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共租界: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2), 員 → 员 (2), 內 → 内 (7), 國 → 国 (80), 開 → 开 (2), 學 → 学 (3), 會 → 会 (3), 與 → 与 (3), 軍 → 军 (8), 黨 → 党, 務 → 务 (5), 語 → 语 (2), 華 → 华 (10), 買 → 买, 麥 → 麦 (2), 愛 → 爱 (3), 權 → 权 (12), 無 → 无, 興 → 兴, 歐 → 欧 (3), 將 → 将, 領 → 领 (10), 協 → 协, 馬 → 马, 應 → 应, 寧 → 宁, 魯 → 鲁 (2), 廣 → 广 (2), 來 → 来 (6), 喬 → 乔, 對 → 对 (3), 動 → 动, 爾 → 尔 (9), 發 → 发 (5), 門 → 门 (2), 體 → 体 (5), 羅 → 罗 (3), 區 → 区 (6), 為 → 为 (7), 於 → 于 (15), 亞 → 亚 (5), 種 → 种, 數 → 数 (3), 據 → 据 (5), 屬 → 属 (2), 議 → 议 (4), 醫 → 医, 該 → 该 (5), 納 →…)
(noteTA 跳过, replaced: 時 → 时 (6), 報 → 报 (2), 許 → 许, 別 → 别 (4), 韋 → 韦 (2), 則 → 则, 條 → 条 (11), 勝 → 胜, 經 → 经 (3), 濟 → 济 (2), 組 → 组, 響 → 响, 從 → 从, 隨著 → 随着, 隨 → 随, 灘 → 滩, 匯 → 汇, 織 → 织, 須 → 须 (2), 貨 → 货 (4), 審 → 审 (3), 紀 → 纪, 這 → 这, 穩 → 稳 (2), 棄 → 弃 (2), 訂 → 订 (2), 勢 → 势, 喪 → 丧 (2))
第27行: 第27行:
|national_motto = {{vunblist |{{native phrase|la|Omnia Juncta in Uno|italics=on|nolink=on}} |{{small|“合众为一”}}}}
|national_motto = {{vunblist |{{native phrase|la|Omnia Juncta in Uno|italics=on|nolink=on}} |{{small|“合众为一”}}}}
|common_languages = 滬语、英语
|common_languages = 滬语、英语
|currency = 英国银元等外国发行的殖民地
|currency = 英国银元等外国发行的殖民地
|stat_year1 = 1910年
|stat_year1 = 1910年
|stat_pop1 = 501561
|stat_pop1 = 501561
第38行: 第38行:
*[[虹口区]]
*[[虹口区]]
*[[杨浦区]]
*[[杨浦区]]
*[[徐区]]
*[[徐区]]
|footnotes = 工部局旗帜及徽章:圆圈中央是各个国家的旗帜:{{UK}}、{{flag|USA|1863}}、{{flag|France|1830}}、{{flag|Prussia}},右上方为{{flag|Russian Empire}}、{{DEN}}、{{flag|Kingdom of Italy|civil}}、{{flag|Kingdom of Portugal}},下方为{{flag|Sweden-Norway|sweden}}、{{flag|Austria-Hungary}}、{{flag|ESP|civil}}、{{NED}}。注:无[[比利时]]([[辛丑条约]]、[[华盛顿公约]]签字国)
|footnotes = 工部局旗帜及徽章:圆圈中央是各个国家的旗帜:{{UK}}、{{flag|USA|1863}}、{{flag|France|1830}}、{{flag|Prussia}},右上方为{{flag|Russian Empire}}、{{DEN}}、{{flag|Kingdom of Italy|civil}}、{{flag|Kingdom of Portugal}},下方为{{flag|Sweden-Norway|sweden}}、{{flag|Austria-Hungary}}、{{flag|ESP|civil}}、{{NED}}。注:无[[比利时]]([[辛丑条约]]、[[华盛顿公约]]签字国)
}}
}}
[[File:Shanghai 1928 Bund Cenotaph.jpeg|缩略图|250px|右|1928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外]],右侧为[[欧战纪念碑]]]]
[[File:Shanghai 1928 Bund Cenotaph.jpeg|缩略图|250px|右|1928年的上海公共租界[[外]],右侧为[[欧战纪念碑]]]]
'''上海公共租界'''({{lang-e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租界#在中国设立的租界|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ref>{{cite book|title= 《中国经济通史》|volume= 9|page= 173|year= 2002|author1= 罗运环|author2= 陈伟|author3= 陈振中|publisher= [[湖南人民出版社]]}}</ref>
'''上海公共租界'''({{lang-en|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是近代中国两个[[公共租界]]之一(另一个是[[鼓浪屿公共租界]])、以及[[上海]]的两个租界之一(另一个是[[上海法租界]])。上海公共租界在[[租界#在中国设立的租界|中国租界史]]上是开辟最早、存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管理机构最庞大、发展最为充分的一个租界。<ref>{{cite book|title= 《中国经济通史》|volume= 9|page= 173|year= 2002|author1= 罗运环|author2= 陈伟|author3= 陈振中|publisher= [[湖南人民出版社]]}}</ref>


租界于[[第一次鴉片战争]](1839年至1842年)英军击败[[清军]]后设立。根据《[[南京约]]》,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约港口均向外国商人开放,推翻了当[[广州]]港口的[[一口通商]]壟断地位。美国和法国亦分在英国之后于上海设立租界,分建于英租界的之南北。<ref>{{cite book|title= 《上海公共租界制度》|page= 303|year= 1980|author= 徐公肃|publisher= [[上海人民出版社]]}}</ref>不同于英国和葡萄牙分拥有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上海租界之主权仍属于中国。
租界于[[第一次鴉片战争]](1839年至1842年)英军击败[[清军]]后设立。根据《[[南京约]]》,包括上海在内的五个约港口均向外国商人开放,推翻了当[[广州]]港口的[[一口通商]]壟断地位。美国和法国亦分在英国之后于上海设立租界,分建于英租界的之南北。<ref>{{cite book|title= 《上海公共租界制度》|page= 303|year= 1980|author= 徐公肃|publisher= [[上海人民出版社]]}}</ref>不同于英国和葡萄牙分拥有香港和澳门的主权,上海租界之主权仍属于中国。


1854年,英美法三国租界联合成立了上海市议会,以维护其所有权利。1862年,法国租界退出了项安排。次年,英美正式联合成立上海公共租界。隨著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大清签訂條约,他们的国民也成为租界管理的一部分。国际性体现在工部局旗幟上——印有[[奥匈帝国]],[[丹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荷兰]],[[瑞挪联盟|瑞典和挪威联合王国]],[[葡萄牙王国]],[[俄罗斯帝国]],[[亚拉岡王权|亚拉岡联合王国]],[[英国]],美国的国旗。
1854年,英美法三国租界联合成立了上海市议会,以维护其所有权利。1862年,法国租界退出了项安排。次年,英美正式联合成立上海公共租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大清签订条约,他们的国民也成为租界管理的一部分。国际性体现在工部局旗幟上——印有[[奥匈帝国]],[[丹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荷兰]],[[瑞挪联盟|瑞典和挪威联合王国]],[[葡萄牙王国]],[[俄罗斯帝国]],[[亚拉岡王权|亚拉岡联合王国]],[[英国]],美国的国旗。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佔据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初,[[国民政府]](重庆)签署约正式终止了美国和英国的域外特权。法国后来在1946年的另一份协议中放了权利。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日军佔据上海公共租界。1943年初,[[国民政府]](重庆)签署约正式终止了美国和英国的域外特权。法国后来在1946年的另一份协议中放了权利。


== 历史 ==
== 历史 ==
第73行: 第73行: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1920年代,上海公共租界的稳固根基开始遭到威胁。1925年5月30日,南京路[[老闸捕房]]的巡捕枪杀中国示威者的事件,引起了中国全国性的爱国运动。在[[五卅运动]]之后,大规模[[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越界筑路]]基本停止。上海公共租界继续向外扩张的态势趋于稳定下来。在[[蒋介石]]主政南京十年的黄金时代,上海公共租界继续繁荣。


=== 日本佔据期 ===
=== 日本佔据期 ===
{{Main|孤岛时期}}
{{Main|孤岛时期}}
==== 日本佔领上海其他地区(1937) ====
==== 日本佔领上海其他地区(1937) ====
第79行: 第79行:


==== 英国撤军 ====
==== 英国撤军 ====
上海公共租界历了两次撤销过程。第一次是1939年,由于[[波兰战役|欧洲战事]]爆发,驻滬英军撤退。第二次亦是最后一次是1940年8月,[[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对盟军发动[[地中海战役|地中海战事]]2个月后。
上海公共租界历了两次撤销过程。第一次是1939年,由于[[波兰战役|欧洲战事]]爆发,驻滬英军撤退。第二次亦是最后一次是1940年8月,[[意大利王国 (1861年-1946年)|意大利王国]]对盟军发动[[地中海战役|地中海战事]]2个月后。


==== 日本佔领租界(1941) ====
==== 日本佔领租界(1941) ====
第90行: 第90行:


== 法律制度 ==
== 法律制度 ==
公共租界沒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市议会据此发布了《土地法规》,该法规对定居点中的所有人具有约束力。除此之外,与清朝约规定域外权利的公民和权力主体都应受其本国法律的约束,对其提出的民事和刑事诉訟也必根据其本国法律。
公共租界沒有统一的法律制度。市议会据此发布了《土地法规》,该法规对定居点中的所有人具有约束力。除此之外,与清朝约规定域外权利的公民和权力主体都应受其本国法律的约束,对其提出的民事和刑事诉訟也必根据其本国法律。


到1918年,约国的数量攀升至19个,但到1930年代已降至14个: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秘鲁,墨西哥和瑞士。一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失了约权利,而俄罗斯出于政治策略而放了权利。民国政府于1927年宣布比利時喪失权利。民国政府拒绝了給予一战后的新国家约权,例如奥地利和匈牙利(原奥匈帝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
到1918年,约国的数量攀升至19个,但到1930年代已降至14个: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典,丹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秘鲁,墨西哥和瑞士。一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失了约权利,而俄罗斯出于政治策略而放了权利。民国政府于1927年宣布比利时丧失权利。民国政府拒绝了給予一战后的新国家约权,例如奥地利和匈牙利(原奥匈帝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


中华民国公民和非约国家的公民受民国法律的约束。在公共租界内,他们的案件将交由混合法院理,该法院于1870年代在租界建立,直至1926年。在涉及外国人的案件中,需要外国陪员(通常为领事官员)。1927年,临法院成立,由中华民国法官主持。 1930年,成立了特法院。
中华民国公民和非约国家的公民受民国法律的约束。在公共租界内,他们的案件将交由混合法院理,该法院于1870年代在租界建立,直至1926年。在涉及外国人的案件中,需要外国陪员(通常为领事官员)。1927年,临法院成立,由中华民国法官主持。 1930年,成立了特法院。


英美在上海公共租界设立了正式的法院体系来理案件。英国法院成立于1865年,位于英国领事馆内,美国法院于1906年在美国领事馆内成立。两个法院于1941年12月8日被日本佔领并自该日期起实际上停止运作。
英美在上海公共租界设立了正式的法院体系来理案件。英国法院成立于1865年,位于英国领事馆内,美国法院于1906年在美国领事馆内成立。两个法院于1941年12月8日被日本佔领并自该日期起实际上停止运作。


== 币 ==
== 币 ==
19世,清朝的币总体上非常复杂,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系统
19世,清朝的币总体上非常复杂,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系统


欧洲和北美币沒有在国际结算中正式流通,除了“小东京”的日元区。
欧洲和北美币沒有在国际结算中正式流通,除了“小东京”的日元区。


== 邮政服务 ==
== 邮政服务 ==
上海早在明代就已发展了邮政服务,但在代,外国邮政服务是由各自的领事馆組織的。例如,美国邮政局在上海领事馆设有美国邮政局,美国人可以通过该局使用美国邮政局与美国本土和美国领地进行邮件往来。
上海早在明代就已发展了邮政服务,但在代,外国邮政服务是由各自的领事馆组织的。例如,美国邮政局在上海领事馆设有美国邮政局,美国人可以通过该局使用美国邮政局与美国本土和美国领地进行邮件往来。


上海邮政局控制著该定居区内的所有邮政,但进出约港口的邮件必須經过中华帝国邮政局。1922年,各种外国邮政服务(上海邮政局和中国邮政局)合并为一个邮政局。但是,其他一些国家拒绝了这一合并。
上海邮政局控制著该定居区内的所有邮政,但进出约港口的邮件必须经过中华帝国邮政局。1922年,各种外国邮政服务(上海邮政局和中国邮政局)合并为一个邮政局。但是,其他一些国家拒绝了这一合并。


上海邮政总​​局最初位于北京路,并迁至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四川北路,即今天的[[上海邮政博物馆]]。
上海邮政总​​局最初位于北京路,并迁至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四川北路,即今天的[[上海邮政博物馆]]。
第147行: 第147行:
# {{flagdeco|UK}} [[Albert Burkill|Albert Robson Burkill]] (12.5.1897 - 1.1898)
# {{flagdeco|UK}} [[Albert Burkill|Albert Robson Burkill]] (12.5.1897 - 1.1898)
# {{flagdeco|UK}} {{flagdeco|US}} [[James Fearon (businessman)|James S. Fearon]] (1.1898 - 8.1899)
# {{flagdeco|UK}} {{flagdeco|US}} [[James Fearon (businessman)|James S. Fearon]] (1.1898 - 8.1899)
#* {{flagdeco|UK}} {{tsl|en|Joseph Welch (Shanghai)|约瑟夫・尔奇 (上海)|约瑟夫・尔奇}}, ''acting'' (3.8.1898 - 30.11.1898)
#* {{flagdeco|UK}} {{tsl|en|Joseph Welch (Shanghai)|约瑟夫・尔奇 (上海)|约瑟夫・尔奇}}, ''acting'' (3.8.1898 - 30.11.1898)
# {{flagdeco|UK}} {{tsl|en|Frederick Anderson (businessman)|弗雷德里克·安德森 (商人)|弗雷德里克·安德森}} (8.1899 – 1.1900)
# {{flagdeco|UK}} {{tsl|en|Frederick Anderson (businessman)|弗雷德里克·安德森 (商人)|弗雷德里克·安德森}} (8.1899 – 1.1900)
# {{flagdeco|UK}} {{tsl|en|Edbert Ansgar Hewett|埃德伯特·安斯加·熙活}} (8.1900 - 25.1.1901)
# {{flagdeco|UK}} {{tsl|en|Edbert Ansgar Hewett|埃德伯特·安斯加·熙活}} (8.1900 - 25.1.1901)
第168行: 第168行:
# {{flagdeco|UK}} {{tsl|en|Tony Keswick|威廉·约翰斯通·“托尼”·凯瑟克}} (4.1940 - 1.5.1941)
# {{flagdeco|UK}} {{tsl|en|Tony Keswick|威廉·约翰斯通·“托尼”·凯瑟克}} (4.1940 - 1.5.1941)
# {{flagdeco|UK}} {{tsl|en|John Hellyer Liddell|约翰·海勒·利德尔}} (1.5.1941 - 5.1.1942)
# {{flagdeco|UK}} {{tsl|en|John Hellyer Liddell|约翰·海勒·利德尔}} (1.5.1941 - 5.1.1942)
# {{flagdeco|Japan}} {{tsl|ja|岡崎男}} (5.1.1942 - 1.8.1943)
# {{flagdeco|Japan}} {{tsl|ja|岡崎男}} (5.1.1942 - 1.8.1943)


== 居民 ==
== 居民 ==
=== 华人 ===
=== 华人 ===
开闢租界之初,实行华洋分居政策,包括为洋行服务的买办(主要来自江浙和广东)都不被允住在租界。租界内只有本地民大约500人。
开闢租界之初,实行华洋分居政策,包括为洋行服务的买办(主要来自江浙和广东)都不被允住在租界。租界内只有本地民大约500人。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当地2万华人逃进租界。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又有50-70万难民涌入上海租界。外商乘机建造大片[[石库门]]房子出租牟利。从此形成[[华洋杂居]]的格局。
1853年9月7日,[[小刀会]]攻占上海县城,当地2万华人逃进租界。1860年,太平天国进攻[[苏州]],又有50-70万难民涌入上海租界。外商乘机建造大片[[石库门]]房子出租牟利。从此形成[[华洋杂居]]的格局。
第211行: 第211行:
=== 俄国侨民 ===
=== 俄国侨民 ===
{{Main|上海白俄}}
{{Main|上海白俄}}
俄罗斯人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社区比其他侨民要晚得多。甲午战争以前,俄国在华侨民很少,主要在汉口经营砖茶业务,然后经水路运往天津,再经过张家口、库伦运抵俄国。甲午战争以后,俄日争夺满洲,俄国于1896年在黄浦路开设了驻上海领事馆。1904年到1917年,上海的俄侨人数大体定在360人左右,绝大部分住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的提篮桥地段(又名汇山,Wayside)。他们在北河南路距离北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东正教堂,称为主显堂,这座上海最早的东正教堂后来毁于1932年“一二八”战火。
俄罗斯人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社区比其他侨民要晚得多。甲午战争以前,俄国在华侨民很少,主要在汉口经营砖茶业务,然后经水路运往天津,再经过张家口、库伦运抵俄国。甲午战争以后,俄日争夺满洲,俄国于1896年在黄浦路开设了驻上海领事馆。1904年到1917年,上海的俄侨人数大体定在360人左右,绝大部分住在公共租界苏州河以北的提篮桥地段(又名汇山,Wayside)。他们在北河南路距离北火车站不远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东正教堂,称为主显堂,这座上海最早的东正教堂后来毁于1932年“一二八”战火。


自1918年起,由于十月革命和国内局定的情況下,大批俄国人蜂拥抵滬,至1930年,上海俄侨总数已近2万人。但上海俄侨的主要聚居区,则由苏州河以北,转移到法租界霞飞路一带。
自1918年起,由于十月革命和国内局定的情況下,大批俄国人蜂拥抵滬,至1930年,上海俄侨总数已近2万人。但上海俄侨的主要聚居区,则由苏州河以北,转移到法租界霞飞路一带。


=== 葡萄牙侨民 ===
=== 葡萄牙侨民 ===
第221行: 第221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人在上海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英美两国,尤其在制药、印染行业占有优势。至1915年,公共租界内有德侨约1155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德国人在上海的经济实力仅次于英美两国,尤其在制药、印染行业占有优势。至1915年,公共租界内有德侨约1155人。


战后,公共租界德国侨民一度锐减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后来又逐渐回升。德侨也在上海设立教堂,医院,学校等。著名的有同德学堂(同大学前身)。
战后,公共租界德国侨民一度锐减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后来又逐渐回升。德侨也在上海设立教堂,医院,学校等。著名的有同德学堂(同大学前身)。


=== 犹太人 ===
=== 犹太人 ===
第346行: 第346行:
=== 新闻 ===
=== 新闻 ===


公共租界中区集中了全上海绝大部分的报馆。英文报纸中,位于外滩17号的老资格的《[[字林西报]]》影响力无可比拟,其竞争对手包括《[[大美晚报]]》、《[[上海泰晤士报]]》、《[[大陆报]]》等。中文紙中,影最大的无疑是《[[申]]》。
公共租界中区集中了全上海绝大部分的报馆。英文报纸中,位于外滩17号的老资格的《[[字林西报]]》影响力无可比拟,其竞争对手包括《[[大美晚报]]》、《[[上海泰晤士报]]》、《[[大陆报]]》等。中文紙中,影最大的无疑是《[[申]]》。


=== 医院 ===
=== 医院 ===