead-url=no}}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ref>。
第26行: 第26行:


=== 畲语 ===
=== 畲语 ===
语言学家所说的'''[[畲语]]''',不属于汉语,仅在[[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一小部分自称“活聶”({{IPA|[hɔ22 ne42]}})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瀕临消失的语言。畬语与[[炯奈语]]最接近,属于[[苗语系]][[苗语支]]<ref>毛宗武,蒙朝吉。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A]。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ref>。
语言学家所说的'''[[畲语]]''',不属于汉语,仅在[[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一小部分自称“活聶”({{IPA|[hɔ22 ne42]}})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瀕临消失的语言。畬语与[[炯奈语]]最接近,属于[[苗语系]][[苗语支]]<ref>毛宗武,蒙朝吉。试论畲语的系属问题[A]。施联朱,畲族研究论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ref>。


=== 畲话 ===
=== 畲话 ===
第221行: 第221行:
|-
|-


|bgcolor="#FBD2B0"|[[田畲族乡]]
|bgcolor="#FBD2B0"|[[田畲族乡]]
|bgcolor="#FBD2B0"|[[福建省]]
|bgcolor="#FBD2B0"|[[福建省]]
|bgcolor="#FBD2B0"|[[宁德市]]
|bgcolor="#FBD2B0"|[[宁德市]]
第727行: 第727行:
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绝大多数畲医亦亦医。著名的畲医有[[雷乾祯]]、[[蓝坤金]]、[[蓝居丁]]等。
畲族医术多为祖传口授、单线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不收外姓徒弟。因其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绝大多数畲医亦亦医。著名的畲医有[[雷乾祯]]、[[蓝坤金]]、[[蓝居丁]]等。


畲医用药还有特殊之处,同一种草药则要分别发病季节、病者病情而到生长不同地点采集。如牛蒡子,夏秋季则用生长溪流旁边的,春、冬则用生长旱地的,使用草药多用全草,有的只用根、叶、皮、莖、花、果等或某一部分。用药讲究新鲜,随用随采。生长季节性较强的草药,按季节采集,加工后备用,但储藏期一般以百日为限,最长不过一年。用药配料有禽畜内臟、肉、酒、生薑、糖类等配药。根据患病者病情而定,如热性疾病加冰糖、白糖;寒性疾病加红糖、生薑;虚性加豬蹄、夾心肉(豬腿即瘦肉);跌打损伤加[[酒]];儿科惊风等病加小件金属类物品混燉。少数畲医将中草药制成丸、散、丹、膏。如治疗喉疾的药散必须用草药焙烤研末藏放备用。草药多有采摘加工后交給患者,防止技术外传。
畲医用药还有特殊之处,同一种草药则要分别发病季节、病者病情而到生长不同地点采集。如牛蒡子,夏秋季则用生长溪流旁边的,春、冬则用生长旱地的,使用草药多用全草,有的只用根、叶、皮、莖、花、果等或某一部分。用药讲究新鲜,随用随采。生长季节性较强的草药,按季节采集,加工后备用,但储藏期一般以百日为限,最长不过一年。用药配料有禽畜内臟、肉、酒、生薑、糖类等配药。根据患病者病情而定,如热性疾病加冰糖、白糖;寒性疾病加红糖、生薑;虚性加豬蹄、夾心肉(豬腿即瘦肉);跌打损伤加[[酒]];儿科惊风等病加小件金属类物品混燉。少数畲医将中草药制成丸、散、丹、膏。如治疗喉疾的药散必须用草药焙烤研末藏放备用。草药多有采摘加工后交給患者,防止技术外传。


== 文化艺术 ==
== 文化艺术 ==
第734行: 第734行:
== 畬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 ==
== 畬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 ==
=== 东家人和畬族 ===
=== 东家人和畬族 ===
[[贵州省]][[东家人]]于1996年被认定,即暫时被认定为畲族<ref>{{Cite web |url=http://www.gzmw.gov.cn/ShowNews.aspx?NewsID=52 |title=贵州民族宗教事务网:贵州省民族识别认定工作 |access-date=2010-06-30 |archive-date=2012-08-02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2091338/http://www.gzmw.gov.cn/ShowNews.aspx?NewsID=52 |dead-url=no }}</ref>。东家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即自“东边”来的人。东家人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民”,亦即畲族是“客民”。相邻民族中,族称畲族为“哈朵”,苗族称之为“嘎斗”,仫佬族称之为“喏哈”,布依族称之为“迥哈”。明清时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佟苗”。贵州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考证,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贛江流域及贛东、贛东北一带。祖先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问,或奉旨征、迁徙,或避禍而迁入贵州。人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于伐一带。在明朝,主要散居在今[[清镇市|清镇]]、[[开阳县|开阳]]、[[修文县|修文]]、[[长顺县|长顺]]、[[贵定县|贵定]]、[[龙裏县|龙裏]]、[[都勻市|都勻]]、[[荔波县|荔波]]、[[麻江县|麻江]]、[[凯裏市|凯裏]]、[[施秉县|施秉]]、[[镇远县|镇远]]、[[石阡县|石阡]]等10多个县。一部分被融合于其他民族,餘下的人主要居于以[[麻江县]]为中心及其临近凯裏[[炉山镇 (凯里市)|炉山]]的干壩、六个鸡、角沖以及[[福泉市|福泉]]、[[都勻市|都勻]]等县市部分地区,连成一个较为广闊,有着共同语言及风俗习慣的共同区域<ref>{{Cite web |url=http://zt.gog.com.cn/system/2009/05/26/010572088.shtml |title=贵州民族文化网:畲族简介(转自《贵州省志·民族志》) |access-date=2010-06-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29001205/http://zt.gog.com.cn/system/2009/05/26/010572088.shtml |archive-date=2013-06-29 |dead-url=yes }}</ref>。
[[贵州省]][[东家人]]于1996年被认定,即暫时被认定为畲族<ref>{{Cite web |url=http://www.gzmw.gov.cn/ShowNews.aspx?NewsID=52 |title=贵州民族宗教事务网:贵州省民族识别认定工作 |access-date=2010-06-30 |archive-date=2012-08-02 |archive-url=https://archive.is/20120802091338/http://www.gzmw.gov.cn/ShowNews.aspx?NewsID=52 |dead-url=no }}</ref>。东家是当地汉人对贵州畲族的称呼,即自“东边”来的人。东家人自称“哈萌”。“哈”意为“客”,“萌”意为“民”,亦即畲族是“客民”。相邻民族中,族称畲族为“哈朵”,苗族称之为“嘎斗”,仫佬族称之为“喏哈”,布依族称之为“迥哈”。明清时一些贵州地方史志又称之为“东苗”、“佟苗”。贵州畲族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考证,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贛江流域及贛东、贛东北一带。祖先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问,或奉旨征、迁徙,或避禍而迁入贵州。人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于伐一带。在明朝,主要散居在今[[清镇市|清镇]]、[[开阳县|开阳]]、[[修文县|修文]]、[[长顺县|长顺]]、[[贵定县|贵定]]、[[龙裏县|龙裏]]、[[都勻市|都勻]]、[[荔波县|荔波]]、[[麻江县|麻江]]、[[凯裏市|凯裏]]、[[施秉县|施秉]]、[[镇远县|镇远]]、[[石阡县|石阡]]等10多个县。一部分被融合于其他民族,餘下的人主要居于以[[麻江县]]为中心及其临近凯裏[[炉山镇 (凯里市)|炉山]]的干壩、六个鸡、角沖以及[[福泉市|福泉]]、[[都勻市|都勻]]等县市部分地区,连成一个较为广闊,有着共同语言及风俗习慣的共同区域<ref>{{Cite web |url=http://zt.gog.com.cn/system/2009/05/26/010572088.shtml |title=贵州民族文化网:畲族简介(转自《贵州省志·民族志》) |access-date=2010-06-30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29001205/http://zt.gog.com.cn/system/2009/05/26/010572088.shtml |archive-date=2013-06-29 |dead-url=yes }}</ref>。


=== 輋族、族与畲族 ===
=== 輋族、族与畲族 ===
《[[南越笔记]]》说:“赋以刀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为畬蠻之类”。《[[岭表纪蠻]]》说:“畬与輋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明朝|明]][[清]]时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称:“輋当作畬,实录谓之畬蠻”。
《[[南越笔记]]》说:“赋以刀为準者曰徭,徭所止曰輋,亦曰輋,是为畬蠻之类”。《[[岭表纪蠻]]》说:“畬与輋同音,盖以同一种族,故音同字异”。[[明朝|明]][[清]]时期[[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称:“輋当作畬,实录谓之畬蠻”。


可见,“輋族”、“畬族”与[[族]]为同类。“輋族”与“畬族”的是有差异的,代指指两个不同的族群。畬族是指在[[福建]]、[[江西]]“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居民,又称峒蠻、峒獠。輋族则指在广东的族群。
可见,“輋族”、“畬族”与[[族]]为同类。“輋族”与“畬族”的是有差异的,代指指两个不同的族群。畬族是指在[[福建]]、[[江西]]“刀耕火种,崖栖(洞居)谷汲”的居民,又称峒蠻、峒獠。輋族则指在广东的族群。


== 姓氏 ==
== 姓氏 ==
第762行: 第762行:
* [[中国少数民族列表]]
* [[中国少数民族列表]]
* [[蓝姓]]
* [[蓝姓]]
* [[族]]
* [[族]]
* [[輋族]]
* [[輋族]]
* [[东家人]]
* [[东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