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齋讀書志: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宋代 → 宋朝 (2))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內 → 内, 國 → 国, 學 → 学 (2), 處 → 处, 興 → 兴, 應 → 应, 孫 → 孙, 發 → 发, 門 → 门, 類 → 类 (3), 稱 → 称, 為 → 为, 屬 → 属, 舉 → 举, 運 → 运 (2), 鄉 → 乡, 藝 → 艺, 並 → 并, 後 → 后 (2), 論 → 论, 書 → 书 (14), 臨 → 临, 歷 → 历, 終 → 终 (2), 進 → 进 (2), 現 → 现, 兩 → 两, 斷 → 断, 職 → 职, 陳 → 陈, 敘 → 叙, 轉 → 转 (2), 時 → 时, 讀 → 读 (6), 經 → 经, 補 → 补 (4), 觀 → 观, 錄 → 录 (3), 誤 → 误, 「 → “ (2), 」 → ” (2), 訂 → 订, 黃 → 黄)
 
第1行: 第1行:
[[File:Study Notes of Zhao Gongwu.jpg|缩略图|《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宋淳祐九年(1249)黎安朝袁州刊递修本]]
[[File:Study Notes of Zhao Gongwu.jpg|缩略图|《昭德先生郡齋读书志》,宋淳祐九年(1249)黎安朝袁州刊递修本]]


《'''郡齋讀書志'''》,宋朝[[晁公武]]撰,凡20卷,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書書目。
《'''郡齋读书志'''》,宋朝[[晁公武]]撰,凡20卷,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私家藏书书目。


== 著者概述 ==
== 著者概述 ==
晁公武在[[四川]][[轉運司]]供職時,因轉運使[[井度]]臨終前贈<ref>《郡齋讀書志·自序》中述,井度好藏,“二十年,所有甚富”</ref>,故有志撰。紹二十一年,晁公武在知榮州任上,利用閒暇之餘,“日夕躬以[[朱]],[[讎校]]舛篇輒撮其大旨之”,完成《郡齋讀書志》初稿,晚年定居四川嘉定府符文,建有郡齋書處,不斷進行修充。所著录书中,唐、五代文献占很大比例,可補兩《唐》和《[[宋史]]·[[文志]]》之缺。宋朝[[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等大量引用《郡斋读书志》。
晁公武在[[四川]][[转运司]]供职时,因转运使[[井度]]临终前贈<ref>《郡齋读书志·自序》中述,井度好藏,“二十年,所有甚富”</ref>,故有志撰。紹二十一年,晁公武在知榮州任上,利用閒暇之餘,“日夕躬以[[朱]],[[讎校]]舛篇輒撮其大旨之”,完成《郡齋读书志》初稿,晚年定居四川嘉定府符文,建有郡齋书处,不断进行修充。所著录书中,唐、五代文献占很大比例,可补两《唐》和《[[宋史]]·[[文志]]》之缺。宋朝[[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汉书艺文志考证]]》、《[[玉海]]》等大量引用《郡斋读书志》。


== 容主旨 ==
== 容主旨 ==
《郡齋讀書志》分、史、子、集四部,45,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目錄學家[[]]書:「其所明,有足者。《郡齋讀書志》初刻本4卷,由[[杜鵬]]刊刻,刊行之,晁公武又正,多立2目,增甚多。其人姚績刊有20卷本。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游鈞]]在衢州(今浙江)重刊二十卷本。又有《志》二卷,亦公武所撰。
《郡齋读书志》分、史、子、集四部,45,其中经部十类、史部十三类、子部十八类、集部四类。目录学家[[]]书:“其所明,有足者。《郡齋读书志》初刻本4卷,由[[杜鵬]]刊刻,刊行之,晁公武又正,多立2目,增甚多。其人姚績刊有20卷本。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游鈞]]在衢州(今浙江)重刊二十卷本。又有《志》二卷,亦公武所撰。


《郡斋读书志》有南宋淳祐衢州刊本,以及南宋淳祐袁州刊本,袁本附有[[赵希弁]]《读书附志》。王先谦将衢、袁二本合校刊行,以衢本为底本,附袁本《读书附志》于后,为20卷。
《郡斋读书志》有南宋淳祐衢州刊本,以及南宋淳祐袁州刊本,袁本附有[[赵希弁]]《读书附志》。王先谦将衢、袁二本合校刊行,以衢本为底本,附袁本《读书附志》于后,为20卷。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第16行: 第16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Category:史部目錄類]]
[[Category:史部目录类]]
[[Category:目錄學]]
[[Category:目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