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王國歷史: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Wayback)
(noteTA 跳过, replaced: 東 → 东 (2), 員 → 员 (9), 內 → 内 (6), 貴 → 贵, 連結 → 链接, 參與 → 参与, 擔 → 担 (2), 國 → 国 (77), 屆 → 届 (2), 開 → 开 (8), 會 → 会 (20), 長 → 长 (3), 經濟 → 经济, 與 → 与 (6), 軍 → 军 (3), 黨 → 党 (27), 間 → 间 (3), 處 → 处, 導 → 导 (2), 語 → 语, 華 → 华 (2), 馮 → 冯, 麥 → 麦 (3), 愛 → 爱 (27), 權 → 权 (7), 主義 → 主义 (3), 雙 → 双 (3), 無 → 无 (3), 盡 → 尽, 彈 → 弹, 興 → 兴, 關 → 关 (4), 歐 → 欧, 將 → 将 (2), 領 → 领 (11), 舊 → 旧 (3), 張 → 张 (2), 協 → 协 (8), 馬 → 马 (3), 嚴 → 严, 魯 → 鲁 (3), 蘇 → 苏 (20), 習 → 习, 廣 → 广, 來 → 来 (6), 對 → 对 (15), 動 → 动 (6), 爾…)
第1行: 第1行:
{{refimprove|time=2015-11-26T00:50:27+00:00}}
{{noteTA
{{noteTA
|1=zh-cn:威斯敏斯特教堂;zh-tw:西敏寺;zh-hk:西敏寺;zh-sg:西敏寺;
|1=zh-cn:威斯敏斯特教堂;zh-tw:西敏寺;zh-hk:西敏寺;zh-sg:西敏寺;
}}
}}
{{不列島歷史}}
{{不列岛历史}}
{{about|英国的历史|英国下属构成国英格兰的历史|英格兰历史}}
{{about|英国的历史|英国下属构成国英格兰的历史|英格兰历史}}


'''合王历史'''({{lang-en|History of United Kingdom}})即'''英国历史''',其展以[[英格]]核心,逐次入[[威士|威斯公]]、[[]]和[[愛爾蘭]]。目前合王土包含[[英格]]、[[威斯]]、[[]]和[[北愛爾蘭]]。
'''合王历史'''({{lang-en|History of United Kingdom}})即'''英国历史''',其展以[[英格]]核心,逐次入[[威士|威斯公]]、[[]]和[[爱尔兰]]。目前合王土包含[[英格]]、[[威斯]]、[[]]和[[北爱尔兰]]。


1535年,英格以《合法案公章》合斯公,再以《[[1707年合法案]]》合併蘇[[大不列]],再以《[[1800年合法案]]》合併愛爾蘭[[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合王]]。1922年,[[愛爾蘭自由邦]](今[[愛爾蘭共和]])脫離聯合王,但北愛爾蘭留下。1927年,英國國名正式改今日的名愛爾蘭愛爾蘭)。
1535年,英格以《合法案公章》合斯公,再以《[[1707年合法案]]》合并苏[[大不列]],再以《[[1800年合法案]]》合并爱尔兰[[大不列颠与爱尔兰联合王]]。1922年,[[爱尔兰自由邦]](今[[爱尔兰共和]])脫离联合王,但北爱尔兰留下。1927年,英国国名正式改今日的名爱尔兰爱尔兰)。


== 征服 ==
== 征服 ==


=== 征服威斯 ===
=== 征服威斯 ===
[[中世]]候,[[威史|威斯]]由多地方[[公]]分別統治,乎沒[[英格]]受到[[曼人]]侵入,威斯人也南英格的[[界地]],在地和威部建立一些治。威斯北部和西部漸統一在[[罗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中世]]候,[[威史|威斯]]由多地方[[公]]分别统治,乎沒[[英格]]受到[[曼人]]侵入,威斯人也南英格的[[界地]],在地和威部建立一些治。威斯北部和西部渐统一在[[罗埃林大王]]等人之下。


1282年,英格王[[一世]]征服最斯北部和西部的威斯公<ref>在今天盎格西郡、卡那封郡、里昂斯郡、塞勒狄瓊郡、凱爾馬瑟夏郡等地。</ref>,以《[[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立自己在治。1301年2月7日,他了平息地威斯人,封其出生斯的[[威王]](後來繼[[二世]])。此一頭銜封給[[英君主]]子的傳統,至今持續實行。英王室直接這塊,故之[[威斯公]](1284年—1536年)。之外的威部和南部地,仍然不受英王管
1282年,英格王[[一世]]征服最斯北部和西部的威斯公<ref>在今天盎格西郡、卡那封郡、里昂斯郡、塞勒狄瓊郡、凯尔马瑟夏郡等地。</ref>,以《[[法令]]》(Statute of Rhuddlan)立自己在治。1301年2月7日,他了平息地威斯人,封其出生斯的[[威王]](后来继[[二世]])。此一头衔封給[[英君主]]子的传统,至今持续实行。英王室直接这块,故之[[威斯公]](1284年—1536年)。之外的威部和南部地,仍然不受英王管


1535年,《[[1535年合法案|合法案]]》完成英格和威斯的一,13郡<ref>安格西郡、布根郡、凱爾納馮郡、卡狄更郡、凱爾馬瑟郡、丹比夫郡、佛林特郡、葛摩根郡、里昂斯郡、蒙茅斯郡、蒙哥利郡、彭布克郡、拉德郡。</ref>,並規定英格法律通行全威斯,英文其官方言。大部分威斯人因此任政府公,但可以派代表參與[[英國國會]]。
1535年,《[[1535年合法案|合法案]]》完成英格和威斯的一,13郡<ref>安格西郡、布根郡、凯尔纳冯郡、卡狄更郡、凯尔马瑟郡、丹比夫郡、佛林特郡、葛摩根郡、里昂斯郡、蒙茅斯郡、蒙哥利郡、彭布克郡、拉德郡。</ref>,并规定英格法律通行全威斯,英文其官方言。大部分威斯人因此任政府公,但可以派代表参与[[英国国会]]。


=== 合併蘇 ===
=== 合并苏 ===
[[]]原是立王,不受南方居英格蘭統治。蘭氣較惡劣,相貧窮。和法[[老同盟]]」關係,向使英格,企圖離間蘇和天主教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派]]利用此一天主教[[加文主|新]][[天主教|]]教派的矛盾,迫使教的女王[[瑪麗一世 ()|瑪麗一世]]1567年退位,逃亡至英格,最终于1587年2月8日被當時的英王[[伊莉莎白一世 (英格)|伊莉莎白一世]]处死。[[詹姆士一世 (英格)|詹姆士六世]]幼年位,由[[新教]]的大臣政至1583年。
[[]]原是立王,不受南方居英格兰统治。兰气较恶劣,相貧窮。和法[[老同盟]]”关系,向使英格,企图离间苏和天主教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派]]利用此一天主教[[加文主|新]][[天主教|]]教派的矛盾,迫使教的女王[[玛丽一世 ()|玛丽一世]]1567年退位,逃亡至英格,最终于1587年2月8日被当时的英王[[伊莉莎白一世 (英格)|伊莉莎白一世]]处死。[[詹姆士一世 (英格)|詹姆士六世]]幼年位,由[[新教]]的大臣政至1583年。


1603年,詹姆士六世承伊莉莎白一世,成英格王[[詹姆斯一世 (英格)|詹姆士一世]],始[[斯圖亞特王朝]],但分立且各有議會。往100餘年中,方在宗教和政治的差仍大,競爭衝突,共通的王室也法阻止。
1603年,詹姆士六世承伊莉莎白一世,成英格王[[詹姆斯一世 (英格)|詹姆士一世]],始[[斯图亚特王朝]],但分立且各有议会。往100餘年中,方在宗教和政治的差仍大,竞争衝突,共通的王室也法阻止。


1625年,[[查理一世 (英)|查理一世]]位。他以[[君神授]]大王與議會氣氛緊戰爭這場[[英國內戰]]1642年始,至1649年以王被為結束,入[[英格兰联邦]]期(1649年-1653年),[[利弗·克|克]]成[[护国公]]。新政未得到泛支持。克,其子[[理查·克伦威尔]]受到官和人民逼迫,重新召解散的議會。1659年,議會君主制辟。1660年,[[查理二世 (英格)|查理二世]]登基。
1625年,[[查理一世 (英)|查理一世]]位。他以[[君神授]]大王与议会气氛緊战争这场[[英国内战]]1642年始,至1649年以王被为结束,入[[英格兰联邦]]期(1649年-1653年),[[利弗·克|克]]成[[护国公]]。新政未得到广泛支持。克,其子[[理查·克伦威尔]]受到官和人民逼迫,重新召解散的议会。1659年,议会君主制辟。1660年,[[查理二世 (英格)|查理二世]]登基。


1702年,[[安妮女王]]位,希望更緊密。1706年,她公布合法案草案,商合。但蘭內部激烈辯論,某些地區還排斥。反認為草案缺少利益方面的協議,必然。[[蘭議會]]最接受,主因是它已接近破
1702年,[[安妮女王]]位,希望更緊密。1706年,她公布合法案草案,商合。但兰内部激烈辩论,某些地区还排斥。反认为草案缺少利益方面的协议,必然。[[兰议会]]最接受,主因是它已接近破


安妮女王批准《[[1707年合法案]]》,方王議會,取代“大不列顛聯合王”和“[[大不列顛議會]]”,自己是首位大不列君王。議會設在[[敦]][[西敏寺]],有45名蘭議員此可以[[自由貿易]],但原有的制度俗依然持、法律仍貨幣各自行、[[]][[英格]]也同保留。法案並計畫改名“北不列”、“南不列”,但由於無人使用而很快取消。
安妮女王批准《[[1707年合法案]]》,方王议会,取代“大不列颠联合王”和“[[大不列颠议会]]”,自己是首位大不列君王。议会设在[[敦]][[西敏寺]],有45名兰议员此可以[[自由易]],但原有的制度俗依然持、法律仍货币各自行、[[]][[英格]]也同保留。法案并计划改名“北不列”、“南不列”,但由于无人使用而很快取消。


2012年10月15日,英首相[[卡梅]]和苏格兰首席部長薩蒙德簽訂協議,苏格兰在2014年秋季就是否行全民公投。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最终投票结果是55%反对独立,45%支持独立,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
2012年10月15日,英首相[[卡梅]]和苏格兰首席部长萨蒙德签订协议,苏格兰在2014年秋季就是否行全民公投。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最终投票结果是55%反对独立,45%支持独立,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


=== 合併愛爾蘭 ===
=== 合并爱尔兰 ===
英格王[[亨利二世 (英格)|亨利二世]]展開對[[愛爾蘭]]的征服,起因是[[曼人]]在愛爾蘭取得根地。他們並非英格人,也不聽英格王命令。曼人[[理查·茲吉伯特·克雷]]是[[威斯]][[男爵]],外號「強弓手。他助一位被驅逐的愛爾蘭國王[[迪阿木德·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回其[[斯特王]]。1170年,他佔[[都柏林]]。
英格王[[亨利二世 (英格)|亨利二世]]展开对[[爱尔兰]]的征服,起因是[[曼人]]在爱尔兰取得根地。他们并非英格人,也不聽英格王命令。曼人[[理查·茲吉伯特·克雷]]是[[威斯]][[男爵]],外号“强弓手。他助一位被驅逐的爱尔兰国王[[迪阿木德·克姆洛]](Diarmuid MacMorrough)回其[[斯特王]]。1170年,他佔[[都柏林]]。


[[亨利二世]]「強弓手」勢力太大,就在1171年領軍攻打愛爾蘭,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建成[[愛爾蘭領地]]」,交由其四子[[翰 (英格)|翰]]治。1199年,承其兄[[理查一世]]死的王位,稱號。他在都柏林議會,但只對「[[佩]]有律法,自己掌控的地也相窄小。愛爾蘭領此由英王直接治。
[[亨利二世]]“强弓手”势力太大,就在1171年领军攻打爱尔兰,征服都柏林和附近地,建成[[爱尔兰领地]]”,交由其四子[[翰 (英格)|翰]]治。1199年,承其兄[[理查一世]]死的王位,称号。他在都柏林议会,但只对“[[佩]]有律法,自己掌控的地也相窄小。爱尔兰领此由英王直接治。


1541年,[[愛爾蘭議會]]決建成[[愛爾蘭]](1541年—1800年),以[[亨利八世]]為統治者。但亨利八世想得到超越議會力,所以拒絕這頭銜,隔年再自稱為[[愛爾蘭國王]]。兩邊的王位合,似1603年英格和[[]]的情形。16世另一象是英格大力開發[[殖民地]],其影力遂更加深入愛爾蘭終於在1800年合,但[[愛爾蘭自由邦]]1922年立,北愛爾蘭則留下。
1541年,[[爱尔兰议会]]決建成[[爱尔兰]](1541年—1800年),以[[亨利八世]]为统治者。但亨利八世想得到超越议会力,所以拒绝这头衔,隔年再自称为[[爱尔兰国王]]。两边的王位合,似1603年英格和[[]]的情形。16世另一象是英格大力开发[[殖民地]],其影力遂更加深入爱尔兰终于在1800年合,但[[爱尔兰自由邦]]1922年立,北爱尔兰则留下。


== 合王國與大英國協 ==
== 合王国与大英国协 ==
[[File:Flags of the Union Jack.png|缩略图|英國國案是由英格愛爾蘭合成的]]
[[File:Flags of the Union Jack.png|缩略图|英国国案是由英格爱尔兰合成的]]


19世中期以,“合王”由於勢力衰退和[[民族主]]盛(尤其[[印度]]和[[埃及]]),逐鬆對殖民地的控制。1867年-1910年合王給予[[澳大利]]、[[加拿大]]、[[新西兰]]“自治”的地位,相互仍有緊密關係。1920年代,英國開始考慮殖民地自主。1931年,《西敏寺法令》通,[[大英國協]]正式成立,前三者成為創會員國,[[大英帝]]正式瓦解。
19世中期以,“合王”由于势力衰退和[[民族主]]盛(尤其[[印度]]和[[埃及]]),逐松对殖民地的控制。1867年-1910年合王給予[[澳大利]]、[[加拿大]]、[[新西兰]]“自治”的地位,相互仍有緊密关系。1920年代,英国开始考慮殖民地自主。1931年,《西敏寺法令》通,[[大英国协]]正式成立,前三者成为创会员国,[[大英帝]]正式瓦解。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立,其餘殖民地紛紛跟乎都成功立,大英國協會員國。仍有13殖民地,包括[[百慕]]、[[直布陀]],[[福克]],選擇立而成[[英海外地]]。
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立,其餘殖民地紛紛跟乎都成功立,大英国协会员国。仍有13殖民地,包括[[百慕]]、[[直布陀]],[[福克]],选择立而成[[英海外地]]。


== 二战后和今天 ==
== 二战后和今天 ==
[[第二次世界大]],[[英]]迅速崛起,在次大均取得佳績,1945-1951年,1964-1970年及1974-1979年政。期政府推大力公用事和主要工業國有化,並設民保健署,推費醫療及教育,使英走上[[福利家]]的道路。保守最初反對這種,但不久以卻又受到所有政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因此生所[[戰後]]「戰後識」代一直至[[戴卓夫人]]在1970年代成[[保守]]魁才走上終結
[[第二次世界大]],[[英]]迅速崛起,在次大均取得佳績,1945-1951年,1964-1970年及1974-1979年政。期政府推大力公用事和主要工业国有化,并设民保健署,推费医疗及教育,使英走上[[福利家]]的道路。保守最初反对这种,但不久以卻又受到所有政支持,并为历届政府所沿,因此生所[[战后]]“战后识”代一直至[[戴卓夫人]]在1970年代成[[保守]]魁才走上终结


[[1979年英]],戴卓夫人上台始推部分企[[私有化]],为了使英经济恢复活力,摆脱“[[英国病]]”的困扰,她抛弃二战之后的所谓“共识政治”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政策,政府经济活的干預减少,大多数国营事业[[私有化]],劳动力市也变得更具性,在政上用[[货币主义|貨幣主義]]政策,英国经济最终走出长期“[[停滯性通膨脹|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在當時是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文化领域,撒切尔夫人则致力于抨击[[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劳而获”思想,颂扬传统的中产阶级道德,鼓吹通过努力工作以创造财富,而非追求财富的再分配。然而戴卓夫人的政策也使得英国社会出分裂,尤其是财政紧缩与产业转型,对于英国的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致大批工人失
[[1979年英]],戴卓夫人上台始推部分企[[私有化]],为了使英经济恢复活力,摆脱“[[英国病]]”的困扰,她抛弃二战之后的所谓“共识政治”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政策,政府经济活的干預减少,大多数国营事业[[私有化]],劳动力市也变得更具性,在政上用[[货币主义]]政策,英国经济最终走出长期“[[停滯性通膨脹|滞胀]]”的局面。自1981年以后,其年实际增长率达3%以上,在当时是仅次于日本的主要西方发达国家。在社会文化领域,撒切尔夫人则致力于抨击[[福利]]制度所衍生的“不劳而获”思想,颂扬传统的中产阶级道德,鼓吹通过努力工作以创造财富,而非追求财富的再分配。然而戴卓夫人的政策也使得英国社会出分裂,尤其是财政紧缩与产业转型,对于英国的传统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致大批工人失


[[1997年英]],[[英国工党]]成执政党,束保守18年的政,取得。其领袖[[托尼·布莱尔|托尼·布萊爾]]成新任首相,他是英185年最年的首相。任三屆後,2007年5月11日,政十年的布萊爾在其選區宣布任首相,[[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6月27日,布朗正式就任首相。<ref>马桂花,尚军,[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6/28/content_6300717.htm 布朗就任英国首相 街边发表亲民讲话] ,新华网</ref>
[[1997年英]],[[英国工党]]成执政党,束保守18年的政,取得。其领袖[[托尼·布莱尔]]成新任首相,他是英185年最年的首相。任三届后,2007年5月11日,政十年的布莱尔在其选区宣布任首相,[[英国财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6月27日,布朗正式就任首相。<ref>马桂花,尚军,[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7-06/28/content_6300717.htm 布朗就任英国首相 街边发表亲民讲话] ,新华网</ref>


[[2010年英]],選舉結果,出自1974年2月以個懸國會,最保守黨與自民黨達協議建65年首和平期的合政府。保守黨黨魁[[大·卡梅]]出任首相,自民黨黨魁尼克·克格出任副首相。卡梅200年最年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5月。
[[2010年英]],选举结果,出自1974年2月以个悬国会,最保守党与自民党达协议建65年首和平期的合政府。保守党党魁[[大·卡梅]]出任首相,自民党党魁尼克·克格出任副首相。卡梅200年最年的首相,比布莱尔当选时更年5月。


2013年2月5日,英國議會舉行投票以優勢同性合法化法案。英首相卡梅倫帶頭支持的這項法案,一直受到政保守黨黨內部分議員烈反。在下院行的首次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大多支持票自左翼的工和自民黨議員,卡梅倫領導的保守中,有一半議員投了反票或者棄權票。有議員更批卡梅倫為討民心,不惜犧牲保守核心值,恐令卡梅倫黨魁地位再受動搖。<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2/130205_uk_gay_marriage_bill.shtml |title=英國議會投票通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 |accessdate=2013-06-09 |archive-date=2013-02-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208035639/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2/130205_uk_gay_marriage_bill.shtml |dead-url=no }}</ref>
2013年2月5日,英国议会举行投票以优势同性合法化法案。英首相卡梅伦带头支持的这项法案,一直受到政保守党党内部分议员烈反。在下院行的首次投票中,这项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对获得通大多支持票自左翼的工和自民党议员,卡梅伦领导的保守中,有一半议员投了反票或者弃权票。有议员更批卡梅伦为討民心,不惜犧牲保守核心值,恐令卡梅伦党魁地位再受动摇。<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2/130205_uk_gay_marriage_bill.shtml |title=英国议会投票通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 |accessdate=2013-06-09 |archive-date=2013-02-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208035639/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2/130205_uk_gay_marriage_bill.shtml |dead-url=no }}</ref>


2013年5月21日,[[英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在英格和威士承[[同性婚姻]]。有法案使保守黨內部出現嚴重分歧。合政府另一政自民和在野工黨領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移交上辯論,首相卡梅希望能同性婚姻立法。卡梅決意推法案,但面對黨內的反。反法案的包括保守高官威士大臣戴·瓊斯和境大臣文·佩特森,有10名初,倒戈的保守黨員共133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5/130521_england_gay_marriage_bill.shtml |title=英院通同性婚姻法案 |accessdate=2013-06-09 |archive-date=2013-06-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9135725/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5/130521_england_gay_marriage_bill.shtml |dead-url=no }}</ref>
2013年5月21日,[[英院]]以366票支持,161票反在英格和威士承[[同性婚姻]]。有法案使保守党内部出现严重分歧。合政府另一政自民和在野工党领袖均表示支持法案。法案下一步移交上辩论,首相卡梅希望能同性婚姻立法。卡梅決意推法案,但面对党内的反。反法案的包括保守高官威士大臣戴·瓊斯和境大臣文·佩特森,有10名初,倒戈的保守党员共133人。<ref>{{Cite web |url=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5/130521_england_gay_marriage_bill.shtml |title=英院通同性婚姻法案 |accessdate=2013-06-09 |archive-date=2013-06-19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619135725/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uk/2013/05/130521_england_gay_marriage_bill.shtml |dead-url=no }}</ref>


== 注 ==
== 注 ==
{{reflist}}
{{reflist}}


第65行: 第64行:
{{col-begin}}
{{col-begin}}
{{col-break}}
{{col-break}}
* [[大英帝国|大英帝國]]
* [[大英帝国]]
* [[合王]]
* [[合王]]
*: [[英海外土|英海外地]]
*: [[英海外土|英海外地]]
*: 《[[1536年合法令|1536年合法案]]》
*: 《[[1536年合法令|1536年合法案]]》
*: 《[[1707年合法令|1707年合法案]]》
*: 《[[1707年合法令|1707年合法案]]》
*: 《[[1800年联合法令|1800年合法案]]》
*: 《[[1800年联合法令|1800年合法案]]》
{{col-break}}
{{col-break}}
* [[英格蘭歷史]]
* [[英格兰历史]]
* [[苏格兰历史|蘇格蘭歷史]]
* [[苏格兰历史]]
* [[:Category:威尔士历史|威史]]
* [[:Category:威尔士历史|威史]]
* [[:Category:北爱尔兰历史|北愛爾蘭歷史]]
* [[:Category:北爱尔兰历史|北爱尔兰历史]]
{{col-break}}
{{col-break}}
* [[英列表]]
* [[英列表]]
*: [[:Category:英国经济史|英國經濟史]]
*: [[:Category:英国经济史|英国经济史]]
*: [[:Category:英国军事史|英國軍事史]]
*: [[:Category:英国军事史|英国军事史]]
*: [[:Category:英国宗教|英宗教]]
*: [[:Category:英国宗教|英宗教]]
* [[欧洲历史|歐洲歷史]]
* [[欧洲历史]]
{{col-end}}
{{col-end}}


第101行: 第100行:
}}</div>
}}</div>
{{-}}
{{-}}
== 外部連結 ==
== 外部链接 ==
* [http://www.british-history.ac.uk 不列颠历史]
* [http://www.british-history.ac.uk 不列颠历史]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816002945/http://dspace.dial.pipex.com/town/terrace/adw03/peel/ireland/1801act.htm Text of 1800 Act of Union]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40816002945/http://dspace.dial.pipex.com/town/terrace/adw03/peel/ireland/1801act.htm Text of 1800 Act of Union]
* [http://www.actofunion.ac.uk/ Act of Union virtual library]
* [http://www.actofunion.ac.uk/ Act of Union virtual library]
{{British Isles|愛爾蘭和不列顛島嶼}}
{{British Isles|爱尔兰和不列颠岛屿}}
{{欧洲题目|历史}}
{{欧洲题目|历史}}


[[Category:不列島歷史| ]]
[[Category:不列岛历史| ]]
[[Category:英国历史| ]]
[[Category:英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