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冰: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學 → 学, 飛 → 飞, 監 → 监 (4), 將 → 将 (2), 陽 → 阳 (2), 應 → 应, 雲 → 云, 筆 → 笔, 稱 → 称 (2), 為 → 为 (4), 於 → 于 (2), 韓 → 韩, 寶 → 宝, 後 → 后, 頭 → 头, 書 → 书 (4), 歷 → 历, 畫 → 画, 總 → 总, 評 → 评, 萬 → 万, 釋 → 释, 當 → 当 (2), 續 → 续, 讚 → 赞, 寫 → 写, 劃 → 划, 從 → 从, 賢 → 贤, 記 → 记, 聲 → 声, 呂 → 吕, 謂 → 谓, 詩 → 诗 (2))
第2行: 第2行:


== 生平 ==
== 生平 ==
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初任[[缙云县]][[县令]]。[[宝应 (年号)|寶應]]元年(762年),[[当涂县]][[县令]],李白往依之,病重不起,枕上授稿,十一月初十李白的詩寫《[[草堂集序]]》,李白感激他,特作{{〈}}涂李宰君畫讚{{〉}},“縉雲飛聲涂政成”。[[]]丞、[[集院]]士,晚年[[|作]]少,[[愈]]之“李”。
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初任[[缙云县]][[县令]]。[[宝应 (年号)|宝应]]元年(762年),[[当涂县]][[县令]],李白往依之,病重不起,枕上授稿,十一月初十李白的诗写《[[草堂集序]]》,李白感激他,特作{{〈}}涂李宰君画赞{{〉}},“縉云飞声涂政成”。[[]]丞、[[集院]]士,晚年[[|作]]少,[[愈]]之“李”。


李阳冰擅长[[篆书]],得法秦《[[嶧山刻石]]》,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呂總]]《[[續書評]]》:“冰篆,若古釵依物,力有鈞,李斯之,一人而已。”《[[法书要录]]》一引《[[述书赋]]》曰:“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人称“笔虎”<ref>《金壶记》</ref>,后人多效法其篆书笔法。
李阳冰擅长[[篆书]],得法秦《[[嶧山刻石]]》,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吕总]]《[[续书评]]》:“冰篆,若古釵依物,力有鈞,李斯之,一人而已。”《[[法书要录]]》一引《[[述书赋]]》曰:“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人称“笔虎”<ref>《金壶记》</ref>,后人多效法其篆书笔法。


现存碑刻作品稀少,如《[[怡亭铭]]》、《[[三坟记]]》、《[[般若台记]]》及《[[颜家庙碑额]]》等,《[[三墳]]》冰代表作,筆劃從頭至尾粗細一致。《[[般若台题铭]]》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刻福州会城乌石山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法。”
现存碑刻作品稀少,如《[[怡亭铭]]》、《[[三坟记]]》、《[[般若台记]]》及《[[颜家庙碑额]]》等,《[[三墳]]》冰代表作,笔划从头至尾粗細一致。《[[般若台题铭]]》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刻福州会城乌石山上。[[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篆书大者,惟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法。”


== 注 ==
== 注 ==
{{reflist}}
{{reflist}}


== 目 ==
== 目 ==


* 《庚子消夏记》
* 《庚子消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