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琴戏: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noteTA 跳过, replaced: 參考 → 参考, 國 → 国, 雙 → 双, 魚 → 鱼, 關 → 关, 門 → 门, 羅 → 罗, 簡 → 简, 為 → 为, 劇 → 剧, 鮮 → 鲜, 書 → 书, 級 → 级, 產 → 产, 護 → 护, 斷 → 断, 戲 → 戏 (2), 經 → 经, 葉 → 叶, 盤 → 盘, 質 → 质, 籃 → 篮, 記 → 记 (2))
第14行: 第14行: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拉呼腔'''、'''拉后腔'''。1953年定名为柳琴戏,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柳琴]]而得名。柳琴戏曲调通俗,粗犷豪放,唱法以宏大明亮为主要特色。“拉腔”是它的主要特点,一句“拉腔”一般可长达几分钟,拐十八个弯。柳琴戏的唱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使用的是地方方言。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柳琴戏''',又称'''拉魂腔'''、'''拉呼腔'''、'''拉后腔'''。1953年定名为柳琴戏,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是[[柳琴]]而得名。柳琴戏曲调通俗,粗犷豪放,唱法以宏大明亮为主要特色。“拉腔”是它的主要特点,一句“拉腔”一般可长达几分钟,拐十八个弯。柳琴戏的唱词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使用的是地方方言。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


在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柳琴,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非物文化遺]],受保
在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柳琴,成[[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批非物文化遺]],受保


== 目 ==
== 目 ==
* 《四平山》
* 《四平山》
* 《八山》
* 《八山》
* 《
* 《
* 《魚籃記
* 《鱼篮记
* 《斷雙釘》
* 《断双釘》
* 《小鰲山》
* 《小鰲山》
* 《雁門關
* 《雁门关
* 《白衫》
* 《白衫》
* 《喝面
* 《喝面
* 《小房》
* 《小房》


== 外部考 ==
== 外部考 ==
* [http://info.guqu.net/xiquzhishi/20080818124559_23856.html 柳琴戲簡介]
* [http://info.guqu.net/xiquzhishi/20080818124559_23856.html 柳琴戏简介]
{{中国各地戏剧}}{{Shandong topics}}
{{中国各地戏剧}}{{Shandong top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